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人造矿难”与底层之困

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让那些被压在底层的少数人看到生存希望,如果不能让他们享受到更多发展机遇,他们的毁灭式报复对所有人都将是威胁。

这是一个比电影《盲井》更令人脊背发冷的故事:在河北邯郸矿区,21名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农民工组成团伙,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残忍地锤杀了4名工友。他们的作案手段如出一辙,基本按照招工、冒名顶替、踩点、屠杀、骗赔的思路进行。他们在矿内杀人后将现场伪装成矿难,已从矿主手中骗得赔偿金185万元。日前,这桩特大系列“杀人骗赔”案,在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那些枉死在铁锤之下的无辜矿工,原本承载着挣钱养家的责任以及家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他们的生命在幽暗的矿道和行凶者设计的陷阱之中戛然而止。从媒体报道还原的行凶过程来看,从最开始安排女性成员以谈恋爱为由将“猎物”骗到矿区,到设局掉包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再到残忍行凶、伪装现场和实施骗赔,每一步环环相扣。对于这种草菅人命的恶行,无论多严厉的谴责和惩戒都不过分。

不过,表达愤怒和施加谴责从来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在情绪宣泄之外,能否从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中找出制造悲剧的真正元凶?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暂时撕掉贴在那些农民工身上的标签,将他们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农村社会危机的层面寻找答案。

从媒体关于那些逞凶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零星看到一些信息。比如,这些人的家乡所在区域大都属于贫困县,家境长期困厄,家中老小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一般身无长技,但在乡亲们眼中都不是大恶不赦之人;有些人作恶是要给孩子挣学费,有些人是为了挣钱还债……在城市越来越繁荣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机遇。这种看不到未来的绝望,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容易让人不择手段。

有媒体汇总2007年以来的类似案件后发现,这些杀人伪造矿难的犯罪团伙,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四川彝族聚居区就是他们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分析丝毫没有为作恶者开罪的意思,也无意表达对他们的同情。毕竟,贫穷从来都不会必然导致罪恶。梳理这些信息,仅仅是试图将这些凶手放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进而弄清罪恶的种子如何在这些人的心中发芽。

当然,诱使这些农民工作恶的因素,并不只在经济上的贫困。杀人然后伪装成矿难骗赔的事情之所以频频出现,还因为当前很多地方政府管控安全生产的思路出了问题。在很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地方,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上好看,都会对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的死亡人数进行“指标管理”。压力层层分解到矿主身上,出事后“私了”成为普遍的善后方式,这让骗赔者看到了一种血腥的生财之道。

“人造矿难”早已不是孤例,而且类似的悲剧也已不再局限于矿井——此前媒体就报道过农民工将工友从脚手架上推下摔死并冒充亲属索赔的案例。最令人心痛的是,这些极端事件中的施害者和受害者,同在社会底层挣扎,很多还是老乡或熟人。“底层之困”让这些人将伦理道德约束、良知约束都放在一边,转而以一种惨烈的互害,为自己和家人获取一些喘息的机会,这样的社会何其悲哀。

作恶者不值得同情,对他们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但是这种恶行的生发机制却值得我们深思。很多人或许觉得,无论是贫穷还是由贫穷所致的罪恶,都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让那些被压在底层的少数人看到生存希望,如果不能让他们享受到更多发展机遇,他们的毁灭式报复对所有人都将是威胁。

作者:汤嘉琛,《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