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科学决策垃圾何以遭遇满地情绪垃圾

前天晚上以后,一度被网络几近屏蔽了的有关杭州中泰垃圾焚烧事件,当地官方昨天下午给出了权威回应。下午四点,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了三点信息。一,事件中没有发生死亡。二,现场出现打砸事件、伤人等违法犯罪行为。三,公安部门以劝说和疏通为主,现场群众昨天零时许大部分散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对于这起事件的性质,官方是这么表述的:这起事件已从原来的表达诉求转变成聚众破坏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样的定性,应该是准确的。这也给民众表达诉求,界定了一个能够被法治所允许的尺度——不破坏、不危害、不违法。

很多人将杭州这起对于垃圾焚烧场建设问题引起的官民冲突,与不久前杭州市政府出台的车牌限号关联起来,试图表明这次民众表达反对的诉求,与政府“习惯性撒谎”有关。这种关联是牵强的,也是情绪化的,既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容易火上浇油,激化社会矛盾。

中泰垃圾焚烧事件,与民众对于政府决策的信任程度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对于权力的强制性表示担忧。中泰街道附近居民反对垃圾焚烧场建在当地,多少有些邻避的思维,他们既明白政府在做一件正确而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但又不希望这个不得不为之的事情,让居住和生活在中泰附近的自己来承担污染风险。

杭州市政府及当地余杭区政府,其实面对的是官方的科学决策、与民众所要的民主决策,两者之间本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官方认为项目选址规划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和对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并承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但居民担心有害物质会影响周边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然而为什么项目还在公示阶段,就遭遇民众的激烈反对?我看关键还是决策的程序出了问题,是一个正确的项目没有走正确的程序,一个科学的项目没有行使科学的民主。

邻避思维,归根到底是对这个项目的安全程度有怀疑、没信心。如果有错,那肯定不是民众的错,而是官方没将这个项目科学性、安全性的真相,给群众做明明白白的兜底。如果政府放大了民众的邻避思维,便容易将自身的决策程序问题造成的矛盾冲突,转移到民众身上,给民众原本不满的情绪更加添堵,也将这个冲突摆了永远难解的境地。

用正确的程序办正确的事,是避免正确的决策遭遇糟糕的冲突的唯一路径。这是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屡遭民众反对的最大教训。

根据杭州余杭区政府5月9日的电视公告,在冲突事件发生之前,每天有数百人在中泰街道办事处、南峰村九峰矿区表达对这个工程的反对意见。政府安民告示称,这个重点项目与民生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但是,据报道,当地居民是听说了焚烧发电厂已经开始动工,并且“发现8日晚上有车辆运输测量仪器到矿区”,情绪都很激动。显然,当地居民是担心既成事实,霸王硬上弓,项目硬开工。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官方认为科学安全,但民众心里没底。二是说好了在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不开工,但民众得到的是动工消息。这中间,有多少误会的成分?这场冲突,有多少误判的成分?政府职能部门显然有教训可以总结。

事实上,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几乎所有最后的冲突,都是决策程序与越来越强烈的民众参与的诉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政府的权力决策,即便在已经看上去很科学、听起来已经够民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将反对的声音,放大到应有的分贝。

且不论“每天数百人”的声音已经不是小声音,也不论冲突这天数千人的规模已经不是小规模,真正科学民主的决策,即便是一个人的反对声音,都应该被权力所尊重,所敬畏。

如果将这次决策的程序倒过来,让决策的权力声音靠在最后,先听群众的声音,让群众先听到专家的声音,再听到政府承诺的声音,是不是会避免或减少群众的怨声和骂声?

垃圾处理,工程没开工,倒是先收获一地的情绪垃圾,这不一定是项目不环保,但肯定是决策的程序不“环保”。决策程序不科学,再科学的决策都会收获碎了一地的情绪垃圾。

有时候,科学决策,不一定完全取决于这个决策的项目本身科学性在哪里,更在于决策的科学不能减免民主的笨功夫。

权力决策之前,将反对的声音放得大些,冲突的流血才会减到最小的程度。这个笨功夫,才是真功夫。所谓科学的民主决策,说到底就是个下笨功夫的过程。功夫不到位,拳头就到位了。

作者:刘雪松  钱江晚报记者、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