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办”不过是形式固化的“板样戏”

5月28日晚,“郑州市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请大家关注。”随着这样一条简单的信息发布,郑州市西瓜办的官方微博正式开通,很快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刚开始遭到不少人的“花椒”。近日,“西瓜办”公开回应称,“西瓜办”早在2006年就诞生了,全称是“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只是一个临时机构,一不收费、二不盖章、三不办证。(6月3日《郑州晚报》)

  “西瓜办”的新闻,前些天就已被曝光。但是,因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出公开回应,所有的质疑声音也像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现在,当地相关部门回应了,这样的敞亮态度至少值得赞扬。而按照这个回应,我们还真就对这个所谓的“西瓜办”找不到什么原罪。

  相反,这个机构还显得非常“高大上”外加“真善美”:只是临时机构、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只是抽调各部门人员而没有独立编制、免费为瓜农服务、不收费、不盖章、不办证……这些特点叠加在一起,似乎就是一个天使般的机构嘛,里面个个都是任劳任怨的人民公仆形象,没准还能出现个英模人物。

客观说,对“西瓜办”的质疑,在笔者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场与民间、政府与公众在话语系统上没“交集”所致,既双方在理解上存在一定歧义和误差。事实是,官场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和办事习惯,而老百姓有自己的正确理解。准确来说就是,在官场,没有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来都不能凸显所谓的“高度重视”和“周密组织”;而老百姓根本不管重视是不是有高度,只想问能办几件实事。

政府如何办事?如何“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又如何“认真组织”和“统一协调”,对此,官场内部的标准答案是——你得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没有这“办”那“办”,上面不好交差,下面不好布置具体工作,以至于近几年来,各地方政府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有报道称,某一地级市党委行政班子最多时共存在236个“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搞得许多领导班子成员,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个“小组组长”和“办公室主任”同时兼任。

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泛滥现象,各地政府并非没有排查。一个文件取消上百个“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没有正式编制、不独立发放工资、只属临时机构的这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撤了也便撤了,这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凡事都要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工作方法,却一年又一年沿传了下来。卖西瓜,要成立“办”;建工程要成立“办”;整顿小区物业要成立“办”……

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成立“办”,俨然就是官场里的一出出“样板戏”。“这办那办”就像韭菜一样,每年都在割,每年却又能“大丰收”。以至于你很难搞清楚这样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设立“这办那边”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来日取消掉;取消“这办那办”的目的是不是为了今后再设立?

之于“西瓜办”一样的“这办那办”,确实能够帮助百姓办不少实事。但是,本质上讲,“西瓜办”本身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产物。我们的官员和相关政府机构,除了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似乎就不会为百姓办事了,或者,为百姓办事的激情就不在了,也没有了所谓的“专员”。

“西瓜办”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写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现实诉求;另一面写的却是官场对于“为群众办实事”的形式固化与思维穷尽。而事实上,为百姓办事从来都是繁琐的,需要政府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这需要各级官员都动一动脑子,至少——遇事就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板样戏”时代应该终结了。

载《检察日报》。

作者:王传涛,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