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4年高考艺术类专业“校考”陆续在各地展开,据部分家长反映,赣、鄂、豫、苏、陕等省二十多所高校艺考考生只要缴纳6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就能保证拿到艺考合格证。
推荐文章
热门推荐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 九次方大数据就像城市自来水公司-访数据财政理论奠基人王叁寿
- 融资中国“2018(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北京圆满落幕
- 马大为:对有机化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 吴晨光:为什么有人把舆情处置搞成了火上浇油
- 九次方大数据全面启动APP战略,打通数据资产运营惠民通道
- 常容法务创始人吴刚:创业者如何从零开始成为股权设计专家?
- keso:聊聊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这个中国科技圈“摆渡人”
- 华龙网执行总编周秋含:内容与渠道合在一起才是“王炸”
- 搜狗公司CEO王小川:通过技术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 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研究员陈薇:用数学逻辑来优化工作和人生
- 初橙资本CEO寿远:强链接、深学习,阿里way让世界更美好
- 当世界杯镇魂延禧攻略持续屠榜,长短视频之争的逻辑还成立么?
- 创新地图大会全程精华:王煜全扫描全球黑科技,盘点20大创新中心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陈少峰:动画电影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
- 社交直播和视频内容,硅谷巨头FacebookYouTube如何自我监管?
指标明码标价,提前泄露考题
在合肥市,安徽省省外院校设点艺术专业考试从2月6日开始,持续到3月2日,5万多名考生在这里集聚,参加全国上百所高校艺术专业考试。
刘先生是安徽滁州的一名考生家长,他向记者讲述了孩子参加考试过程中的怪现象。“刚到合肥,我儿子上的美术培训学校校长就来问:‘要不要买个学校?’”
他说,校长拿来一份价目表,上面几十所高校“明码标价”,便宜的四五万元,贵的十几万元。“这位校长说,他们跟大学有关系,只要花钱,考试时画的差一点,专业课也包过。”
刘先生“没买”,但随后的见闻让他焦虑。“湖南一个大学,安徽五千多人报名。我陪儿子在考场外候考,很多家长议论,说这个学校在安徽只招30人,听说指标已经卖完了,咱这不等于‘陪考’吗?”
刘先生说,开考后每天都接到兜售“包过指标”的信息。“培训班老师说,买了指标的考生包过专业课,但文化课考试不包过,剩下的机会就是你们的,别泄气。”
几名来自安徽阜阳的艺考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尝到了“花钱包过”的“甜头”。这次华东一所高校考前一天,培训班通知要考某部电影的影评,并给出了要点。第二天考试中一道大题,果然就是那部电影的影片分析。更奇怪的是,培训班老师竟然可以胸挂证件,到考场里“转了几圈”,现场“指点”。
利用主观评价,影响艺术考试
日前,记者走访了一家群发“包过短信”的招生中介机构。该机构负责人自称姓陆,多年“操作”赣、鄂、豫、苏、陕等省二十多所高校艺考,考生缴纳6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保证拿到艺考合格证。
他说,“包过”分为“半包”和“全包”:一本重点高校,包过专业课,但不包文化课;二本院校,不仅包专业课,考生文化课只要达到最低分数线,保证可以录取。
据介绍,武汉一所211高校的“操作手法”是:考前带学生去该校,接受艺术专业教授的“特训”。“考试内容都给你‘点到’,告诉你要画人头像、苹果还是橘子,评分标准是什么,基本上就是‘真题’了。”
而湖北一所二本院校的“操作手法”更为简便,“学校考前会通知考生,今年如何在画上做记号。阅卷时,学校老师将有标记的卷子找出来,打个高分。”
这家中介机构“生意红火”,访谈间不断有电话前来咨询,其中还有一名美术培训学校校长上门“求购指标”。这位陆姓负责人说,全省不少画校都是“老客户”,他们招生时承诺“本科包过”,其实就是考前来“批发指标”,之后加价“零售”给考生。
他说,艺考这个圈子每年都这样,考生不找关系,成功几率很低。只要肯花钱,连“八大美院”中某些院校也能搞定。不过今年受“人大招生腐败案败露”影响,“风头很紧”。
一位查处过教育腐败案的纪检干部对记者说,艺考是教育腐败的一个重灾区,主要利用专业课评分中的“主观弹性”。
“艺考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一幅画,如何衡量其‘表现生动、艺术气息强’,一般靠主观判断。”他说,艺考“评分猫儿腻”较多,如有评委只要听琵琶弹奏指法,就知道这位考生是不是自己培训过的,给其打高分。
一位中介机构负责人说,“卖指标”的钱高校“拿大头”,但招生人员是绝对不会直接和考生家长接触的,这是“行规”。“我们跟高校多年关系,也都是现金来往,从不转账。”
高校艺术教育,亟待进行改革
今年艺考期间,合肥市多雨雪,一些考点附近的出租房借机抬价,一间10平方米的卧室月租金要价六千元,很多考生只好合租。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对面的一个小区,一套两室一厅里挤着21名考生。
一些考生反映,他们“花钱、受罪”不是为“艺术梦”,而是相信艺考是一条上大学“捷径”。
几名来自皖北的考生说,他们本来学理科,去年班主任“动员”让改学“影视编导”。“她说这个好考大学,谁‘不听劝’会被‘穿小鞋’。”
据了解,江苏一家艺考培训机构在他们中学办了一个“校中校”,承诺“一个月学成,99%包过”。去年有50人报名,结果艺考“全过”,今年涨到80多人。“其实培训内容‘很水’,但培训老师说,他们跟很多大学是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将学员‘操作’入学。”一名考生说,“说白了,我们交钱上这个班,就是等着‘暗箱操作’!”
一位参加艺考的考生说,高中老师鼓励学生“从艺”,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我们学校在争‘全县高考升学率第一’,每个班要考15个本科,文理科只能考上几个,剩下的都靠艺考。”
一位高校教授表示,高校逐利也是“艺考热”的重要推手。“艺术专业学费高,光报考费就不少赚,导致一些理工科高校也不顾师资力量,竞相开设艺术专业、盲目扩招。”
中国艺术人才网的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3年,全国艺术类专业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考生从3.2万人激增到近百万人,占高考考生的10%,有的省超过20%。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艺考招生畸形繁荣,一是高校为赚钱,二是学生为混文凭。导致一些高校不坚持招生、培养标准,沦为“贩卖文凭的工厂”,衍生出种种艺考乱象。
专家建议,改革高校艺术教育制度,建立学校自主授予学位、社会认可的评价体系。“现有学历、学位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信誉作保障,如果由高校自己颁发,教育质量和学生水平不行,高校就招不到人。它就不敢乱扩招,更不敢搞招生腐败。”
来源:腾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