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如何跟崔永元讨论转基因问题

崔永元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媒体人,他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但是算不上一个专业的记者。

在他去年自费制作的纪录片里面,他的提问,片子的剪辑,画外音讲述的方式,倾向性非常明显。虽然他强调,也采访了支持转基因的专业人士和科学家,但是整部片子从客观上并没有达到,他开头所说的,让观众自己去判断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重要。(为何不重要?我稍后再议)重要的是,透过这部纪录片,崔永元成功展现出三个问题,虽然这三个问题,我以为,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是常识:

【1】对于转基因技术,在美国也是存在争议的,不管是在学界,还是公众之间。

【2】美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有监管的。

【3】对于不想吃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是有选择的。

中国的媒体喜欢用“反转”来标签崔永元。最近在复旦新闻学院的一场演讲,因为和现场生命科学院教授以及学生的互动,居然引伸出媒体人和科学家对立,或者“文科生”和“理科生”对立的结果。如果这种对立是某些“理科生”的结论,很遗憾,他们自己变成了他们眼中的“文科生”。

在我眼中,崔永元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人,更是一个社会行动者,或者说意见领袖。他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一场行动,那就是在中国,对转基因技术运用的监管。这是一个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

做一个行动,首先需要引发公众对于这个话题的认知和关心。在这一点上,就算去年的这部纪录片,没有引发太强烈的一次性反响,但是崔永元利用自己所有可以运用的平台,从微博,到电视节目,透过孜孜不倦的喋喋不休,确实产生了不小的效果。至少公众和媒体开始关注这个话题。

接下来,理想状态,应该是媒体接棒这个话题,当然不是集中在崔永元这个人,而是他关注的议题。科学家们应该出场,透过大众媒体趁机科普,让普通大众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崔永元的纪录片,他的采访,里面的信息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媒体应该提醒大众:这是关系到自身的问题,需要花点时间去了解,去提出自己的诉求。

再接下来,理想状态,那就是讨论进入到公共政策的层面:现有的法律是否足够?现有的法规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否没有被执行?如果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有没有转基因技术被非法滥用的情况存在?

记者和一位意见领袖的区别,那就是前者只负责展现事实和问题,而后者是要游说公众相信一个他描述的事实,或者一种理念,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做,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有选择性,不然就缺乏说服力。这一点,可以参考环保组织,动保组织,消费者权益组织的文宣和行动,或者参考政治人物们的竞选演讲,再有就是政府的宣传稿。即便有无数的证据反驳自己的论点,但只要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事实,那这个事实就是会是被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全部。

也因为这样,用新闻专业主义去挑战崔永元的纪录片,或者他的言论,意义不大,甚至转移了这场争论的焦点,这也就是开头我所说的,他的纪录片是否客观,并不重要。同样的,和崔永元去辩论转基因技术本身,那也是找错了对象,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科学家们需要的,是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论,而且用大众听得明白语言,告诉公众,而不是只在自己的领域。

认为媒体妖魔化转基因,或者媒体人和科学家是对立,也许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种是媒体人不愿意去研究,到底在这个领域,哪些科学家才算得上权威,哪些才是有论证的结论,哪些经不起推敲,哪些是有利益关联,而不是因为哪位科学家愿意说话,或者说话吸引眼球。

还有一种则是因为科学家们不愿意透过媒体,向大众进行科普,有些甚至认为大众是愚昧的,根本无需沟通,只要告诉公众结果就可以了。

其实,崔永元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接下来的,是需要科学家们,媒体们,公众们的接力。

至于那场在复旦新闻学院的演讲,觉得有些可惜(只是基于演讲后的提问环节,因为有视频和文字版):新闻系的学生,未来的记者,缺少新闻专业的提问;生命科学院的教授,找错了辩论对象;倒是崔永元和那位理科生关于是否应该强制标签的互动还挺有意思,崔永元强调是法律问题,理科生强调是经济问题。从现场互动的逻辑来说,我觉得崔永元的表述,对我这样的一个旁观者,更有说服力。

我不知道现场的同学,有多少认为新闻就是这样做的。几年前在一家新闻学院,我和一位研究生有些争论,因为对方不断批评几个电视节目不客观很偏颇,我不断提醒,那些都不是新闻节目,结果大家无法说服对方,不欢而散。但这让我很疑惑:新闻学院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教过学生们关于新闻记者的定义,让他们以为,只要提问,就是记者。

作者: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主持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