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对话李彦宏:起初认为做电动车会失败

马斯克坦言,当初决定做电动车的时候,罗列了一张清单,清单下面都是失败评估。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起初认为做电动车会失败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氧分子网科技   3月29日

今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进入到了最后一天。在早餐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Bill Gates)、硅谷创业奇才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共同探讨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当李彦宏问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他的成就是一步步积累成长起来的,还是一开始就有宏大的目标,想大干一番?马斯克坦言:“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太大的预期,甚至觉得失败的几率特别大。我们会问自己最高的风险回报率是多少?当时罗列的清单最底下都是失败的风险。”

马斯克表示,当时做电动汽车,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当时很多人讲,一般汽车公司都是傻子,做电动汽车的公司是傻子中的傻子。但他们依然没有停止,依然尝试了无数次。

正如他此前所分享的:“我曾期待传统汽车行业能引领电动车的新潮流,但我发现他们做不到,所以我需要用特斯拉来创造一个新的思维架构来告诉行业其实有不同的方法。”

马斯克是硅谷的创业奇才,年轻时他广泛阅读,认为未来有三大领域需要改变,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探索。他成为了PayPal的联合创始人,2002年这家公司被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后他创办了SolarCity, 特斯拉和Space X。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起初认为做电动车会失败

李彦宏、盖茨、马斯克相聚博鳌论坛早餐会

“目前SolarCity可能我管理的比较少,但特斯拉和SpaceX的很多事几乎都是我每天都亲力亲为的。”马斯克说道。

当问及Uber是一个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时,马斯克表示,他不认为Uber是对手,特斯拉其实是一个制造商,谁买谁开都没有关系。

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此前演讲时说过,过多关注人工智能的威胁和危害反而会使我们分心,忽视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马斯克一直对超级人工智能表示担忧。

“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也许到某一个点,这个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谈到创业初心,马斯克分享说,自己大概十岁时就开始写软件了,并通过卖软件的钱买更好的计算机。当时就想我也要做相关的公司,这样就不需要从他人那里买计算机。但我并没有想着一定要建立一家伟大公司。并不是想着成为一名企业家、想做有钱人。

“而是始终思考做什么样有用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愿景,才可能汇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与你一起。如果真正创造了有用的东西,钱自然会随之而来。很多时候,这个产品你喜欢,其他人也会喜欢的,既然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产品,很自然而然地会奉献自己的生命、时间与精力。”马斯克说道。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蔡镇圭说道:

    一,没搞清中国的情况,住房工作环境完全不一样,美国郊区小房子,在中国都算别墅,而且价格贵多了。充电不易。

    充电桩是需要占地方的,需要线路,中国不住独门独院的别墅就得找物业找电力,用户买车不是买麻烦。

    特斯拉卖车不卖房子,充电的问题不好解决。

    二,目标用户太少,特斯拉后座简陋,坐不舒服,开还行。后座用户不选。价格加税不便宜,新能源优惠拿不到,门槛太高。

    三,管理作死,海归领导,接地气的太少,卖车方式,政府公关都不行。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电动车难做。

    其实搞个合资,估计北汽愿意插手,中国生产成本就下来了。北京市政府也就给政策了,充电桩,标准,补贴,车牌也就好解决了。

    1.充电标准~特斯拉的充电桩除了特斯拉别的电动车充不了~这样的充电桩建再多对新能源车的推广也没多大作用~政府自然不会给予重视~2.免费充电的运营模式在能源远没达到供过于求的今天可以说完全不现实~3.产品本身噱头多~实用的东西不多~简单的例子:中控大电容屏看起来很酷~但这明显属于未来的东西~在无人驾驶技术远没到商用的阶段无实体键的操作方式会影响驾驶安全~还有那夹手的门把手~粗糙的内饰~例子不胜枚举~
    结论:特斯拉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是否能生存到实现那天~本人并不看好~

    一天,国内某著名裤衩电视台领导下达一项内部红头采访文件,接到上面通知,xx新闻栏目紧急组织计划了这一次访谈节目……下面是随机访谈记录……
    带着马赛克的记者:“你好这位女士,能接受一下我们的采访吗?”
    呆着金耳环,一头红发的“少女”:“干撒,又要让我读稿子吗,我这次可是要说实话的哦。”说完继续嚼着自己的口香糖。
    带着马赛克的记者小张:“您不要误解,我们都是实事求是的媒体,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特斯拉汽车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吗?”
    “少女”:“啥是特斯拉,我还哥斯拉呢,我老哥说了要买就买“丧他纳”他说这车贼好了,不知道你说的是啥,能跟乔布斯比,你们开玩笑呢吧,好了,有木有奖品没有我就走了还有事儿呢!”
    带着马赛克的记者:”………………嗯,好的,谢谢您的参与。”
    “看来我们要挑人采访啊,要不然这内容咋能像领导交代呢。”一边扣着180元剪的头发,对面的摄影师不知所云的点点头。
    “看!那有个美女,快去采访他。”摄影师督促着记者小张。
    “这位美女,你好,我们是xx电视台的记者,我们这次有个非常重要的采访,只会采访像您这样有内涵的人,看耽误您一会儿,接受一下采访好吗。”
    “啊,要上电视啊,好害羞~~嗯,为了出名,那你说把。”说完摆出了一个在水果机前面演练很多次的姿势。
    “好的,美女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特斯拉汽车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吗?”
    “特斯拉?什么东东啊,伦家只记得样子叫什么就不知道啦,能给伦家看看是什么样吗?”
    “就这样“说着掏出了八星八钻双卡双待土豪金。
    ”这个车啊~我好喜欢的,好漂亮啊,我闺蜜的男友就开这个车,里面有个好大的屏幕比ipad都大,这车比法拉利都贵吧,唉,我要是有开这个车的男友就好了。哎呀,说跑题了,你说跟苹果比,这个比苹果贵多了,肯定比苹果好好嘛!苹果才多少钱,给我这个车让我用小米都行。”最后还卖萌的嘟了嘟嘴。
    “哎呀,美女你说的真的是太好啦,你这个肯定能上电视,嗯,来说下微信号还有可能免费获得艾派得!来我们扫一扫…………”马赛克的小张边流着口水边说着……
    “快,对面来了两个高中生,张师傅快去采访~”摄影师一脸赶紧结束的表情。
    马赛克小张:“………………好吧我现在去”
    “您好,两位同学,能打扰下你们做个问卷采访吗?”
    “嗨,哥们快过来,裤衩电视台采访我们呢,快过来。”
    “来了,来了,有什么要问的尽管说,镜头在那边是吧”
    “就一个问题,不多,你们两认为特斯拉汽车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吗?”
    “特斯拉,我擦,舟舟这不是你最喜欢的车么,来来来你来说。你平时可能喽了。”男生A很兴奋的说
    舟舟出场了:“谢谢裤衩电视台能给我这个机会,感谢ccav,感谢mtv,…………给了我这个机会,作为一个高中生我要努力成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是红领巾……@#¥%……&*”
    带着马赛克的记者小张:………………
    “好了,说了好多废话,导演一定把前面那段留着啊,嘿嘿,你问能不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啊,我擦,必须必啊,我超级看好他,你想想以后未来趋势是什么,肯定不是用石油啊,用电才是王道,这多环保啊,你看看现在做电动车的厂商有几个能做到续航里程到400km的,有能做到百公里做到4秒以内的,多牛叉,把那些保时捷啊,玛莎拉蒂啊各种放呢,前面还在x车之家看的直线加速赛赢了一批上百万的跑车,最最最良心的是只卖70万,好便宜啊,你们电视台都说了特斯拉做到和美国一个价格,我以后一定要买这个车!多高大上,对了你知道他老总谁吗,埃隆·马斯克,现实版的钢铁侠啊,必须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来来我给跟你赌20元。”舟舟还想说,但是被制止了……
    “舟舟,你醒醒就你考试那样,还想特斯拉,首先……你懂么,你得有个充电的车库。”男生A提醒到。
    带着马赛克的记者小张:“这位同学谢谢你的回答,我们会免费抽取被采访的观众,来电视台免费一日游的。”
    下午他们转换了阵地来到了xx汽车城进行了下午的采访。
    看到一个正在看到一个再看宝马车的观众,小张心想这人一定有钱。
    “您好,这位先生能耽误您你一小段时间,来做个采访吗?”
    中年大叔扶了扶眼镜,说道:“嗯,括以。”
    “先生是这样的,我们在做一个问卷调查,想问你您觉得特斯拉电动车会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吗?”
    “特斯拉啊,就那个电动车,看起来不错啊,老听儿子说,充电肯定很划算,把插线板一接,都不用加油了,一年光油费怎么得也得一两万吧,再算上维修,保养什么的肯定不少钱,小伙子,这个车多少钱?”
    “64.8–94.95万。”
    “哦,今天卡罗拉什么优惠啊~~嗯,我先去看车去了。”
    “…………先生您先别……走……”
    马赛克记者扣着头,想想这今天采访了一天都没有遇到一个特斯拉的意愿车主,感叹了一下自己在学校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人际关系课程而感到刺痛心扉的后悔,少玩游戏多看报,果然是至理名言啊,正当他灰心的准备离去的时候,一辆特斯拉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马赛克记者赶紧上前去,抓住了那个车主进行了采访。
    “您好,我是xx电视台的记者,您一定是特斯拉车主,能对你有个采访吗?”
    “啊~哦不,这车是公司的,我们是xx房地产公司,老总前面为了宣传自己的楼盘特意买了一辆这个车,说是买楼房得特斯拉使用权,说是这样可以提升公司形象。”
    “哦……嗯,那我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特斯拉汽车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吗?”
    “你说像苹果手机那样么,肯定能啊,自从我们买来了这个车做宣传以后,看的人暴多,我们都有点应接不暇了,不管是年轻人,连老人、孩子,都要凑上来问问这是什么车多少钱啊,可受欢迎了,对了你知道我们楼盘价格好,房型好,地段优,质量百分百没有问题,信得过的产品,如果购买地下停车场专享特斯拉车位,还可以免费安装充电桩哦,亲,机会只有我们这一家,错过了就只能望房兴叹了。”
    “……(这都开始打广告了)嗯,谢谢你的参与,这是你的礼品。”
    “嘻嘻,谢谢啦,不过大兄弟给你说个小秘密,我们这个车这次活动搞完以后就要卖了,老板说还是开车奔驰好,这个每天充电还是有点麻烦一旦出差了就用不上了,听老板说他认识一个叫什么李老鼠的人,反正二手车就交给他就行了,好了不说了,我要去工作了为了孩子的奶粉钱!”
    “感谢您的参与。”
    马赛克终于忙完了一天的采访,他发现特斯拉还是一个等待的戈多,他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概念与现实之间的轨道里,天使的下凡也要重拾人间的烟火,需要的条件太多,至于是不是为了汽车界的苹果呢,谁知道呢,反正现在他还是个梨,不是那么甜也不是那么红,想到这里,想想明天上司那张不好看的脸,还有暗恋的小红对自己越来越没有兴趣,唉,还是自己的小捷达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嗯,买个嘉实多让他吃顿好的……
    说实话我真没看出哪有前景了。几个传统大厂想要造出这么一辆玩意轻轻松松的事情,但是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匹配不是当下一念半年能搞定的。还有那售价就更别提了,走量连比亚迪都没走好,特斯拉怎么可能走的起来。我很欣赏纯电动车在未来的前景,但不会是当下10年之内。

    特斯拉在中国就感觉是水土不服一样

    你说的好像这玩意在全世界卖的动似的。咱就不谈销量了好不,自己去看看特斯拉的4s店在全球开了几家,你要是没出过国就直接翻墙上Google Maps,搜搜Tesla除了公司总部还有几个地方能找到这玩意的店。你有闲工夫操心特斯拉,还不如赶紧去报考驾校把驾照拿了好么?如果有驾照了,麻烦先给自己买一辆车,相信用不了多久特斯拉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就能破灭的,真的,我求求你了。

    如果说速腾是信仰,那么特斯拉简直是邪教。

  2. 刘志成说道:

    1.纯电车的里程焦虑在一般消费者心中是很难消除的,哪怕特斯拉再高大上,续驶里程再长,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劣势摆在那里。这点混动车可能要好许多。

    2.毕竟是小众,品牌也好纯电车也好,14年预期销量5000感觉有点太自信了。要知道国内新能源市场也早已是一片腥风血雨啊。

    3.价格还是太高,以及没摸透中国富(tu)人(hao)的消费观念。真的有75万,在中国多少有钱人会选择买特斯拉而不买ABB?真正喜欢特斯拉的,往往都是那些还买不起它的人。

    1、从用户角度看,车本身没问题,已经相对完善,问题还是出在充电的困惑上。当时在北京跑时,当续航只剩下150左右时,就非常焦虑了,就要奔快充站附近溜达去。2、中国团队的组建确实有问题,最明显是在与政府的沟通上。3、价格就不要说,相对同级别的车已经非常厚道了;但如果定义为日常用车,it屌丝们(年薪50左右的各互联网公司的总监们)能接受的还是30w左右的车;70万起到100万的价格,受众群太受限制。还是期待特斯拉3系的到来吧。4、补充一点,从保养维护角度看,同性能的车,如保时捷等,还是玩物(大家可以去打听下百公里加速5s的跑车类变速箱保养一次多少钱?),而特斯拉是辆能正常日常上下班的车。

    市场定位不明确。尽管特斯拉没像其他进口车厂商一样以关税等为借口大肆抬价,但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为追求科技时尚的20~35岁年轻消费者。除去各类二代之外,起价65w对于年轻消费者还是过高。起售价降到50w以下,加快普及充电桩,销量自不用愁。错误的时机放出了正确的产品。 电动车必然是未来的趋势,但在如今充电桩少和充电效率慢,甚至换车电池都不能达成的时机放出特斯拉确实是很难成功的。就像几十年前微软放出触屏的平板时成功了吗?

