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背后的冷分析:李嘉诚为何抛售内地资产?

李嘉诚为何抛售内地资产?

资料图

    4月8日晚间,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旗下盈大地产称以72亿元售出北京盈科中心,相比去年年初传出的有公司80亿元“洽购”北京盈科中心打了个九折。至此,盈大地产内地资产已经“清空”。

短短一年内,李嘉诚两父子在内地已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及北京盈科中心四项大型物业,“套现”已经超过200亿元,同时已开始加码海外地产。

此番接连抛售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商业战略考虑呢?

抛售内地资产几次重大行动:

 
资料图

    2013年8月             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 26亿元

    2013年10月18日        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 约70亿元

    2013年10-11月        减持A股长园集团5%股份 4317.55万股

    2013年12月31日        南京国际金融中心 约30亿元

    2014年4月8日          北京盈科中心 72亿元

对李嘉诚的战略考量八大猜想:
资料图

    李嘉诚到底为何做出现在的选择,坊间评论和猜测之声不一,有商业、政治、社会变化等多重维度。南方周末记者从公开资料和采访中,梳理出以下几种:

    猜想1:抛售不那么赚钱的业务。从和黄财报中可知,零售业务近年来赚钱能力明显不如能源等新的业务。比如,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

    猜想2:资产重组。优化布局李超人以财技高超著称,低买高卖是拿手好戏。经过危机洗礼后的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英国为什么成为重中之重?因为相比其他国家,李嘉诚对英联邦国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国比较类似,在港英政府时期,李嘉诚就积累了诸多人脉,很早就在英国有了业务。同时,英国也是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家,投资有保障。

    猜想3:忧虑香港和内地楼市前景。港府出台的楼市“辣招”,使香港楼市坠入冰峰时刻。香港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还要面对内地的竞争压力,发展前景堪忧。与此同时,内地楼市也处于高风险之中。提前离场,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猜想4: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发展之需。大鱼必须在大海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对李氏帝国来说,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早已不能满足其扩张之需。立足香港,走向全球,是必然之选。

    猜想5:离开正变得更仇富的香港。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香港社会仇商仇富情绪上升,而李嘉诚处于争论靶心。 2013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货柜码头发生大罢工,工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其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这很可能给李嘉诚造成很大心理打击。

    猜想6:为自己留一个好名声。李嘉诚今年已经85岁了,处于这个年龄段,他不得不考虑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尖锐矛盾的业务出售,以为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猜想7:人脉难以传承。家产易分,人脉难承。李嘉诚虽然已将商业帝国传给了儿子,但其在香港和内地的政商人脉和资源却不易传承。选择去一个法律完善,规则相对清晰,相对不那么需要依赖关系和人脉的地方投资,更有利于家族基业长青。

    猜想8:接班者李泽钜的选择。李嘉诚2012年明确了自己两个儿子的财产分配计划后,大儿子李泽钜作为长和系的实际掌控者,已经开始从低调的幕后走向幕前。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能出自李泽钜,而不是李嘉诚。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多个学位的李泽钜,在投资上极具国际视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位接班人最主要的战场,大多在欧洲,接班之后,进一步加大开拓这一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称买卖资产是商业决定,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 资料图
  李嘉诚回应“撤资”传言语录:
    2013年9月17日 卖买是商业决定 我爱港爱国不会撤资
    华人首富、香港长和系主席李嘉诚针对撤资言论首次表态,自己爱香港,爱国家,旗下两大公司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绝对不会撤资。
    “相信多年后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都会屹立于香港,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为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

    他还表示,买卖资产是商业决定。过去十多年,他最少在四个国家出售了以数千亿计的海外电讯业务,其中英国的一项价值最大。但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而且在将来不一定只出售香港及内地项目,也有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

2013年11月27日 说我撤资是个大笑话

     说我“撤资”,是一个大笑话,我想用数字说话,“长和系”去年毛收入约4300亿港元,而本年度投资海外两个基建项目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所占比例不足2%;而我们在香港投资已经有40亿港元。怎么能说撤资?天方夜谈,是一个大笑话!我的家在香港,“长和系”永远不离开香港。我再强调,即使日后出售业务都只是商业考虑,跟“撤资”没有关系。

我对这种“撤资”传闻感到非常奇怪。最开头这样说的人也许是想挑起事端,而其他人不了解情况,跟着说而已。但是这样说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2014年2月28日 长期看好内地楼市

    李嘉诚表示,做生意有买有卖,我试过在不少国家,有赚1000多亿,有赚几百亿,但任何国家地区会批评撤资,这是社会的不健康。

如果可以选择,香港有条件,肯定在香港投资。而他长远看好内地楼市,原因是,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一有钱就会买自己的房,但现在内地的地价处于“面粉贵过面包”的局面,目前集团手头的地皮足够未来5年发展,会等待价格便宜一些再入手。

2014年 3月24日 卖屈臣氏所得都贡献给香港

    不要再说我从香港撤资了。屈臣氏海外店铺占94%,香港只有6%,但这次交易派特别股息,等于卖了海外资产拿来香港派息,这次出售屈臣氏所得的,都拿来贡献香港,大家都应该满意了吧。

做了很多年生意,我也看得很明白,有些报纸不攻击我,销量就会不好,所以我一直都很理解,不过我也不会笨到用400多亿股息去堵人家的嘴。

资料图

     港商仍看好内地:对内地经济充满信心

     一些港澳商业人士分析认为,李嘉诚的做法只是资产配置的一种调整,并不能代表任何信号。港澳人士普遍对内地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

     李氏家族抛售在华资产,并不能看作是境外资本撤离的标志性事件。

    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赵海军:

