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比人们想象的重要和丰富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中欧关系没有中美、中俄关系重要,也不及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要;就中欧关系的内容而言,人们所能想到的也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欧洲访问长达11天、涵盖四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两大机构(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的访问,一路下来,让人们看到了与想象中不完全一样的中欧关系。

  对欧洲进行新定位

在中国人心目中,欧洲最有名的定位莫过于冷战时期的“第二世界”,中国自身为第三世界,而美苏则属于第一世界。直到今日,仍有一些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第三世界。改革开放以后,西欧国家成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开放对象之一。直到今日,欧盟在世人心目中仍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三个第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一大高新技术来源地。可以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中国给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定位是其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欧盟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开始流行所谓欧洲衰落论。“欧盟是什么力量”也引起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许多欧洲官员和学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还重视欧洲吗?然而,习近平的欧洲之行(包括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盟总部)令“中国不重视欧洲”的言论彻底失去了市场。

习近平关于欧洲的定位,早在去年11月就提出来了。当时他在会见来华参加第16届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领导人时,首次提出中欧为“三个两大”的判断,即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推动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以及促进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此次访欧期间,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看法。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会谈中,他提出中欧要努力塑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进行的公开演讲中,他又进一步将其对欧洲的定位引申为四座桥梁,即中欧要致力于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建设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

打造2.0中欧经济伙伴关系

此次出访,欧洲媒体大幅报道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以及欧盟总部如何以最高礼遇迎接习主席一行。

不难理解,欧洲国家为何张开双臂欢迎中国领导人到访。

在经历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折磨之后,欧元区虽然走出衰退、开始艰难复苏,但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脆弱的增长仍像两座大山压在它们身上。在欧洲国家政府和企业界眼里,中国的市场和投资意味着对华出口、欧洲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公布以后,欧方领导人一致认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为欧洲带来新机遇,为欧中合作开辟新前景。

对于中国来说,经贸合作无疑也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和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的欧洲之行从五个方面确立了中欧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的重点:

一是要维护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保证中国对欧出口顺畅。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欧盟连续十年蝉联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习主席提出中欧要努力实现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为1万亿美元的目标。

二是中欧均要积极推动目前正在谈判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早日完成,并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

三是中欧要继续展开技术合作,在深化核能、航空航天、汽车等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培育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农业食品、卫生医药、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等合作新亮点。习近平敦促欧方进一步扩大对华技术出口。不同于过往,此次习近平的欧洲之行安排了诸多汽车项目,比如他参观了沃尔沃比利时的根特工厂,并为出口中国的第30万辆沃尔沃汽车揭幕。

四是中国推动双方创新合作模式,朝着联合生产、联合研发、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方向迈进。

最后,中国欢迎德国等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促进中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融合,共同打造亚欧大市场。

中欧超越买卖关系

习近平访欧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是第一次清晰地表述了中国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欧盟的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内容的表述在过去15年中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1998年中欧确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起年度双方领导人会晤机制,一直保持至今;2003年中国与欧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此,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意大利前首相普罗迪曾评论称:“中欧即使不是‘结婚’,也应被视为一次真正的‘订婚’。”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国与德、法、英等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关系均同样冠之曰战略伙伴关系。然而,不少欧洲和中国学者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提法不予认可,认为名实不一。

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在访欧过程中明确将中法关系定义为紧密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中德关系定义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将中国与荷兰关系确立为务实开放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中国与比利时关系确定为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欧关系则被称为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为充实中欧关系的战略内涵,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文章中,明确呼吁中欧“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共同致力于国际机制和规则的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社会共同需求。

访法期间,中法两国领导人承诺,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坚持多边主义,通过民主协商确定国际规则。深化协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运载工具的扩散等全球性挑战。两国还将积极推动解决伊朗核、朝核、中东、非洲,尤其是萨赫勒、阿富汗和乌克兰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就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协调合作,重视支持非洲应对危机的能力。

以欧洲人能听懂的方式阐释中国

近年来,影响和干扰中欧关系顺利发展的因素除贸易摩擦外,还来自于欧洲对于中国发展的疑虑,以及双方围绕人权、民主等被欧洲人称为价值观问题的分歧。平心而论,此类问题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欧洲缺乏对中国的深入了解而引起的。对此,习近平罕见地在荷兰、法国、德国以及比利时四国媒体上发表文章,并同样罕见地利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对中国是什么、中国走什么样道路,以及中国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道路和发展模式等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以欧洲人能听懂的方式、以欧洲人熟悉的故事和哲理打动了欧洲读者和听众。

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在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并论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强调这一选择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在比利时欧洲学院也即此访的最后一站的演讲中,他从五个方面展示了当下中国的特征,即中国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过苦难的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的国家。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中国文明观也有助于欧洲国家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总结习近平的访欧之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既是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一环,也是寻求加强中欧经贸合作的经济外交,同时也是为增加中欧认识理解而展开的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

作者: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