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机遇。运用信息技术,对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作用。”吕玉波表示:

首先,互联网技术助推中医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通过信息技术,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可以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医药疾病诊治、养生保健等知识库,通过建立微门户、微博群、微信等移动平台,主动推送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养生知识,逐步形成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决策支持服务能力。二、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三、对服务流程的变革。如门诊就医流程的再造——预约支付+智慧药房等。四、互联网应用可把诊间医患沟通扩展到线上,充分整合医生、患者的碎片化时间。五、通过技术、平台整合,把诊间治疗向前、向后延展,实现诊前-诊间-诊后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与管理。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其次,互联网技术助推中医人才培养。包括:中医药人才虚拟交流社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协作网络平台、对下级和基层医疗的及时指导等几个方面。

再次,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主要有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数据化、名老中医经验知识挖掘与传承、围绕病种构建中医药决策支持系统。

最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探索中医药内在规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杨洪军:中医药要借助“互联网+”飞起来

杨洪军在谈到“互联网+”时代的中医传承时,提出了他的三众法则——众筹、众创、众赢。

他解释,众筹即筹资金、筹渠道、筹团队、筹智慧;众创即依靠众人的智慧、力量,共同完成一项创新性工作;众赢要有良好的分配机制,让贡献者获得回报。

杨洪军希望,中医药不仅要守中医魂,更要变中医术,借力“互联网+”真正飞起来。他认为,中医药可从6个方面谋变:中医诊疗上要发展“智慧中医”、中药农业上要发展“新药农”、中药工业上要发展“智慧制药”、中药商业上要发展“电子商务”、中药传承上要利用“人才加速器”、知识传播上离不开“新媒体”。

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互联网+中医药”即将步入快速增长时期。

于绍良说,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纷纷探索“互联网+中医药”的具体模式。一些互联网公司等陆续进入中医药健康领域;一些医院开始尝试网上挂号、微信挂号,利用互联网工具优化诊疗流程;一些中医药企业,逐步通过对接互联网探索实现盈利的新模式。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最好历史机遇期,‘互联网+中医药’也即将步入快速增长时期。”于绍良表示。

更多中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ao

更多中医业内: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江维娜:“互联网+中医药”是较好投资标的

“中医药上下游一体化,包括‘互联网+’模式,相对其他行业的竞争都较小,但其定位比较高。从分析师的角度讲,中医药互联网模式,比起化药、可穿戴设备、小型医疗器械等,都是更好的投资标的。”国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江维娜表示。

江维娜认为,目前医药电商还没有真正落地,处方药还没有真正的销售,此外,医保还没有大规模的对接,只有几个地区在试点。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地,会对互联网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

江维娜说,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发展很快,在覆盖人群数、活跃人口数量以及医生覆盖人数等方面都快速增长。

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互联网+”助力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当前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条件已经具备,中药材流通将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集中仓储基地和流通追溯体系,以提升行业组织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保障中药材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表示。

温再兴指出,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仓储和运输管理技术,以及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兴起,仓储金融的介入,必将带来中药材流通组织形式、市场结构、交易和物流模式的激烈变革,中药材流通领域将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大数据挖掘不能缺失中医特色

“我们要把几千年来先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理解好、分析好、运用好。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互联网+中医’和‘互联网+中药’两部分。”刘清泉说,“就‘互联网+中医’而言,互联网对中药药品质量的提升,会有较大促进作用。像中药饮片,讲究道地药材的产地,通过中药信息化系统,可扫出每一类药的产地原料等,甚至对每一种药进行溯源。而‘互联网+中医’也确实可以优化中医院诊治流程。”

刘清泉认为,中医看病的规律跟西医不太一样,不是拿着手机一对接就可以看,在中医“互联网+”过程中这一点也需要思考和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

吕院长说:“文献过多过杂,可能一个医生竭尽一辈子的精力也只能看完冰山一角,那么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搜索引擎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可以专门建立一个文献知识仓库,当然一些中医的特色疗法、民间的珍贵偏方等都可以录入数据库中。”

由于中医医术的独特性,很多名家的知识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比如说用药量等隐性知识,这就需要用新的技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用大数据把老专家原汁原味的规律性的东西找到。

中医里一般是一个老师带2个徒弟,医术传递速度太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快中医药信息及相关技术的传递,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不同流派、不同大师之间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交流。

安国聚药堂药业有限公司用前卫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以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清真中药为核心,以中药健康系列产品为终端产品,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了独立的中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用户互动、信息检索、客户体验、资源共享,建立“健康平台+数控服务”体系,引领互联网中药产业变革,创造互联网时代的生态中药产业链。利用公司中药品种齐全、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无中间环节等优势,搭建中药产业流通领域的高速快捷通道,把线上线下交易充分结合,贯穿中药产业“上下游”,通过互联网+中药产业的大数据,指导有序订单种植和生产及医疗用药。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并在全国范围设立中药仓储及物流配送,实现线上交易,线下快捷配送。

公司利用《回中药饮片炮制和标准操作工艺规程》制定单位的优势,通过公司中药电子商务快捷通道与中东及世界穆斯林国家对接,实现“一带一路”,把清真中药输入到穆斯林国家,服务惠及广大人民。定将中药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到世界各地。

公司秉承“联合发展、合作共赢”的宗旨,发展中药健康产业,更好的服务人类,欢迎各界人士精诚合作、携手并进。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思想决定你的未来。眼光就是一切得利益。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中药材行业问题分析与出路思考,加入互联网元素会怎样?

