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3.0时代银行业该如何应对竞争

2014年,中国银行业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对种种竞争与挑战,银行业3.0时代已经拉开帷幕。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将在迷茫的十字路口中找到自己的新座标。

1
3.0时代银行业该如何应对竞争

2014年,中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银行业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陷入危机,一贯高速增长的中国也趋于疲软,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更难独善其身;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变化。“屋漏偏逢连阴雨”,种种挑战,前所未有: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金融业,资金融通、支付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社会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降低。而2013年底国内银行业已有法人机构3949家,网点超过20万个,民营银行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还将继续涌现,可谓是内外交困。

二是盈利空间受到压制。虽然短期内利率市场变动影响不大,但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看,存贷款利差缩小是长期的共同趋势。在商业银行盈利来源主要依赖利差收入的情况下,如未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银行的盈利空间将不断受到缩小。2013年,5个大型商业银行中除个别外其他4个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下降。

三是经营风险可能增大。国内经济下行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2013年仅一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增加了近千亿。而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偏好稳健的客户或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各类风险增加。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向商业银行转型,开创银行业1.0时代;本世纪初,商业银行开始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在海内外公开上市,进入银行业2.0时代。而现在,面对种种竞争与挑战,银行业3.0时代已经拉开帷幕。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昌逆亡。面对3.0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而行。

当下,就银行业如何应对行业内外的全面竞争,我们做如下思考:

(一)未来战略选择:同质化OR差异化

应该说,金融业管制放松、市场化步伐加快是必然的趋势。虽然压力倍增,但同时也将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如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利率水平,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得以提升。在严格管制的环境下,所有银行的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基本趋同,完全是同质化竞争。但银行的发展,需在变化的竞争中进行战略定位,而在银行业3.0时代,只有异质化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形成与自身资源禀赋和经营能力适配的商业模式。如,大型银行要抓住机遇,加快海内外市场和业务布局,推进综合金融集团建设;小型银行则要脚踏实地,做精做深,追求“小而精”“小而美”,成为中国的“社区银行”。

(二)发展结构调整:从单一结构到复合结构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业务结构上,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以大中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以利息收入为主。这样的单一结构,是在过去五六十年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金融市场相对保守稳健的体现。但在银行业3.0时代,单一结构是比较脆弱的,面对种种激烈的竞争甚至不堪一击。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构建复合结构――业务结构要逐步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要实现均衡化,在巩固原有客户群体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收入结构做到多元化,通过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借助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大幅度提高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三)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大小、新老

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这样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因此,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理念,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及时捕捉客户信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方案灵活多样、金融产品丰富多元、业务流程科学便捷、工作效率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这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兼顾大客户与小客户,特别是要研究大众客户群体的思维和习惯,推出为他们易于接受和使用的产品,将屌丝们从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抢回来。二是要兼顾老客户与新客户,要通过完善网点功能和布局,建立社区支行、私人银行等新型机构,维系和吸引金字塔两头的新老客户。

(四)提升专业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银行业3.0时代,改变不了银行的本质。产品永远是银行是服务客户、获得收入的载体和手段,要以革命精神推进产品创新。面对“宝宝军团”的崛起,中信银行的“薪金宝”、建设银行的“聚财宝”等产品,打响了银行自我革命的枪声。下一步,要学习互联网公司改善客户体验的思维,结合市场风格转换和客户需求提升研发产品,如推出更多的短期资金管理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产品销售可借助“直销银行”等方式,既便利客户又降低成本。大额可转让存单即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也将建立,还要未雨绸缪适应这些变化。同时,要耐住寂寞,潜心打造一支专业队伍。无论市场怎么变化,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最终依靠的是员工。要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员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对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五)零售银行业务:下一站的新方向

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表明,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与批发银行业务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强调专业服务和智力投入,而不只是信贷资源投入,受渠道脱媒、利率变化的影响较小。零售银行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个人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不但可以获得利息收入,更可以带来较多的手续费收入,这有助于改变银行的收入结构。美国金融危机教训表明,零售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稳定器”,零售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零售贷款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如果以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支撑,商业银行可以相对自如地面对金融业不断走向市场化的各种挑战。国内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占比还非常低,潜力巨大,零售业务的竞争力如何或将决定商业银行下一个十年的发展。

(六)风险与收益:永恒话题,常谈常新

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更是增加了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要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到兼顾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者上来。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在存贷款利差明显缩小后,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要克服规模扩张的盲目和冲动,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特别是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收益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资金安全,考虑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还要重视内部管理,加强对重点岗位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将合规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降低道德风险。

2014年,面对社会对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利润过高、住房贷款申请不易、理财产品兑付危机等问题的质疑,银行业要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防范声誉风险,维护行业形象。

经验表明,金融业市场化进程推进和互联网浪潮兴起,并不必然导致商业银行消亡或者破产。我们坚信,决定商业银行变革的力量,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不断变迁。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将在迷茫的十字路口中找到自己的新座标。

因此,我们也深信:在银行业3.0时代,银行将是一种行为,而不只是一个场所。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董希淼

(本文作者介绍: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微博名称:@东行归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