山青水秀 魅力苗乡

镇巴县青水镇是中国最西北的苗民聚集地,位于镇巴县城西北方,距县城51公里,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3个村民小组,1826户7244人。境内沟谷幽深,山势陡峭,溪水潺潺,风光秀美。野生动物群种繁多,有黑熊、猕猴、岩羊、林麝、锦鸡、小鲵等二十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盛产生漆、桐油、核桃、板栗、茱萸、杜仲、厚朴、大黄、党参、天麻等三十余种林特产品及中药材。镇内拥有“白天河”、“白龙洞”、“燕子洞”、“鸡公石”“雷家洞”、“胡氏庄园”、“会仙桥”、“塔河古塔”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址。据清光绪《定远厅志》载:“乾隆五十年(1785),有贵州遵义府迁来苗民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于厅治黄村。六年分居大楮河”(定远厅即今镇巴县,黄村即今凉桥乡,大楮河即今青水镇大楮河),繁衍至今,有83户332人居住在青水镇大楮、营盘、仁和、朱家岭等村,青水成为中国最西北的苗乡。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建设“特色民族镇、环境优美镇、富裕和谐镇”为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紧密团结苗汉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对苗居、苗俗、苗歌、苗舞、苗绣等苗文化元素的充分挖掘、精心打造,抢抓国家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机遇,大力加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青水苗乡正以其独有的、神秘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外界的关注和向往。为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团结带领广大苗汉群众,按照建设“特色民族镇、富裕和谐镇、环境优美镇”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四篇文章,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步。

(一)围绕苗字凸显特色,大力发展苗乡文化旅游业

立足于本镇“最西北苗乡”及自然风光秀美的特色优势,镇党委、镇政府把苗族人文风俗保护传承及苗乡旅游开发列入发展规划,致力于特色村寨建设及以苗俗、苗歌、苗舞、苗语、苗绣等为主的苗族风俗文化保护性挖掘传承。一是近年来共有145户群众按照苗族风格进行了房屋建设,新建苗民新村1个,苗族风格安置点2个,投入资金85万元对公路沿线39户苗民的房屋外墙进行了民族风格装饰翻新。扩大了苗寨规模,提升了苗寨等级,苗族风格建筑群已初具雏形;二是新建大型苗乡迎门、特色风雨廊桥、雕塑苗姑像1座、苗寨招呼站1个,建设700、1800平方米苗汉群众活动广场各1个,新建环山观光公路3公里;三是购买苗族服装100套,聘请专业苗绣、苗舞老师组织苗汉群众开展苗绣、苗歌、苗舞、苗语培训,既传承保护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四是投入资金对苗寨遗址“雷家洞”、天然石山公园等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五是加强对外宣传,重大节庆日期间多次举办丰富多彩的苗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苗乡情”民族团结大型篝火晚会、“庆双节、迎盛会”民族运动会等盛况被中、省、市、县各级电视台播出,极大地提升了青水苗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2年,青水镇入围汉中市“最美乡镇”评选活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对接,争取项目和资金对苗乡建设的支持,着力改善苗汉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按照“一线、两片、三点”的建设思路,制定了新的集镇规划,集镇建设延伸到朱家岭村清泉河坝,拉大了集镇骨架,拓展了集镇格局。把原来面积不到0.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户的小镇建设成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00户的苗乡新镇;二是投资硬化了新建苗族风格移民安置点内道路620米,新建封闭式排水排污沟140米,沿山排洪沟270米,为安置点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新建了古路大桥,建成饮水工程3处,改善了集镇及周围3个村1100余人的饮水条件。建成两河口人防河堤200米及钢板吊桥1座,保护了河堤周围37户144名群众的安全,解决了中小学及周边群众800余人的过河难问题;四是实施了集镇农电改造,改善了集镇电力运行环境,保证了群众生活用电正常;五是积极争取包扶单位和对口部门的项目支持,整合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丁木坝村田湾小组、简家槽小组组级道路2条4.5公里,升等改造黄草梁村、大楮村村级道路2条12公里,修复了古石、向小、东仁、东丁、郭朱等5条村级水毁公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六是争取扶贫、住建、林业等部门支持,绿化、美化、亮化了集镇至朱家岭村沿线道路2.5公里,明确集镇卫生责任片区,强化监督检查,垃圾清运日产日清,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集镇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苗乡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

(三)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苗汉群众增收致富

青水镇是典型的的农业镇,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在稳步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着力培育种养主导产业,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作。2013年上半年,种植优质土豆13111亩,产量初步估计达到32778吨,群众每亩将增收800元。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新建丁木坝村50亩大黄苗床基地一个,200亩大黄种植基地一个,300亩大黄、黄柏、厚柏套种基地一个,辐射带动营盘、皮窝铺、黄草梁、仁和等村发展中药材1500亩;仁和等村千亩核桃种植已完成初步设计;朱家岭村连片种植魔芋300余亩,辐射带动魔芋种植3000亩;培育生猪养殖示范村1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6户,全镇生猪养殖总量达19206头;白山羊养殖初具规模,50只以上养殖户28户,养殖总量达11066余只;营盘野山鸡养殖场新孵鸡仔两批2000余只。镇政府先后邀请市人社局,农林部门到镇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近3年来共培训15场次1300人次,提升了群众的发展理念和致富能力,使规模化发展的步伐更稳更快。2013年上半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10元,同比增长14.1%。

(四)注重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基础设施、经济建设、政治生活、文化教育上给予大力支持,全镇苗族群众的政治地位和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老一辈苗民中,吴永云曾应邀去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观礼,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在新一代苗民中,有10人当选为市、县、镇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其中,苗家女能人李玲、卢元芳、李巧荣分别当选汉中市一至四届人大代表;马华奎、李高锋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并多次当选为县、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苗民子弟李高生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法律系,现就职于最高人民检查院;苗民李巧荣、李春芳被县文工团招聘为正式的文艺工作者。苗民中有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移民工作实施中予以了倾斜支持,近百名苗族群众从偏远高寒的山区搬迁到公路沿线居住,成立了苗民新村管委会,加强了对苗族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经常性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促进了全镇苗汉群众的共同发展进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