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科学家、企业家与计算机发展

苹果、微软等世界电脑巨人是如何崛起的?科学家、企业家在其中各自起了什么作用?我国电脑界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吗?

近三十年来国外增长最快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英特尔公司成立于1968年,现在年营业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两位创办人之一比尔· 盖茨当时还不到20岁,现在微软的股票市值已高达100多亿美元。我经常想,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在美国电脑业中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人,为世界电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中国的计算机企业却很弱小,今天还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创造好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一批年轻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分析一下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苹果公司是史蒂夫·乔布斯与史蒂夫·渥兹尼克于1976年创办的,当年乔布斯才21岁,渥兹尼克26岁。渥兹尼克是1977年面世的苹果2号的设计人,他的出色本领是用尽量少的器件高效率地实现优异的功能,正是他的这一才能使苹果2 号体积很小,主机板只有62个芯片,成本低得惊人,却能显示彩色,从而为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引发了一场个人电脑的技术革命。但渥兹尼克基本上是一个技术迷,不善交际,也缺乏市场眼光。他当初设计电脑并不为了赚钱,而是好玩,他认为这类电脑一年只能销售几百套,所以并不想从事专业化的生产,也不愿意离开当时任职的惠普公司,只利用晚上从事苹果机的设计。苹果公司的另一创始人乔布斯绝顶聪明,从小就着迷于电子技术,但他并不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有人说他从来没有具体设计过一件产品。乔布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能预见未来市场的潮流和需求。当他看到渥兹尼克的杰作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兴产业,会使世界震惊,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在如何使苹果机适合消费者口味方面他有不少好的主意,例如用塑胶壳来做电脑外壳等。乔布斯有不计后果的冲天干劲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能用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激励他人为之拼命工作,他常常要求下属每周工作80小时。上述两个毛头小伙子依靠变卖乔布斯的福特汽车,得款1300美元作为启动资本。乔布斯一心一意要在自己家的汽车库中制作出高品质的产品,把每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对小的细节也一丝不苟。缺乏行销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尤其是缺乏资金是他们碰到的最大难关,在这关键时刻,乔布斯找到了资深的投资企业家马克库拉,后者在英特尔工作过,深知微处理器会对工业界造成巨大影响。乔布斯对个人电脑未来前景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具有工程师背景的马克库拉,在多次参观了乔布斯车库内渥兹尼克等人的工作后,马克库拉断定五年内可使苹果电脑公司跻身于《财富》杂志上美国500大企业之林。为此他投资9万多美元,并以个人名义担保取得了25万美元的信贷,同时取得了苹果公司30%股份(乔布斯和渥兹尼克也各占30%),并全力以赴地参与公司的管理,他的经验和管理才能大大弥补了两位年轻人的不足。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的苹果2号电脑1977年4月问世后引来了个人电脑的热潮,到1983年6月销售了100万台,称得上独占鳌头,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就。

从苹果公司的发家中可以看出科学家(这里指技术专家)的作用,没有渥兹尼克与众不同的巧妙设计就没有苹果电脑;乔布斯的远见卓识,不遗余力地推动市场和产业化,才使苹果电脑成为产业,而乔布斯的技术知识(虽然有点一知半解)是他具有战略眼光的基础。这两个各有专长和特色的年轻人才的结合是苹果电脑成功的基础,而老谋深算的马克库拉的介入,则保证了启动资金和象样的现代企业管理,使苹果电脑真正腾飞。

乔布斯虽然并不精通技术,但能敏锐地发现新技术的潜在市场价值,并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成为大批量销售的产品。1979年12月在苹果2号获得巨大成功后,乔布斯有幸访问施乐公司的研究中心PARC。当时的PARC集中了一批极富创造才能的科学家,PARC无拘无束的研究气氛特别有利于新思想的涌现。我参观过PA RC一间供讨论用的房间,没有椅子和沙发,地上铺有很高的像席梦思一样柔软的无规则的填料,有趣的是,人一坐下去就随之变形,这象征一种不拘一格自由探讨的精神。乔布斯对访问所见十分兴奋,尤其是对PARC发明的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极为赞赏,认为是革命性的大突破。可惜的是,PARC的宝藏未被施乐充分利用,采用这些新技术的Alto和Star系统价格昂贵,难以推广。以艾伦·凯为首的PARC 这批杰出的科学家只关注技术对人类的贡献,但缺乏市场头脑,并不致力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PARC的大批创新成果都流失到了别的公司,由于赚不到钱,骨干流失,PARC后来便不再辉煌。乔布斯抓住了这一机遇,回苹果公司后不久,就全力推动采用PARC发明的图形用户界面的Macintosh电脑的开发工作,由苹果公司最出色的软件专家艾提金森负责系统软件设计。1984年Macintosh的问世是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苹果公司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结合的另一范例是最近崛起的Natscape公司。 1994年4月创立,1995年8月股票上市后猛升,Netscape一下变成20亿美元的公司。 Netscape的价值来源于现年25岁的软件天才安得森(Marc Andreessen)。安得森现任该公司技术副总裁,从10岁起就把程序设计当作游戏,是第一代伴随计算机长大的人。他发明了Internet浏览器,并使之产业化。安得森与渥兹尼克不一样,他是一位具有敏锐商业头脑的技术专家。资深企业家克拉克(JinClark)发现了安得森及其技术的价值,决定共同创建Netscape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又吸引了一批风险投资家的介入,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

