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毕于庆:一位老人 一座丰碑

  圣井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筹备组中的三名成员在查看即将建碑的碑址,左起毕于军、亓善水、毕于庆。
齐怀斌摄(人民视觉)

毕于庆,山东莱芜南部山区一位普通老人,多年来坚持做一件不普通的事——为村里46位革命烈士立碑。

“我们这里,假如一个庄有50个壮丁,上战场去拼命的绝不会只有49个!” 毕于庆攥紧拳头敲着面前坑坑洼洼的老桌子,仿佛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茶杯中的水随着敲打声溅了出来。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个贫穷小山村里的年轻人,都成群结队地戴着大红花、扛着枪,下山投身战斗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这个小山村在山东莱芜南部山区,叫圣井村。

岁月流转,时光一天天变好。当市场经济大潮涤荡老区大地时,村里却有一位老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个梦想——为村里46名革命烈士立碑。他,就是毕于庆。

(一)

上世纪60年代,圣井村开始统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情况。毕于庆主动要求做这件事,他一人将村里的烈士情况全弄清了。“可最后,村里只是在村委办公室设了一个灵堂纪念烈士,如果有一处纪念碑就好了。”建碑的想法就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2000年退休后,毕于庆开始着手工作。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费时费力又不讨好,这种事只有他这种倔驴会做!”老伴也不理解。

这项工程对一位生活在山村且不富裕的老人而言,的确很难。但倔犟的毕于庆不想放弃,因为“等到我死了,就不会再有人为他们做这件事了。”

毕于庆拿出收藏了几十年、上面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小本,小本上记录着他多年来搜集到的烈士信息。“打鬼子死了27个,解放战争死了11个,抗美援朝死了3个……”毕于庆掰着枯树枝一样、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头,一个个地数着,像在念叨着亲人的名字。每一位烈士什么时间参加革命、什么时间入党、什么时间牺牲,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村里有同样想法的不止他一个,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郭凤臣去世前紧紧握住毕于庆的手说:“请一定为他们把碑建起来!”

“有生之年,我要把剩下的这把力气全用来树起这块碑!”毕于庆一字一句地说,嘴角都有些颤抖。

(二)

建碑要有人、有钱、有地,而毕于庆什么也没有。

几年前,毕于庆和村里另外两位热心人亓善水、毕于军一起成立了筹备小组,制定规划,筹集资金。

经过一番争取,村里认可了这个筹备小组。之后,毕于庆向全国各地跟圣井村有关联的人发出捐款倡议书。一个月后,他收到了第一笔捐款1000元,这钱来自圣井村92岁的南下干部亓辛。

现在,他们收到的捐款已达11.5万元。这笔捐款的使用会不会引人猜疑?毕于庆笑了笑:“这一点我早就想到了。存折在我手上,可是户主姓名是其他人,密码也由筹备小组其他人掌握。要去银行提钱,只能所有人都到场才行。”

整个小村庄,被毕于庆老人的热情带动了起来,村里也终于准备了一块足够大的土地给烈士们建碑。

可是即便如此,全部工程要建下来,费用仍有缺口。毕于庆将写得密密麻麻的预算摊开给我们看。

“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碑高7.18米,材料用莱州灰大理石,石材抗风化,质地好,能长久保存。我希望这座碑可以教育村里世世代代的年轻人不要忘了那些老村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和牺牲。”毕于庆说。

(三)

郭凤臣的儿子在毕于庆的动员和鼓励下来到北京,辗转找到了当年参加过莱芜战役的部队老首长,请他为纪念碑题词。老首长听了毕于庆要为村里的英雄立碑的故事后,深受感动,挥笔题下“圣井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

不久,莱芜市委主要领导也了解到了圣井村村民为本村烈士树碑的事迹,随即指示莱城区委了解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莱城区随后组织召开了协调会,民政部门也给予立项支持。

在各方的努力下,很快,刻有46名烈士名单及老首长题词的圣井村革命英雄纪念碑便开始在泰安刻制。

纪念碑尚未刻制成功,毕于庆便等不及了。他赶到泰安,用相机将斜躺着的碑体拍了又拍。当晚,毕于庆失眠了,他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当年大规模动员参军时,村里参军的40多名战士穿着老式军装,戴着鲜艳的红花集体回望山村时的场景。第二天,他便急忙赶回村里,将自己拍的照片挨家挨户与村民们分享。

“多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了!”老人说。

记者走后不久,毕于庆打来电话,高兴地说:“政府重新又给批了一块地,位置比原先那块荒地好多了!”

本报记者 马龙 卞民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2日   06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