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严治不应是虚假上报的理由

作者:王干丁

最近,东莞市财政局公布了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有媒体在收集了36个市直部门的预算数据后,发现了一件蹊跷事儿,竟然有11个单位的公务用车费预算为零。有市民就质疑了,“难道这些单位一辆公务车都没有吗?如果有的话,一年的油费、维护费找谁算呢。(12月24日 中国广播网)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这三项经费里,因公出国(境)经费为零不足为奇,现在干部公费考察确实很少了,但是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为零,却是不能让广大群众相信的。只要有公车,就会有运行费,和其他部门、企业联系吃工作餐也是情理之中,公务招待费也不可能为零。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百姓都希望严格管理“三公经费”,一家单位再怎么节俭,恐怕还是会产生三公经费的。对于三公经费,不管是群众的呼声,还是上级的要求,都不是取消,而是缩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公经费越少甚至为零就越好,而是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能花,该花的钱要花得对、花得好。

“三公经费”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人们警惕其间易生腐败,一个政府“三公经费”的使用,往往是普通百姓观察其廉洁与否的重要窗口。在“三公经费”公开中,可以看到逐年细化的进步。但是简单罗列数字、选择性细化、口径不一等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没有以主动心态去公开。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主动接受公众检验监督无疑是政府信息公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进一步实现细化,不仅让百姓看到花了多少,更要看懂钱是如何花的、花到了哪儿,无疑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也是未来的方向。真公开才有公信力。详尽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政府信息,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