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虎:对于雾霾的反思

27日,北京持续一周的严重雾霾终于消散,但对雾霾成因的追问和治理的拷问从未停止。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环保部督察组近日启动了12个地方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结果却令人忧虑,大量工业企业违规排放、本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仍然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与此同时,多地排污监测设备形同虚设,数据失真情况严重。(2月28日 经济参考报)

在讨论雾霾这个严峻的问题前,想起《庄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一个老汉为庄稼浇水,宁愿手提瓦罐,每次走下河塘取水,而不是用省事的水车。为什么?老汉说,用机械的人,一定有机心,一有机心,就失去了淳朴之心,从而就会心神不宁,与大道相违背。他还补充说,我可不是不知道用机械,而是耻于用它。体会一下这个老人的做法,自己提水,一来锻炼身体,身心舒畅,二来不用机械,不用砍树,节省能源,一举多得。乍一看貌似这个故事和雾霾毫无关系,但是事实上认真反思一下,却回味无穷。

近年来,雾霾现象越发严重,可以说,污染达到甚至超过了自然系统净化能力的临界点,人与自然间的张力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这种张力有偶发的气象因素,但污染的渐进累积是决定性因素,气象因素只是充当了导火线的作用。反观英国、德国、美国这些工业国家,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都产生了不能忍受的污染。当西方高速发展的时候付出的是环境的代价,那么当古代中国屹立世界之巅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产生污染呢?不得不说是西方工业思维的副作用。

我们在反思西方思维的缺憾的时候,更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上来。近代以前的中国,从不需要环保,因为根本就没有污染。中国文化历来就是低碳文化,始终是可持续发展,兼顾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预知到不加节制地开发、消耗最终会让自己深受其害,所以根本从源头处就节制自己的行为。

环境的污染,源自人心的污染。当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环境自然不会清净。整个世界被“消费刺激生产”的思维左右,拼命刺激欲望,地球怎能不被污染?当我们每个人只顾自己方便和享受,浪费食物、用品、能源的时候,环境自然就加重了污染。
既然已经产生雾霾,我们应如何治理呢?治理雾霾走法治路径没错,但真正以法治手段治理雾霾,就必须摆脱以罚代管的传统路径依赖。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考核体系,使地方政府和官员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发展和个人利益。其次,要加快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摒弃传统环境立法所强调的协调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法律地位,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强化政府、社会、公民保护环境的责任。再次,理顺环保监督管理体制,形成权责分明、互相协作,职能部门严格管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环保格局。

作者:孙飞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