➤ “小仙炖”受周鸿祎热捧,中药产品开发需注意哪些要点?

➤ 8大好处告诉你,中医诊所为什么要拥有“互联网+”!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闫希军:完善行业产业链管理,打造中药国际大产业说道:

    多年来,国家一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走向国际社会,在2月22日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但是,在推进中药国际化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需要将该中药品种实施国际化,而是需要将涉及到中药制药整个产业链以及辅料、包材、装备、软件、仪表、溶剂、标准物质等相关配套产业实施全面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了对中药产业链本身上下游的技术提升与监督管理,如GACP管理、新版GMP认证,但对上述中药制药配套产业重视不够,致使探索中药国际化道路的先驱企业不得不把产业链越做越长,不仅要完成企业国际化品种全过程的国际化技术标准研究及体系完善,同时还要承担其品种涉及到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然而,一些并不重视中药品种整体技术质量水平提升的企业,通过采用低质低价的辅料、包材、装备等以降低产品成本,却在当前国内低价中标的市场环境中具有生存空间。长远来看势必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及体系建设,进而对消费者的用药安全造成不良影响,阻碍中药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国际化进程,降低中药在国际上的信任度。

    分析原因,我国对中药制药配套产业尚缺乏系统的规范与严格监管,一方面给了低质低价材料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拉低了整个中药制药水平,得不到国际的认可,中药企业在国际化研究中为了降低国际注册与认证风险,不得不选择进口辅料、进口装备、国际认证软件等。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将难以更加有效地支撑更多中药企业、更多中药品种实施国际化,即使有部分中药品种实现了国际注册,也难以有效拉动国内整体中药制造及配套产业的发展,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影响中药制造产业链国家化的升级改造和水平提升,难以支撑中药国际化大产业的打造和形成。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规划要求,鼓励更多中药品种走向国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建议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协调中药制药相关配套产业链的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部际联席工作组,实现医药、农业、化工、材料、机械、信息等多行业联动,以中药国际化为共同目标,明确中药制药及配套行业产业链管理职责及规范要求,促进国产药用辅料、包材、装备、软件、仪表、工艺溶剂、标准物质等逐步达到国际化技术规范与标准,推动国际互认,提升中药国际化的整体保障水平。使致力于中药研发、制造的国际化企业把重点放在专注于研发关键技术、确定关键质控点、确保产品临床效果安全可控等工作上。实施中药产业链管理与提升,形成行业产业链管理与企业产业链管理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协同发展。

    2. 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商务部等部委支持,成立中药国际化标准研究与互认工作组。

    (1) 我国已形成的中药研发、审评、监管等技术规范与体系相对于国际植物药管理来说更加系统全面,工作组可在此基础上,并借鉴FDA药品审评机制以优化工作流程,梳理建立并逐步推进一套适合中药产品的国际化研发技术指南、审批标准与监管规范,改变中药品种国际化目前主要以化学药技术标准为参照的现状,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指导。例如:1)与药典委等主管部门共同协调ICH成员国药典及中国药典统一中药材、中药提取用主要溶剂、常用药用辅料、药用包装材料等的质量标准,2)与中检院共同推进我国中药标准物质与USP、EDQM的互认,3)发布中药CTD技术文件规范并与ICH协调认可,4)设置中药cGMP规范作为ICH GMP文件附录等。

    (2) 对于中药配套产业,应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大力推进与其行业特点和风险相匹配的技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的建设,并落实到行业主管部门严格管理,提升中药制药配套产业整体水平。例如:实施药用辅料、药用包材等的DMF制度,实施制药装备、软件系统的认证制度等。

    (3) 对于我国企业已在ICH成员国注册的中药新药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用途和新标准,建立“走回来”的专门快速、简化审批办法,达到成果互认,以推动我国中药国际化品种、技术、方法、用途和标准在国内的产业化发展,造福于我国人民。达到鼓励、引导中药国际化品种国内国际并行研发的目的,以此持续推进系列中药品种的国际化进程。

    3. 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牵头,继续完善中药品种的国内市场优质优价等方法,引导、鼓励中药企业整体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避免不顾质量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培育一批高质量中药品种的国际化,逐步提升整个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中药国际化大产业。

  1. 2016 年 09 月 06 日

    […] ➤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