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教具 我来做(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王国顺用秸秆扎框架,用黄泥捏模型

“三尺讲台是我的田园,既然庄稼人不怕顶风冒雨,那么教师就要经历困难和挫折。唯其如此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人。”王国顺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中心学校教师,他的办公室里常有各种用矿泉水瓶、旧纸盒、废弃的金属及泥土等原材料制成的组合模型,乍看粗糙,经了解才知道是王老师花时间下功夫制作的教具。他自制教学土教具760多件,获国家专利13项,指导师生制作教具1300多件。

秸秆教具启发学生

王国顺1954年出生于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的农民家庭,1973年1月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乡校老师。当时的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课堂教学中实验器材严重匮乏。学生们对课程中一些视图原理以及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学生见识少、基础差,像物理实验课只能教师课堂讲实验,学生课下背实验。一个概念、一条定律往往磨破了嘴皮,学生仍像在听天书,教学效果很差。”

如何能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掌握物理原理呢?王国顺试着用黄泥、秸秆扎一些简单的道具拿到课堂上使用,效果确实好。

初试成功下,王国顺开始用秸秆扎成各种框架,用黄泥捏成各种模型,学生逐渐开了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于是,这一做就做了将近40年。“王老师的教具其貌不扬,但用于解释物理学科的定义及概念非常好,他指导我们自己操作演示,看到现象就学会了。”九年级2班的任飞翊说道。

勤勉生活挤出时间

为了筹措制作教具原材料资金,王国顺常利用寒暑假时间收废品,去外地用板车拉煤卖。在1977年严冬一次上淮南拉煤的路上,他睡在路边板车下面,第二天醒来时才发现被子上足足有两公分厚的雪。几十年来,在教具制作上王国顺为学校节约了将近20万元的教学资金。

“制作一件教具,平均要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作为一个民办学校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种地,还要照顾老婆孩子。王国顺于是加快生活节奏,合理安排时间。白天的事多,尽力做室外的事,晚上钻研教材,构思教具,节假日和双休日也经常花在了制作教具上。

教学之余,王国顺俨然是一位勤杂工。幻灯机、录像机坏了,喇叭、录音机不响了,办公桌、课桌、椅子毁了都是他修理,还包括疏通厕所的下水道。同时,他还在班里因人制宜增设了实用技术培训课,让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学习得到锻炼就能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刘勤靠在学校学到的实用技术到外地打工,月入不菲,而今返乡开办家电维修部,拿着10万元的年收入。

“王老师的教具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日常用品在他的手下变得非常神奇,一个螺丝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八年级3班学生蒋慧亚说道,“他经常说我们是他种的一季季‘庄稼’,教室是他的一块麦地,讲台是他的打谷场,他来学校教书就是为了一场场‘丰收’。”

年近花甲,王国顺仍然坚守教学一线,退休后他准备将全部教具捐献给学校。即将退休的王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立团队,建设实验室,带动更多年轻教师投身自制教具和教育事业中来。王国顺说:“教育是我的生命,教师是我一生钟爱的职业,自制教具是我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本报记者 叶 琦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14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