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军:会踢球的中国人去哪儿了

十几亿中国人,怎么就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

这样的问题陪伴我们几十年了,你一定熟悉,或许自己也这么想。很抱歉,以这种逻辑思考问题的民族,足球上不去怨不得任何人。

西班牙人卡马乔在西班牙是个异类,他刚刚接手中国队的时候,信口开河,声言这么大的国家一定能挑出几个会踢球的,此人一脑袋浆糊,后果就是成为了史上最失意的中国队洋教头。

卡马乔随后大变脸,抱怨中国的足球文化太薄弱,踢球的孩子太少。看似可笑的推脱,说的却是冷酷的现实。

(2011年11月11日,中国队在多哈挑战伊拉克队,卡马乔带队训练。)

2011年,就在中国队世界杯亚洲区小组赛两负伊拉克,跌落黑洞之际,国际足联公布了一个全球足球人口排行榜,给中国算出的足球人口是26166335——世界第一,竟然如此扯淡地精确到个位,让我没法怀疑他们错加了两三个0。好吧,算他们狠,难道是把央视的有些人也算进去了?

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得是平均每周踢球两次以上的,才能划入足球人口,你可以用手机里的陌陌或微信定位周围的人(这叫随机抽样),看看有几个人能符合这个标准?国际足联不靠谱,而我们的统计工作总能出神入化的相关部门,也从未提供权威数据,但我的感受大体不会错:常踢球的中国人是稀有物种。

出球星需要起码的人才基数,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在足球人口上,中国绝对算不上大国,跳广场舞的大妈再多也没用。此外,足球人口本身不值得太迷信,这不是垒金字塔,别以为基座的砖石数量与塔尖高度成正比,否则无法解释乌拉圭那么少的人口何以一直盛产球星。还有一个例子:中国青少年篮球人口近年大大增加,国家队却青黄不接,原因在于专业化选材机制弱化以后没建成新的、合理的青训体系。

在本届世界杯32强中,乌拉圭人口300多万,克罗地亚和哥斯达黎加各有400多万,和大连市人口差不多。人口在2000万以下,比北京居住人口还少的,超过10个国家,而且大多杀进了16强。荷兰只有1600多万人,它和乌拉圭一样,多少年来总显得星光熠熠。我一直相信,诞生马拉多纳这种天才,的确需要“上帝之手”,至于罗本、西多夫这个级别的,优良的球星生产线就可以源源不断输送。

在即将登临决赛场的荷兰23人名单中,有9人来自本国的费耶诺德青训体系,这有点像该国早些年的球星摇篮阿贾克斯。在专业体制时代,与乌拉圭规模相仿的城市大连,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国脚,年维泗执教的1980一代,有李富胜、藏蔡灵、林乐丰、黄向东、许建平、迟尚斌、杨玉敏、刘志才等一批名将来自大连,他们用脚在阐释:搞足球不需要“大国思维”、人海战术。

(2001年10月7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米卢率领中国男足首次入围世界杯决赛圈。)

惟一带领中国队创造过奇迹的米卢先生,不止一次地忠告中国,国家大小不能决定足球水平的高低,必须尊重足球规律。可悲的是,中国人已把他的那次出线解读为运气——比起规律与科学,他们更尊重卦签。

不妨做两个不会实现的假想:其一,中国在足球人口上成为泱泱大国,但就是不按规律办事,水平如何?好不到哪儿去;其二,不妨把乌拉圭的全套足球模式(包括培训人才)打包到大连这样的中国城市,假以时日,即便文化基因等局限注定它成不了乌拉圭第二,亚洲一流该不是问题。

一个地方想成为球星的富矿,需要宗教般的文化传承,更需要良好的竞赛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手段,且二者不可偏废。那么,中国有哪样?

你得感谢地球上还有足球这项运动,让个别以“泱泱”自居的大国不至于膨胀到漫无边际。搞GDP很厉害,搞奥运金牌也很厉害,偏偏要被足球“羞辱”。

国民性使然,加之一些“你懂的”的机制积弊,足球像一个玩笑;同样因为国民性使然,足球娱乐了世界上最广大的自嘲爱好者,于是它像一个更大的玩笑。

(原标题:《中国为什么不是荷兰也不是乌拉圭》)

作者:关军,曾任《GQ》主笔及《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知名记者,专栏作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