    像目前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动车领域谁敢说未来在正确的时机进入市场不会跟上大潮流成功一回,就像现在的小米公司一样?
    曾经的苹果的销量也是一般,在正确的时机推出了苹果手机,如今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公司。
    去过芳草地展厅,也试驾过。
    我很想买,虽然不便宜。A7、五系GT或旅行版都是我的选择。
    我仔细询问了这车有什么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完全没问题。让我心里有些嘀咕。
    最后,销售人员说“你要把这车当成玩具”,我彻底就断了买这车的念想了。
    买玩具,我去买卡雷拉不好么。
    中国未来真正高速增长的行业:

    1。殡葬业。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1.1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3亿人。十年之后,这部分人中的很多将会驾鹤西去。

    这样你才能理解前不久的新闻:台湾殡葬巨头——《福布斯》台湾富豪榜第41位李世聪进军大陆。在李世聪看来,挺进大陆会为其公司带来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

    2。美容整形。

    这里有两个数据:2012年中国美容化妆品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近年,整容手术每年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十年后,也许每10个人中就有2个人做美容整形,想象一下这个诱人市场。

    3。汽车配件&洗车业。

    2012年底,全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亿辆。再过十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美国,数量世界第一。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洗车连锁品牌,这是块大市场。

    4。手机配件。

    根据台湾《电子时报》的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境内的智能手机销售量将达到3.29亿部。从事手机贴膜行业,月薪上万已不是神话。如果十年后智能手机还未消亡的话,手机配件市场规模超乎你想象。

    5。房地产业,建材行业,家具行业。

    王健林:对于京沪穗深杭等六七个热点城市,特别是京、沪,无论在什么长效机制下采取任何办法,15-20年内始终供不应求。北京上海两个世界城市楼市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判断再过20年都没办法解决。这是个明白人。

    下图是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22个城市群。未来中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22个主要城市群。除了北上广深,每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潜力股,都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

    6。电影业。

    首富王健林说,2018年前,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超过北美,2023年前将达到北美票房收入的2倍左右。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7。互联网广告。

    2011年美国互联网的广告收入达到317亿美元,第一次超越有线电视的广告收入。今年,百度的广告收入也将超过央视,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告之王。随着90后、00后的崛起,在未来十年,互联网广告的份额仍将加速上升。

    8。手机游戏、视频。

    微信已经开始变现了。4G后手机视频直接移植PC端盈利模式。再造一个游戏帝国(腾讯*2),再造一个视频帝国(优酷土豆*2)指日可待。

    1,传统教育已经病入膏肓;
    2,目前的在线教育只是简单复制;
    3,真正的玩家尚未入场。养老院,现在70 后 80后生小孩,就别指望你的00、10后小孩会给你养老。自己准备点钱,等不行的时候住养老院吧。 养老院,现在70 后 80后生小孩,就别指望你的00、10后小孩会给你养老。自己准备点钱,等不行的时候住养老院吧。 我以后要开个国际老年旅社,我觉得它会火。

    很久前的答案了,其实也就那么一想,因为喜欢住青旅,遇见过一些有意思的老年朋友,自己老了也想到处走走。
    看到评论说要考虑老年人健康问题,我个人觉得客户人群还是心态年轻,爱旅行,身体健康爱交友的老年驴友,这是一个双向筛选的过程;服务上也没啥特殊的,其实矫情的年轻人和矫情的老年人一样多,他们会选择如家七天希尔顿的。至于风险,我想可不可以像长途汽车,房费含健康保险bla~bla~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02618/answer/222829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未来7-8年内最好的行业是:房地产、金融、互联网。
    另外它们的相互交叉整合可能形成的三个行业:互联网地产、互联网金融、金融地产也很有可能是未来最好的行业。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鲜明管制特色的市场经济。关键要素(资金、土地)被政府管制,放开局部领域给民营资本是这种经济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庞大的民间资金在狭小的领域内撕杀——产能过剩、过度竞争几乎就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导致手握关键要素的管制者获得极大的寻资空间。现在稍微大的民营企业没有一定的体制内的人脉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坦率的说,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普通人的机会非常少。未来7-8年内,可能在三个领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者也可以说,这三个领域是未来最好的行业。
      第一个是房地产。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目前人民币——土地——房地产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房地产与土地是人民币的基础支撑,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人民币不出大的问题,土地与房地产也没大的问题。房地产行业与普通行业比,从投资的角度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金融杠杆。这里罗嗦一句,投资有大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资偏好——这无可非议。但是,只会用自己的钱做投资是苯人,会用杠杆投资才算登堂入室。为什么?打一个简单比方,比如你有30万,计划开一个餐馆,什么装修、租金、固定资产、人员、流动资金加起来正好要30万,年收益是10%,你一年收入大致就是3万,这是没有杠杆的投资;假如你买下一套房产,你首付30万,贷款70万,假如房价年增长幅度也是10%,贷款利率是7%,那么你的收益就是3万+2万1=5万1,投资回报就是51%,这就是有杠杆的投资。(罗嗦一句,在房地产领域往往有个怪现象,越是穷人越是拼命多付首期,恨不得一分钱都不贷款,越是富人,越喜欢多贷款——这就是意识的差别),对消费者如此,对房地产投资商也是如此,为什么各个行业蜂拥进入地产领域,就是地产投资有杠杆,房地产项目从总投资收益比较其他领域并不算高,但是有杠杆,1个亿的项目只要3000万左右就可以撬动,哪怕总投资回报只有30%,资金回报也达到100%。
      第二个领域是金融。如果我现在穿越到98年,我一定毫不犹豫投入地产领域。为什么?因为那时地产才起步,门槛低,操作空间大,是未来10年最好的领域。那么现在是2013年,怎么办?有条件的可以进入金融领域。因为现在的金融领域与98年的地产领域几乎一样——也是才起步,发展空间很大。(过去都是被国有资本垄断)目前金融改革已经拉开帷幕,对民间资金放开进入限制,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种金融机构发展空间非常大:小贷、担保、PE、信托等等,就是银行业也有很多细分市场几乎都是处女地——比如社区银行等等/。
      第三个是互联网。呵,互联网!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还在颠覆传统,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可能!
      举一个例子。过去传统的销售理念是什么?是渠道为王。谁能占据渠道谁就是老大,上游可以吃供应商,下游可以吃消费者,真是左右逢源。所以百货、电器等商场拼命拓展网点,结果电商一出,谁与争锋?2012掏宝就做了1万亿相当于全国社会消费品(不含地产)总额的1/7。逼着这些渠道老大们纷纷考虑转型。
      互联网还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就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不清楚这个模式的自己去问你的女朋友。她们的消费模式是不是,在商场看好服装或者百货,回来上淘宝购买?这种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百货席卷到食品,从食品席卷到电器——总有一天会席卷到社会大部分行业。
      最重要的是,现在互联网行业日趋成熟,过去是争流量——有流量就有投资者。后来大家发展流量很难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财富,现在都是做细分市场,都是做大数据。只有大数据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才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在后面将专门谈到)
      互联网第一个春天是电脑上网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可以预计的是,当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从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时,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所以,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甚至可以说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格局——谁能占领移动终端,谁就会成为新的老大。比如,看过PPTV吗?就是在移动终端(主要是iPaD)广泛应用的电影网络,目前还在亏本,已经被百度以20亿人民币收购。(经查证,应该是PPS,感谢 @Regulus Zhou 提醒)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大家有钱的可以考虑介入这些领域投资,没钱的可以考虑往这些领域发展,如果没钱也没发展机会的你至少要多结识这些领域的朋友。

      说说未来的机会点。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
      什么是跨界的时代?
      就是要有跨界的眼光去发现机会点与全新的细分市场。
      就是要有跨界的思维去整合资源。
      跨界是破除行业的壁垒,让社会分工更细致更专业。
      跨界是打破自己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在更广阔的领域找到发展的机遇。
      传统的模式与思维在跨界的模式与思维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过去我们认为企业把产品做好了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好吧,曾经有个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产品技术领先同行10年,它的名字叫柯达——结果它被做数码的干掉了;数码的老大是索尼,结果它又被做手机的诺基亚干掉了——因为诺基亚把手机做成了相机,诺基亚曾经是手机的老大,市值达到1000亿欧元,结果又被苹果干掉了——因为苹果把电脑做成了手机。
      这是做产品的例子,再说说商业模式的例子——请问,沃尔玛是个什么企业?10个人10个答案都是——全球最大零售企业。那么,沃尔玛怎么做零售的呢?它怎么就可以干掉周围5公里以内的其他零售企业?
      答案很简单,沃尔玛与其说是一个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一个商业地产企业,它的竞争优势与运营模式完全靠商业地产来支撑。比如,它到某地开店,因为它的品牌它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租到很好的商业。假设它做零售只需要5000平米,那么它一定会要1万平米,多出的5000平米它就以非常高的租金租给其他小店,这些租金差不但可以补贴它的整体租金——可以让其他5000平米做零售的店面租金为0甚至还有赢余,所以它做零售当然有优势——最好的地段,租金为0——只要不是傻子都不可能亏本。这就是用商业地产的思路来做零售——典型的跨界思维。
      那么,怎样去跨界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不同行业交叉整合,如果能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如果能给消费者(或者客户)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是新的机会点。
      比如,在前面我提到,未来最好的有3个行业:
      互联网、地产、金融。如果我们把他们相互交叉整合,就得出新的3个行业:互联网地产、互联网金融、金融地产——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三个行业。
      先说说金融地产。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给地产贷款什么的有本质的区别。前面我提到,为什么地产是个好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产有杠杆。而金融地产就是给客户(买房投资者或者房地产开发商)提供2次杠杆的行业,它可以以倍数再次放大客户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其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我前面说过,投资——只会用自己的钱投资是笨蛋,写会用杠杆的才算及格,能够用多次杠杆的才是真正的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买一套房子,全款购买的是傻子,嗯,只付首期其他贷款的算及格,当首期都可以运用杠杆的,这对真正的明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好吧,地产金融就是干这种事情的,这是对消费者,对开发投资者。假如一个总投资1个亿的地产项目,买地钱假设是3000万,一般就这3000万已经基本可以撬动这个1个亿的项目,假设项目总赢利是30%,那么他的投资回报就是100%,假如,当他只有1500万时,怎么运做?好吧,他就需要二次杠杆来解决另外1500万的事情,这另外1500万就是地产金融做的事情。这个二次杠杆就可以帮助这个投资者获得不是100%的回报而是150%——180%的回报。

      下面再说说互联网地产与互联网金融。
      说说互联网金融。三中全会公报少数亮点之一就是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啥叫普惠金融?简单的说就是要惠及普通人的金融——让金融资源不能被大企业以及富人占据,要金融资源惠及中小企业,惠及普通老百姓。国外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金融人权的概念——也就是享受金融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利!汗一个。那么,怎样才能惠及到下层?先说说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各届管理层几乎当成经一样在念“要大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话说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力气——甚至硬性规定一些银行要拿不多少比例的贷款指标支持中小企业——却根本解决不了,为什么?
      因为银行有风险控制,要对老百姓的存款负责,贷款收不回来板子还是打在银行屁股上。而中小企业既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又没有好看的经营指标——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谁也不敢放款。
      解决这个困境,只有2个办法:大数据与转型服务。首先,说说大数据。
      什么是大数据。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开了个小店,每天可以卖100件货,可以赚1000元。这个销售很稳定,至少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你突然缺钱,需要1万元流动资金。你又没有资产什么的可以做抵押。目前普通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给你贷款的。但是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掌握了你上述真实的经营数据,那么,它就很清楚——贷款1万给你风险不大,只要你10天就可以赚回来还上贷款了。那么它就有很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很快就可以给你贷款。这就是掌握了大数据的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好吧,现在阿里巴巴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当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不仅仅是大数据,还有就是建立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已经突破了传统所谓网点的限制。传统的经营思路认为:企业要建立更多的网点去覆盖更多的消费者,网点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好吧,互联网把这一切全颠覆了,所以,类似国美苏宁等纷纷考虑转型,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也是一样——当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后,有多少甚至是有没有实体网点都成了浮云,互联网到达那里,那里就是网点!
      这里多罗嗦一句。大数据让金融机构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中小企业——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全面了解我们个人。想以后个人也能够享受普惠金融的服务吗?好吧,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消费尽量刷卡少用现金的好习惯吧!
      再说说转型服务。对于普通老百姓,金融服务其实很遥远——我们除了存款、取款,真有个什么急事,除了找朋友亲戚帮忙基本就没享受过什么金融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所有的产品与服务设计压根就没考虑过普通老百姓。这里就有机会。如果能够把银行做到社区,如果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象社区居委会或者小区物管或者麻将馆老板一样了解社区老百姓的经济状况、收入开支、投资爱好,如果我们开在社区的银行能够根据这些资料设计出符合社区老百姓需求的金融产品,那么普惠金融是不是就能够真正普惠金老百姓呢?这就是社区银行。中国银行业最大的空白点。这不是在社区开个网点就可以解决,它必须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服务转型、要深入基层,开发出真正惠及老百姓的金融产品。
      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在老百姓身上!

