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走访学校寄语教师

9月9日下午,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深入部分学校看望慰问广大教职员工,代表市委、市政府表达诚挚的谢意,送去节日的祝福。

梅永红先后来到济宁十五中和南池小学,了解学校文化、新课改、学校综合实践等方面情况,察看课堂教学、教师办公室,听取学校汇报和部分教师发言。梅永红指出,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每一位走出校门的学子都不会忘记老师的辛勤耕耘。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智的开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孩子全面发展深入思考和研究,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挖掘孩子们的潜质和长处,不断完善创新教育工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把优秀教师、学校先进管理和经验向更大范围分散扩展,最大程度发挥市中区教育的独特优势、重要作用,培养更多名师名校,繁荣教育事业。

济宁一中北湖校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9月1日如期投入使用,近4000名师生顺利入驻。梅永红来到这里,全面视察了学生食堂、宿舍和校园建设,与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亲切座谈,详细询问广大师生转入新校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及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对这里稳定的教学秩序表示满意,向为新校投入运行付出努力的教职员工表示深切的敬意和感谢。他说,济宁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又是改革创新、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希望济宁一中秉承百年名校优良传统,立足国内一流名校的定位,把硬件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抓好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下更大功夫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开阔学生视野,努力培养更多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造精神和坚韧执着的全面发展合格人才。梅永红在走访时强调,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将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支持力度,让孔孟之乡成为全国教育的一面旗帜。

济宁市委常委、市中区委书记张辉及市政府秘书长参加走访活动。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梅永红(1965年9月—),男,汉族,湖北黄梅人。曾任山东省济宁市市长一职,后加入华大基因,现任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 参加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梅永红

1983.09——1987.07,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1987.07——1995.07,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技术员、技术培训部主任(1993.12评为农艺师)
1995.07——1995.1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技术培训处 处长(副处级)
1995.11——1997.07,国家科委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一处 副处长
1997.07——1997.12,国家科委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处 处长
1997.12——1998.09,国家科委办公厅调研室 正处级干部
1998.09——2000.12,科技部办公厅调研与宣传处 副处长(正处级)
2000.12——2001.12,科技部办公厅调研与宣传处 处长
2001.12——2006.03,科技部办公厅 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
2006.03——2006.06,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6.06——2010.10,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科技部青年联合会主席)
2010.03——2010.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10.10——2010.12,山东省济宁市委 副书记(正厅级)
2010.12——2011.01,山东省济宁市委 副书记、代市长
2011.01——2015.09,山东省济宁市委 副书记、市长
2015.09—— ,辞去济宁市长一职,加入华大基因并出任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其间自2016年3月起,担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山东东营市市长申长友 :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干部说干事)

➤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时光辉: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化平台

➤ 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践行讲政治有信念 做合格党员

➤ 云南省玉溪市长饶南湖:加强规划引领 科学布局产业 推进产城融合

➤  北京副市长陈刚:不能用自由迁徙口号鼓动大家来京

➤ 兰州市长袁占亭就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向市民道歉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辞职市长梅永红:很多官员对企业家那种气势令人心寒说道:

    昨日(5月24日),被外界誉为“生物界腾讯”的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证监会IPO审核,这意味着即将登陆A股市场。华大控股旗下的华大农业董事长兼总裁梅永红也再次引发人们热议,他曾先后在3大国家部委任职,2010年10月从科技部“空降”济宁,后辞去市长职务,其“辞职下海,弃官经商“的举动一度使其备受关注。

    在他看来,长期谈论的政府越位、政府缺位,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尽管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不相称的。尤其一些地方官员对企业家吹胡子瞪眼睛,那种高高在上的气势令人心寒。

    创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死符。如今,企业家们面临着太多机会,面临着在这个领域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究竟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这个全新的时代?又如何破除企业创新面临的体制障碍?

