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街上小便争执可成“文明冲突”的小注脚

内地小孩在香港街上小便所引发的激烈争议,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小孩甚至大人在街上小便都已司空见惯,在香港却引起市民如此强烈的反应。并不意外的是,这种反应决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积累的情绪被这个导火索点燃了。

  刚开始出现的事件视频并不完整,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人们大都指责父母不该让小孩当街小便。当较为完整的视频出现后,情况出现了逆转。在微博的一个调查中,近8万网民对孩子父母表示同情,认为“洗手间要排队,但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对内地人有偏见”,这个比例占投票网民的五分之四。

  昨天,新华社向我们呈现了相对客观的报道。报道援引警方的调查说,内地夫妻让2岁的儿子当街小便,引起路过的王姓男子不满,拿出手机拍照;男孩的父亲前去制止,并抢其手机,夺记忆卡。另一香港男子想去阻止小孩父亲,小孩母亲则用婴儿车去推撞吴姓男子。警方表示,在掌握的调查资料里,不存在小孩母亲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那个小孩才两岁,而且是在紧急情况下当街小便,并用了“尿不湿”。这一特殊情况博得许多人的同情,人们指责那个揪住不放的王姓男子,认为这是对内地人的歧视。

把一个小孩吓得哇哇叫,那个王姓男子的干预方式确实有问题,被指有偏见也不奇怪。但香港人即使有偏见,也有其产生的原因。尽管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文明行为,可是我们也应承认,我们的不文明行为相对较多,已经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他们为何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没有偏见?光着眼于地域之争,只会让“偏见”更深。

学者孙隆基早就谈到,中国父母对小孩缺乏排泄训练:不是从小教他们按时按地大小便,而是用嘘声催促小孩大小便,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想拉。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方便小孩随时随地大小便,还给他们穿“开裆裤”!在人格成长阶段缺乏排泄训练,长大后就养成了陋习,如随地吐痰擤鼻涕、当众放屁挖鼻屎、随处抛垃圾倒污水、不守时间不守规则等等。

在文明进程中,香港的大部分人改掉了中国人的固有陋习,而内地的文明教育却没有太大的长进。当大量的内地人涌进香港后,一些人也把陋习带到香港,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观感,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日积月累,积压的不惯和不满就会通过某个宣泄口喷涌而出。这个小孩当街小便,就成为情绪爆发的闸门。

从这次“小便事件”中,我们还发现香港人特别“爱管闲事”。在内地,到处可见的插队者尽管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却少见有人出面干预。但港人“爱管闲事”不仅这次,去年就接连发生两宗集体把插队上车的人轰下车的事,而且“恰巧”又都是内地人!对此,你可以说香港人有偏见,也可以说他们有公民精神。说“偏见”的不可靠性在于,内地人与香港人并无一眼可辨的长相区别,而陋习恰恰是我们的“胎记”。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顿的主要观点是,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将来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次因为小孩当街小便引起的争执争议,或可成为“文明冲突”的小注脚。如果我们不改变陋习,这样的冲突还会更多,而且不仅在香港。

作者:何龙   羊城晚报编委、首席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