      说说互联网地产
      前面说到,互联网大发展产生了全新的消费模式: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就是消费者在实体店中选好产品,回家上网购买。这种消费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日化用品席卷到电器。潮流所向真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为什么没有席卷到房地产?
      原因很简单,能够纳入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的商品一定是标准品——请记住这个“标准品”——产品因为品牌、型号确定到那里买都一样,那么网购的低成本优势——也就是价格优势就成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百货业纷纷转型的根本原因!包括现在商业中心也纷纷开始转型——怎么转?逐步缩小传统百货、服装容易被网购替代的业态,扩大体验式商业的份额——体验式商业是不可能被网购替代的商业形态。
      什么体验式商业?比如餐饮、电影、书吧、休闲娱乐等等。所以,同鞋们准备投资开个店什么的一定要往这个方向靠,这才是有前途的,至于开服装店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是标准商品除非你能做出独特的体验服务,否则早晚都是死。这是大势!想想马云与王建林打赌真好笑。2大佬忽悠大家的,偏偏一大帮人跟着起哄。
      说说地产,房地产不是标准品,房子——哪怕是同一栋房子,朝向、户型、楼层、面积都不同,使用价值也大不一样,所以直接做网购很难。但也不是没有突破口。想想搜房不过起步早一点,做了个房地产信息网站,现在在纽交所已经市值20亿美元。就这样一个号称行业网站的老大给竞争者留下太多的空间,比如,它没有大数据,它对客户的粘连度非常差;它还没有占领移动终端平台等等。如果你能创造一个模式,把房地产产品标准化,那你也许就可以超越搜房成为互联网地产新的老大。或者如果你能占据移动终端,你也可能成为新的老大;或者你设计一种模式掌握客户的大数据,你更有希望成为老大。嗯,这个老大的概念是数十亿美元级别的。
      因为没有老大,因为有太多空间,所以这个互联网地产才充满想象力。这也是跨界的魅力。以中国天文数字的人口规模,当你跨界哪怕创造出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时,这个市场也足够你吃到子孙三代了。
    ————————————————————
    节选自经济的逻辑

  3. Perry说道:

    Tesla,汽车领域的全新革命。

    放眼于未来,未来世界的能源主流必然是可再生能源,而特斯拉汽车引领的汽车产业将会是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终结者。
    着眼于现在,如果有一款全电动跑车,百公里加速不低于宝马Z4,一次充电可续航近480KM,而售价在进口车辆中属于中下,甚至几年后(十年内)它的工厂将会在中国建造,卖得是国产车的价格。
    换个角度思考,你不觉得,与现在互联网产业的进步,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相比,汽车产业还像在原地踌躇?是要迎来变革了。
    PS:埃隆·马斯克,Telsa Motors的CEO,被誉为真人版的钢铁侠。2013年11月21日,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揭晓了“2013年度商业人物”,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1、.废弃粉煤渣再利用
    2、城市垃圾回收
    3、饮用水的净化技术
    4、现代农业(不是指添加剂的农业哈)和农产品的再加工(特别是在新材料应用和新能源开发上)
    5、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不是移动互联网本身)
    6、利用互联网实现的医疗的便利化和自主化(而不是现在被动的去医院任医生宰割)
    7、教育的互联网应用,实现便宜的、随时随地的、丰富知识度的、互动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播(而不是现在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单项的传输)

    关于老龄化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0年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从2010年的数据我们就已经看到,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会越来越严重。10年20年后,这么多的老人谁来养、如何养、医疗、后世,这些都是问题。所以这个市场很大、问题很严重!
    物联网,还有基于物联网的一些应用比如 智能养老院社区(可以实时监控、数据分享,环境调节的那种)、智能家居;
    环境工程:海水淡化、余热收集、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风能发电
    高端保健品
    远程教育

    1、自行车
    在2015年,百度、小米以及几个创业公司都会推出互联网自行车,随着而来的将是国内传统自行车制造企业的互联网改造,那些多年来一直沉默的永久等等又将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国产自行车很可能借此机会实现崛起。这些自行车将能够具备定位、导航、社交等等互联网功能,而借助各类自行车爱好者群体之间的社交互动,这些自行车将成为城市中的新风景。

    改变指数:★★★★★

    2、手机
    手机,对,你没有看错,就是手机。在2015年,智能手机将迎来具有革命意义的变化,自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手机以来,时隔7年,手机已经到了要更新换代的时刻。这一次的革新,最主要的变化将是去运营商化,一个是智能手机可能第一次去掉了SIM卡,二是智能手机将开启手机与手机直接通信的时代,这两个的标志都是将运营商边缘化。

    改变指数:★★★★★

    3、电影
    其实,在2014年,电影就已经在被改变着,互联网大佬们集体进军电影市场,视频网站开始拍摄和发行电影,大数据开始成为电影业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外行导演借助粉丝成为电影市场的新宠。在2015年,传统意义的大片将会消失,迎合90后新世代的新电影垄断市场,名人大V成为了电影制作与演出的主角。特别的,因为4G的发展,微电影将更为流行。

    改变指数:★★★★☆

    4、药店
    在电商快速发展了几年之后,仅剩几个领域还没有被电商攻克,药店便是其中之一,而原因只有一个,政策限制。媒体报道,据可靠消息,2015年元旦前后,“网售处方药”这只“靴子”即将落地,药监部门将在2015年元旦前后对网售处方药放开限制。无论是京东、天猫还是微商们,将在医药电商市场上展开大战,而传统的药店最受伤。当然,医药电商有特殊性,基层药店很可能成为O2O重要的节点,没准因祸得福呢?

    改变指数:★★★★☆

    5、银行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银监会公官方宣布,腾讯参股的前海微众银行已经获得批准可以营业,这就意味着,腾讯的商业银行要正式营业,而阿里巴巴那家网商银行也将开张。2014年让基金业备受冲击,而2015年的银行将真正遭受来自同行的互联网竞争。

    改变指数:★★★★☆

    6、互联网
    极有可能,美国的网络巨头GOOGLE、FACEBOOK等都可能在2015年正式进入(回归)中国市场,这将改变互联网世界的格局。虽然说此前一些国际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市场都无功而返,但这次进入却不可能重蹈覆辙。一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开始理解中国,二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人口特点、行为习惯都与十年前大为不同,我们更全球一体化了。

    改变指数:★★★☆☆

    7、电信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一直被互联网公司冲击的溃不成军,而在2015年会更加严重,当然,电信运营商不会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新的一年中,电信运营商会更加互联网化,甚至会抛弃原有的运营模式和成熟业务,互联网化的电信运营商与虚拟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公司将展开面对面的竞争,流量降价和语音免费将是直接的后果。

    改变指数:★★★☆☆

    8、家政
    移动互联网的O2O原来越成型,大家都在寻找一个突破点,而家政被普遍看好。在2015年,找保姆、钟点工、搬家等等都可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改变指数:★★★☆☆

    9、汽车
    据说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准备造汽车了,这种车不是特斯拉而不是谷歌的自动驾驶,而是互联网汽车,到底结果如何还未可知,但互联网公司财大气粗,在商业模式上创新还是非常有可能。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免费拿到汽车,只不过是每天要在车上听固定的电台节目或者指定的导航服务、维修与监控呢?

    改变指数:★★☆☆☆

    10、房子
    在2013年,万科总裁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说,他担心未来房地产行业会不会出现互联网搅局者,以互联网思维模式打破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模式。据说,潘石屹已经宣布将在2015年宣布新计划,届时将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房地产行业,我们拭目以待吧!也许BAT都会进入这个领域,万达都做电商了,互联网公司盖房有啥不可?1:科技永远是主导,不管是早起的工业革命,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到现在的高新科技革命,科技的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相反行业的技术需求会相应变大。具体我不一一列举,比如:电力系统,网络系统,智能系统,生物医药,智能化科技产品……
    2:服务行业:这是一个我很看好的行业,这里面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要求,也不需要一个很庞大的研发团队,此行业中包含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服务业所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保证其具有强大的供应力!
    3:娱乐行业: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很有利润的行业,由于现在人们的工作压力巨大,家庭负担重,一个人很多时候需要负担很多角色,这就导致很多人内心得不到满足,需要一些相应的娱乐方式去释放内心的压力,比如酒吧,KTV,酒店(这个我不细说),旅游景点….。

  4. 李劳说道:

    模农业。

    中国很多问题的核心在都于土地的问题,归属、流转方式、如何使用等等等等。农业作为基础,从业者和产能都在下降,下面很有可能是重点扶植一批规模农业企业,融合市场化的路径,改小农经济为规模农业,解决人力、机械、资金、生产、流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将来,一定会有一批真·土豪,就是这些规模农业企业主。
    通过卫星提供上网服务与现在的有限电缆相比有哪些优劣势呢?
    为什么要发射700颗这么多,会面临哪些技术障碍?
    如果计划成功,会带来哪些改变?修改

    在我们享受到电信移动联通提供的快捷且覆盖较好网络服务,不论固定网还是移动网络,的同时,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地方,由于地理环境或者政治因素而缺少一种可靠的网络接入方式。
    另一方面,在一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人民不能依照自己意愿自由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的内容,这是这个计划所想要解决的问题。

    近地通信卫星一般工作在LEO上,离地高度足够大,可靠性高且生存能力强,波束能覆盖到地球上很大的面积,并且由于路径上受到的地形干扰小,一般而言不会受到地形的限制,并且经过放大和中转之后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一般而言是弥补有线通信的不足或者无法使用有线通信的时的替代品,这个计划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卫星通信和有线通信的优劣需要根据具体系统来讨论,世界上任何一个通信系统在拥有美好的优点的同时也是有不可避免的问题的。目前关于这个计划的具体信息还没有透露,但一般定性来说,卫星通信不太适合对速率和时延有一定要求的点对多点服务,而且在室内等建筑物或者山体内部的覆盖也成问题,同时由于路径损耗较大(LEO虽然算比较低,但对于地面无线系统的损耗已经算是非常高了),对移动端的发射功率也有一定要求。

    铱星在最早的时候被人们看好是因为相比于铱星之前的工作在GSO上的卫星电话系统来说,铱星的LEO轨道更低,付出的代价是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完成全球覆盖,而最早的时候在GSO上只需要3-4颗卫星就可以完成全球覆盖,LEO上的铱星计划时需要77颗,实际是66颗卫星。
    (红框中的自由空间损耗是卫星链路损耗中的大头,载频确定后主要由卫星轨道高度决定)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轨道更低,GSO上的轨道高度大约是35000千米,铱星轨道高度只有780千米,链路预算降低了大约33dB,理论情况下移动端的发射功率降低了2000倍。

    而这个计划中大大增加了卫星的数量,如果按照铱星的数据去估计,700颗卫星无备用星,轨道高度进一步下降,大约是240千米(经验估值,一定偏小),链路预算在铱星基础上还能下降大约10dB,这是一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了移动端的成本和功率,以及卫星和火箭的成本上。
    另一个优势在于卫星的单个成本,GSO卫星由于负载大轨道高,因而重量是很重的,大约是5-10吨的样子,同样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有要求。而LEO卫星由于性能要求低,不需要很多重量,可以一次发射很多,并且大规模生产也会使得成本下降(举个栗子,战列舰很贵,但一般制造三艘以上战列舰的时候,从第三艘开始单舰的成本就开始逐步下降了)。那么问题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寻找一个轨道高度、卫星数量、移动端成本的最优解,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考虑的。

    要说思路的话目前能看到的东西基本是比铱星更激进一些,但没有本质上的进步。

    单纯技术上的问题倒不是很多,人类很早之前就拥有使用卫星进行星地通信的能力了,关键的问题是钱和频谱,FCC倒是不大可能在频谱这事上为难。关键还是钱。如果不使用中美俄的成熟的火箭,还要考虑他使用的火箭的可靠性问题,也就是低成本火箭的问题,但本质还是预算问题。
    其余没有考虑的问题基本是地面站和网关的问题,但缺少更多信息无法讨论。

    (其他几位答主提到的干扰问题,如果有人想干扰是很轻松的,像以前工作在150MHz左右的OBCOMM,干扰上技术的问题一点都没有,纯属想不想做,想要绕过GFW还不如花钱买VPN)

    这个计划成功最大的好处是给全球一个至少可以用的网络接入方式,和卫星电话差不多,只不过是IP网的。依我个人愚见,这个计划的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难度很大,甚至比起谷歌的气球计划实行起来难度更大。谷歌的气球计划的难点在于预测平流层的气流并维持气球网络,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比预测洋流更难,但是相对来说解决的成本反而可能更低,而热气球的低成本和平流层相比卫星较低的高度(<50千米),不需要发射等优势又不是卫星能具有的。

    > 法国航天部门参与“谷歌气球”计划
    编辑于 2016-09-20 3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浪客航天话题优秀回答者 喵星人
    4 人赞同
    众所周知的部分不说了,只说几个不容易想到的关键点。

    1,终端用户数和流量过多的问题远没有想象的严重。因为正常情况下在有地面网络的地区,用户根本不会想用卫星上网,剩下偏远地区的需求非常分散。

    这也适用于o3bcomm之类卫星系统的商业模式。
    只有中国人才会以为这类系统要服务密集的海量用户。

    2,SpaceX回收火箭会降低可靠性和提高保险费用。在目前卫星比火箭贵10倍的条件下,保费会大大超过复用后的火箭价格。如果不自产廉价卫星,复用火箭没有经济价值。

    3,SpaceX计划自产霍尔电推,卫星自带大范围变轨能力,发射时只需刚好入轨即可,无需精确到目标轨道。这样几百公斤的卫星用10吨运力的Falcon9火箭可以一次发射20颗,700颗卫星只要35次发射,考虑到复用可能只要10枚火箭。而SpaceX至今已经生产了十几枚火箭了。

    4,SpaceX已经有龙飞船的近似载人航天技术,降级做卫星不难,而且霍尔电推的技术也不算新。

    这算微小卫星的一个典型应用吧…
    通过数量来降低可靠性要求,这样成本会下降很多,大卫星成本里面很大一块就是提高已经非常高的可靠性。
    同时通讯卫星有效载荷相对少些,就可以做的很小…
    这样一个项目我觉得前景还是很广的,大卫星方面发展已经有了些瓶颈,越做越贵,但也没什么突破性进展,国家就快不投钱了…而小卫星因为便宜,民间资本就进来了,用途和想法我觉得也会大大拓宽,毕竟10年前谁想到手机现在这么玩…
    窃以为卫星也可以越做越小,做成一个平台,和手机一样,而具体什么功能交给社会,毕竟集体智慧更有用…

    铱星计划 前面有人老说这个东西,却不考虑20年过去了,技术上巨大进步
    卫星的成本下不了,根本上还是规模效应问题,技术上每5年几乎就是一代的情况下,卫星制造还处于定制产品的状态,虽说有通用平台的存在,但在量上不去的情况下,本身就无法平摊成本
    而小卫星,本身开发难度就没有大型卫星那么高
    如果用IT行业内的经验来说,就是用集群代替主机的情况
    如果这些卫星星座能有自动故障检查和自行故障回复功能,则可靠性比大卫星系统更高
    马斯克这家伙典型的IT业思维,技术上不用担心,如果商业上不出问题,很可能带来一番新风景
    PS:卫星翻墙的曙光!

