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社交和移动,硅谷下一步将迈向实体行业

互联网一直是硅谷创新的精髓,但这片创业天堂未来需要迈向实体行业

互联网一直是硅谷创新的精髓,但这片创业天堂未来需要迈向实体行业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GigaOM上周日发表署名亚汀·蒙德克(Yatin Mundkur)的文章称,虽然谷歌、Facebook、Twitter等科技行业的大牌企业广受瞩目,但他们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却很小,贡献的就业岗位也不多。风险投资应该将更多目标转向医疗和建筑等规模更大的行业。

 

以下为文章全文:

通用汽车、英特尔、3M、强生、苹果公司、谷歌、Facebook、Twitter有什么共同点?除了成为美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外,他们还都引领了真正有突破性的创新——有的是技术,有的是供应链,有的是商业模式,还有的是将这些整合到一起。但除此之外,他们还都创立了新的行业。

然而,如果看看这些公司对美国GDP和就业数据的贡献,便会发现巨大差异。后三家显然是当今的创新领导者,并且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很多篇幅,但要论对就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多少贡献,他们却落后很多。而这两大因素恰恰是刺激经济增长,稳定未来经济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硅谷应该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延伸到具有宏观经济影响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衰退的领域。具体来说,它需要营造一片“空白”(White Space)创新的繁殖区。这意味着要涵盖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动彻底的创新,而且要改造既有行业——或是创造新的行业。

  创新≠就业

作为社交媒体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数字媒体营销每年最多创收5000亿美元,为美国增加500万就业。这的确不容小觑,但相对于美国15万亿美元的GDP而言却只能算九牛一毛。将这些高调的公司去掉后,仍然留下了14.5万亿美元GDP和1.5亿就业人口,绝大多数商业领域完全不受影响。

那么其他领域的创新怎么办?谁来支持他们的改革?美国要想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很多经济领域展开创新,而不能只局限于媒体、社交和移动行业。

  经济增长源自多领域创新

整个二十世纪,美国经历过多次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时期,包括1920年代,1950至1970年代和1990年代,这都得益于多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创新:

——1920年代,汽车行业实现了创新和快速增长,从而推动了石油和天然气、公路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创新。这一趋势还对旅游等边缘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并引发了建筑和能源行业的第一波繁荣。

——与之类似,除了几个例外,1950至1970年代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稳步转型,推动能源、交通、制药、视频和娱乐行业的广泛创新。

——最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则见证了高科技行业的创新,尤其是互联网的腾飞,这几乎对各个经济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比而言,社交媒体的创新虽然是硅谷过去十年无可争议的一个里程碑,但却只能影响很少的经济领域。尽管相关领域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却无违法推动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长。

  “空白”机会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三大行业中,将有两个是医疗和建筑。事实上,这些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社交媒体和广告行业,比例十分悬殊,大约为10:1。

  建筑

建筑行业的上一次创新周期要追溯到1968年,当时申请了很多专利。自那以后,虽然建筑仍然在新材料和起重机等领域持续创新,但改进的空间仍然很大。例如,要建设医院或公寓楼等高度复杂的结构,仍然需要花费十年时间,而成本最终超支两倍也是家常便饭,运营成本更是有增无减。

成本高企和管理不当会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在建设医院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上涨,而且经常导致建筑结构不足以应对新型医疗设备。如果风险投资能够向新的建筑技术注资,便可以催生更好的项目,并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整体成本。

  医疗

制药是另外一个近期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默克和辉瑞曾在1960至1980年代实现过辉煌的业绩,但如今早已时过境迁。制药行业近期缺乏临床上的成功案例。1980年代的生物技术革命是由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硅谷生物科技公司Genentech引领的。我们预计下一波重大创新也将来自意料之外的领域。

平均来看,大概需要10年时间和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才能将一种新药推向市场。由于该行业一直以来都在采用试错法,所以一款成功的新药的总成本必须要考虑所有未能成功的实验成本。该行业的颠覆性创新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还能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的生活质量。

  硅谷的机会

在规模庞大的既有行业中展开颠覆性创新,对于刺激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建筑和医疗行业或许没有那么光鲜,但对GDP的影响却是社交媒体和广告行业的30倍。

硅谷可以通过关注这些“空白”投资来推动大型行业和市场的创新,从而对剩余的14.5万亿美元GDP产生影响,进而推动这一转型。要知道,这14.5万亿美元GDP占据美国96%的经济总量,同时为美国贡献了96.7%的就业人口。依我看来,这应该成为硅谷“新的常态”。(鼎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