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考”为何让中国学生头疼—— SAT改革在中国引起恐慌

(美SAT考试大改版重回1600分时代,作文改为选考词汇更加实用取消答错倒扣分。3月5日(星期三),美国大学理事会对俗称美国“高考”的SAT(学习能力测试)实施改革。)

一、SAT的改革为何在中国引起恐慌

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宣布改革了。从2016年春季开始,考生将面临着新题型。

把SAT说成是“美国高考”当然不准确。首先,在美国上大学要申请,不是“高考”。SAT是一个影响巨大的标准化考试,其成绩只作为参考。其次,即使标准化考试对录取有很大影响,在最近一年更多的美国学生申请大学考的是ACT,而不是SAT。凭什么把SAT说成是“美国高考”?

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把SAT说成“美国高考”并非言过其实。首先,中国学生留美,除了托福外,最重要的考试就是SAT。这个考试历史长,国际影响仍比ACT大;第二,中国学生留美在名义上虽然也叫申请而非高考,需要提供高中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等资料,还要写个人自述,但申请作假已被火爆的中介机构职业化。美国大学的录取办公室心知肚明,故而审核中国学生主要还是看作假难度比较大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第三,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以中国教育的概念解读美国的教育,留美时也拿出高考那种一本二本的精神。他们往往对美国各大学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全凭排名做决定,认定排名第45的一定比第65的好一大截。而在他们看来,SAT成绩是1800还是1900,决定了是上第65还是第45。结果,SAT成绩几分的上下就被当作身家性命一样。可以说,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SAT的重视,不亚于高考。SAT在美国不是高考,但在中国则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高考”。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SAT宣布改革,在中国引起的反响不亚于美国。许多家长和学生惶惶不可终日:新的题型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看过真题还怎么准备?似乎是唯恐大家不够恐慌,有位留学服务业的人士,有鼻子有眼地写了一篇“阴谋论”的长文,说SAT的改革是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理由似乎凿凿:背单词本是中国学生的强项,“在冷僻英语单词面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出生的学生,一视同仁,都不懂。能背的中国学生自然占优”。取消冷僻单词,瓦解了中国学生的优势…… 美国人在想方设法整中国学生。

真是如此吗?任何美国的大学,如果想整中国学生,不录取你就行了,哪里还用挖空心思改变考试题型?谁会白白投入这么大的资源干这种毫无意义的事?事实上,美国的大学如今已经想尽招数来吸引中国学生。理由很简单:钱!

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打击甚大,连哈佛耶鲁的资产都大缩水,不得不冻结许多已经上马的项目。低层级的学校,许多眼看要倒闭,多亏中国学生的全额学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展望未来,美国随着人口的变化,高中毕业生日益减少,除了几所名牌外,各校都面临生源危机。最近一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高等教育年鉴》等媒体都有报道,称大学已经成了“买方市场”,大学在学费方面提价的能力已经很小,大量的学校通过奖学金的方式降价来吸引学生。但是,不管怎么竞争,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字在持续下跌。从整体上看,美国大学已经无法靠本土的生源把校园填满,越来越依靠国际学生。

中国学生,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学生群体。因为中国家长不讲价,痛痛快快地按大学学费的“标价”支付。这就使大学在每个学生身上有了很大的“赚头”。这样,各校竞相降低标准,增加中国学生的数量。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大学,这几年几乎把所在城市变成了“中国城”。这些大学,巴不得中国学生的考分高得冲破天。这样学费赚到了不说,中国学生的高分还能提升该大学的SAT平均成绩,有利于排名的提高。可惜,高分的毕竟是少数。着急也没用。有的学生,SAT成绩实在太差,学校索性选择无视。因为对国际学生,SAT本来就不是必须的。人家如果想要你的学费,就宣布只看你托福成绩即可。如果录取的美国学生表现差,就业困难,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中国学生则好办得多。你表现差,反正在美国找不到工作,毕业就走人,到中国当海带,在美国社会引起不了一点反响。这种只管收钱,不必负太大责任的买卖,谁不想作?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制造出SAT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整中国学生的故事?美国针对SAT最大的应试培训机构“科普兰考试准备公司”的副总裁Seppy Basili一语道破天机:“1994年和2005年SAT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我们的公司也正是在这两年成长最快。”按说,题型变化,至少在改变的当年,使培训机构一下子丧失了可参照的真题材料,应试准备的效果应该是最差的。但是,题型的改变往往会让那些过度依赖题型的应试型考生恐慌。他们越是恐慌,就越会急病乱投医,最终投入培训机构的怀抱。让大家面对考试惶惶不可终日,是应试培训业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SAT题型变革谁倒霉