    通信覆盖,我们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频谱。频谱就象我们盖房子的地一样,它是有限的,而且好地是更有限的。依星为什么失败,你放一颗卫星覆盖几十万平方公里,这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人有数百万,大家都用20Mhz的频谱,这颗卫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能力有限,只能用高价限制大家使用,因为高价大家都用不起,最后依星收入不能承担成本,只能失败。

    移动通信为什么能发展起来呢,最初它也只是用20MHz的频谱,不过它建立起了一个个的小蜂窝,其实就是在地上建起了很多个基站,每个基站都用这20MHz的频谱,用户可以在这些基站之间进行切换。用卫星气球进行大规范的覆盖,天生就是有问题的,如果不能进行频谱复用,也就是不能解决盖高楼的问题,它很难实现又便宜、又高速度的覆盖。这个意义上,希望弄个卫星进行覆盖,广大用户直接接收wifi信号,想都别想。

    谷歌有研究气球的同时,也在研究带宽更大的通信方式,这才能能够真实实现。
    编辑于 2016-02-16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zhen-liang 全世界最聪明能从那里抢到?
    3 人赞同
    O3b服务区域O3b瞄准的服务区域
    目前O3b已经发射了12颗卫星,成为了太平洋地区最大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获得了太平洋群岛上的网络运营商,海上游轮航线、石油钻塔公司的订单,该公司今年有望达到1亿美元收益。
    2010年,Google收购了O3b Network,而Wyler本人在Google干了一年不到又辞职了,理由是认为Google不具备生产卫星的能力。
    于是OneWeb诞生了。
    这次,OneWeb的野心不是几十颗卫星能够满足,它的计划是发射648颗人造卫星,而且这些卫星离地面的距离更近,大概只有750英里的高度,Wyler希望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信息传输时间缩减到20毫秒,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互联网。
    O3b主要面向具有大型天线接收设备的电信公司,而OneWeb则主要面向个体、或者公共设施,例如学校、医院等,而OneWeb提供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向周围发送热点,附近的设备就可以通过Wi-Fi或LTE信号接入该热点。
    而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众多合作伙伴,在先后获得维珍集团和高通的投资之后,空客(Airbus)公司宣布为其制造卫星,发射则由维珍银河负责。
    如今,OneWeb已经和一些运营商达成合作,抛弃地面上的陆地光缆线路,改用卫星来传输基站之间的光纤信号。加上Wyler手中的Ku频谱资源,这也许是Greg离自己的梦想最近的一次。
    如果说上世纪的太空竞赛的开始是苏联1957年的第一枚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那么现在,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依然从卫星开始。
    地球上空已经有3000枚人造卫星在运作,但在去年,记录在案的卫星发射依然达到了132枚。如果SpaceX和OneWeb的计划顺利,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个异常拥挤的天空。
    太空竞赛又回来了,但这一次,我们不用再等政府。
    O3b Networks日前宣布,在其投入商业运营的第一年里,该公司的高通量、低延迟卫星网络成为卫星史上发展最快速的网络。在其开展运营的第一年里,O3b获得的容量合同远超任何其他扎根非洲、中南亚、中东、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南美、北美和欧洲的卫星运营商。

    O3b现可提供类光纤连接,客户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MNO),以将3G和4G/LTE服务扩展至农村人群;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以在孤立的岛链提供真正的宽带;邮轮公司,旨在为宾客和船员带来高速宽带和移动连接;石油天然气公司,以降低成本,改善船员福利;以及政府,以增加服务灵活性,获得显著的战略优势。

    O3b获得的一周年成就包括:

    ·12颗卫星进入轨道
    ·初始星群容量达192 Gbps
    ·服务40家客户
    ·拥有活跃客户的国家达31个
    O3b已出售的容量相当于三家最大的固定卫星服务(FSS)运营商的签订容量总和的近10%。

    O3b Networks运营有中地球轨道(MEO)卫星星群,距地球8000公里,比传统的地球同步(GEO)卫星更靠近地球。较低的海拔大大降低了延迟,进而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语音和视频质量,并实现各种云服务。O3b卫星拥有极高的通量,使其卫星服务成为光纤无法运行或不可靠时的理想解决方案。
    目前少数奢华邮轮航线已经提供了有限的免费网络服务。但是在过去几周,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海洋量子号上的4200名乘客已经享受到了在海上徜徉时的畅快的互联网冲浪服务。
    皇家加勒比提供互联网服务,也是为了测试他们的O3b卫星通讯系统的能力。O3b原本用于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互联网服务,而皇家另辟蹊径的选择了使用该服务提供邮轮上网服务。跟其他邮轮公司的系统依靠单一高轨道卫星不同,加勒比公司依靠数个中轨道卫星。
    皇家加勒比总裁Michael Bayley表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带宽和网速。“在量子号上,借助这样的带宽,我们在过去三个星期提供了免费Wi-Fi,所有时段都免费。”他表示,尽管皇家鼓励乘客和工作人员尽可能使用网络,但这也仅占网络承载量的一小部分。Bayley表示,很多邮轮上禁止了流媒体功能,因为该功能占据带宽。而皇家的带宽仍有很多富余,Bayley表示这些将用于流媒体使用。
    皇家加勒比官方表示,他们不会一直提供免费网络,未来将收取10-15美元的费用,和很多度假村收费一致。
    目前,只有三艘邮轮使用了O3b的技术,包括量子号、海洋绿洲号(Oasis of the Seas) 以及海洋圣歌号(Allure of the Seas)。圣歌号将在2015年4月份亮相,届时也会配备这项技术。

    1、Elon Musk强调所谓物理性思维——即摆脱即成解决方案,回到问题本身,重新提出解决方案——Tesla和Space X都是如此。Elon Musk过人之处在于能敏锐判断新阶段的技术条件是否已经足够支撑新的解决方案。具体到Space X来说,利用一级助推器软着陆回收来大幅降低成本,这个想法跳跃,而经过数次失败后实验成功,技术实现了突破。

    2、Elon Musk不仅在技术发展上拥有超人的洞察力,在商业领域也有一流的运营和创新能力。其担任董事长的Solar City除了技术上的创新金融创新对商业成功也起到很大作用。在电动车领域,因为要求品质Roadster成本一路上涨到12万美元,Elon Musk通过发动明星的方式推动Roadster相对顺利地实现了发售(售价11万美元)。

    3、现有公司不断呼应,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成本,不断扩大割据。700颗廉价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网络服务,火箭发射可以用上Space X的火箭发射,而卫星又可以为Tesla汽车提供网络服务。Tesla在美国的充电桩是免费充电的,这一举措得以实施的前提是其充电站通过Solar City提供的太阳能充电板“免费”获取了能源。

    对卫星不了解,如上分析都是围绕Elon Musk的过往成绩和成绩背后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来展开的。综上,如果ELon Musk真正介入这个领域,他一定是看到了市场迭代的需求和技术条件相对成熟。这两条具备了,加上Elon Musk的商业能力,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广告时间——对Tesla和Elon Musk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这里:http://teslahead.com 或 微信公众号:teslahead

  5. 鹰十七说道:

    700颗卫星,提供的信道数目不乐观。

    我们先不提他有多少波束,多大带宽,就谈数据传输速度。

    提供多少人同时接入?1000万?每颗1万多。
    每人带宽多少?100k不过分吧,和edge体验相当?

    好了,每颗卫星都是Gb每秒的传输量。

    至少需要4条这样的链路。

    讲真即使是这个抽真空低压跑高速的idea本身也不是musk首创,我最早看到类似的想法是在蓝猫淘气三千问还是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记不大清楚了。所以高呼创新开创不能外国人就是厉害中国铁路就只会骗人的人其实可以考虑回家补补科普向动画片然后再体验一下欧美的轨道交通的价格,如果嫌远就去坐坐港铁吧。哦对了,深港高铁差不多规划的时间是我刚刚念大学时候了,大陆段早修好了,现在我要读博士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知道能不能在我博士毕业之前完成这一宏大的二十多公里高铁的工程的香港段。

    说真的蓝猫淘气和哆啦A梦真是非常好的科普读物。现在小朋友天天看喜羊羊里面无比浅薄的世界观,比较起来蓝猫淘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真不知道这帮子搞儿童动画人怎么想的,完全不把小屁孩的智力当回事么。。。

    扯远了,这次的测试根本就没有表达当时musk想法的核心:抽真空高铁(火车上不便引用资料,请自行百度),这次测试充其量是一个大号电磁轨道炮而已–而且还是一个很慢的轨道炮。另外,相同的原理成熟的例子现在就躺在浦东机场,那个食之无用弃之有味的磁悬浮列车。而且,我第一次看到电磁轨道炮是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科学技术卷,应该是红色的那本,刚刚识字的时候我就把那本书翻烂了。我就特别不明白这有什么值得高潮的,这已经不是高中大学理工科教育分科的问题了。这是学前教育不足所以大惊小怪。

    所以我国的媒体一边高喊让高铁等等人民的速度,一边为大洋彼岸的一个直线电机高呼。

    建立一个高铁道路网络可不是你在Kickstarter融几百万,发几个YouTube视频骗赞,再跑去app store上发布就完了。政策,量产,安全性,政府关系,沿途居民抗议,人类的惯性,甚至无脑公知用钓鱼文声称辐射超标这些阻碍不知凡几。而且hyper loop这种过于前卫的技术如果出事伤亡率绝对远高于我国动车(根据知友纠正,我国的高铁从来没有出过事。而且按照冷冰冰的数据来说,高铁远比汽车安全。)唯一出过大事的那一次。我对太过前卫的交通工具缺乏信心。比较起来高铁更令人接受一点,毕竟他有轮子有轨道还不用抽真空。。。so我觉得真正令人激动的绝非看到hyper loop的视频,而是多年前我第一次登上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那个在某些媚外成惯性的媒体眼中已经被hyper loop淘汰到历史的垃圾堆里面的伟大工程,看着速度计达到了三百。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因为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高速,而这不在YouTube或者微信朋友圈上,而我就在其中–这还是被『公众』自我阉割后的。

    另外类似的技术我国也有,在路上不便编辑,请诸君浏览其他朋友的回答。

    在我看来一个技术是好的或者说成熟的当且仅当所有的用户都觉得这是平常世界的一部分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铁算是『深入人心』了,让人忘记了美国的铁路还跑着绿皮火车的速度)。比较而言那个轨道炮就是….真空中的球形鸡。用来融资的宣传手段而已。所以高铁用互联网经济粉丝经济能不能修通我不知道。所以HyperLoop怎么样其实我也不知道,(只能说路漫漫兮其修远兮)但是我国的媒体可真不怎么样。

    1,真空或类真空管道的技术维护成本就不说了, 但是, 这个高的速度意味着一条管道里只能容纳最多不超过3个运载体(以中国铁路要求安全行车间隔不低于10分钟算), 请问每个运载体打算装多少人以实现经济性?

    2, 这种管道只能点对点运输, 请想像一下洛杉矶, 纽约, 伦敦等世界性大城市需要建多少条管道~`

    3,也是最重要的, 我们假设一切技术问题都不成问题了, 旅客也来搭载了~“据美国海军飞行员说, 有不少飞行员在第一次弹射起飞时吐了, 这个管道的初期加速度可比弹射起飞大, 我们大可以猜测一下里面的乘客早饭或者午饭都吃了些啥~`

    主要有两句话:It accelerated at 2 g-force before hitting a patch of sand 100 yards down the line. 和 The total test was just two seconds。
    也就是说试验时间是2s,试验段长度是100yards(91.44m),然后又说2g的重力推力(如果假定摩擦为0,磁悬浮,真空,那么加速度为2g,算20m/s),由于是撞击在沙堆上减速,那么姑且认为在试验段上没有减速,那么最高速度就认为是在撞击沙堆的瞬间了。
    但上述数据对不上,因此还是按时间2s,试验段长度为91m计算,可知最高速度不过91m/s,即324km/h,还没有超过目前中国某些高铁的平均速度!不知道600km/s是怎么出来的!
    此外,如果按新闻中给出的加速度计算,最高速度不过60m/s,216km/h,还不如中国某些动车的平均速度!
    所以,实在没搞懂记者在兴奋什么?!而且这个链接给出的新闻存在明显的数据问题,也许是因为要向华尔街圈钱,也许是我英语差没看懂!
    如果只是为了证实真空管高速铁路在技术上可行,那么不用再做实验啊,早就有成功的试验了!顺便再说一句,中国现在轮轨铁路实验已经达到了600km/h,并计划在未来不长的时间段内突破到700km/h.
    另外,这种真空管磁悬浮高铁的设想,有人说在上个世纪80年底就有人给出了设想方案。不过,按马斯克这种搞法,在当前的预期寿命情况下,至少在马斯克有生之年没有商业运行的可能!欢迎打脸!

