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迪:银行向余额宝买存款窝囊吗?

银行向各种宝宝产品买协议存款,不仅不应该觉得窝囊,而更应该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互联网金融从长期来看,不会彻底颠覆现有的银行业,而是从渠道和用户体验上做了更好的体验式改良,银行完全可以借鉴式吸收。而中国具有庞大的金融流动和融资需求,仅仅靠互联网金融是难以覆盖的,仍然需要传统金融的基本业务做支撑,在这个前提下满足一些细分市场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

 

周末,有一个会议特别热闹,那就是是10~12号举办的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央行、银监等高层金融监管人士都作了发言,作为金融监管当局和主要金融专家悉数参加的会议,本次金融论坛成为了金融改革,特别是起到了互联网金融监管风向标的作用。

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全球金融论坛上,与会的主要是现任的金融监管机构高层,以及部分从金融机构退下来的一把手,如招行的马蔚华,而在本次论坛上,马蔚华首次流露出银行们在面对各种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时所面临的窘迫心态:不借吧,满足不了银行的日常流动性需求和监管的考核需求,借吧,部分存款又是从银行自身的渠道分流出去的,显得有点无奈和窝囊。

那么,银行的普遍心态是否正常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产品和流程设置中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获得的流动性真的就这么窝囊吗?

笔者觉着,倒不是窝囊不窝囊的问题,而是银行的自有心态没有改变过来,还没有从传统利差模式的业务思路中转变过来。银行为什么会有优越感,一来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盈利状况,二来是靠存贷利差模式保护的银行业垄断利差,三来是银行业占据了中国主要的社会融资渠道,银行业还是有一些主人翁意气的。

那么,现在向货币市场基金等宝宝类产品借款,就真的那么难以承受吗。从本质而言,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展开,银行的优越地位和垄断利差将逐步失去,银行只有依靠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好的产品、服务才能留住自己的客户。而货币市场基金所带来的短期利率上浮,并不是利率市场化的肇始,而是整个进程中的一个小事件,即便是这个小事件,如果银行都没有开放的心态和从容的姿态去应对,银行又如何面对大数据,民营资本,金融脱媒等更多挑战呢?

从这个角度而言,银行向各种宝宝产品买协议存款,不仅不应该觉得窝囊,而更应该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互联网金融从长期来看,不会彻底颠覆现有的银行业,而是从渠道和用户体验上做了更好的体验式改良,银行完全可以借鉴式吸收。而中国具有庞大的金融流动和融资需求,仅仅靠互联网金融是难以覆盖的,仍然需要传统金融的基本业务做支撑,在这个前提下满足一些细分市场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

所以,看到了这一点,银行业应该感受到一种时代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眼前这么一点点流失的存款和少部分抬高的付息成本来觉得没面子,很窝囊,这是短视的结果。

更进一步而言,银行应该通过这种变化来更深层次认识到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缺陷,例如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流程上的低效,对市场的低度反应,产品的用户体验不好,客户的粘性不强等问题。银行应该思考如何用互联网化的思维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方式来留住自己的客户和存款,而不是一边在窝囊,一边在“零丁洋里叹零丁”。

微信银行、移动支付、电商绑定、银行P2P、直销银行以及银行版本的货币市场基金,乃至于近期出现可以随时提现的中信薪金宝,让我们看到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更多开放姿态。银行应该利用这种趋势实现自身业务的互联网化过程,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方式实现银行业务金融覆盖率的提升。

最后说一句,与其把银行向宝宝们买存款看成是一种窝囊,不如是看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其背后是以传统金融为主要架构的金融框架,而互联网金融则是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作者:拯迪  金融分析师陈凯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