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官方微博:“微”靠拢群众 “博”取了民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12月18日入驻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这是继10月11日中国政府网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后的又一重要平台。(人民网)

微博是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而新兴起来的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因其具有“短、灵、快”的特点,微博迅速在国内被认可和接受,用户达数亿之多。如今,各级政府也相继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将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实为一种顺应潮流之举,更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官方微博的开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一,官微的开通,体现了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主动性和开放性。科技的发展理应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也应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服务。同时,政府在面对新兴科技及其衍生产品的时候,也不应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盲目排斥。微博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能清楚地看到这一优势,更能想方设法将这样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在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积极、主动、开放的心态。

其二,官微的开通,能极大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微博用户多,能够让政府信息的发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更多的群众所接收,能让更多的百姓知悉政府的运行情况。这既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同时也能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微博信息发布即时,这有利于公民第一时间掌握政务信息,避免因信息获取延时可能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灾情险情等紧急情况的时候,政府信息的即时性更对全局成败有着吧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微博信息精简概要,这就要求政府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最清楚的意思。没有官方的大话空话套话,没有繁复冗杂的文字,群众能轻松的从一条微博中抓住核心,取得最有用的信息。

其三,官微的开通,能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深化群众对政府的感情。微博本就是一个在群众中兴起的交流平台,官微也就具有的天然的接地气的属性。现在人们都不喜欢带着官腔的说教语言,各种官方举办的与领导面对面的交流会一来次数有限,二来群众很难彻底地打开话匣、敞开心扉诉说心里话。而微博的开通,这种交流就变得更经常,变得更亲切随意,老百姓也就越容易接受。政府开通官微,是积极主动的向百姓靠拢,是迎合了百姓的爱好与需求,是用百姓的语言和方式来与百姓交流,如此能很大程度上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深化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感情。

当然,官微的开通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政府注意的地方。首要的就是要保证官微不成“摆设”,不成“空架子”。既然开通了官方微博,就要切实利用起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其具有的优势。其次,官微的发布要注重信息的有效性和便民性,要多发布群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要多发布能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其三,官微信息的发布,要注重信息的全面。既要有自我宣传,也要有自我反思;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如果官微信息中一味的只有各种赞美之辞,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最终会让官微沦为另一种政府歌功颂德的工具,从而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其四,官微信息语言要朴实易懂。官微本就是一种接地气儿的形式,官微信息是面对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如果满口套话官腔,晦涩难懂,百姓无法从中获得有用信息,那也会让官微变为一种形式主义。最后,政府要充分重视通过官方微博获得的群众意见,反馈信息。官微不应该仅仅只是让政府自说自话,也应该让百姓参与进来。百姓参与不仅是要百姓说话,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说的话有分量。不管是对百姓的批评和意见、指导和建议,政府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而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官微的开通,是政府积极运用科技为行政服务的表现,也是其迈开步子主动向群众靠拢的又一举措,是用百姓的方式来与其交流。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就要更多更好更主动地去利用这一类群众易于接受而又颇具效率的科技产物和交流平台,不断地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拉近群众与政府的距离,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从真正意义上建成建好服务型政府。

作者:马博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