    我一向是很支持基础设施创新的,得知Hyperloop有可能有生之年成为现实我也是很激动的(别的不说,湾区码农可以来San Gabriel吃正宗中餐了!),然而我真不清楚这个Demo视频有啥好激动的,要说最高速度,视频里这个车可没有高铁快;要说加速度,北京欢乐谷的极速飞车也有3个g啊….咱能先把真空轨道做出来再搞大新闻么

    musk是个玩概念的家伙!

    今天视频出来了。一贯的炒作。就是一个电磁炮实验。核心的管道真空没有试验。700公里下车轮(没错,这货还用铁轨!)能正常工作多久,也没有试验。
    这次的400公里速度,车有没有严密贴合铁轨也没法判断,因为这个速度才零点几秒。

    很多人都担心管道漏气怎么办。
    我更担心的是车厢破损怎么办?
    假设上一辆车掉了一片铁片。击穿后车车厢。车内人会不会被吸出车外,进入只有千分之一气压的管道?

    如果恐怖分子在车里,都不需要炸药,只要一根铁条能刺穿车体。
    但,这个东西,做成运货应该比较好。货物可以小,用很细的管道。安全要求也低,可以减少间隔。

    互联网思维搞得东西,在看他们的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打个大问号。
    真没看出来马斯克搞得这次实验到底验证了什么?
    轮轨轨道,露天环境,电磁弹射,零点几秒的极限速度。
    跟,磁悬浮轨道,真空管道,气压推进,持续运行几个小时。
    这俩之间有啥关系吗?
    顶多算是个大号电磁弹射器。
    还不如西南交大的实验实在,毕竟是全技术全尺寸实验成功。
    2秒钟400英里?多少个g加速度算不出来,但是我坐过2秒钟加速到100公里的电磁弹射,真是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总之未来的100年内,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新,否则照现有的技术程度,是没法实用化的。
    而且从社会经济来说,也是根本不可行的。

    首先,超级高铁其实都处于研究阶段,各个国家最强团队的差距都不大,甚至中国可能还好点儿。马斯克搞出来这个试验,只是因为资金充足,短时期内很难实用,有卖概念、圈钱的嫌疑。
    其次,这个试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种不同交通方式相糅合的尝试(管道交通、轨道交通),而且成功了。启迪我们可以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组合,实现地球极限速度的突破。例如,我们直接在真空管道中跑现有轨道列车,甚至直接跑飞机。
    最后,即使进一步完善技术,它对现行高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有效竞争。它无法同现有线路进行并网,只会是几个单线。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大规模商用,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 赵磊Alcor说道:

    关键是根据报道的数据,似乎结果有猫腻不靠谱啊。最终达到的速度不可信。 根据简单的方程: 运行到最高速时亦即撞到沙堆前的运行距离(S): S=1/2*a*t2 代入实际报道值,S=91米,t(运行到最高速的时间)=2 秒 可求得,a(加速度)=45.5米/秒平方,那么有 运行到最高速时的速度(v): V=a*t=45.5米/秒平方*2秒=91米/秒=327.6公里/小时,和我国高铁差不多,小于报道的加速到640公里/小时。矛盾。 比较起来,根据视频中距离目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报道错误参量的估计, 唯一可信的数值是运行到最高速时的运行距离(S): ,运行时间根据视频测得约3.6秒,而不是2秒, 那么根据上述公式: S=1/2*a*t2 可求得a(加速度)=14.04米/秒平方;则最高到达速度为 V=a*t=14.04米/秒平方*3.6秒=50.56米/秒=182公里/小时,估计比还不如我国动车,更远小于报道的加速到640公里/小时。
    是不是又在忽悠人,反正投资者不会算这个。

    特斯拉就不能不先说他们老板 Elon Musk ,就像说华为不能不说任正非一样。Musk 1971年生于南非,老爸南非人老妈加拿大人,拜模特老妈所赐,Musk 长得仪表堂堂,算是硅谷企业家里第一大帅哥,有人说他就是钢铁侠原型,他到确实在《钢铁侠2》里客串过一个镜头。
    1995年24岁的 Musk 和他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站 Zip2 ,这家网站为报纸行业提供软件技术支持,拜互联网泡沫所赐,1999这家网站卖给了Compaq,卖价3.4亿美元,你没看错,就是3.4亿美元,一家没太大名气的网站在那个时代就可以卖到这个价格。Musk 持有 Zip2 大概7%的股份,所以分了2200万美元的现金。
    拿了这笔钱后,Musk 又创办了一家网站 http://X.com,这家网站以email为账号做在线支付。一年之后 http://X.com 和另一家在线支付网站 PayPal 合并了,2002年 PayPal 被巨头 eBay 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成为 eBay 的子公司,Musk 在 PayPal 占有11.7%的股份。2002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PayPal 卖得不算高,但是随着经济好转,eBay的股价很快就涨起来了,2002年 eBay 的股价13美元,到2004年就57美元了,我估计以 Musk 的智商,肯定不会在2002年的低点抛股票。
    拿了 eBay 的钱之后,Musk 又创办了两家公司,这次我们要讲的特斯拉终于登场了,另一家是做宇航的 SpaceX,Musk 亲任两家公司的CEO,并兼任 SpaceX 的 CTO。哇,在一家火箭公司当CEO也就罢了,居然还当CTO,懂怎么做网站就很了不起了,还懂怎么发射火箭!
    好了,对 Musk 的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当然,他在创办了 SpaceX 和 Tesla 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业之路,还创办了 SolarCity 和 Hyperloop。SolarCity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是个光伏相关的公司,而且肯定是做政府赞助项目的,Hyperloop 名字好酷,Hyper 是超级的意思,loop 是回路,加一起略有点抽象,这源于 Musk 的一个伟大的设想: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架设一根完全真空的回路管道,让胶囊状的车在管道里运行,能够让人们用不到30分钟完成旧金山到洛杉矶的560公里旅程,速度超过飞机,且 Musk 说了,造价只有60亿美元,远比高铁便宜(中国高铁每公里造价1.29亿人民币,国际报价不低于3亿元/公里,即便在中国建造560公里高铁总造价也超过120亿美元,在美国的报价会因征地、人工、材料费用大幅上升,让总报价提升一个数量级)。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说 Musk 是钢铁侠真是一点也没恭维他的意思,恰恰相反,这是给钢铁侠脸上贴金。Musk 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胸怀人类未来,利用现有技术做出惊人发展,具备伟大的构思和创意,一旦实施就有庞大的格局,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参与和贡献,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
    说 Tesla 之前,我们先看看 SpaceX。这家公司生产可回收的火箭,如果你上网上搜搜关键字“SpaceX”,能搜到不少他们测试火箭的视频,火箭腾空而起,然后在空中停住,再缓缓落回原来的发射位,让人叹为观止。SpaceX 应该是第一个掌握了这种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公司,过去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边飞边一圈一圈地往下掉用完的部分,以降低火箭的自重,现在 Musk 说:你们也太不环保了吧!这些扔掉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回收再使用呢?让我来射火箭,我肯定能做到你们十分之一的价格!
    SpaceX 尚未上市,查不到他们的财务状况,印象中他们还没接到过发射任务,但是已经从 NASA 拿到了一些投资,Musk 自己投资了1亿美元,NASA 追加了4、5亿,再加上一些基金的投资,构成了他们运作的资金。SpaceX 原本在2012年启动了IPO,当时的估值大概是13亿美元,在上市之前 Musk 喊了“Cut”,然后宣布在完成“火星殖民运输计划”前,SpaceX 都不会再启动IPO。
    我不知道让一枚火箭飞起来,然后再落回来,是不是真的对宇航业的降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毕竟既不在 NASA 也不在中国二炮工作,没办法给出专业评估。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早就出现了,就是航天飞机。在设计之初,NASA 原本以为航天飞机会因可重复性利用而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但事实证明了航天飞机造价昂贵,发射成本并未显著降低,且因重复使用而导致可靠性下降,出现了几次机毁人亡的惨剧。随后2011年 NASA 就把全部航天飞机退役了,现在主要是租用俄国的火箭来完成发射任务,俄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开价最低。我略微想了想,为了回收火箭发动机而携带额外的燃料,让火箭飞起来后再平稳落回来,这个代价好像有点大了,那个发动机是不是真的那么值钱?当然,我不否认控制火箭的姿态,然后再让火箭降落,这是非常高超的技术。印象中还在几十年前航空航天界就有定论:在化学火箭的时代,发射成本最低的方式应该是空天飞机,即先用普通飞机的方式起飞,飞到大气层边缘时再启动火箭发动机加速脱离地球引力。这种方式可以少携带很多氧化剂,且充分利用了大气层,把大气层变成伙伴而不是敌人。空天飞机的概念喊了几十年了,制造难度实在太大,波音、空客、洛克希德们有构想无方案,SpaceX 很巧妙地避开了这个硬骨头,用一枚飞起来又能降下来的火箭把全世界挠得心痒痒。
    现在回到 Tesla,谈谈我对 Tesla 的看法。非常幸运,Tesla 是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财务状况可以从官网上查到。这家公司2003年成立,2010年6月2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2.26亿美元资金,股价从上市时的17美元已经涨到目前接近300美元,接近20倍涨幅,当前市值323亿美元,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对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我可以一言蔽之:政府补贴不断,从来没有赚钱。2010年亏损1.5亿美元,2011年亏损2.54亿美元,2012年亏损3.96亿美元,2013年亏0.74亿美元,2014年的前3个季度共亏损2.36亿美元。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给过 Tesla 4.65亿美元低息贷款,如果不是这笔巨资,Tesla 早就关门大吉了,而 Tesla 每卖一辆车,就可以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拿到政策补贴,联邦政府会给予7500美元信贷,各州不等,科罗拉多政府6000美元,西弗吉尼亚7500美元。另外,凭借新能源车的概念,Tesla 可以从打算建厂的州拿到免费土地、免税等优惠政策。另外 Tesla 还有一项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出售 ZEV 积分。ZEV 全称 Zero-Emission Vehicle program,是美国加州政府主导的一项所谓的环保计划,强迫汽车厂商开发零碳排放汽车,具体操作方式是:厂家每卖出一辆零排放汽车,就可以从加州政府获得一定积分,而每卖出一辆非零排放汽车则需要消耗积分。这样当一个车厂的积分用完了,就必须从有积分的厂商手上买积分才能继续卖车。毫无疑问,Tesla 卖的每辆车都是零排放车,而其他车厂如果要在加州卖车都需要从 Tesla 购买积分,而且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Tesla可以狮子大开口。2013年 Tesla 仅靠出售 ZEV 积分就获得了1.3亿美元,可是即便如此,Tesla 也没有赚过钱。
    这几年里美国电动车公司破产不断,我略微搜了搜就看到了Solyndra, Abound, Ener1, Fisker 几家公司,其中 Fisker 公司破产后被中国万向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而此前万向集团已经收购了专为 Fisker 制作电池的 A123 公司。应该说电动汽车这个行业至今尚未找到出路,并未摆脱豪富的大玩具的定位。Tesla 能够在别人破产时股价不断高涨,跟老板 Musk 善于制造各种话题关系极大。
    为了让大家理解电池充电电动汽车为什么不是个前景光明的行业,我得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汽车发展背后的经济原因,为什么我们的汽车是烧石油燃料的,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石油燃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相似能量密度下最便宜的燃料,绝大多数可以作为燃料的物质,能量密度都太低,装在车上很不经济,你不能开辆卡车出门,货箱里都是燃料,而能量密度接近石油的又都比石油贵得多。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技术发展,当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汽油经过发动机燃烧之后的排放已经非常清洁,几十年前那种冒着黑烟的汽车早就不存在了,由电脑控制的电喷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燃尽了每一滴汽油(大众EA888除外)。而且炼油厂精炼过的汽油杂质非常少,二氧化硫之类有害气体的排放微乎其微。汽车唯一能被环保分子揪住的就是,会排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据说会导致地球气温慢慢升高(中国政府动不动就因为PM2.5限制汽车上路我就不吐槽了,请大家自己想想,为什么美国、西欧、日本的汽车密度不比中国低,使用的汽车和中国同代,而那些地方的PM2.5很低)。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几乎都是碳基燃料,只要燃烧就会排出二氧化碳,要想避开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两个办法:开发出非碳燃料,比如氢;或者干脆不要让汽车使用燃料,比如用充电电池。显然,前一个选项难度太大,而后一个恰好是 Tesla 的选择,多么有意思,就和避开了空天飞机而发展可回收火箭一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 Musk 选择了更简单的技术就说他的选择不对,这个世界上最终占领市场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技术方案,决定因素是成本更低。我们看到了,Musk 是非常注重成本的,无论是发射火箭还是制造高铁,他强调的都是更低的成本加更好的体验。不过火箭、高铁离实物都还远着呢,他的汽车和光伏城市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电动汽车和光伏城市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光伏城市项目。中国是光伏产业第一大国,全世界的光伏设备几乎都生产自中国,其他国家往往因为中国光伏价格太低而对中国厂商开出“倾销”的罚单,意思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厂商的售价比他们估算的成本价还低。在这个前提下,目前也有一些中国环保人士在家架设太阳能发电设备,当然架这个,您最好家里是别墅,公寓房就别多想了。给一套别墅架设一个3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满足该别墅的照明用电,空调什么的还不行,造价大概是3万元,假设一年365天每天都能有8小时充足光照,每度电按照市价是4毛钱,3万元投资需要:30000 / 365 / 8 / 3 / 0.4 = 8.56 年才能收回成本,要是一年有一半时间雾霾或下雨,要是一天不能8小时发电,收回成本的时间还要成倍延长。这套光伏的寿命有8年吗?除了政府补贴以外,找不到任何理由让大家购买光伏发电设备。政府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只有一个资金来源:收税。让政府补贴光伏设备无非是让政府每个月多收你一笔太阳能发展税,把你交上去的钱在政府手上转一圈,花掉一大半,再返还给你。当然,花掉的这一大半里应该会有一部分流入 Musk 的 SolarCity 公司里去。你要是愿意这个结果我也没话说,反正我不愿意。
    最后再来看看 Musk 事业最核心的 Tesla 汽车吧。前面说过了,零碳排放汽车目前只可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比较艰难,是开发氢燃料等新燃料汽车,有人在走这条路,而且马上要商用了,这就是丰田的FCV汽车,预计明年正式上市,零售价格约723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8万元,经政府补贴后应该是27万人民币左右,充一次氢3分钟,可跑600至750公里;另一个方向就是 Tesla 为代表的充电电池车,目前这个方向做的人很多,最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唯一成功的是 Tesla。
    我不敢说丰田的氢燃料汽车是发展方向,毕竟这个方向目前成本太高,加氢站的建设需要的社会资源也太大,但是我很有把握说充电电池汽车难以普及,逃不脱大玩具的命运。
    目前的技术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太小,Tesla 的 Model S 汽车自重2.1吨,其中电池占了600公斤,而50升的汽油重量不到40公斤,加上油箱等的总重也不到50公斤,差了一个数量级。只要还在使用当前电池技术,电池的能量密度无法出现数量级的提升,理论上以锂为载体的电池容量已经到顶了,锂电池容量只会有小幅改进,无法再有大的提升,这导致了电动汽车总是要携带几百公斤的电池到处跑。电池重点也就罢了,关键是还很贵,为了让近万块电芯协同工作,每个电芯的一致性要求就非常高,使成本成倍增加。让汽车跑200公里需要大概40度电,存储40度电的电池成本就超过了10万人民币,因此电动汽车的价格不可能降低到汽油汽车的水平。当前国际油价正好在一个低谷,不过没关系,即使油价涨到140美元一桶的历史高峰,加汽油的价格和开电动车比也便宜了太多。在美国,一辆全新的宝马5系差不多5万美元,而经过各种补贴后的 Tesla Model S 至少贵2万美元,按照高峰期油价这些钱拿来加油能让宝马5至少跑15万公里,差不多该让车报废了,而 Model S 不管是做工还是驾车体验,都很难跟宝马5相比。
    有人说,那要是石油用完了怎么办?自从进入20世纪后,人类就没有摆脱过“石油危机”的阴影,每过几年就会有人冒出来说全世界石油储量只够用几十年的,结果每隔几年就会因为人类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发展,而成倍发现了新的石油资源。这两年由于新的开采技术成熟,美国开始大规模开采页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居然一下子就让美国从一个石油输入国变成了石油输出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地球的石油资源都用不完,如果石油真的快被用完了,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新的科技来,让汽车使用新的高密度能源,而不是背着落后的锂电池到处跑。
    这个科技和经济的问题是充电汽车的致命伤,在现有科技和可以展望到的充电电池技术发展下,充电汽车比不上汽油汽车经济,如果科技有大突破大发展,充电汽车采用的低能量密度方式又太不科技,势必被淘汰。人类历史上新老技术切换总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降低了使用成本,从未有过高成本方案淘汰低成本方案的,即便政府做政策倾斜也无用。
    至于充电汽车充电太慢、充电站太少等等,这些其实反而是末节,本来车价就在那里摆着,买得起的人自然有钱、有时间、有充电车库,不会是家里唯一的汽车,就是当大玩具买来玩的,何必管别人花多少时间精力?他真要开车去跑个长途或是越野,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开个特斯拉。
    乔布斯死后,Musk 被包装成了新乔布斯,很多人以为 Musk 跟乔布斯一样是个产品大师,其实真不是的。乔布斯会从一个MP3,一个手机入手,制作出精良的产品,用户拿到手上由衷赞叹的是那份天才和细致;而 Musk 虽然也会开发出创意产品,他的产品带给人的主要是新奇的酷劲,Tesla 汽车的做工和同价位车比起来糙了不止一点,人机交互的定义和设计也处处体现出为了营造“酷”而牺牲了便捷的思路,比如那个巨大的 iPad 似的触控屏,让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在光滑的屏幕上触摸操作方便,还是摸着一个实体按钮方便,答案是不言而喻的。Musk 是绝对看不上乔布斯喜欢的那些MP3、手机这种小玩意儿小生意的,他的志向是星辰大海,一开口必定是格局、人类未来和政府责任。
    如果你真的喜欢开特斯拉汽车,那恭喜你,你的财富已经进入了人类前2%了,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反正是你的钱。如果你买了特斯拉的股票,那也要恭喜你,在过去的几年里你肯定赚了不少,不过请谨慎对待这只股票,千万不要在 Musk 脱身后继续持有,不然你赚的可能都会赔进去。如果你既买不起特斯拉汽车,又没有特斯拉的股票,还很看好特斯拉,没关系,你的意见、感受对人类发展走向基本上无关紧要,但是 Musk 很需要你们这样的粉丝来给政府施压。

