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谈创业之道: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

6月30日,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表演太极助兴。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6月30日,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表演太极助兴。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7月1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可谓一代创业神话。马云6月30日赴香港出席青年创业论坛,分享经验,被问及如今哪里最有机会?马云说只要有抱怨的地方,有投诉、不合理的地方就有创业机会。他认为香港的年轻人只有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竞争才有机会。

把抱怨投诉变成机会

马云6月30日出席的《伴你启航》论坛,是家是香港系列活动之一。会上马云少有地谈到香港,他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年轻人和年轻人的竞争,而不是某两个地区的竞争,“香港不应该和大陆竞争,香港的年轻人要和全世界的80后、90后竞争,这样你才有机会”。马云最看重年轻人的不是学历,而是“开放、透明、分享、承担责任”这四个质量。他笑说:“我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我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

谈及创业心得,马云说他创业得益于当初最根本的一个想法,就是透过互联网帮助小企业生存。如今想来,他总结出只要有抱怨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有人投诉的地方,就有创业机会。“这个世界机会太多了,你就看看每天互联网上抱怨的事情那么多,这些都是机会。你加入抱怨永远没有机会。你要将别人的抱怨、投诉、仇恨、不靠谱的地方变成你的机会。”

失败两因:没开始没坚持

在鼓励年轻人创业的同时,马云也不忘泼冷水,说100个创业的人只有1个成功。在他看来,创业失败至少有两大原因:根本没开始和没能坚持下去。他指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要创业,跨出第一步就很难。而创业后,不少人又因为走了几步臭棋(即作了错误决定)就放弃了。马云说,不要听别人瞎说创业时多牛气,其实每个人走的都是臭棋,他自己也是臭棋无数,最关键的是你要将棋局一直走下去,“创业的艰辛很多,但只要你坚持。绝大部分人死在不坚持的路上”。

以他的经验来说,当他还在做服务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网站时,猛然发觉eBay已抢先一步做起了网购。但不要紧,他随即推出淘宝。而有了淘宝后却发现没有支付系统,银行也没兴趣合作,于是他就将支付宝一并做下。现在淘宝遇到了物流难题,马云近日成立了菜鸟网络。马云把这整个过程称为“逢山开路,逢水搭桥”。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如何做一家受尊重的公司?马云是这样说的!说道:

    10月17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致信阿里巴巴全体投资者,系统性的诠释了关于阿里巴巴的使命、边界和对未来的思考。

    马云表示,18年前,刚刚创立阿里巴巴时,我和伙伴们立志要做一家受尊重的公司。一个伟大公司的终极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只有为社会带来价值,才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我们真正的使命,是用好技术和创新的力量,让世界经济更加普惠共享,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美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必须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技术和创新将是阿里巴巴经济体活力之源,而分享和普惠将是它的价值核心。

    阿里巴巴要打造一个互联网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将会让全世界的发展和欠发展国家,中小企业,年轻人和妇女能参与到普惠共享的经济全球化。

    我们会用技术的力量全力以赴地投入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如果实现了用技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那么阿里巴巴就在全世界80%的贫困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马云致投资者信全文

    亲爱的阿里巴巴股东们:

    一个月之前,阿里巴巴刚刚庆祝了18岁生日,这是一次关于未来的相聚。和过去相比,我们强大了许多,但和未来相比,我们才刚刚成年。对于未来,阿里巴巴有无限可能,充满了想象力。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18年前,我们开始创业、许下承诺。三年前上市时,我们更加明了自己的使命,阿里巴巴应该有赚钱的能力,但绝不应该成为一家因为赚钱而存在的公司。过去三年我们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些表现,也实现了一些财务上的短期目标,但我们真正的使命,是用好技术和创新的力量,让世界经济更加普惠共享,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美好。