     目前欧洲资产价格较低,正是投资的好时机,李氏家族如果投资欧洲,完全可以理解。资产的出售与买入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只是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关注,导致外界容易紧盯其撤资举动,而忽视其实有更多的境外资本也在进入中国。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

    盈科出售北京地产项目或因为写字楼地产利润空间压缩。2010年至2012年,北京甲级写字楼租金大幅攀上,自2012年以来增速有所放缓。目前房价高企,所以一些人会在高位抛售楼盘。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物业,其他写字楼和住宅也有这样的现象。

    香港汇堡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威廉:

    李家出售在内地资产是出于其重组产业的考虑,这很正常,是一种投融资逻辑的体现。李家可能在将投资转向高新技术领域。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施荣怀:

    不便简单对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做法直接评价,但作为投资者,在世界任何地方投资都可以通过套现获得一定利润的回报。比如卖掉个别资产,可能是因为有其他更好地投资机会,这很正常。

喧哗背后的冷分析: 人民日报谈李嘉诚抛售房产:出售为盈利非撤资

    如何看港商出售内地项目?

    专家称持有和出售是正常商业行为,不应过分解读“撤资”问题,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及市场观察人士都从专业角度否认,称长和系出售内地资产只是个例,属企业投资组合的调整,不是撤资,更谈不上行业趋势。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陈诗一告诉记者,这种将商业物业作为买卖套利的工具而非长期持有获取持续租金,正是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策略。如2008年5月,长和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便曾以44.38亿元出售其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

    陈诗一分析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超过1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更接近15%。而此次出售的上海东方汇经中心,作为陆家嘴高档写字楼,年租金回报率仅为5%左右,理所当然成了出售对象。

    陈诗一强调,这既符合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理念,也遵循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持有和出售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应从“撤资”角度过分解读。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教授对此认同。他说,港商出售内地项目的原因一般分两类,一是套现寻求更大回报,另一类是无法营利被迫离开。他认为李嘉诚出售内地项目属前者。

    长江实业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威近期也对媒体表示,这只是正常的商业活动,否认“撤资”说法,并称将继续在内地主要城市开发房地产项目,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外,还会进入其他有潜力的城市。

    李嘉诚11月2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用出售物业和资产作为“撤资”的例子,是可笑的。他认为,“一切地产买卖都是正常商业行为。”“没有‘撤资’的事,日后出售业务也都跟‘撤资’没有关系。”

    港商在内地投资情况如何?

    港商多年来在内地投资数额均保持第一,今年内地实际使用港资呈上升趋势,港商正在撤离内地吗?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李伟烈表示,港商对内地前景看好,多数港商包括大型地产商近年来对内地的投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不存在港商从内地撤资的问题。

    陈诗一表示,从全国和上海情况来看,港商整体在内地投资情况良好,投资金额逐年稳步上升,对经济运行的信心也都在稳步提升。

    交银国际地产分析师何志忠也认为,长和系出售部分内地项目并不能反映行业趋势。他以香港的大型地产商为例表示,港资地产商都在积极向内地扩军。

    新世界发展上个财年在内地的投资总额高达160亿美元(折合约975亿元人民币),投资项目包括地产、酒店、基建、服务、百货等。过去3年,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从2009年6月底的5530万平方尺,升至8000多万平方尺。老牌港商九龙仓2007年进入内地市场,5年内投资总额达1000亿港元,集团副主席吴天海多次强调,未来还将加大投资内地。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1—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其中香港对内地投资6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49%。香港已连续多年位居对内地投资国家/地区首位。

    虽然在传统港商聚集地珠三角地区,港商撤资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简称“工总”)今年5月发布的对109家工总制造业会员企业的调查报告《珠三角港资企业现况与前景问卷调研报告》,多数港商仍倾向把业务留在珠三角,只有约一成企业表示会把业务迁移到东南亚或其他地方,这与去年数据基本持平。

    上海作为港商投资的另一热门地区,今年以来的相关数据也持续向好:1—10月,上海实到外资来自香港的是7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内地营商环境越来越差?

    虽存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但投资环境正在优化。

    自李嘉诚出售旗下项目以来,加之一些内地外商投资企业被陆续爆出售后、行贿丑闻及产品质量问题,针对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例如“跨国企业在华感受凉意”、“外企遭遇‘中国麻烦’”等。

    对此,陈诗一表示,“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很多方面正日益改善与优化,而不是恶化。”陈诗一指出,除了中国本年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步增长外,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也将中国列为世界前20位东道经济体的第二位,是外国投资的重要东道国。

    另据世界银行《2013年营商环境报告》统计,2006年至2013年间,中国正不断缩小与监管体制方面表现最佳的经济体的距离,在与前沿距离缩小最多的5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二位。

    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外资审批和核准范围不断缩小,从2005年至2012年,商务部的审批数量已由3000多件减少到100余件,审批量减少95%。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该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1.5,同比增21.5%,环比增长0.9%;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5,同比增19.5%,环比增2.5%。上述数据持续位于景气区间内,反映当前企业景气状态处于温和回升阶段。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刘展灏则表示,因缺工、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上内地持续出台劳工保护法例,部分港商的确正从部分城市离开。

    不过,就此意见,雷鼎鸣不认为劳工成本上升是内地营商环境恶化的表现。雷鼎鸣说,内地经济水平上升,必然带动劳工成本上涨,港商不能期望低成本优势永远存在,应该加快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雷鼎铭表示,内地市场化的程度加深,将有利于改善企业、特别是民企包括港商的营商环境。香港中小型企业商会荣誉会长吴宏斌也认为,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改善港商在内地营商环境来说是利好。(陈亚楠)

来源:新华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