    口 述 | 梅永红
    来 源 | 搜狐财经

    很高兴在离开科技创新领域六年以后,还能够回到这样一个环境里,跟大家共同讨论有关创新的话题。关于创新,这实际上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以前我在科技部工作的时候,十年前就在讨论这个问题,今天看来似乎依然有讨论的必要。我今天结合自己从部委到地方,再到企业的工作经历,重点谈谈企业创新面临的几个体制机制障碍。
    01
    政府职能定位问题

    对这个命题,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我以前在部委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后来作为市长是具体的政策执行者。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社会在转型,相比较前十年、前二十年,各方面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也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架构、管理工具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至少在我看来,我们现在长期谈论的政府越位、政府缺位,依然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政府越位的问题。我在科技部任职的时候就多次提出,为什么要让政府部门来分钱呢?为什么要让政府官员决定科技人员做什么具体的项目呢?政府本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但实际上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从而可以直接决定着一个科技人员去做什么样的课题,能拿到多少科技经费,成果到底是多高水平,能拿什么样的奖励,甚至最终由此延伸到他到底能住多大房子、到底能拿多少工资。如果说在计划经济阶段我们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要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还依然乐此不疲地分钱呢?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呢?

    记得我在担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的时候,曾经试图对科技奖励制度有所触动。我深知,这样一个奖励制度尽管有它的独特价值,但作为影响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标杆,其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悖论。但是,当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关于科技奖励制度的问卷调查,最后提出要对奖励制度改革的时候,发现阻力很多而没有获奖的成果反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这种阻力不仅仅来自于政府内部,尤其是奖励体系中的官员,甚至还来自于一些科技人员。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个政府越位的问题。比如 “科技进步奖”,究竟对科技进步有多大的作用?由政府来裁决某个项目是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真的有意义吗?事实上,我们看到不少获得奖励的成果,在市场和社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政府认定获奖了,科技成果才有价值、有公信力了吗?

    再谈谈缺位的问题。这个问题更让大家感到困扰,我们有这么庞大的政府体系,怎么还会缺位呢?比如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许多人还是希望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来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我更愿意提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政府能不能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做更多的努力?能不能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降下来?如果政府这么做了,也许中国现在有一大半陷入困境的企业能够很快走出困境。具体来说,土地成本能不能降一点,那是由政府决定的;能源成本能不能降一点,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三桶油”依然赚的很多;物流成本能不能降一点,中国的物流成本比欧美物流成本要多10个百分点,遍布全国的公路收费站让众多企业叫苦不迭;融资成本能不能降一点,欧美日本的融资成本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我国从表面上看也已经不高了,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税收能不能降一点,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减税,一定能够让众多企业渡过眼下的寒冰期。总之,这都是政府应该做而且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事,但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到,这就是政府缺位。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创新问题上。我们能不能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好更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呢?以生物技术为例,我认为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家知道,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纪,注定要比近代历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更具有颠覆性和决定性。对中国来说,我们面临着太多机会,面临着在这个领域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这个全新的时代呢?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太多的困扰。美国奥巴马在任期间,不断抛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计划,如百万人基因组计划、脑科学计划、登月计划、微生物计划等,举美国国家之力来推动这些重大科学工程,真正体现美国的国家意愿、国家意志,真正体现国家有效的组织。但是我们呢?我看到很多的战略都是停留在纸面上,这个领域仍然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即使有了一些专项,也往往被异化为各单位之间的“分肥计划”——没有人会对最终的结果真正负责。我们国家的组织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处在小分队的阶段、游击队的阶段,我们如何跟那些本来已经走到我们前面的国家去比拼、去较量呢?!这就是典型的政府缺位。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缺位也很突出,成为困扰众多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些年来大家一直谈论这个问题,但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好。我在担任市长期间,曾经深度介入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知识产权官司,陪着被侵权的企业一路打官司,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我之所以愿意介入,一方面是因为我曾从事过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维护公道和法理,因为这个案子实在太荒唐,太歁负人。一个归国十几年的学者,穷尽智慧和身家投入技术创新,不仅研究成果被别人盗用,而且反过来还被别人追着打。官司打赢了,但我的心里并没有感到轻松。现实中类似这种情况可能还有很多,在这种问题面前我们的法律工具到底有多大力量?政府公信力究竟有多大力量?总之,在创新问题上,政府职能转变、职能定位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02
    企业创新问题

