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抵御城市内涝不能好高骛远

所谓积重难返,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不可能像画画那样,画错了就擦掉重画,因此抵御城市内涝的重点还应放在科学减灾上面

 

(深圳暴雨成灾,图片来自网上)

11日,据称为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导致城市内涝,多处道路积水,公交车受阻,众多汽车被淹。网友发声质疑:深圳是新建城市,为何会这个样子?

深圳发生的这一幕,公众已不感到陌生。从北京到上海,从南京到(四川)广安,都出现过城市“看海”场景。

归结起来,其原因无非在于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新城区排水规划建设不合理,室外排水标准不合理,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等等。尤其是排水标准,国内可谓地不分南北,多数城市均按“一年一遇”标准设计(核心区也不过三五年一遇),就此埋下深重隐患。深圳虽是国内最年轻的城市,仍难以逃脱上述弊端。

治理城市内涝病,出路也无非在于,修改室外排水标准,加快管网改造扩容,提高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水平,等等。当然,最好是把原来的管网全部“升级换代”,提高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有人举例,国外有些大城市把排水系统修建得像地下宫殿一般,任它多少年一遇的大雨,都能轻松应对。

但应承认,这样做固然是治本之策,却也可能沦为一厢情愿,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所谓积重难返,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是一个累积过程,不可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那样,画错了就擦掉重画。且不说这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在城市建设格局已基本定型情况下,很难想象,哪座城市有能力重新铺设所有排水管道。

因此,预防和抵御内涝,除了加强老旧管网更替、提高新城区管网排水防涝能力,以及对那些能够“升级换代”的管道进行改造扩容外,重点还应放在科学减灾上面。也就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预防内涝,减少内涝造成的各种伤害。

防涝减灾的首要工作,就是杜绝出现人员伤亡的悲剧。暴雨成涝,或者一时无法避免,但全力减少人员伤亡,却应成为一道硬杠杠。这要求,各地对灾害性天气要有所预见,及时发布预警,对容易造成内涝的地段要及时监测,安排人员值守。如城市河道、天桥下以及可能发生塌陷地段,一旦遭遇暴雨天气,就应提高警戒。

再者是保障市民财产安全。如有些城市的小区地下车库,一旦发生暴雨就出现雨水倒灌,淹没机动车辆,造成财产损失。这本来完全可以避免,也有办法避免,只要暴雨来时提前进行通知、疏散。还有一些地处低洼地带的住宅区、办公楼,平时应当备有排水设施,以备不时之需。

还有就是减少积水地段,确保交通顺畅。一些城市道路、高速路,一下雨就显出原形,极易积水,造成交通堵塞。对于这些地段,管理部门应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有方。暴雨不仅考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同样考验着管理部门的科学减灾水平,只要早作预案、及时化解,内涝未必能造成什么可怕后果。

检讨城市内涝的根源是必要的,但在治理措施上,既要着眼于未来,也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否则的话,好高骛远的治理口号,很可能变成画饼充饥,于事无补。

作者:魏英杰  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