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垠:黑客文化的精髓 |MIT改变世界的10件事情-黑客文化的起源地

听说“黑客文化”这个词,就像在昨天。想起它,眼前就出现一些头发蓬乱,穿黑色道袍的人。最早的时候,他们努力地向人们澄清:“黑客”不是贬义词,不是指那些入侵电脑网络的罪犯。当人们明白过来之后,他们开始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黑客,并且把黑客与画家相提并论。当人们受到鼓舞,决心成为黑客之后,他们开始向这些人灌输黑客的“行为守则”,“提问的艺术”等等。总之就是说,你得显示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以证明你是高手,并且教育那些菜鸟们。否则按照我们的标准,你就不是个黑客!

王垠:黑客文化的精髓 |MIT改变世界的10件事情-黑客文化的起源地

于是忽然间,我来到了这个黑客遍地的世界。体验着,忍受着自己向往已久的“黑客文化”。

某大牛说……

一个中等水平的黑客要说服一个菜鸟水平的黑客,方法很简单:引用一个超级黑客的话。至于为什么嘛,我也不知道,总之你照办就是了。最好记住那超级黑客的名字,以后再遇到不懂事的菜鸟就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他,免得我亲自来动口舌!

笨蛋才不会用这个工具

黑客的世界里有很多背着历史包袱,设计拙劣,你却不得不用的工具。黑客文化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掩盖这些工具的设计失误。这定律被我叫做“都是用户的错”。

你的智商和能力被一些肤浅的标准所衡量,你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接受各种审查。这两个 Git 命令的区别都不知道?还当什么黑客!哪个学校毕业的?老师连这都没教过你们?哎,算我面试时看走眼了。

于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能力,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不敢再问这种问题。为了避免再受伤害,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你变成了一只刺猬。你开始用自己会的那点东西去审查其他人,伤害其它人,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这些被伤害的人又转而去伤害更多的人。

Visitor pattern 都不会写?还当什么黑客!这厮今天终于让我抓住把柄了 :)

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它的简单

某超级大牛说过,我的系统是简单的,但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它的简单。

你敢说我的系统不简单?哼哼,那你肯定不是像我一样的天才。你知道吗?其实我爷爷的爷爷是给皇帝做衣服的。他的座右铭是:看不见这衣服的人都是白痴或者不称职的人。

所以你不敢说任何东西太复杂,太难用,太不可视化,对用户不友好。否则就会有人鄙视你:菜鸟,白痴,人笨怪刀钝!

择其难者而从之

做一件事有两种方法,一种容易一种难,你会选择哪种?

普通人都会选择更容易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受到黑客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会选择困难的那种。如果这选择只是个人的喜好,如果他们尊重其他人的选择,那还无所谓了。但十有八九,选择了明显更加难用的工具的人,并不会从心底尊重那些选择更加容易的工具的人。这貌似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优越感在作怪。很多人选择困难的工具,并不是因为真的觉得它们好用,而是因为只有用其他人不会的东西,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水平。由于其根本的动机就来自于优越感,所以他们是不可能不找机会利用这得来不易的优越感的。更多黑客解读:www.yangfenzi.com/tag/heike

有些人虽然可能口头上不说,但他们随时都在观察,看其他人选择了哪一种工具。那些选择了(或者倾向于选择)更容易的方法的人,会在他们的印象中产生一种肤浅的感觉,从而不会真正的被尊重。这种不尊重累积起来,就会开始隐约的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同事间工作关系的恶化。当然也有人更加露骨一些,直接就问别人选择了什么工具,然后嘲笑那些选择了容易工具的人为菜鸟。

常见例子:

  • VIM 与 Emacs,选择 VIM
  • Emacs 与 IntelliJ(编辑 Java),选择 Emacs
  • 组合键与方向键(移动光标),选择组合键,因为“并不是每个键盘都有方向键的!”
  • Linux 与 Windows,Mac,选择 Linux
  • Gentoo 与 Ubuntu,选择 Gentoo
  • Terminal 与 GUI,选择 Terminal,使用黑底绿字
  • TeX 与 Word,选择 TeX,拒收 .docx 附件
  • C++ 与 Java,选择 C++
RTFM!

