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深层解析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深层次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

  任何社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适合它的制度和体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

当代中国似乎呈现出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从人们的感觉来说,绝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实惠,但很多人也对社会现实非常不满。

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来说,确实一直在采取有效的措施,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但是如何把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分寸和方向是个难题。

比如说,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强调要保障和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出了要求。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让不少企业感到负担加重了。再比如,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政府和民众都受益匪浅,但互联网同时对政府、社会、个人的隐私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找到化解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平衡点,才是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在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上,如果不能统一思想,就难免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把握上产生或左或右的偏向。

纯粹的自然如此,人化的自然同样如此,社会当然也是如此。古今中外,任何社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适合它的制度和体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量,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和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与平衡。社会首先需要动力,在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和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运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唯此,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同时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像一潭死水,或者像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会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或者像脱缰狂奔的野马,陷于动荡混乱的状态。作为动力机制,其社会表现之一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作为社会整体集中体现在发展上。而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政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社会整体集中表现是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重要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这一对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的各自状态,更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总体的功能。

两种社会制度的长短优劣

资本主义在其动力机制上有多大的长处,在对应的平衡机制上,就同时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出现的,它的优越性在于提出了优于资本主义的平衡机制。

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来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如马克思所说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为什么资本主义发生了多次危机,但至今却垂而不死?深层次挖掘主要就在于其动力机制比较强劲。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一条注释,为资本画出了一幅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图像。这段注释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100%的利润,它就能践踏一切人间法令;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被绞死的危险。这幅图画描绘的是资本的贪婪性,但是往深层次上说,实际上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追求自身物质利益,获取剩余价值,表现形式就是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人,特别是资本家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而获取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二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前者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较为普遍,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后者已成了主要的方法。所有的企业家为了获取较高的相对剩余价值,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管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之下,资本家之间必然会有激烈的竞争,其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显然,这种机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乎残酷的,但对生产力发展却十分有效,也在客观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如果说资本主义在其动力机制上有多大的长处,那么在对应的平衡机制上,至少就其原始形态来说,就同时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在西方国家,年轻人大多比较支持右翼政府,而中老年人一般都比较支持左翼政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机会是不一样的。单体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企业和个人的单体效率总是较强,导致整个社会经常存在利益冲突,两者间不断发生矛盾争斗,单个生产和经营单位效率的提高有时很难表现为社会整体的提高。在平衡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这种机制的弊端。效率与平等,动力与平衡总是互相交接的。西方为什么实行两党制、多党制,为什么轮流交替,传统的解释是资产阶级内部集团争权夺利,这种解释极为肤浅。第三条道路就是想在这两条道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出现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它提出了优于资本主义的平衡机制。社会主义用不同方式将不同的单个生产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客观上奉行平等的社会政策,社会主义改善了人的生活质量,能比较全面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生活需求,给人类带来了新型的价值观。在动力机制上,社会主义实行的所有制把全社会的资源集中起来,用计划的手段来运用、掌握,利用国家的力量办大事。人的精神状态,通过思想教育、宣传,老百姓感觉天翻地覆,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点是不能忽略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发现自己在体制上也存在弊病,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延缓了,我国也如此。过去的体制高度集中、平均主义、思想僵化……根本在于动力机制。发展生产提高效率,宏观上主要靠国家的指令和计划,微观上主要靠生产者的精神和觉悟。至于内在的、长久的、自觉的动力是什么,缺乏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于物质利益索取的动力作用,不仅没有重视,而且长期处于被批判状态。全社会都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都要等国家来安排,归结起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力之所以赶不上发达国家,就在于动力机制的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模式的内在矛盾逐渐暴露,并且向人们发出警示:如果不改革,旧的僵化的体制没有出路。

 社会变革和产生问题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它的周期性,每个关节点都面临非常重大的选择。当代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在形成社会主义动力机制的同时,我们还没有及时建立起与动力机制相配的平衡机制。

社会主义必须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就蓬勃兴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改革比中国早得多,比如苏联,但是它们的改革最后出现了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它的周期性,每个周期里都有一定的问题,在关节点上往哪走是非常重大的抉择。

中国的改革把世界改革的潮流推向了高潮,这种改革如果往深层次上探索,实际上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大调整,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动力机制,3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发的政策集中体现在“搞活”。80年代的企业家呼吁“松绑”,解开体制的绳索,让大家自由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是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回顾几十年来我们所采取的几乎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集中在解决动力机制问题,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最初提出利润问题、奖金问题、工资改革问题,企业的承包制、政府下放权力、实行多种责任制、股份制、股权合作制,等等,所有这些形式的改革都是在试图寻找和构建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它的实质就是把每一个人每个单位的物质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起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以期能够持久地促进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所有的改革几乎都可以集中在这个上面,包括在思想理念、观念上,等等。过去什么都靠政府来安排,一切依赖政府,现在人们普遍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事情能够自主谋划、自己努力,增加了社会运行能力;人们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人们的效率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个社会运行的机制大大加快;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这就是中国三十多年来基本的变化。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同时发现现实社会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变化,人们的不满情绪也相应增加,绝大多数问题是动力机制上的问题,比如假冒伪劣。由市场和利益产生的问题天然具有两重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如果由法律、道德限制在“善”的范围之内,对发展生产力必然是积极的;如果失去限制和自由,向“恶”的方向发展,就会刺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相当严重的危害比如走私、贩毒、制假售假等,都是因为动力向恶的方向发展。通过改革发展经济,通过内在动力,必然会有善与恶两种动力的指向,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恶的可能就不要这种动力,退回到吃大锅饭,而是应该尽一切可能把人们的内在动力向善的、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引导,同时采取一切措施,用法治、道德建设等随时堵上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当代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在形成社会主义动力机制的同时,我们还没有及时建立起与动力机制相匹配的平衡机制。

(记者潘圳根据录音整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