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洋:禁“公款送礼”让节日回归传统

每逢节日,无论大小,总能看到古人“望门投刺”的旧习,所谓“一刺来头一刺还,交情一日遍长安”。纷飞的贺年卡,明信片、年历如雪花一样,顶着“公款”的外衣,肆无忌惮地助长来往应酬的人情游戏。每年不可计数的公款“贺年卡”下,隐藏的是讲形式,求精美,比奢华的“四风”问题,无用和无效的礼节应酬中,更多的是官场的陋习和积弊。红包、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礼品的含金量不断增高,名酒、名烟、名茶、金银首饰、古玩字画、奇花异石和进口高档奢侈品等层出不穷。就连诸如月饼、粽子等传统礼品也早已跳离礼尚往来和真情温暖的本义,逐渐跳入物质包裹、披金戴银的异化怪圈,带来了社会语境下的高成本“人情消费”,也为公款下的灰色利益交换链条提供了可趁之机,更为揩公家的油的人提供了“送礼”的名义,毫无顾忌地铺张浪费。

应当看到,在“公款贺卡”、“公款月饼”、“公款粽子”等昂贵的人情交往背后,都有一个社会的大语境。在现代社会,送礼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履行的程序,从节前到节后,从官员到百姓,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走亲访友,串门做客,哪一样都得送礼,礼物送轻了,对方可能觉得被看轻,自己也拿不出手,送的礼物太贵重,有花费昂贵,承担不起。礼物的轻重俨然成为情意薄厚的决定性标准,所谓“厚礼走遍天下,无礼不敢串亲”物欲之潮的冲击下,大多人的送礼观念都被“礼重人重的错误思想所绑架,礼品的情感内涵逐渐被冲淡扭曲,导致各式各样掺杂了大多复杂目的的“疯狂礼品”,也成为公款送礼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除了社会风尚的变化,公款使用缺少有效监督也给异化的节日送礼提供了可趁之机。由于公款送礼是送礼与收礼双方极小圈子内的事,因此其行为常常比较隐蔽,公款使用没规矩,没边界,不透明势必容易滋生浪费之风、奢靡之风、形式主义,成为消极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会公害。在公款送礼之中,巨额的公共资金通过暗流化为个人囊中之物,总是以“厚礼”表达“情谊”,送礼者不会心痛,收礼者心知肚明,各种禁令和条例被无声化解,相关法律法规被潜规则架空,极大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声誉,严重腐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助长了腐败高发易发的势头。

事实上,节日送礼本无罪。依照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的说法,送礼源于乡土时代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进而形成礼尚往来的传统。我们需要反对的只是异化的“公款送礼”。

首先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断绝公款送礼的资金源头。从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严禁“公款贺卡旅行风”等一系列具体行动中,我们能清醒的看到中央在涉及公款消费问题上的态度。要管好预算内资金,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跟踪监管预算资金使用的流向,保证财政拨款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严格财务资金管理和报销审批程序,增强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从而杜绝大笔的预算资金在体制外循环,随意使用、任意支配的状况。其次要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公款送礼的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明晰公款送礼的法律性质,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必要修正,可以借鉴美国、德国以香港地区的有效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对现有相关禁止公款送礼的法规进行归类梳理,建立简单适用、易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再次要对公款消费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监督局面。要重点调动媒体监督,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公款送礼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案例进行披露和深度报道;要广泛调动群众监督,畅通群众反应问题的渠道,促进政府和群众的双向交流,设立多种群众举报通道,设立相应的保护和奖励制度,保持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保护群众的争当权益。要加强纪检监督,加强日常的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的财务账目审计和审查。只有从政策、法律、文化、舆论引导等多方着力,我们才能守护节日送礼的真情温暖,还节日送礼以本义,真正让节日回归淳朴,让送礼回归传统!

                                                     (作者:吴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