RTFM = Read The Fucking Manual!

(图片来源:Abstruse Goose)

(图片来源:Abstruse Goose)

惯用法:有人在#java聊天室问了一个问题,结果大家回答说:“RTFM!”“菜鸟,去读了 API 再来这里混!”你绝对猜不到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为什么加入亚马逊云计算

你不会 Google (百度)吗?

当这种现象普及开来之后,普通的问题你都不能问别人了。比如:“哎,今天会不会下雨呢?”因为在黑客文化里,别人的回答会是:“你不会 Google 吗!”当然,在中国这句话就是:“你不会百度吗!”

就像 IRC 里面的人一样,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在那里面,仿佛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告诉别人“你不该问这个问题”,“你浪费了我的时间”。当这种现象普及到更广的社会,你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吗?任何人都不要再对任何人说话了,因为说话全都是浪费时间。

“你不该问这个问题”这种说法是非常大的攻击行为,它是人类良好社会关系的杀手。其实对别人“该不该问这个问题”的“考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我们甚至不应该说“你可以问这个问题”,因为那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想都不用想。

任何人都允许问任何问题并不等于会浪费你的时间,因为你并不是必须回答每一个问题。所以我的做法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我誓死捍卫你问问题的权利和尊严,但我不一定要回答你。比如在 IRC 聊天室,如果遇到有很初级的问题我懒得回答或者太忙,我不吭声就是了。我对问问题的人没有任何反感,我只是等其他人去回答他。但是“你不会 Google 吗!”肯定是非常不礼貌的做法。

你问我,所以你懂的没我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可不要被孔老二误导了!在黑客文化里,这种不耻下问的行为是相当危险的。一次可能还好,多几次之后,我看你不被当成傻b菜鸟才怪。

希望你向我们学习

进了新的黑客公司很兴奋哈?可是发现代码里有不大好的地方怎么办呢?如果吭声,立即讨人嫌。如果不吭声,那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的代码是“模范”咯。跟着学吧,小弟。要学像哦!

这就是我们的作法

我们刚从某大公司挖来一个世界级高手。结果他对我们引以为豪的一段代码提出了异议,说那是 premature optimization,思路不清晰。切!

虽然他是世界级的高手,可我们才是这里的地头蛇,所以我们得告诉他:“这就是我们的作法!”

结束语

上面的小片段,估计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吧?它们也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很多次。不同的学校或者公司,有可能出现其中的几种或者全部。其实哪里来的什么“黑客文化”?文化就是文化,管你做什么工作。不要忘了黑客不过是一种工作,跟医生,律师,厨师,教师一样的。所谓黑客文化只不过是为一些人的各种无理怪癖找借口,搞特殊化。

按照以上标准,我不认为自己是个黑客。我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我按照几百年来国际通用的礼节行事。计算机科学家与黑客的区别在于他不只按照工具的手册来完成规定的任务。他经常记不住别人设计的复杂工具如何使用,因为他本人是一个更好的设计师。他审视这些工具的设计合理性,发现蹩脚的地方,然后构思更好的设计方案。他总是嘲笑和自嘲,我们其实仍然生活在计算机的石器时代。

在自己的公司里,我希望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氛围,而不是宣扬所谓的黑客文化。让所有人无论男女,无论水平如何都身心舒坦,受到尊重,可以谈天说地,不耻下问。(来源:王垠博客)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chentingpc:说白了的黑客文化(来自豆瓣《黑客》书评)

曾经我也误解过黑客文化,以为黑客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搞破坏的;后来听国内一些文章描述所谓极客文化,才慢慢了解到真正所谓的黑客;我觉得,黑客就是黑客,去它的极客,我讨厌这个名字,别人不懂又怎样,黑客文化本非用来给人懂的。