尽管各种培训机构有利益的动机就SAT的题型变化制造恐慌,事实上还是无风不起浪。申请美国前100位左右的大学,SAT的成绩还是比较关键的。特别是在大家都考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无端把自己置于劣势地位。中国学生和家长恐慌,不能全怪有人煽风点火,主要恐怕还是自己“心里有鬼”。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大家一天到晚忙的就是考试,而不是读书,偏离了求学的初衷。如同前文那位称SAT的改革是存心整中国学生的人士所说,中国学生的应试技巧磨练得如此之精,乃至看到选择答案后,不看文章本身就知道该勾哪个。

SAT的题型变革,就是想瓦解应试的效率。对此,SAT的主管人士直言不讳: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让那些在应试培训上高投入的考生占不到便宜,使考分尽可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中国的考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应试上,其高分和实际能力恐怕也相距最大。所以,目前的题型变革虽然在主观上不是针对中国学生,但中国学生不幸“躺着中枪”,肯定要被折腾一次。

取消生僻词汇就是一例。有许多生僻词汇,不在高中阅读中自然出现,日常会话中更没有,美国学生也没见过,也得背。中国学生的母语虽非英文,但背单词简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反而有望压美国学生一头。我在英语教学中一向警告学生:英文单词往往是看上去难的实际容易,看上去容易的实际上非常难。为什么?一些看上去很难的单词,有许多字母,长得吓人,而且很冷僻。但是,这种词汇往往意义单一,一旦掌握就万事大吉。相反,简单的词汇谁都认识,谁都在用。用得越多就越活。有时哪怕被用错了,只要大家都明白,就将错就错,最后反而成了正式的意思之一。你不活在那种语言中,往往很茫然。比如set这个词,学了两年英语的人大概都认识。但一查字典,居然一百多条意思。学了二十年英语的人也不敢说能掌握。有研究指出,SAT中的冷僻词汇,对各种背景的考生大致还平等些。但一考日常词汇,往往涉及许多在白人中产阶级中特别流行的习惯用法,对这个阶层的子弟相对有利。这次的改革会如何?美国是个对种族很敏感的社会。有这样的批评在先,相信设计者会特别小心,尽量避免考对白人有利的词汇。但是,最终改革后的版本,无疑对那些能灵活掌握语言的人有利。

阅读上的改革,也体现了同样的原则。中国学生应试成精,达到了只看选项不看本文就知道勾哪个的境界。这次的改革为破解这类技巧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你不仅要根据阅读选择正确的答案,还要应付追加的问题:你是根据文章中的那些内容进行了这样的选择?提出证据!这里考的,是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理的能力。不读文章只管看着选项用应试技巧来猜,怕是再蒙混不过去了。

检视一下历史就明白,SAT的设计者和应试培训机构之间,从一开始就展开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SAT刚刚推出时,设计者骄傲地声称:这种考试基于智商研究的成果而设计,应试训练根本无效。但一个叫科普兰的犹太人偏偏开起应试培训班,并证明了应试班能大幅度提高成绩。这使得科普兰用自己的名字办起公司,并成为当今最大的应试培训公司之一。这当然损害了SAT的信誉。特别是最近美国贫富差距加大,家长能掏得起钱的富家子弟,借助各种培训班在考试上获得了巨大优势。在公众的口诛笔伐之下,SAT被迫改革,非要破解应试培训的法力不可。当然,改革后的题型,一旦被培训机构掌握,马上还会破解其中的“密码”、继续人为地通过应试技巧来提高成绩。但是,有两点不可否认:第一,改革题型,不能彻底粉碎应试培训的效率,但总会给这种培训带来种种不便,多少消解了应试的法力;第二,在题型改革之初,特别是2016年的考试,培训机构缺乏真题进行分析准备,应试训练的效果会低不少。在那一年的考试中,真实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自然会胜出。而一天到晚忙应试的,恐怕会碰到个灾难。

三、SAT的应试培训有多神?

