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清呼吸

作者:陈央

今年入冬以来,雾霾就像冬日的寒冷越逼越近,从零星的“点缀”到泼墨式地席卷而来,不少地方形成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独特景观,雾霾之重,属历年之最。不少地方发出空气污染黄色预警,甚至污染指数爆表。

严重的雾霾天气为人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人们也进行着“十面埋伏”,埋伏于室内,拒绝与外界接触;埋伏于口罩下,只露出或泰然自若或诚惶诚恐的眼。此外,雾霾来袭更是造成很多行业“集体罢工”:高速封路、机场停摆、工地停工、学校停课等现象持续不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正常社会秩序。

谁在为PM2.5做贡献?是汽车、油烟还是工业废气?归根结底,任何行业或事业的操控者都是人,是人的活动将环境一步步污染,将雾霾带进千城万巷。

关于环境保护喊出的口号、出台的政策多如牛毛,但多为一阵风或文山会海式的应付,不过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效果,缺乏对环境保护责任和环境监管的重视。人们还一直忽视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负贡献。对空气污染置之不顾,规避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个人认为其行为破坏性小,不过是冰山一角,无关全局;企业带上了促发展的救生圈,污染处罚成本降低,形成了边处罚边污染的怪圈;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切的标杆,导致其他事业让步于显效快的经济发展。但殊不知,聚沙成塔,滴水成河,一个个细小的举动,累计起来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但自然界的妥协是有限的,当它开始反击时,那将是人类毁灭性的灾难。

目前,对于环境问题惩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健全的环境惩处体系,最常用的就是罚款,但是,罚款的威慑效果并不全面,纵容了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违规排污行为。此外,存在个别监管部门将监管权力变成“生财有道”,环境污染罚款简化成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形成了边罚款边污染的怪圈。监管部门收取了罚款,就应该尽到监管和制止其污染环境行为的责任。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健全完备惩处体系,要摈除单一污染罚款制度,多方面加强监管和惩处,加大惩处力度,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使标准和保护环境不只是一场政策上的游戏,要发挥其实际效力。

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的口号多为环境保护,但并未污染治理留出多大的财力、人力。即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人都为环保做贡献,但不可否认,污染环境的行为依然还是会存在,人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要依靠自然缓慢的再生力与依然持续的污染斗争取得胜利,必然不是最佳的办法。最好的方式还是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健全成熟治污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减少生产生活排污,为环保创造更多必然性,也要对已存在的污染用先进的技术帮助自然消化它,为子孙后代少留一些“垃圾”。

要想真正将世界从雾霾中拯救出来,需要我们全体总动员,政府要挑起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担,惩-制-治三管齐下,以最大的决心和最持久的战斗力,抢夺环境治理的时间;社会要以坚定的信任和最大的责任感,参与到这场行动中来,共同拯救我们的清新空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