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眼里的好大学:哈佛只排38位

评价标准之间相互竞争,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这恐怕是既现实又理想的大学评价方案了。


奥巴马眼里的美国好大学:哈佛只排38位

文/李华芳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个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此类说法主要是说订标准很困难,订让大家都认的标准就难上加难。在众多难订的标准里,什么是好的大学,实在是争议不断,没有一个一致可靠的标准。

坊间常见有美国新闻(US News)的排名和英国泰晤士报的排名。中国有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以及上海交大出的排名。这些排名由于评价大学好坏的标准不一样,有些认为研究比较重要,所以研究表现方面的权重就比较高,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排名就高一点。但也有一些认为毕业生赚多少钱比较要紧,所以就业率好学生去赚钱比较多的大学排名就好看一点。当然有时候好的研究型大学和好的就业率大学是同一个,例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但并非一直都是这样。

我之前提出过一个另类的评价大学好坏的标准,那就是看各个大学基金会吸收捐款的数量。(点击这里:《中国吸收捐赠最多的大学前十名》)这个标准当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说不能光看钱,要看大学培养的人才。但是说实话,对于什么是人才,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意见。

但是我这个吸收捐赠最多的标准提出来后没多久,就发现美国大学排名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参见:《美国吸收捐赠最多的大学前十名》)。或许这作为一个补充的标准,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捐赠其实是集合了一系列的信息,既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毕业生就业等。好的大学吸收的捐赠释放的是一个集合的信号,尽管很难分清楚吸引捐赠到底多少靠科研,多少靠毕业生就业,多少靠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毕竟能吸引到真金白银,多少说明了大学的质量好坏。

当然还有一些奇葩的评选,例如最受欢迎的大学校歌之类的,作为一个侧面的展示(参见:《最受欢迎的大学校歌》)。作为评价标准多样性的一项指标,这还是有点意思的。但我想可能不会有学生因为某个大学校歌好听,就想着报考就读该校。这类指标相对来说在个人的择校考虑上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上述种种,无非是想说明对“到底什么是好大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的,每个人都有其衡量大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但这些个人的标准之间,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互不兼容。这也正是绩效衡量的难点所在。

我提出的这个吸收捐赠的数量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尽管也不是十全十美,但还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标准。大学质量评价或者各类排名,其实都是蕴含了很多方面的信息,是一个信息的集束,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大学吸收捐赠数量释放的信号也是一个集束,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

对于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各个不同的榜单对各个方面的权重赋值不一样,也就是各个方面的权重到底怎么分配各个榜单并不统一。总有些方面的评价在特定的人眼里比较重要,因此相对来说就可能更加需要重视一些。

例如奥巴马政府就认为学生能不能负担得起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2013年,奥巴马政府计划对大学进行评估,评估主要基于大学给学生服务得如何,其中有三项最主要的指标:毕业率,学费,和低收入学生能不能获得联邦奖学金(Pell Grants)。据此,美国《时代》杂志(TIME)收集数据(毕业率、联邦奖学金获得率、以及学费的可负担率各占1/3),做了一个排名。

排名前十的大学分别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CUNY Bernard M Baruch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College of the Ozarks

Saint Mary-of-the-Wood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Christian Brothers University

CUNY Brooklyn College

Salem College

根据这项排名,常年占据各大排行榜之首的哈佛大学仅名列第38位。而大放异彩的是加州大学系统(UC)和纽约城市大学系统(CUNY)。当然如果你调整三项指标 – 毕业率、学费、和联邦奖学金 – 的比重,而不是各占三分之一,排名就会发生变动。(可以到这里查看:http://time.com/71782/make-your-own-college-ranking/ )

《时代》杂志称这个可以将评价的标准交到每一个人手里。在最自由的标准下,评价大学的模式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评级。不过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会消解评价标准的意义,因为所谓评价标准就是集结偏好,整成一个信息集束供参考。

目前来看,所谓大学好坏的评价标准,还只能靠不同评级榜单之间的相互竞争来决出个比较通行的标准,辅以其他不那么流行但或许也占据一部分人视野的标准。比如说,一部分人想偷懒,不想自己去一个一个寻找信息,就采用较为通行的标准;另一些对通行标准不满的人,就用另一个标准,或者自己生成其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标准之间的竞争。例如,我前面列出来的用大学基金会吸收捐赠作为评价,也是标准之一。

评价标准之间相互竞争,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这恐怕是既现实又理想的大学评价方案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