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林彪曾有的九次严重分歧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有九次。

第一次:1928年,井冈山“八月失败”后,时任二十八团团长林彪发牢骚:“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两个月后,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回答林彪等人的这一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林彪作为毛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笔”。时任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则认为“尽走弓背路会把部队拖垮。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要求彭德怀代替毛泽东指挥,甚至上书中央。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林彪参与指挥的直罗镇战役胜利,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而林彪却闹着要去陕南打游击。

东征战役中,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1936年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转变。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方针是御敌于关内,抢先独占东北。然而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独占东北”计划落空。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偿失。此役血战一月,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最终林彪撤出四平。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论。毛泽东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林彪则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待发现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时,遂改用围困之策;当攻打锦州有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的危险时,林彪攻锦决心再次动摇;毛泽东对此当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出兵援朝,指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 同美军较量过。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