我对自己所指导的中国学生一直有一个告诫:读书,不要应试!

我并非走极端的人。第一,我要求学生在临考前至少投入两三个月的时间全力进行应试准备,不能在这上面吃亏。应试是不可避免之恶,在现实中很重要。第二,我要求学生们到中国的应试机构接受培训。我相信,中国的应试培训水平为世界第一。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应试市场、使这么多专业人士靠应试培训吃饭。第三,我要求学生积极地应试,心里不要抵触。就象是玩儿游戏一样高高兴兴,甚至上瘾,看看自己究竟能达到玩儿出多高的分来。真能如此,应试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过,应试的效果是有限的,祸害则是无限的。培训机构出吹嘘应试的神奇,不过是生意广告而已。就SAT而言,应试培训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唯一经过严格调查的案例,大概是197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科普兰公司的调查报告。如前所述,SAT一直声称应试培训无法提高成绩。但犹太人斯坦利·科普兰创立培训公司,声称经过培训后能够把数学和阅读的成绩(总分1600分)提高100分,也就是6.25%。于是,许多人开始告他,说他作虚假广告。这就引发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普兰的培训确实提高了成绩,但不是100分,而是25分,也就是1.5%多一点。科普兰自己辩称,他确实讲过提高100分的话。这是他作为教师的个人意见,从来没有以此作广告。不过,这个调查,本来以清查科普兰为目的,结果等于免费给他作了广告。他毕竟证明了SAT的分数可以通过考前准备而提高。于是几十万学生涌向他的公司。他去世前把公司卖给华盛顿邮报集团,至今仍然是这个集团属下赢利最大的公司。

这一故事说明什么?应试培训有效。效果过大?分数能提高1.5%!我相信,中国应试培训机构的水平,早已超过了科普兰,大家恐怕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假定学生找对了应试机构,最后超水平发挥,那么分值提高的比例比科普兰公司的学生高十倍。这听起来似乎不可能。不过真达到这个奇迹般的幅度,那也不过是15%。也就是说,你SAT如果能考到1700分的话,经过超强化的培训,大概能达到1950左右。

其实,这样的提高幅度恐怕只能是神话。想想看,美国的培训师虽然不如中国的培训师,但人家毕竟也不是傻子。中国的培训师真能比人家高那么多吗?以我的判断,科普兰当年说的那句被调查小组给捅破了的大话倒是可以参照:假设你上对了培训班,把SAT成绩提高6.25%还是可能的。也就是说,1700的分数,经过培训后就可能超过1800。超过了这个边际,那恐怕是你对培训的期待有些高得不靠谱儿了。当然,你更要有些心理准备:在泥沙俱下的培训市场中,你很可能会报错了班,有些“名师”大概是有名无实。别指望你花了钱就能拿到那100多分。

也许更重要的是,应试技巧就那么一点,两三个月的训练足以全部掌握。过了此线再投入精力,不仅回报边际几乎是零,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等副作用。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培训班只能上一次,那就是在临考前。二进宫是无意义的重复,而且把自己玩游戏般的新鲜兴头全部毁掉,成了受罪。这就回到了我对学生的一贯教训:把大好青春用来读书,在让自己沉浸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中,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即使是考试也比那些整天忙考试的竞争对手要更有优势。因为后者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那6.25%的狭窄边际中,争来争去就是那100分左右;你提高的则是自己的整体水平。就算以考试衡量,SAT的总成绩有2400分之多,随手能捡的分有的是。换句话说,即使专心应试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成绩从1700提高到1800以上,你花同样的时间提高总体实力,大致也能达到1800。在这个基础上临考前进行两三个月的应试培训,那就很有把握超过1900。说来说去,读书的还是比应试的高出一头,底气在那里。

所以,读书是正道。如果学子们不放心,隔几个月找套SAT或托福的真题模拟考一次,看看自己在什么程度上,心里有底,反正临考前两三个月会集中突击进行应试准备。除此之外,还是应该忘掉考试,把心思集中用来提高自己真正的学识。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薛涌,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著述包括《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谁的大学》、《炫耀的足球》 、《中国文化的边界》、《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