    未来30年,技术将改变今天的世界。互联网将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是所有公司的互联网。我们看到在各个领域,变革正在急速的发生,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所有行业变革的驱动力。18年前,我们相信社会商业环境的变革会带来巨大机遇;今时今日,我们更加确信技术和创新对改变和完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无限可能性。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不是按照一个普通商业公司在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必须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我们在18周年庆时明确提出阿里巴巴要打造一个互联网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将会让全世界的发展和欠发展国家,中小企业,年轻人和妇女能参与到普惠共享的经济全球化。为此,阿里开展的很多业务和方向会与众不同,我们致力于打造这样一个经济的商业基础设施,因为我们必须是一家带着巨大理想和愿景的企业。

    我们看到商业正在发生变化。电子商务正在蜕变为“新零售”,不再存在所谓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它们最终都将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存在。在中国,我们已经开始了以“新零售”为突破口的“五新”建设,并为之在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保障体系,我们在为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储备能力。

    “新零售”所带来的全球产业链重塑,会改变今天全球化的组织方式。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我们全球化的绝佳机遇。去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世界各地寻求广泛的共识,让我惊喜的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同全球化的新趋势,我们在全世界有许多志同道合者,并且成功启动了第一个海外的EWTP试点。不过,相较于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宏伟目标而言,我们仍然需要加快行动,特别是需要大量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年轻人加入进来。预计在未来,我们将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普惠全球化的事业上。

    新金融会完善和提升过去三百年的金融体系。全球迄今仍有约50亿人享受不到银行的金融服务,蚂蚁金服会担当起打造21世纪金融体系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让社会金融更加透明、更加普惠,让世界80%的中小企业、年轻人和妇女都能够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未来新金融的关键能力是数据、信用和基于大数据的风控体系,我们正沿着这个方向引领金融创新。

    物流的发展是完善全球化的关键领域之一。过去十年,物流行业在中国奇迹般地生长,去年中国一天8000万包裹,每天1亿个包裹近在眼前,而我相信,10年后,我们将可能面临一天10亿个包裹的挑战。菜鸟必须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正在整合物流行业的数据和资源,变革物流产业链,从而实现中国24小时货送必达,全球72小时货送必达。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更好的技术创新物流,能够让中国和全世界的小企业消灭库存,从中为新制造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帮助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成长。

    是责任,也是机遇。拥抱“五新”带来的机遇,服务全球的中小企业,到2036年,我们希望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我们希望这个经济体为全世界解决1亿的就业机会,能够服务20亿的消费者,能够为10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阿里巴巴只是这个经济体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但这个经济体远远大于阿里巴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经济体,能够让全世界的年轻人和中小企业做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付、全球运和全球游;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和年轻人分享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快乐,能够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和机遇。

    为了这一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技术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未来的阿里要靠技术获得利润,而不是靠市场规模来赢得利润;未来的阿里要靠创新赢得市场,而不是靠市场预算赢得市场。我们相信技术能力将是未来阿里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拥有25000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还会在全世界建立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商业的世界提供高效普惠的基础设施,为数据时代寻求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技术能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不是让技术成为人类生活工作的敌人。技术和创新将是阿里巴巴经济体活力之源,而分享和普惠将是它的价值核心。我们希望阿里巴巴受到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收入和利润多么了不起,而是我们可以为世界和未来,为我们关心和热爱的人们创造长久的价值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们会用技术的力量全力以赴地投入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因为我们不可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发展,我们不可能在几千万人没有脱贫的情况下求一已之富裕。我们更相信我们如果实现了用技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那么阿里巴巴就在全世界80%的贫困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我相信,技术不应成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力量,我相信,用好技术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创新的力量,眼下正是参与中国农村脱贫和农村发展的大好商机,正是我们企业一展身手之时。

    我很乐意地再一次重申:阿里巴巴必须要做别人不愿意做、不能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定位。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公司,商业的成功只是我们将要承担的责任的一部分。

    18年前,刚刚创立阿里巴巴时,我和伙伴们立志要做一家受尊重的公司。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怎么能做好这个公司,而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公司。我们坚信一点,一个伟大公司的终极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只有为社会带来价值,才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18年过去了,这个观点我们从未动摇,也感谢一路走来对我们的信任,和我们一起坚持。

    阿里巴巴集团 董事局主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