  7. 赵磊Alcor说道:

    关键是根据报道的数据,似乎结果有猫腻不靠谱啊。最终达到的速度不可信。 根据简单的方程: 运行到最高速时亦即撞到沙堆前的运行距离(S): S=1/2*a*t2 代入实际报道值,S=91米,t(运行到最高速的时间)=2 秒 可求得,a(加速度)=45.5米/秒平方,那么有 运行到最高速时的速度(v): V=a*t=45.5米/秒平方*2秒=91米/秒=327.6公里/小时,和我国高铁差不多,小于报道的加速到640公里/小时。矛盾。 比较起来,根据视频中距离目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报道错误参量的估计, 唯一可信的数值是运行到最高速时的运行距离(S): ,运行时间根据视频测得约3.6秒,而不是2秒, 那么根据上述公式: S=1/2*a*t2 可求得a(加速度)=14.04米/秒平方;则最高到达速度为 V=a*t=14.04米/秒平方*3.6秒=50.56米/秒=182公里/小时,估计比还不如我国动车,更远小于报道的加速到640公里/小时。
    是不是又在忽悠人,反正投资者不会算这个。

    特斯拉就不能不先说他们老板 Elon Musk ,就像说华为不能不说任正非一样。Musk 1971年生于南非,老爸南非人老妈加拿大人,拜模特老妈所赐,Musk 长得仪表堂堂,算是硅谷企业家里第一大帅哥,有人说他就是钢铁侠原型,他到确实在《钢铁侠2》里客串过一个镜头。
    1995年24岁的 Musk 和他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站 Zip2 ,这家网站为报纸行业提供软件技术支持,拜互联网泡沫所赐,1999这家网站卖给了Compaq,卖价3.4亿美元,你没看错,就是3.4亿美元,一家没太大名气的网站在那个时代就可以卖到这个价格。Musk 持有 Zip2 大概7%的股份,所以分了2200万美元的现金。
    拿了这笔钱后,Musk 又创办了一家网站 http://X.com,这家网站以email为账号做在线支付。一年之后 http://X.com 和另一家在线支付网站 PayPal 合并了,2002年 PayPal 被巨头 eBay 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成为 eBay 的子公司,Musk 在 PayPal 占有11.7%的股份。2002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PayPal 卖得不算高,但是随着经济好转,eBay的股价很快就涨起来了,2002年 eBay 的股价13美元,到2004年就57美元了,我估计以 Musk 的智商,肯定不会在2002年的低点抛股票。
    拿了 eBay 的钱之后,Musk 又创办了两家公司,这次我们要讲的特斯拉终于登场了,另一家是做宇航的 SpaceX,Musk 亲任两家公司的CEO,并兼任 SpaceX 的 CTO。哇,在一家火箭公司当CEO也就罢了,居然还当CTO,懂怎么做网站就很了不起了,还懂怎么发射火箭!
    好了,对 Musk 的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当然,他在创办了 SpaceX 和 Tesla 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业之路,还创办了 SolarCity 和 Hyperloop。SolarCity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是个光伏相关的公司,而且肯定是做政府赞助项目的,Hyperloop 名字好酷,Hyper 是超级的意思,loop 是回路,加一起略有点抽象,这源于 Musk 的一个伟大的设想: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架设一根完全真空的回路管道,让胶囊状的车在管道里运行,能够让人们用不到30分钟完成旧金山到洛杉矶的560公里旅程,速度超过飞机,且 Musk 说了,造价只有60亿美元,远比高铁便宜(中国高铁每公里造价1.29亿人民币,国际报价不低于3亿元/公里,即便在中国建造560公里高铁总造价也超过120亿美元,在美国的报价会因征地、人工、材料费用大幅上升,让总报价提升一个数量级)。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说 Musk 是钢铁侠真是一点也没恭维他的意思,恰恰相反,这是给钢铁侠脸上贴金。Musk 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胸怀人类未来,利用现有技术做出惊人发展,具备伟大的构思和创意,一旦实施就有庞大的格局,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参与和贡献,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
    说 Tesla 之前,我们先看看 SpaceX。这家公司生产可回收的火箭,如果你上网上搜搜关键字“SpaceX”,能搜到不少他们测试火箭的视频,火箭腾空而起,然后在空中停住,再缓缓落回原来的发射位,让人叹为观止。SpaceX 应该是第一个掌握了这种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公司,过去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边飞边一圈一圈地往下掉用完的部分,以降低火箭的自重,现在 Musk 说:你们也太不环保了吧!这些扔掉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回收再使用呢?让我来射火箭,我肯定能做到你们十分之一的价格!
    SpaceX 尚未上市,查不到他们的财务状况,印象中他们还没接到过发射任务,但是已经从 NASA 拿到了一些投资,Musk 自己投资了1亿美元,NASA 追加了4、5亿,再加上一些基金的投资,构成了他们运作的资金。SpaceX 原本在2012年启动了IPO,当时的估值大概是13亿美元,在上市之前 Musk 喊了“Cut”,然后宣布在完成“火星殖民运输计划”前,SpaceX 都不会再启动IPO。
    我不知道让一枚火箭飞起来,然后再落回来,是不是真的对宇航业的降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毕竟既不在 NASA 也不在中国二炮工作,没办法给出专业评估。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早就出现了,就是航天飞机。在设计之初,NASA 原本以为航天飞机会因可重复性利用而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但事实证明了航天飞机造价昂贵,发射成本并未显著降低,且因重复使用而导致可靠性下降,出现了几次机毁人亡的惨剧。随后2011年 NASA 就把全部航天飞机退役了,现在主要是租用俄国的火箭来完成发射任务,俄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开价最低。我略微想了想,为了回收火箭发动机而携带额外的燃料,让火箭飞起来后再平稳落回来,这个代价好像有点大了,那个发动机是不是真的那么值钱?当然,我不否认控制火箭的姿态,然后再让火箭降落,这是非常高超的技术。印象中还在几十年前航空航天界就有定论:在化学火箭的时代,发射成本最低的方式应该是空天飞机,即先用普通飞机的方式起飞,飞到大气层边缘时再启动火箭发动机加速脱离地球引力。这种方式可以少携带很多氧化剂,且充分利用了大气层,把大气层变成伙伴而不是敌人。空天飞机的概念喊了几十年了,制造难度实在太大,波音、空客、洛克希德们有构想无方案,SpaceX 很巧妙地避开了这个硬骨头,用一枚飞起来又能降下来的火箭把全世界挠得心痒痒。
    现在回到 Tesla,谈谈我对 Tesla 的看法。非常幸运,Tesla 是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财务状况可以从官网上查到。这家公司2003年成立,2010年6月2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2.26亿美元资金,股价从上市时的17美元已经涨到目前接近300美元,接近20倍涨幅,当前市值323亿美元,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对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我可以一言蔽之:政府补贴不断,从来没有赚钱。2010年亏损1.5亿美元,2011年亏损2.54亿美元,2012年亏损3.96亿美元,2013年亏0.74亿美元,2014年的前3个季度共亏损2.36亿美元。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给过 Tesla 4.65亿美元低息贷款,如果不是这笔巨资,Tesla 早就关门大吉了,而 Tesla 每卖一辆车,就可以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拿到政策补贴,联邦政府会给予7500美元信贷,各州不等,科罗拉多政府6000美元,西弗吉尼亚7500美元。另外,凭借新能源车的概念,Tesla 可以从打算建厂的州拿到免费土地、免税等优惠政策。另外 Tesla 还有一项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出售 ZEV 积分。ZEV 全称 Zero-Emission Vehicle program,是美国加州政府主导的一项所谓的环保计划,强迫汽车厂商开发零碳排放汽车,具体操作方式是:厂家每卖出一辆零排放汽车,就可以从加州政府获得一定积分,而每卖出一辆非零排放汽车则需要消耗积分。这样当一个车厂的积分用完了,就必须从有积分的厂商手上买积分才能继续卖车。毫无疑问,Tesla 卖的每辆车都是零排放车,而其他车厂如果要在加州卖车都需要从 Tesla 购买积分,而且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Tesla可以狮子大开口。2013年 Tesla 仅靠出售 ZEV 积分就获得了1.3亿美元,可是即便如此,Tesla 也没有赚过钱。
    这几年里美国电动车公司破产不断,我略微搜了搜就看到了Solyndra, Abound, Ener1, Fisker 几家公司,其中 Fisker 公司破产后被中国万向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而此前万向集团已经收购了专为 Fisker 制作电池的 A123 公司。应该说电动汽车这个行业至今尚未找到出路,并未摆脱豪富的大玩具的定位。Tesla 能够在别人破产时股价不断高涨,跟老板 Musk 善于制造各种话题关系极大。
    为了让大家理解电池充电电动汽车为什么不是个前景光明的行业,我得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汽车发展背后的经济原因,为什么我们的汽车是烧石油燃料的,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石油燃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相似能量密度下最便宜的燃料,绝大多数可以作为燃料的物质,能量密度都太低,装在车上很不经济,你不能开辆卡车出门,货箱里都是燃料,而能量密度接近石油的又都比石油贵得多。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技术发展,当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汽油经过发动机燃烧之后的排放已经非常清洁,几十年前那种冒着黑烟的汽车早就不存在了,由电脑控制的电喷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燃尽了每一滴汽油(大众EA888除外)。而且炼油厂精炼过的汽油杂质非常少,二氧化硫之类有害气体的排放微乎其微。汽车唯一能被环保分子揪住的就是,会排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据说会导致地球气温慢慢升高(中国政府动不动就因为PM2.5限制汽车上路我就不吐槽了,请大家自己想想,为什么美国、西欧、日本的汽车密度不比中国低,使用的汽车和中国同代,而那些地方的PM2.5很低)。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几乎都是碳基燃料,只要燃烧就会排出二氧化碳,要想避开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两个办法:开发出非碳燃料,比如氢;或者干脆不要让汽车使用燃料,比如用充电电池。显然,前一个选项难度太大,而后一个恰好是 Tesla 的选择,多么有意思,就和避开了空天飞机而发展可回收火箭一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 Musk 选择了更简单的技术就说他的选择不对,这个世界上最终占领市场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技术方案,决定因素是成本更低。我们看到了,Musk 是非常注重成本的,无论是发射火箭还是制造高铁,他强调的都是更低的成本加更好的体验。不过火箭、高铁离实物都还远着呢,他的汽车和光伏城市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电动汽车和光伏城市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光伏城市项目。中国是光伏产业第一大国,全世界的光伏设备几乎都生产自中国,其他国家往往因为中国光伏价格太低而对中国厂商开出“倾销”的罚单,意思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厂商的售价比他们估算的成本价还低。在这个前提下,目前也有一些中国环保人士在家架设太阳能发电设备,当然架这个,您最好家里是别墅,公寓房就别多想了。给一套别墅架设一个3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满足该别墅的照明用电,空调什么的还不行,造价大概是3万元,假设一年365天每天都能有8小时充足光照,每度电按照市价是4毛钱,3万元投资需要:30000 / 365 / 8 / 3 / 0.4 = 8.56 年才能收回成本,要是一年有一半时间雾霾或下雨,要是一天不能8小时发电,收回成本的时间还要成倍延长。这套光伏的寿命有8年吗?除了政府补贴以外,找不到任何理由让大家购买光伏发电设备。政府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只有一个资金来源:收税。让政府补贴光伏设备无非是让政府每个月多收你一笔太阳能发展税,把你交上去的钱在政府手上转一圈,花掉一大半,再返还给你。当然,花掉的这一大半里应该会有一部分流入 Musk 的 SolarCity 公司里去。你要是愿意这个结果我也没话说,反正我不愿意。
