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可以假装自己没读过金庸么?

借着金庸先生开笔一甲子(1955年2月8日)的时机,我开始严肃的思索一个问题:可以假装自己没读过金庸么?

我们大约可以这样假装。

当有人聊到个人崇拜这个问题时,你要忍住不去想起《笑傲江湖》中“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任我行,《鹿鼎记》中“文成武德,寿与天齐”的洪教主,《侠客行》中自称“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的白自在,《天龙八部》中“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的丁春秋。为了不念及这些人,我看心中只有默念“主席、主席、主席”六字真言了。

谈人太危险了,那就聊国家吧,聊爱国主义。不好,爱国主义也不是保护伞,很容易脱口而出郭靖大侠的名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再不然,又想到了为了爱国抗金,连老婆都不愿意娶的王重阳。

还是别碰政治了,就聊聊爱情呗。金童玉女,闪,眼前满满的都是杨过和小龙女;那就憨男玉女吧,也不行,黄蓉一句“靖哥哥”的杀伤力太大了;王子狂追灰姑娘,别拿段誉不当王子,那完颜洪烈杨康父子也是啊;公主女下嫁凤凰男,那不是还有西夏公主和虚竹,建宁公主和韦小宝么;聊异地恋应该很现代吧,分居时间再长能和杨过小龙女的十六年相比么?

好吧,咱务虚,念句诗总可以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过过过,糟糕,这不是怨女李莫愁最喜欢念的口头禅么。

也罢,既然忠贞的爱情都不能聊,聊聊劈腿总可以了吧。这可能就更有风险了,谁劈腿劈得过韦小宝和他的七个老婆啊,谁花心花得过段正淳和他的六个女人。

爱情和政治都不能聊,那就聊美食?赶紧打住,黄蓉的名菜“叫化鸡”和“好逑汤”等等太容易走火了。

恩,咱们上流社会还可以聊慈善嘛。聊聊可能还行,千万别实操,几个乞丐朝你走过来,能不想到丐帮么?碰到面目姣好的女乞丐可能还会幻想其中有黄蓉。

看来只有聊社会新闻了,毕竟和武侠小说离得远。复旦下毒案?这个不行,聊深了难免会扯到西毒五毒教七虫七花散七心海棠生死符;那就聊最近最流行的黑龙江监狱裸聊?也不安全,令狐冲和任我行在西湖底牢房也聊天学功夫,《连城诀》的狄云也玩越狱来着。

得,啥都不能聊,咱装疯卖傻总行了吧。也不行,万一装的时候想起傻姑、欧阳锋、慕容复怎么办?

当然,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躲起来,什么都见不到聊不到,就一了百了。可是,万一又想到杨过小龙女的活死人墓怎么办,想到韦小宝“隐居”的通吃岛怎么办?

看来,我们已经陷入了金庸的十面埋伏,难以自拔了。

换一个更有忧患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完全没读过金庸?

你可能会发现,你正陷入一个充满切口、黑话满天的陌生社交世界里。你的绝望就好像是一个良家妇女,懵懂的看着杨子荣和土匪甩着“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样的哲学语言;亦或是一个只看过《新闻联播》的正派人,突然有一天不小心上了微博并且更不小心的关注了一堆公知们,发现他们写的汉字是另一个星球上的。

比如,读过金庸的和你抛出一句“鸟生鱼汤”时,你怎么会知道他是在拍你马屁;说“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时,你怎么会知道他是在装逼。

虽然刚刚六十年,但金庸小说的确已经像情花之毒一样,深入了我们这一代或者两代的语言系统、思想世界,生命记忆,乃至灵魂深处了。

我或许表达的有点夸张。很多人会觉得,不就金庸么,不就那十几本书么,真的能如此深刻的影响一代中国人?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回答。作为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你确定自己的没有被古典名著影响过么,你知道你的“中国人”标签不仅是一个血统遗传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概念么?

说到一个娇弱灵秀孤高的女性时,你第一时间难道不会想到林黛玉么?想要形容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时,“小诸葛”难道不是你的第一个意象?一个胖子朝你飞奔过来时,你难道想到的不是“天蓬元帅下凡”?一个有着无数绯闻的已婚之妇,难道不会让你想起潘金莲?

这些,都已经沉潜到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之中。是否知道这些,可能决定你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或者仅仅是会说中文的黄种人。

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和思维世界,千百年来就不断的稳固着以及更新着,不断有新的时代经典(小说诗歌民歌等等)加入,也不断有过气的经典在淡出,更有亘古未变的经典在一代代的诠释着何为中国人。而金庸是哪种经典,很可能不是最后一种,但最终怎么样,得看未来很多代中国人是否还会像我们曾经那样,以读禁书的热情那样读金庸。

如果你翻开《经济学人》、《纽约客》这样的西方大牌刊物,精通英文本身并不能让你真正读懂他们,在这些文字背后,也有着西方上千年来的思想积淀: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柏拉图、《圣经》、莎士比亚等等,这些经典也在传递着“西方何以为西方”这个古老密码。

至少就这六十年来说,金庸武侠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国民经典之一,这无关对其艺术成就的评定,重要的是,当郭靖黄蓉张无忌乔峰这些名字你永远无法忘记之时,当你将韦小宝作为“花心男人”的代名词时,金庸武侠就真的进入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与生命记忆,我们观看世界评说世界的某个角度也来自金庸。

六十年了,我们真的无法假装自己没读过金庸。

作者:张明扬 书评人,《上海书评》主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