和谐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常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是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比较团结稳定,而苹果公司则相反。美国《商业周刊》今年2 月5日以“苹果公司的教训”为题论述了“苹果”枯萎的原因,认为单凭产品革新和大胆的想象力有时候也不足以保证长久生存下去。苹果公司成立伊始,技术上的“创造者”们就全然藐视那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后者成了公司的“雇从”人员。性格上本来就有严重弱点的乔布斯在取得成功后变得越来越狂妄,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周围的人对他只能唯命是从,这种作风导致了19 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整个八十年代,Ma-cintosh操作系统技术上明显领先于微软的MSDOS,但苹果公司的两任总裁都无法说服那些搞技术的人准许别人使用Ma-cintosh操作系统专利,这样就错过了大好时机。苹果公司若不犯这一历史性错误,今天就不会出现微软独霸天下的局面了。

北大方正依靠的也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我们强调科学家(指技术专家)应有市场头脑,应十分关心自己研制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反映,应仔细倾听用户的意见,努力使用户满意;我们鼓励年轻的技术专家选择既有技术难度又有当前或未来市场巨大价值的方向。电脑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管理工作,且能更好地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向和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有的企业家如王安和DEC的创始人奥尔森本身就是伟大的发明家;微软的比尔·盖茨13 岁时就通过分时系统终端接触电脑,学习BASIC语言,14岁时就和保罗·艾伦一起编写和调试程序赚钱,1972年两人又创建了名为Traf—O—Data的电脑公司,当时盖茨还不到17岁。他19岁时负责研制的BASIC语言系统后来成为工业界标准。他是一位既有技术才华,又有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本领的奇才。他说“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而已,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快速成长给人以太深的印象”。盖茨与乔布斯一样,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但是盖茨并没有乔布斯身上那些致命弱点,而且盖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越来越走向成熟,并立志要向历史传统挑战,力争成为电脑史上第一个跨越两个时代的英雄。微软招聘的高级管理人才及骨干必须对技术和市场两者都有较深的理解,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市场和用户观念,只懂“埋头开发”、闭门造车的技术专家取得成功的机会是不大的;而不懂技术又缺乏科学头脑和管理才能的“买卖人”则很难真正开拓市场和领导高新技术企业。

(作者 王选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 1996年04月01日 06版)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计算机密码发明人:密码已成为互联网噩梦

计算机帮助人类来到了进化的第四个阶段

这台计算机系统辨别感情真假的能力超过人类

未来只有两种工作:操控计算机或被计算机操控

习大大和互联网巨头心目中的超级组合:企业家+科学家

通用计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将定律装进机器中,创造出一个世界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田刚:今天,为什么重提王选精神说道:

    作者田刚,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我作为民盟中央的代表不久前参加了纪念王选同志诞辰80周年座谈会。与会代表深情地回忆王选攻坚克难,取得科研突破的往事,使我得以更加深入地重温王选极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不畏压力、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节。

    王选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很多人都知道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他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被认为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但是他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所经历的非议压力却鲜为人知。

    1975年,王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并成立工作组开展具体工作。王选当时病休在家,并没有入选工作组。但是王选凭着自己天生的敏锐,预感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是一个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课题,当然要解决这一课题遇到的困难也将同样不可预测。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社会秩序被打乱,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很薄弱,在当时的条件下,王选要解决的是如何采用数字方式将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进计算机,以及使存入计算机的压缩信息还原成字形点阵。王选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实验,将数学和汉字巧妙地结合,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过,王选的方案在后来的论证会中却遭到大多数与会者的怀疑,论证会并没有选择王选的方案上报。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启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有好几种备选方案。不少人认为王选的方案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病休小助教给大家玩的异想天开的数字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已经先行一大步的情况下,王选不可能成功。王选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并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完善总体方案。王选甚至做了更大的决定:跨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和三代机,采用激光输出方案,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获得了北大校领导的支持,北大数学系等相关院系纷纷派员参加攻坚会战。在研发样机的过程中,王选克服身心病痛劳累、骨干人员退出、设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和压力,经过夜以继日、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与研制人员一起成功地将原理性样机研制了出来。

    王选能成功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还有他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要成就大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经历极为痛苦、煎熬的时期,这其中可能会有压力、有打击、有挫折、有苦苦的探索甚至是濒临绝望。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北冥”即指在极其幽暗、深黑的地方。在黑暗和艰难中反思、磨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积蓄、储藏巨大的能量,终有一天定能变成一飞冲天的“大鹏”。王选顶住了超乎常人的压力,克服了艰难困苦,最终一鸣惊人。

    王选身上所体现的不畏压力和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北大数学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数学系参与组建西南联大算学系,那里汇聚了一大批学界泰斗,全体师生不畏艰苦,仍然坚持潜心治学,培育英才,堪称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奇迹。“文革”期间,北大数学系的教师员工克服恶劣和困难的条件,怀着对科学和真理的坚守,做出了一大批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部分教师在信息、光学设计、受控热核反应、编码、石油勘探、水坝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为日后信息科学、计算数学等新兴学科和一些基础数学的学科方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直至当前,北大数学学科发展迅猛,但也同样经受了不少超乎寻常的压力和挑战。在政府和学校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共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北大数学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对外合作交流水平,取得了累累硕果。

    去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时鼓励科研人员要不怕困难,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可见坚强意志的重要性。有人曾经对科技、艺术、商业、体育等诸多领域做过统计,但凡取得成就的人都有过付出辛苦和努力的经历,同时也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近年来,我国的科技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工作者们默默无闻地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而取得的。做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尤其需要经得起压力和寂寞,不怕压力和困难,保持内心笃定,并对科研工作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有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目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