究竟什么是黑客文化呢,这本书上提出了一些观点(首先要声明的是,这本书写于上个实际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微型电脑刚刚起步,所以书中描述的黑客跟微机时代的黑客还是略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干的活)。前言指出:共享、开放、分权、以及不惜一切代价亲手改进机器并改善整个世界,是黑客们的普遍理念。其实,从早期黑客以及如今仍在发展的GNU开源运动中可以看出,黑客文化中始终有一只开放共享分权的主导力量,但是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黑客文化的本质。黑客文化始于计算机的诞生,黑客们不是希望破坏计算机,而是希望能够充分掌控计算机(一些被大众认为是破坏性的破解或入侵行为一方面来自于他们的本性,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实际上并不一定会造成危害,反而通过破解暴露安全漏洞从而促进发展),而在早期,由于计算机尚未商业化,尚处于一个学术的边缘地带,所以黑客文化的源头就是学术文化,就是开放共享。但如今,计算机已经很大程度被商业化了,不论黑客还是非黑客,都必须承认这一点,也必须接受这一点,商业利益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完全的开放与分享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被要求。这其中的平衡是复杂的,所以,开放与共享已经成为黑客文化中最为矛盾的一个分歧,虽然它确实是黑客文化的精髓之一。

除了开放与共享,黑客文化更为核心的本质在于:黑客们真正在意的是洞察事物的本质、掌控他们的规律从而改造事物,这是他们唯一的最在意。许多黑客给人的感觉是不修边幅的、不在意功名利禄之类的东西,然而这都是表象,黑客也可以在意形象,也可以想发财,但是他们真正最在意的一定是那种对于事物本质的掌控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事物。何谓最在意?这意味着他们会抛开其他一切,以获得成天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心中想做的事情,那些思考与意愿始终会停留在他们心中,去了一个又来了十个,他们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并且十分快乐。事情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在哈佛或MIT而感到非常了不起,不会因为教师是何等人物而影响是否该上课,当然他们受益于这些优秀学校的工作环境与人才。他们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充满艺术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他们认为,那就是人生的本质。正是这样一种最最核心的精神,让他们狂放不羁,让他们竭尽所能,让他们去选择开放与分享。一切的一切来源于此。

我相信,黑客文化在不断进化,就像IT产业,在IT意外,也一样会有黑客精神在诞生与蔓延,但唯一不变的,也就是黑客文化的核心:对于事物本质与创造的痴狂。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M.I.T 改变世界的10件事情:黑客文化的起源地

(原文出处:itworld 译文:csdn code )

麻省理工学院最近正式总结并公布了该校50年来对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这里总结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校友带来的改变世界的10件事。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最近总结了其50年多来对在计算机科学上取得的成绩,并进行了庆祝活动。虽然M.I.T早在193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相关的研究,但庆祝活动却以1963年7月发起的MAC(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数学与计算)项目作为开始。MAC项目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现合并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成立,并促使M.I.T正式设立了计算机科学课程。更多MIT创新技术:www.yangfenzi.com/tag/mit

本文挑选了10件MIT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做出的改变世界的事情,以供参考。

1. 磁心存储器(Core memory)

磁心存储器(Core memory)

M.I.T著名的林肯实验室创建于1951年, 借助联邦基金以开发国家防空系统。当时的计算机系统无法实时响应,并从多个雷达装置快速收集和分析信息,M.I.T最早开发旋风式计算机的Jay Forrester,提出了使用“磁核阵列”来存储信息。磁芯存储器促进了半自动地面环境(SAGE)防空系统的发展,并成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的主要形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线路发展起来它才被逐渐替代。

2. 计算机射击游戏

计算机射击游戏

1961年,M.I.T部署了一台PDP-1微型计算机。为验证它的性能,包括其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能力,M.I.T的三个学生Martin Graetz, Steve Russell和Wayne Wiitanen合作开发了一款游戏。该游戏模拟两个宇宙飞船之间的战斗,他们称之为太空大战(Spacewar!),允许两个玩家通过键盘或操纵杆分别控制一只太空飞船。该款游戏随即在M.I.T掀起了一阵流行狂潮,但之后禁止在工作时间玩耍。这不是第一个计算机游戏,但是第一款射击游戏,也是第一个需要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现在你还可以通过基于浏览器的PDP-1模拟器玩这个游戏。

3.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

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用户向另一个用户发送电子消息需要使用同一台电脑才行。在1971年,M.I.T毕业生Ray Tomlinson发明了网间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同时,Tomlinson 也推出了使用 @ 符号区分用户名和计算机主机名的方法。Email之父陨落:他用“@”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又革新了通信时代

