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品德这个玩艺儿,你懂的

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就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相关信息。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然而,虽然竞赛、体育接连缩水,但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其中,10地提出见义勇为者加10分奖励,而北京、浙江、四川三省份奖励加20分,山东省甚至在自选项目里仅保留了“见义勇为”这一项加分。(5月25日《法制晚报》)

  各地高考新政陆续发布,让今年高考的录取准则基本定调。让人欣慰的是,31个省份中,大部分省份都可谓做到了“加分大瘦身”,但仍有不少省市仍然坚持将品德作为高考加分的重要条件和标准。也正因此,“品德加分”这一我国特有现象,又招来不少非议之声。

  客观来说,品德的分数化、考试的品德化,在我国存在了很长时间。而且,在许多领域内,还存在“政审一票否决”这样的传统。但是,客观而论,品德能够成为考试加分的条件,说到底仍然是荒诞的。考试和录取制度在看似“录取标准多元化”的借口之下,往往能够成为特权人士的“寻租利器”。

即便品德加分这种事是合理的,在一个权力得不到约束、特权横行的当下,谁也无法确保品德加分制度就不能被异化。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大约有80%的学生享受不到高考加分的优惠,因此,即便考生高考分数及排名位居前列,也因为还有许多人可以再加20分,而失去了报考名校的自信。而前些年媒体报道的各地都存在的“高考加分俱乐部”现象,更是严重破坏了高考的公平。

更何况,品德这个玩艺儿本身还存在诸多的不靠谱。一者,思想品德的高低,有时是个伪命题。首先,一个人的做人与做事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其次,品德这玩艺儿究竟是要靠行动来表现的,如果没有表现出来,似乎品德就不过关。最明显的案例是,“最美女教师”张莉莉,在没救人之前是临时工,在救人之后才成了品德高尚者。而黑社会大佬刘汉捐建的学校却在四川大地震中毫发未伤,被誉为稀有的“良心工程”。再比如,许多上了《感动中国》的“高大上”人物,除了做了感动中国的那些事,回到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缺点和陋习,甚至有的还做了一些违法事……这些简直都是讽刺。

二者,品德与高考录取及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没有几毛钱的关系。进入大学学习,需要的是较好的学业基础,需要学术细胞,需要思辨能力。见义勇为者,故然应该得到奖励,但因为高考的录取涉及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即便是能够起到弘扬和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也应该尽量避免。

品德分数化,考试品德化,既违背了常识,又破坏了公平。最应该独立评判的品德问题,往往与利益挂钩才显得“有意义”;最该用分数“一刀切”的教育领域,总能留一些弹性活口,然后让整个高考录取的标准变成如松紧带一样可拉可伸。这着实是一种悲哀。希望来年,所有将品德与高考加分的省市都能毅然决然地将这些加分条目删掉,同时也删除里面的特权生存空间,促进高考录取更加公平更加正义。

作者:王传涛,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