    最后再来看看 Musk 事业最核心的 Tesla 汽车吧。前面说过了,零碳排放汽车目前只可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比较艰难,是开发氢燃料等新燃料汽车,有人在走这条路,而且马上要商用了,这就是丰田的FCV汽车,预计明年正式上市,零售价格约723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8万元,经政府补贴后应该是27万人民币左右,充一次氢3分钟,可跑600至750公里;另一个方向就是 Tesla 为代表的充电电池车,目前这个方向做的人很多,最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唯一成功的是 Tesla。
    我不敢说丰田的氢燃料汽车是发展方向,毕竟这个方向目前成本太高,加氢站的建设需要的社会资源也太大,但是我很有把握说充电电池汽车难以普及,逃不脱大玩具的命运。
    目前的技术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太小,Tesla 的 Model S 汽车自重2.1吨,其中电池占了600公斤,而50升的汽油重量不到40公斤,加上油箱等的总重也不到50公斤,差了一个数量级。只要还在使用当前电池技术,电池的能量密度无法出现数量级的提升,理论上以锂为载体的电池容量已经到顶了,锂电池容量只会有小幅改进,无法再有大的提升,这导致了电动汽车总是要携带几百公斤的电池到处跑。电池重点也就罢了,关键是还很贵,为了让近万块电芯协同工作,每个电芯的一致性要求就非常高,使成本成倍增加。让汽车跑200公里需要大概40度电,存储40度电的电池成本就超过了10万人民币,因此电动汽车的价格不可能降低到汽油汽车的水平。当前国际油价正好在一个低谷,不过没关系,即使油价涨到140美元一桶的历史高峰,加汽油的价格和开电动车比也便宜了太多。在美国,一辆全新的宝马5系差不多5万美元,而经过各种补贴后的 Tesla Model S 至少贵2万美元,按照高峰期油价这些钱拿来加油能让宝马5至少跑15万公里,差不多该让车报废了,而 Model S 不管是做工还是驾车体验,都很难跟宝马5相比。
    有人说,那要是石油用完了怎么办?自从进入20世纪后,人类就没有摆脱过“石油危机”的阴影,每过几年就会有人冒出来说全世界石油储量只够用几十年的,结果每隔几年就会因为人类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发展,而成倍发现了新的石油资源。这两年由于新的开采技术成熟,美国开始大规模开采页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居然一下子就让美国从一个石油输入国变成了石油输出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地球的石油资源都用不完,如果石油真的快被用完了,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新的科技来,让汽车使用新的高密度能源,而不是背着落后的锂电池到处跑。
    这个科技和经济的问题是充电汽车的致命伤,在现有科技和可以展望到的充电电池技术发展下,充电汽车比不上汽油汽车经济,如果科技有大突破大发展,充电汽车采用的低能量密度方式又太不科技,势必被淘汰。人类历史上新老技术切换总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降低了使用成本,从未有过高成本方案淘汰低成本方案的,即便政府做政策倾斜也无用。
    至于充电汽车充电太慢、充电站太少等等,这些其实反而是末节,本来车价就在那里摆着,买得起的人自然有钱、有时间、有充电车库,不会是家里唯一的汽车,就是当大玩具买来玩的,何必管别人花多少时间精力?他真要开车去跑个长途或是越野,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开个特斯拉。
    乔布斯死后,Musk 被包装成了新乔布斯,很多人以为 Musk 跟乔布斯一样是个产品大师,其实真不是的。乔布斯会从一个MP3,一个手机入手,制作出精良的产品,用户拿到手上由衷赞叹的是那份天才和细致;而 Musk 虽然也会开发出创意产品,他的产品带给人的主要是新奇的酷劲,Tesla 汽车的做工和同价位车比起来糙了不止一点,人机交互的定义和设计也处处体现出为了营造“酷”而牺牲了便捷的思路,比如那个巨大的 iPad 似的触控屏,让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在光滑的屏幕上触摸操作方便,还是摸着一个实体按钮方便,答案是不言而喻的。Musk 是绝对看不上乔布斯喜欢的那些MP3、手机这种小玩意儿小生意的,他的志向是星辰大海,一开口必定是格局、人类未来和政府责任。
    如果你真的喜欢开特斯拉汽车,那恭喜你,你的财富已经进入了人类前2%了,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反正是你的钱。如果你买了特斯拉的股票,那也要恭喜你,在过去的几年里你肯定赚了不少,不过请谨慎对待这只股票,千万不要在 Musk 脱身后继续持有,不然你赚的可能都会赔进去。如果你既买不起特斯拉汽车,又没有特斯拉的股票,还很看好特斯拉,没关系,你的意见、感受对人类发展走向基本上无关紧要,但是 Musk 很需要你们这样的粉丝来给政府施压。

  8. 杨羽说道:

    这是Elon Musk 前妻刚离婚以后的采访,讲述了她跟Elon Musk 从认识到结婚,一直到离婚的经历。

    虽然是关于个人经历,这个采访也反映了Elon Musk 的极高的执着和努力。追求她的时候,Elon 不停的送礼物,约会,坚持了好几年,一直到女主角答应了为止。在一起的时候,Elon 不仅体贴,并且不断支持女主想成为作家的梦想。

    后来问女主她想要几个孩子,女主回复一两个吧,要是雇得起保姆想要四个,Elon 直接回复我跟你的区别就是我知道一定会雇得起保姆。

    后来结婚了以后,Elon 变态的一面慢慢的显示出来了。家里只有他说的算,跟女主说“我是关系中的头狗”,不停的批评女主,指示她染头发,改变自己为了更符合Elon 心里的妻子的形象,并且打击女主追求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把她定义为自己的家庭主妇,奖杯妻子。

    Elon 与女主的第一个孩子不到三个月不幸去世之后,女主进入了抑郁的状态,但是Elon 无视她情感上的需要,还给她压力继续生孩子。他们后来又生了五个孩子,一对双胞胎和一窝三胞胎。之后女主实在受不了就提到了离婚,Elon 也没有反对,手续处理了以后离了婚,并且保留了几乎自己上百亿财产的全部。

    1. 钢铁侠

    他被称为现实中的钢铁侠。

    事实上,在《钢铁侠》电影拍摄之前,导演把小罗伯特唐尼送到Musk的SpaceX工厂里跟他聊天,让他感受一下Musk的气场。

    这个男人身兼三家公司的CEO——SpaceX, Tesla Motors, SolarCity。

    他身家百亿,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这辈子也完全可以过上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但他选择了为人类的未来奋斗。(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至少他这么做了)

    他的三家公司的目标分别是太空、电力驱动和太阳能。

    用一句说滥的话就是——

    Elon Musk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2.乔布斯的继承人

    在2011年乔布斯死去之后,硅谷很多科技大佬就开始说,Elon Musk是最有资格成为科技界新一代领军人物的人。

    一度流传Google的CEO(现在是Google重组之后的母公司Alphabet的CEO)Larry Page非常羡慕Musk在追求的事业,甚至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Musk。之后这句话被证明是误引,但Larry Page表示原则上他确实这么想,只是现在还不能把钱都给他。

    还有人说比起卖手机的乔布斯,Elon Musk的野心要大得多。百年之后,或许人们会只记住Musk而遗忘了乔布斯。

    那么这个男人到底做了什么让这么多科技大佬都对他如此推崇呢?

    3.一个整天想着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疯子

    Elon Musk早先创立了Paypal的前身,在几年的经营之后这家公司达到市值近十亿美元。Musk决定卖掉它,然后用获得的资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然后他创立了SpaceX,目标是让太空旅行平民化,让人类成为一个生存于多个星球的物种,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送一百万人上太空,殖民火星。

    是不是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

    没错,这正是Musk从科幻小说里得到的灵感。

    从小时候开始,不爱社交的Musk就特别喜欢读书,一放学就往书店里钻。甚至有段时间他把家附近一家书店的书都读完了,跟老板说让他再进一点新书。而他最喜欢的书里就有那些科幻小说。还是一个孩子的Elon Musk,就被未来的太空旅行迷住了。

    成人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太空、对未来的向往。而且他发现,如果人类再像现在这样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困死在地球上。所以他决定要帮助人类走出地球。

    不过要做到这点,他得先走出南非。Musk并不是美国人,他出生于南非,但对这里毫无归属感。他心中的圣地在硅谷。于是17岁的时候,借着母亲加拿大籍的帮助,他来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然后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了美国。

    于是,正是在硅谷,Musk开始了追寻他的使命。

    送人类上火星。

    任谁看来这个目标都显得无比疯狂,但Elon Musk率领的SpaceX正在大步向这个目标迈进。

    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做到将太空船送往预定轨道并返回的只有四个:美国、俄罗斯、中国和SpaceX。这家公司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和财大气粗的中美俄这三个巨无霸政府站在了同一高度。

    更强大的是,SpaceX的火箭发射的成本控制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此前美国政府发射火箭平均费用是一次4.35亿美元,而SpaceX旗下的Falcon 9火箭平均发射费用是5400万美元,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就连因发射成本低廉闻名的中国火箭也做不到这个地步。

    要实现登陆火星的目标,成本的控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如果一次火星旅行要10亿,那殖民根本不可能。如果一次旅行只要50万,那么会有许多想要征服新世界的人会自发地参与,卖掉他们在地球上的所有财产也在所不惜。

    当然,作为真人钢铁侠,光这点还不够看的。

    不要忘了Musk还有另外两家公司。

    也许你已经听说过了Tesla Motors的最新产品:Tesla Model S。

    这是一辆完全由电力驱动的车。

    为什么Musk会想要研究电动汽车呢?

