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祖研:制度常态化是干部作风建设的“固化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实践证明,改进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健全体制机制,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人民日报2月10日)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反“四风”建设。“四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社会中存在很久,在一些官员的心中扎了根,也就是一些官员利用这“四风”抓住了上级领导的“心”,他才得以升迁,久而久之,风气形成,社会变质,人民的心也同时跌入了低谷。因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反“四风”要贵在持久,要常抓不懈,不能一时头热,只做表面功夫,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经常性的动用“苍蝇拍子”打一打,苍蝇少了,老虎也就无处作福了,从而彻底纠正“四风”问题。

群众盼什么?一村一社去走走,一家一户去问问,群众在贫困时最盼饱暖,在富足后最盼幸福。在基层,在农村,幸福是什么?妻贤子孝、家人团聚,平安健康、邻里和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加快推进联系群众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向产业工人转变、向业主转变、向经营者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出的打工仔回家,让奔波的赶路人歇步,民心可慰、可安。同时,群众的不满意和责备,很容易生出仇恨来,这是怨的本身。群众的最怨,危害最大的莫过干部身上的三个字:业务不精、能力不强、避重就轻、得过且过是“庸”;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是“懒”;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是“散”。群众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意见却往往投诉无门,或者提了意见也是石沉大海。干部必须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起,为民面对面服务,深入持久广泛运用直接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群众主体工作法、情感工作法,深入持久地用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干部的标准,群众还有何怨?只要“一把手”真正成为深入持久联系服务群众的一把手,直接、经常、持久在群众最需的地方,鲜红的党旗才会永不褪色,深入持久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架起的党群干群连心桥才可能万年永固。(文\屈祖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