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频:“下一个马云”能培养出来吗?

2007年,现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刚刚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在视察浦东时得知一个很有趣的细节:1999年马云决定离开北京创立阿里巴巴,当时想要落户浦东张江,于是和当时的有关领导谈。当时马云还是一个看上去不太靠谱的创业者,估计有关领导也觉得他的想法很不靠谱,于是马云就只好回杭州创业去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杭州也因为阿里巴巴成了“电子商务之都”,浦东错过了一次成为“电子商务之都”的机会。

陈雪频:“下一个马云”能培养出来吗?

因为陈良宇的落马,导致当时整个上海市的政府决策偏向保守,很多领导不敢做事情,企业创新氛围不足,创业环境也不是很好。很多创业者满怀信心地从国外回到浦东来创业,但接触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决定去政策和服务更好的苏州和无锡。针对这个现象,俞正声书记也颇有触动,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这样的企业家呢?

领导发话了,下面的人自然不能闲着,想要培养“下一个马云”。怎么个培养法呢?有关领导心里也没谱,于是就找各方拿方案。当时我正好和肖知兴教授合作推广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实践管理教育(IMPM),当时和浦东政府的领导一谈,他们觉得这个教育体系切合那些企业家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一个叫做“创新领导力精英计划”的项目。文如其名,这个项目就是要培养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目标是要培养上海的“下一个马云”。

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一想到要培养“下一个马云”,我就觉得非常兴奋。我们很快找到了国内最具创新精神的13家企业作为发起单位,其中就有阿里巴巴、华为和联想这样的标杆企业。傍上了这些“大款”,接下来就是去拜访“下一个马云”了,也就是那些高成长企业的企业家。当时我热情高涨,以为是给他们送“福音”的,但没想到的是,大多数企业家对这个项目很冷淡,要不是打着政府的旗号,见一面都很难,一瓢瓢冷水浇了下来。

很多企业家对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就表示怀疑:马云岂是能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还真是问倒我了。想想也是,无论是马云还是马化腾,李彦宏还是周鸿祎,有哪个企业家是培养出来的?商学院培养了那么多MBA,又有多少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基于这种疑惑,除了IMPM教育体系之外,我还研究和实践亨利.明茨伯格的Coach Ourselves(自我教练)和Vistage(伟事达)的Peer Advisory Board(本意是同僚建议董事会,后来翻译成私人董事会),还有当时流行的行动学习,慢慢地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个企业家还是这样问我:马云岂是能培养出来的?我会这样回答:马云是不能培养出来的。每个企业家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经历造就了他们自己,而这种经历是无法复制的,而且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九死一生存、大浪淘沙下来的。他们的成功有天分和努力的因素,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和商学院教育没什么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去培养“下一个马云”,倒不如说是去发现“下一个马云”。

就这样认输了?当然不,我会继续补充一句:下一个马云是不能培养的,但领导力是可以培养的!任何一个企业家,通过一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提升他的领导力,从而增加他成为“下一个马云”的概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大多数时候是在他工作时完成的,包括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定期的反思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个优秀教练的辅导,以及一群具有相似背景和难题的企业家相互关照和敦促,可以加快其领导力发展的速度。

一个人要发展自己的领导力,70%来自于有挑战性的工作,20%来自于同伴的经验分享,只有10%来自于课堂和阅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商学院很难培养领导力的重要原因,因为商学院擅长的知识传授只能解决10%的问题,还有90%的问题是需要在工作中解决的。领导力和管理一样,都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手艺”,知道和做到是不一样的,做到和做好也是不一样的,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必须靠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精进,才能填平这个鸿沟。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提升领导力有点像是去健身房健身。你光办一张健身卡,读几本健身书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亲自训练起来,通过反复的、有压力的训练才能增强你的肌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有一个私人教练,可以让你的训练更加科学,进步更加迅速,如果你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则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自己,而且彼此督促也有助于更好坚持。一个人的领导力就像他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得以改善,教练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训练自己,同伴则会让他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这人就是领导力训练的诀窍。

一个人提升领导力有点像打游戏通关,每个阶段都有其挑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法则。十五年前的马云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他是经过艰难探索和修炼才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的,其中的挫败感和煎熬无人可以言说。后来我推广私人董事会,和很多企业家有过深入交流,更能体会卓越领导者是如何炼成的。还是那句话:领导者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他们必须每天面临各种挑战,私人董事会只是帮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而已。

这些道理是我后来才明白的。如果我当初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不会不自量力地去挑选一个如此艰巨的任务,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这一段经历,如果不是因为这段经历,我现在可能只是一个卖弄各种管理术语和模型的学者,而不会走上创业这条艰难之路。任何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对于我经历过的挫折,我充满了感恩之心,因为那些没有打败我的挫折,也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这也是一个极佳的提升领导力的机会。

最后交代一些“创新领导力精英计划”的命运,由于初衷和方法都不对,那个计划不出意料地成了一个政绩工程。由于预算还不能不花掉,政府把这个项目分包给了三所知名的商学院,所有参加这个项目的企业家都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政府补贴。当然,这个项目只不过是这些商学院的另一个“总裁班”,和培养“下一个马云”的初衷没有任何关系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陈雪频,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CEO。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