4. 图形用户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

现在已经在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手机上随处可见图形用户界面(GUI)了。1962年,M.I.T的博士生Ivan Sutherland发明了“画板”——一个允许直接在Lincoln TX-2计算机的CRT显示器上绘制图形和控制形状的工具。1970年代初,M.I.T的教授Butler Lampson发明了施乐Alto计算机,这是第一台提供用户图形界面(和鼠标)的个人电脑。1984年, M.I.T的 Bob Scheifler 率领团队开发出X Window 系统——针对 Linux和类Unix操作系统的图形界面系统。

5. 以太网

以太网

1973年,M.I.T毕业生Bob Metcalfe (与 David Boggs一起)发明了以太网。Metcalfe在施乐公司工作时,受命建立一个连接所有PARC Alto个人电脑到激光打印机和ARPANET的高速网络。于是,Metcalfe应用了他在M.I.T做的MAC项目和在哈佛期间的的博士论文成果,创建了以太网。以太网在1985年成为IEEE标准,凭借可靠、快速的特性,击败了其他竞争技术,最终成为“互联网通道”。

6. 语音合成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

该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毕业自M.I.T的Ray Kurzweil。在1970年毕业之后,他创建了Kurzweil计算机产品公司,并开发了第一个电荷耦合装置平板扫描仪和第一个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可以读取任何字体。1976年,该公司结合扫描仪和OCR技术用语音合成器制造了Kurzweil阅读机,该机器可以扫描书本和文档并读给盲人听。如今,已成为谷歌工程总监的Kurzweil仍然继续致力于机器语言识别和机器学习。

7. TCP/IP

TCP/IP

没有协议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被大家所熟知的TCP/IP协议是在1970年代初,由M.I.T的教授Bob Kahn和斯坦福大学的Vint Cerf研发的。Kahn为 DARPA 工作,负责开发一个新的ARPANET传输层协议,结果,Kahn和Cerf创造了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使用TCP/IP协议在多个网络间发送的第一条消息是在1976年8月从一辆加利福尼亚的汽车上发出的。在1980年代末,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协议。

8. 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软件是为个人电脑上开发的第一个业务工具。电子表格程序起源于M.I.T毕业生Dan Bricklin 和 Bob Frankston创建的VisiCalc。1979年,VisiCalc首次在苹果二代(Apple II )电脑上亮相,之后迅速成为该平台的杀手级应用,后来该应用又被移植到了其他系统平台。直到1985年停产,VisiCalc共售出了100多万份,之后被Lotus 1-2-3和微软的Excel超越。

9. 自由/开源软件

自由/开源软件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软件厂商停止共享软件源代码,并对软件复制和分发做出限制。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黑客,Richard Stallman,对此感觉不爽。所以,他着手建立人们可以自由复制、共享和修改的软件。1984年,他离开M.I.T,创建了GNU项目并发起自由软件运动,以保证用户的软件自由。1998年,OSI(开源软件促进会)成立,这也脱胎于Richard Stallman领导的自由软件运动。更多开源解读:www.yangfenzi.com/tag/kaiyuan

10. 万维网

万维网

至今,万维网已经成立25周年。它最早由1989年CERN(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的Tim Berners-Lee提出的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的分布式超文本系统,最初称为“mesh(网)”。四年以后,Berners-Lee离开了CERN,加入了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他在那里创建了国际网络标准组织“万维网联盟”(W3C)。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胡泳:所有的行业都需要一场黑客运动

➤ 王选:科学家、企业家与计算机发展

➤ 曹政:处处皆黑客,说到底黑客是一种思维方式

➤ 人类这五百年的进步史,是思想拼命追赶技术的过程

➤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软件公司和开发者愿意开源和共享?

➤ 《福布斯》:Google 能从开源生态系统中获得什么?

➤ 黄铁军:计算机出世—你所不知道的电脑秘史 你应该知道的电脑未来

➤ 程序员、黑客与开发者之别:开发者 ⊆ 程序员,黑客 ⊆ 程序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