    因为现在的能源气候危机的一大原因就是使用汽油驱动的引擎。

    你买的早饭,用的手机,网上淘的东西,都是由吃着汽油的交通工具运输到你面前的。而使用汽油的内燃机效率可以说是低到了一定的境界——汽油燃烧大约有80%-90%的能量都浪费在了汽车各个部件的摩擦里,真正有效利用的能量只有大约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电力驱动的车效率能达到60%到70%。

    如果现在的能源够人类用汽油驱动的引擎继续生存两百年,那么转用电力驱动能让这个时限延长到一千多年。

    ——还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Musk的另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的公司SolarCity自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Musk说。

    4.死在火星上

    从很多地方来看,Musk都不像一个正常人。

    工作中的Musk完全是一个狂人——这家伙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一周七天超过100个小时都在工作。

    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两三口吃完午饭,甚至连尿尿都要在3秒内解决。

    不仅他的公司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Musk也会有奇怪的为了未来的考量。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聪明人都搞丁克,不生孩子,这样很不好。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天才没有留下子孙的话,世界上就会少一份高智商的基因。”

    “长此以往下去,对整个人类的影响都不好。当然我不是说普通人不应该生孩子,只是说聪明人也应该多考虑留下后代的事。”

    Musk这么说道。

    于是Musk自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在2年里生了5个孩子。

    虽然Musk毫无疑问拥有非常优秀的基因,但这些话里透露出来的一点点自己就是聪明人的小骄傲让人不禁莞尔。

    当然,Musk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非要说的话,他可能会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科技界对他乔布斯继承人的评价不仅仅来源于他的成就,也因为他有类似乔布斯或者甚至更糟的脾气。

    他会设下非常高、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能的目标,然后在手下的工程师没有做到的时候大骂一通。有时候有人质疑他的目标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他就亲自上马,往往确实能够做到旁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批他不近人情,不留情面地把在他身边干了十几年、类似钢铁侠身边的佩珀的个人助手给辞了。

    然而,就像乔布斯一样,Musk也有他充满热情的一面和不太为人所知的待人温情的一面。

    如果不是Musk对太空、对未来的热情的话,SpaceX和Tesla也不会能吸引到行业里最顶尖的大脑。毕竟真正的人才在乎的是做真正改变世界的事。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Musk拯救未来的动机,觉得他说的话太大、太空,但Musk确实是我们拥有的最接近未来的人。

    “我希望我能死在火星上。”

    Elon Musk曾经说道

    技术永不眠、创新无极限。你或许媒体上见过图片里的这个人,他叫Elon Musk。1971年出生于南非,18岁时移民加拿大,靠奖学金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两个学士学位,后变成美国人。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常常思考,这个世界面临的真正问题究竟是什么,哪些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他看好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探索。于是这三个领域成为了他的人生理想。

    Paypal VS银行基金

    Paypal:在互联网领域,马斯克10岁就学会了软件编程;12岁就成功地设计并卖出了一款叫做“Blastar”的视频游戏;他设计并卖出了网络时代第一个内容发布平台;他参与创建和投资的Paypal,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ebay用15亿元美元的股票收购了Paypal。

    特斯拉VS传统汽车

    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他发明和创建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能在3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的电动跑车,并成功量产。他还创立了美国最大的私人太阳能供应商Solar City并亲任董事长。美国《财富》杂志揭晓“2013年度商业人物”,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SpaceX火箭VS传统火箭

    SpaceX:在太空探索方面,早在2001年,他就策划了一个叫“火星绿洲”的项目,计划将一个小型实验温室降落在火星上,里面有在火星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后来他发现发射成本比这个项目的研发和工程成本都高很多的,于是他开始研究火箭发射,把自己变成火箭专家。他去加勒比海度假时候随身携带阅读的书是《火箭推进原理》。他成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决心要把发射费用降低到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1/10,并计划研制世界最大的火箭用于星际移民。他果真设计了令世界震惊的新型火箭,火箭点燃后把飞行器送上空间站,然后火箭垂直回到原地下次重复使用,为此他把飞行器发射到太空的价格压到全世界最低,研发时间全世界最短。2012年5月31日,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整个人类宇航界为之震动。至此,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回收技术的只有四个主体: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埃隆·马斯克。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美国所有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以后,将依赖像SpaceX公司这样的私营公司将物资补给送入国际空间站。

    时光隧道VS传统高铁和航班

    超高速铁路:据说他还在创业做一个叫做“时光隧道”的项目,是一个超高速铁路,从纽约到旧金山建一个密封的时光隧道,把里面的空气抽空,形成真空,没有了空气阻力,火车速度可以超快,从纽约发车抵达旧金山只需50分钟。我飞过几次纽约到旧金山这条航线,正常飞行要5-6个小时,估计相当于上海到新疆伊犁的距离。马斯克居然造一个轨道交通,50分钟搞定。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
    埃隆·马斯克曾经坦陈,将所有的投入都赌在火箭和新能源汽车上是很冒险的。但他话锋一转说:不这样投入才是最大的冒险,因为不这样投入,成功的希望为零。
    媒体这样描述Elon Musk:他是工程师、技术狂、创业狂、工作狂,在不满40岁时,他的人生三大理想(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就已基本实现,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就是他在这三个领域扔下的三个重磅炸弹,震惊世界。他的创新能力和成功光芒,令人尖叫。
    我想说的不是马斯克和他的传奇故事,我想说的是人类科技创新的潜力,无穷无尽;科技创新的空间,无边无际。Nothing Is Impossible。
    后记:他的每次创业都是一个深深的技术革新。每次都以创新的方式改变了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9. 方毅说道:

    在步入职场后,有一个人的名字不断地被提起,不断地被崇拜。那就是elon musk。在很多创业者的心目中他就是偶像。
    成功的人总是被膜拜的,尤其是一个连续创业又连续成功的人。
    因为他身上的那种冒险的,特立独行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着实令人着迷。但是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多数崇拜elon musk的人恰恰不是这样的人。
    我有时会感到疑惑,到底是elon musk的成功吸引众多“迷弟”“迷妹”还是他的大胆、创新、不畏失败地勇往直前,孤注一掷?
    我父亲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做的生意也是众多领域都有涉及,甚至有些是做的很不错的。但是他的成功都比较短暂,传统意义上讲,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这么二三十年以来,他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创业。自己做研究,到处奔波,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人了,生活还是这样的状态。以前我认为他是为了养家,但是当他完全没有这方面压力的时候,他还是在坚持,谁都不知道他为了什么,还在坚持着什么。也许像他这样的人,就是为了创业而生的吧。
    他值得崇拜吗?如果说坚持、创新、大胆、勇气,我认为他一样都不差,但他却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接纳,更遑论崇拜了。
    那么,当我们说偶像elon musk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崇拜些什么呢?

    埃隆马斯克是谁现在估计很少有不知道的人,但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是众说纷纭,这是前段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 《乔布斯附体,5个关键词里的马斯克》
    最近埃隆马斯克可谓新闻不断:他的太阳城公司在承受着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卖给了自己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这一“左右口袋”的行为可能面临违规操作的指控;5月份,一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的条件下撞上大货车,酿成惨剧,而当时因为正进行股票增发,公司刻意隐瞒了这一负面消息长达8周之久;但这些负面新闻并未阻挡马斯克的步伐,上周他又公布了特斯拉的最新规划,几乎跨界所有信息技术领域 ……
    这位被誉为“硅谷钢铁侠”的传奇人物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步伐,从Zip2到PayPal,从特斯拉到SpaceX,一步步做着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
    互联网、新能源、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在人类未来的5大前沿领域中,他已经涉及了前3个,而且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就。去年火箭回收项目实验成功,更是把他推向了整个新科技舞台的中心。
    “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有可能改变世界。”这句话上一次是世人给乔布斯的。而在乔布斯过世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硅谷的新一代领袖,如今,马斯克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选择。
    那么同为霸道总裁,硅谷旗帜性人物,真的怀疑马斯克是乔布斯灵魂附体,两人有着太多的相同点。
    1. 梦想
    曾经在个人电脑领域,比尔盖茨的梦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拥有一台电脑。但乔布斯的梦想则更具有艺术气息,甚至宗教色彩,他在产品上追求极致的美感。对其“一生的对手”微软的评价是“Bad taste”,他认为微软的成功源自兢兢业业“像日本人一样”的努力,却源源缺乏创造力。
    如今硅谷认同的是,在乔布斯之后,已经很多年没有革命性的创新,是一个“大停滞”时代。马斯克曾说:“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每天想的却是如何让用户来点击广告。”《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推特)。”
    相比之下,马斯克做的事情,才算和“梦想”相关,尤其是在太空领域。能想象吗,一家在美国的公司,制造出比在中国成本更低的火箭。他把火箭发了出去,又“倒车”停回了起落架上。
    经典语录:
    “我希望自己能够死在火星上——当然不是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就摔死。”
    2. 忽悠
    只有梦想还不够,两人都是商业天才。
    在电视剧《硅谷》的主人公曾经说:乔布斯只会夸夸其谈,他连代码都不会写。乔布斯的成功,背后有沃兹尼亚克这样的技术大牛。但他有着把一个想法落实成为商业故事的能力,最著名的莫过于每次在苹果新产品发布会上,穿着黑领毛衣的一通忽悠,哪怕那时候产品都还没完全开发完成。
    马斯克对物理有着痴迷,对产品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要过问。但他更大的能力是懂得如何进行商业运作。如今硅谷都称他为“牛皮大王”,登陆火星、超级高铁、太阳能城市等都是他在不断忽悠的,在忽悠过程中梦想成真。
    无独有偶,在特斯拉Model S新品发布会上,样车也未开发完成,前板是临时焊上去的……
    经典语录:
    “你可以拥有一辆很便宜但是很稳定的汽车,同样,这个规则也适用于火箭。”
    3. 控制权
    两人都有着权力斗争的经历。
    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那次夺权战争中,他被用“糖水语录”忽悠来的CEO斯卡利赶出了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他走后,苹果公司再无昔日荣光。当他带着在皮克斯创造的辉煌业绩回到苹果公司后,不遗余力地肃清障碍,掌握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在第一次创业“Zip2”时,因为缺乏经验,马斯克在和董事会其他股东的斗争中落败,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后来在PayPal又经历了那场著名的夺权战争(详情推荐那本很火的《支付战争》)。经过这两次,马斯克意识到了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性——要实现梦想,首先要把梦想抓紧在自己手里。创立SpaceX时,他特别注意对控股权的把控。特斯拉,其实并非马斯克创立,他在早期介入投资,后来又赶走了创始人。
    两人在人才选拔方面也颇为相似,只要求选择最聪明最拼命的员工,完全无法忍受懒撒、拖慢进度和不够聪明的员工。
    正所谓,不怕天才太聪明,就怕天才耍流氓。
    经典语录:
    “我会亲自面试,未来的工作直接向我负责,你将享有超高优先级。”
    4. 偏执
    在工作中,两人都是著名的偏执狂。
    乔布斯使用他的“扭曲现实力场”来影响周围的员工,使他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马斯克,也总是习惯于制定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创立SpaceX之初,预计一年半时间成功发射火箭,最终花了6年,经过了4次失败终于成功(这也低于正常情况所需要的时间)
    偏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细节上,乔布斯是超级完美主义者,甚至对机器里面电路板的排线方式都力求完美。而马斯克对待火箭和电动车也是一样,每一个细节体验都不放过。曾经为了使特斯拉的后排座椅足够宽敞,不惜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也有人说这是由于他有5个孩子,要让车内可以坐进7个人)
    经典语录:
    在SpaceX创立之初,他会为了配件早两天到工厂而多花10万元的运输费用,他的解释是“我们的公司在10年后每天会赚1000万,所以现在每耽误一天,成本就是1000万。”
    5. 私生活
    两人的私生活都是八卦的焦点。
    论颜值,马斯克和年轻时候的乔布斯都算是新兴科技圈里的佼佼者,不乏拥趸。
    乔布斯年轻时也放荡不羁,有私生女,为了躲避抚养权,居然声称自己不育(电线杆上广告没看到?)
    马斯克是圈子里著名的花花公子,45岁的他已经经历了三次婚姻,5个孩子(一对双胞胎和一对三胞胎,前妻真牛)。更牛的是,他的每一段婚姻都像自己的几份事业一样“紧凑衔接”,身边从来不缺女孩。
    经典语录:
    我很希望分配更多时间去约会。我需要找一个女朋友,女人需要多少时间来陪?10个小时够吗?那是最少时间吗?我不知道。

    马斯克是很多创业者新的偶像(包括我本人),他曾经说过:“所谓创业,就是嚼着玻璃凝视深远。既然必须穿过地域,那就走下去”。他的个性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标杆,不过,别想成为他,除非你也结合了高智商、偏执狂、长得帅、大话精、……等等一系列素质。
    另外,推荐大家看《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他授权采访的传记。

    ,Elon.Musk先后创建了Zip2、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等公司。从连接一切的互联网到改变人类世界的工业产品:可回收火箭、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及储能技能,最近Musk又提出了Hyperloop的概念,致力于提供超快速的运输服务。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Musk都做到了并且在仍在不断前行。
    很多朋友都认为Musk如此牛逼,是因为他很聪明、有头脑、有钱、勤奋、美国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人才环境,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源自于他的想法、走出第一步的勇气以及心底的信仰与坚持,而这让他改变了世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