    在企业创新问题上,我特别想谈谈企业家的地位。刚才有的专家谈到熊彼特的理论,即创新不是一般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新要素的组合,进而完全市场实现的全过程。现在大家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认为企业家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我的问题是,既然我们认可技术创新,认可企业家在技术创新的独特地位,我们是不是真正把企业家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来看待?现实情况未必是这样的,我们对企业家包容吗?我们包容的够吗?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一个制度不尽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家面对很多复杂甚至恶劣的环境,他们是在负重前行啊!今天很多人只看到企业家的财富和光鲜,许多人戏称企业家是“土豪”。但是有多少人看到企业家捂着被子在哭?有多少人看到企业家走投无路时的场景?很多人对企业家吹毛求疵,计较企业家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有没有为企业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每一个企业家都是企业的灵魂,他们依托企业创造社会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但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够吗?

    我是从政府官员走进企业的,记得当时媒体热炒了很长时间,很多人认为我的转型最需要勇气。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从一个政府官员到一个企业家,为什么需要天大的勇气才能跨越这一步呢?这个勇气的背后是什么呢?这里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许多人的眼里,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不高,多大的企业家也不如当官的。我在地方政府工作期间,看到很多官员对企业家吹胡子瞪眼睛,那种高高在上的气势令人心寒。有一次我召开一个慈善会议,召集当地一些非常有影响力、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家座谈。进到会场后发现座位分成两圈,坐在内圈的全部都是各个部门的局长、处长或科长们,而那些捐资百万、千万的企业家反而坐到了外圈。我说,这是给谁开会呀?我是来跟企业家对话的,你们把局长、科长搁到里面跟我对话,我跟你们对什么话呀?所以我要求当场就把位子换了,把企业家请到内圈来。举这些例子无非想说明一点,尽管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他们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不相称的。

    还有,对企业家或者企业来说,当前的竞争环境公平吗?今天我是在民营企业,一听到这样一个话题我都感到很敏感,我们现在真的公平吗?在很多领域,对民营企业仍然有歧视性的门槛,不少政策也有明显区别。比如国家科研经费和科技项目,体制内与体制外、国企业和民企是对等的。有的民营企业做得再好,也只能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去年我们华大和一个地方的国有控股公司产生经济纠纷,那个公司总共只有六个人,华大有五千多人。但那个公司老总跟我谈到纠纷的时候说:“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言下之意,华大只是一家民营企业,跟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我就在想,这样一家只有六人的国有控股企业,居然比一个拥有五千多人、在许多领域都走到世界前列的民营企业还有底气,他们的底气究竟来自于哪里?现在人们对民营企业有一个新的称谓,叫非公企业。我真希望不远的将来不再有这类名词,希望这种名词尽快从中国的词汇语台上烟消云散。企业就是企业,为什么非要分成三六九等呢?凭什么民营企业就要比国有企业的地位低几分呢?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我们的企业家不能够昂起头来,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创新的热情。
    03
    创业投资环境

    我们都有一个认识,就是硅谷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成功,也是创业投资的成功。以色列今天被称为“创业的国度”,很大程度也是来自于全球最密集的各类创业投资。中国经过多年努力,也有了很多创业投资,为中国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但是,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很大的困扰,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地鸡毛”,已经殃及到创业投资,殃及到千百万投身于创业的创业者。目前在IPO排队的有很多企业,而且这个数量还有不断增加。大量的创业投资无法及时地通过二级市场来变现,这个路子一旦堵死了,不仅仅是创业投资本身的利益回报问题,更是把国家提倡的创业创新之路给斩断了。我接触了很多的创业投资人,可以说他们现在大都陷入这种困扰当中。大家试想,当创业投资都陷入这种困境的时候,当创业投资家都陷入迷茫的时候,他们怎么还能有积极性投资创新创业呢?我们国家现在极力推崇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号召,会不会因此而落空呢?

    总之,我现在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表明,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生死符。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症结大都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要摆脱这种困局,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困扰中国创新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哪怕只是往前走一小步,我认为也是进步,也是希望!

    此文系梅永红在第三届(2016年11月)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上的演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