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理任重道远,意志举措仍先行

作者:郑勇

2007年,太湖流域长期的污染累积最终爆发,造成城市停水,多地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江苏省政府自2008年以来,每年省级财政拨付20亿专项资金进行太湖治污,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当年财政新增收入的10%~20%进行配套。此后,江苏在太湖治理中先是重点处理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处理也显成效,但唯独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似乎进展不大,有机农业发展也遇到困境(1217日 新华网)

太湖流域由于种植、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是当前太湖污染治理的难点。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河网纵横,各类规模较小的农田鱼塘星罗棋布。村落生活污水、村落生活垃圾、农田面源、水产养殖等面源污染是造成当前太湖污染的重要因素。太湖污染虽是没有尽头的长跑,但有心就有希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何治理太湖污染,对症下药是才是治理之根源。

首先,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科技技术支撑,缓解农业污染的压力。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要及时清、扫畜禽栏舍内的粪尿,清理干净后再行冲洗。同时要及时清扫养殖场,防止粪便散落。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以采用厌氧发酵,既可节能,还可获得沼气,主要是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发展农户用沼气。另外,也可以将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其次,小散养殖户集中监管或统筹整合。现代养殖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小散养殖户集中整合既起到经济的互补,又便于集中监管。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实现“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等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农业农村统筹设施建设完善,以及促进养殖业向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养殖拓展,提升养殖业的文化内涵;统筹发展,可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养殖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加大治理污染工程的资金及地方资金配套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路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制定环保资金定向转移制度。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实际,适当提高环境治理费征收标准,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配套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四,加强污染治理的宣传工作,提高百姓对太湖污染的认识。要在宣传导向上做文章,在提高意识上下功夫,宣传部门要把治理太湖污染的宣传作为宣传的一个重点,利用电台、报刊、电视台、网络及公众场合等一切宣传媒体进行污染治理的宣传,把“镜头”、“笔头”对准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养成爱湖、养湖和护湖的意识,营造全民皆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五,引入了市场机制。目前,太湖地区污水处理费达到每吨1.1元左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建立了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机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太湖环境保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