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我执和我弃都是非理性——房产那些事

这是一篇读者给我的命题作文。

这位读者通过腾讯微博私信说:

——————————

“童老师请教你个问题,而且希望你能写篇文章。很多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看了你的文章有点感觉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心想冲进这个(房地产)市场,甚至连亲情爱情都不顾了(我猜测主要是指家人意见不统一造成矛盾——笔者注)。其实出发点都是好的。看你多年书的人和不知道你的人真的可能是两个极端。很多有条件的年轻人都被老年人的意见给左右。但是坚持观点可能就翻脸了,而且自己的计划也实现不了。我身边很多。”

“我给你说个最简单的。我的同事,父亲是个小包工头,和他父亲一起出来的也是个小包工头。我的同事父亲坚持在家盖房,也做到了,盖的很大很高。另外一个包工头在厦门买了两套房,一个已经付清贷款一个现在按揭中,按揭伤不了他的一点皮毛,现在资产几百万。我同事请我去说服他父亲,说过几回都没有效果,现在手里又有了三十多万存款,决定回家盖房。给你举这个例子是真实的。怎么样和这些老家伙沟通,希望你能给大家点意见。比如说投资的资金按家庭收入的多少百分比比较合适。怎么样让他们能接受这些投资的方法而不伤害感情。”

————————————————————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像天问。对于一个过于执迷(我执)或者是完全自弃(我弃)的人来说,你是很难和他沟通的,因为他已经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对外部世界关上了心灵的大门。但我还是愿意写一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也许对另外一些迷茫中没有关上心灵大门的人们有用。

长期关注并研究我的博客和关于城市化、房地产等方面书籍的读者,一些可能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特别是过去有机会买房而没有买的人,也许会认为自己没有抓住机会,没能够在追赶城市化浪潮中分得一杯房产大幅度增值的羹,现在醒悟过来了,就要穷尽一切力量,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也要把过去的损失尽可能弥补回来。

这是造成爱情亲情矛盾的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有可能一方太超前,超前到超过自己的能力,从而使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另一种可能是另外一方观念太落后,落后表现在两个可能的方面:一是觉得自己根本没能力够城市的高房价(本来是有能力的),二是总觉得房价太高,希望等降价或者崩盘再出手。

其实,人的贫富往往不由地位和经历、背景决定,更多时候由思维决定。总想等房价崩盘自己就来接手的其实根本接不上手,因为现在看不清,他(她)将来一样看不清,到那时市场萧条他(她)更没胆量接。这种情形,很难说服,除非他(她)愿意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中国经济的逻辑和城市化的规律。

这位读者说到的另一种情形,一有钱就回老家乡下盖房。据我了解,这类人并不是因为对于故乡有多么深的情感(否则也用不着出来干活),而是出于落后的攀比心理,觉得自己在老家盖房就是衣锦还乡,就光宗耀祖,就比别人有面子。就像这位读者说到的,盖了栋很高很大的,还不够,一有钱又要回去盖。

我有一位老乡,年纪比我还小一点,小时家庭特别贫困,母亲独自一人把他们兄弟拉扯大,住的房子也很破(现在已经尘归尘土归土)。这位老乡现在发达了,陆陆续续回家盖了五栋大房子。这些房子,再过一二十年,就会重复当年广东四平碉楼的历史:人去楼空。对于此类情形,更难说服。但不妨试试打亲情牌。同事请你去说服他父亲,还不如由他自己去说服他父亲,对他说:“老爸你在乡下已经有那么高大漂亮的房子,我和你的孙子以后看样子回去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能不能把这30万借我做首付啊,在城里买个房子,以后一家人也有个落脚点。”诸如此类。如果这招都说不通,我就没辙啦。钱在他身上,我不能抢过来帮您花了!

上述两类情形,基本上可以归入“我执”的执迷类型。还有一种更大众化的类型,姑且称之为“我弃”类型,就是也想有所行动,但是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于是干脆放弃。如果按我的标准,这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完全有能力的,只不过因为他们要么看不清城市化的方向而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要么墨守成规坚持量入为出不肯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而导致自己渺小无力,从而越来越被时代甩到后面。

为什么我敢说至少一半以上是完全有能力的?因为据我计算,只要双职工收入达到当时、当地平均水平以上,加上如果能够让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动”起来,多数人是具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扛鼎之力的。关键在于,很多人不会用、不敢用。这也是我最近正在着手的“培养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试图探索的问题。

在按揭和月供问题上,很多人非常机械地理解所谓“月供不超过家庭收入三分之一”之类的“理论”。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家人每月有多少节余只有他们一家人自己知道。1千元月薪的也许一分钱不剩还得啃老,10万元月薪的也许每月多出8万元不知怎么花。同样家庭月收入8千元,富家子弟出身的入不敷出,穷孩子出身的节省6千!这个比例怎么算?还是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每月扣除生活费和赡养父母的,手头留一点“防紧付急”的,节余部分就大部分可以做月供。这就是我的投资理财原则。

既不能执迷于“坚决不借贷,有钱回家盖”,也不能执迷于“超出能力也要贷”。同时也不能自暴自弃,明明有能力也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借用现代金融工具。既不“我执”,也不“我弃”,把自己的力量用到极限又不透支,灵活应变,才是理财的康庄大道乃至做人做事的王道,别的,都是旁门左道羊肠小道。

作者:童大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院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