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岚:岂能不向“农业干部”投去青睐的目光?

受困于农业“非税”“非政绩”的产业特征,部分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陷入“背着包袱抓农业,抓完农业包袱重”的尴尬,农业干部稳粮“心难安”。如何充分调动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的积极性?(人民网,12月11日)

“农,天下之大本也”,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古训,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任何时候衣食生存都不能丢。但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注脚,远离促进农业发展进步的基点,农业干部是我国几亿农民兄弟的带头病,连农业干部都没有了积极性,又何以带领农民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发展进步?

是什么打击了农业干部的积极性?在中央重拳修正经济考核指标偏重的政策出台后,公众听到了真实的声音。“中央惠农、地方不顾农”现象,惠农支农成了中央的事。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经济总量的考核标准,农业大县无翻身之日,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三农干部“人心思走”,努力流向工业大县。这就是现实,也是为什么不能以“GDP”论英雄的现实情况。在以经济为标尺的偏向性考核指标下,不创收倒补贴的没有税率和政绩的农业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农业干部的境地也就难免尴尬起来。

“农业干部吃不开,你看有几个农业局长被提拔了?干部一旦被调整到农业部门,基本上意味着退出了领导的视野。”在打破以“GDP”论英雄的新的地方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下,农业干部的呼声和尴尬境地也真实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选人用人的组织人事部门提了一个醒,在选人用人上是不是还存在盲区,还存在目光所不及之处。

摒弃“GDP”这个重头戏,并不是就此极端的把其除名,在领导干部的考核提拔任用上,不能只看显绩,不看实绩;不能只看成绩,评价干部政绩时一定要拓宽领域,多向农业干部投去青睐的目光,做到具体分析,既要瞻前,又要顾后。要看前任留下的,也要看政绩的后续效益。这样才能保证领导干部政绩考察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而激励领导干部干工作的积极性。

只有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怪圈考核机制,多向农业投去重视的目光,多向农业干部投去青睐的目光,修正考核指标,破除“成见”选人用人,把德才兼备的农业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干部岗位上来,才能激发农业干部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为深化改革打好基石,为民族复兴梦助力。

  (文/郑岚)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