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公车改革需以积极推进之态发挥群众作用

作者:涔潸

公车改革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自去年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以来,一些地区和单位的公车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在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出境)、公车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做出了全面的规范。对此,公车改革之路被推上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上来。地方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将公车拍卖作为了公车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严格遵守了《条例》的规定,高度重视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具体要求,采取实际行动及时调整公车使用范围,充分发挥了有令必行的党员干部作风。

但是“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面对公车拍卖之举,却引来人民群众的众说纷纭。拍卖公车是否是“以旧换新”、发放相应的车补是否又将成为另一种隐形的福利成为了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无论公车改革的将来如何,只要起步的方向是正确的,就要承认此举的积极性所在。公车拍卖的改革路无论潜藏着多少隐性的弊端,就目前来看,还应从多方面来衡量其价值体现。

对于公车改革,还应多聚焦在是否能够从“车轮上”减少了浪费。公车改革是否成功,最关键的衡量标准还在于“三公经费”有没有得到节俭,数据就是检验改革表现最直观、反映最明显的东西。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进行公车拍卖,资金入库,从公车使用上规范了使用标准,有效控制了乱用滥用公车的现象,是从措施上控制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对于公车改革,还应多聚焦在是否清理了特权意识。每一项改革必定会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一般性公车使用的取消,也还涉及到对公务人员特权意识的打击。以前“坐公车”与“耀官威”总是存在着潜在联系,让公车也失去了其本身作为交通工具的实质性价值。公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归根结底与第三产业性质并无差异,为人民服务的质量高低就是检验公务人员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公务人员的工作考评最终还是需要人民群众打分。面对公车改革,公务人员是否调整好了心态,转变了特权意识,恢复了服务的本真,似乎更应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

对于公车改革,要多持支持态度,以提建议的角度,帮助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总是不会缺乏措施和手段,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正确保持改革的方向始终不偏离,保证改革的过程始终公平公正,保证改革的最终目标能够成功实现,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强硬态度和有效制度,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时刻监督。如何监督好公车改革,一味的批评与讽刺除了会引起一阵舆论风波,但是对于改革目标的达成并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监督促进的目光看待公车改革,才能对改革产生向前推进的积极意义。

当然,对于公车拍卖的后续阶段,是否要将资金用以“车补”发放,又以何种标准来实施发放,消除群众的种种担忧,还是需要党和国家在改革路上规范“车补”发放制度,同时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发生,既以严明的规定、强硬的管理给百姓一个交代,又正确规范了公务人员的福利待遇,让改革切实有效,不会“回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