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如何才能办成“第一个北大”

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肯定了北大争取到2018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但也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让北大师生深感责任重大。(中国新闻网5月6日)

  以笔者的理解,习主席对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期待,是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对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拷贝、复制。要做到这一点,大学在建设世一流大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国外大学已经运行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如果能按现代大学制度办学,每所学校会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同时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进行教育、学术管理、决策时,根据学校的定位,结合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开设适合本校的课程,培养具有特色的人才。

这是比较合理的借鉴和创新模式——借鉴大学现代治理结构,与此同时,在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独特的风格,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办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基本路径。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要义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我国包括北大在内的985高校,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但在建设世界一流过程中,却出现了借鉴和创新的错位——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没有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成熟运作制度,还是采取行政治校的模式,却不断在引进国外师资、课程、教材上做文章,我国不少大学甚至把引进海外洋博士作为硬指标,也把引进多少国外教材、课程作为学校国际化的政绩,但说实在的,这都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似”而非“神似”,再怎么办,也只是“第二”,而不是第一。由于缺乏基本的制度土壤,引进的人才、教材、课程往往“南橘北枳”。

如此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十分急功近利,反而破坏了学校的教育与学术生态——人才引进中出现假引进,学术研究中屡屡爆出学术不端,虽然有关大学排行榜显示国内的北大、清华,已跻身全球前100名、前50名,但这些排行榜采用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论文、论文引用)方面,并不能反映一校的整体实体,综合起来,我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行政治校模式不调整,我国大学不要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建成合格的大学也十分困难,由于没有办学自主权,加之教育严重功利化,学校办学有些失魂落魄,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提到,“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对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同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校内实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可以说,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所在,眼下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的教育改革。

在深入教育改革过程中,当前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政府如何放权给学校,实行自主办学,以及学校行政如何放权给教授,实行学术自治,如果没有实质放权,只是要求教授、学生转变教风、教风,我国是无法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另外,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形成的,我国目前还缺乏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这让北大、清华这类大学没有竞争的压力,从而在形成特色上,也缺乏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这是我国政府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时,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主编、编著、著作的书有:《大学有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