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要“压缩”和“监督”两只手一起抓

近日,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很多地方随之公布了2013年政府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以及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大多数地方政府2013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安排,也体现了“严控支出,只减不增”的要求。然而,这样一个结果也招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三公”经费减的幅度还不够大,有些地方“三公”经费是“真宽松、假节约”。(人民网)

当前各地相继下调三公经费预算,这与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相契合,这也是政府过紧日子的必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三公经费已是连续下调,这也体现出中央的决心,不过年年都能压缩一点儿,也难免让人怀疑:“三公”支出中的水分并没有彻底挤干净,“严控”还没真正到釜底抽薪的地步。

三公经费不但牵涉到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也与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相关,群众关注度非常高。近些年,中央对预决算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及省本级政府的“三公”情况也进入公众视野。而在压缩三公经费的大趋势下,不少地方下调了预算指标。从实际情况看,在这方面,有的地方步子迈得大一些,有的下调幅度则小一些。应该说,各地各部门情况不同,“三公”开支及降幅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不能“一刀切”,尤其是体现在地区差异、部门差异上,需要通盘考量,既能实现三公经费的合理压缩,又能平衡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显而易见,在中央严管公务活动、财政开支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大趋势下,单说“有下降”、“有结余”难以让公众满意。大家更关心的是,确定预算的依据是什么?是真正按公务实际需要列支,还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人为压缩一定比例?如果是后者,那看似是年年做压缩,年年有进步,但实际上年年有浪费的空间,自然离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中央连续出台禁令,将接待、差旅、培训、出国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限制,2014年“三公”开支尤其引人关注,群众更希望政府能把账算细一点,将确定依据、人均支出、用途等方面一一作介绍。这样一可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精细性,同时也方便公众监督,在削减三公经费方面,政府是一点点“挤牙膏”,还是一步到位,从中就能看出端倪。在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再在三公经费上打小算盘,则只会招来骂声。因此只有让“压缩”和“监督”两只手一起抓,三公经费才能在公开透明的平台上用得有理有据。

作者:叶公皓龙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