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老对手,他们二人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诸葛亮厉害,司马懿从来没占过什么便宜,“死诸葛”也能吓坏“活仲达”;有人认为司马懿更厉害,因为他笑到了最后。

这种争论很难最后做出定论,他们各有特点和优劣,难以比较出谁高谁低。如果非要比的话,诸葛亮似乎更长于做事,而司马懿则更精于做人。

诸葛亮做事至少有三个优点:勤奋、谨慎、执着。诸葛亮属于实干型人才,他长于行政工作和经济工作,刚加入刘备集团时,他长期负责征调赋税、保证战争供应方面的工作,这一段工作经历长达三、四年,虽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他干得应该很不错,所以很快晋升了职务,并被刘备委以协助关羽留守荆州的重任。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来到成都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处理行政事务,保证前线的后勤供应。他的才干逐渐被大家认可,所以刘备任命他为丞相,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也有了用武之地。

刘备去逝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刘禅年轻,没有治国理政经验,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亲自过问处理。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对外东联孙吴,对内平定了南夷,建立各种法度,整顿训练军队,做到了条令严明、赏罚必信,同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增强国力,蜀汉虽在三国中最小、最弱,反倒生机勃勃。

在治理国家方面诸葛亮主张“威之以法”,通过“恩荣并济”做到“上下有节”,对此虽然有不同看法,但针对当时蜀中“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现实状况,这些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从执行情况看,虽然用法“峻刻”了一些,但百姓都能普通理解和接受,原因在于诸葛亮执法时注意赏罚分明,他主张“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所以臣民“人怀自厉”,自我约束意识增强。

发展经济更是诸葛亮的长项,诸葛亮主张富国强兵,在他的治理下,蜀汉恢复了盐铁官营制度,加强了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发展经济方面诸葛亮管得很具体,比如他曾亲自过问蜀锦的生产,他说:“今民贫国虚,敌之资,唯仰锦耳。”

诸葛亮积极推动与孙吴以及西南夷的边境贸易、互市,用蚕桑绵绢、采帛文绣、桐布等物品与换取蜀汉需要的物资,使成都成为“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的大都会。在金融货币方面诸葛亮也有创新,他接受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价”,稳定了市场秩序,做到了“府库充实”。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为了发展经济、贸易,诸葛亮下令整修了剑门故道,开辟凉山险道,开通了益州与贵州、广西等地的水陆交通。他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整修了都江堰等水利设施,为了维护都江堰的正常运转,他亲自批准设立堰官,派一千二百人“主护之”。正是有了这一系列具体措施,蜀汉的经济才得以较快发展,从而在曹魏和孙吴的夹击中长期生存发展。

国家实力有了增强,诸葛亮为实现当初与刘备共同制定的政治方略,连续五次发动北伐,尽管这项事业难度更大,每次北伐都因为不同原因而失败或无果,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失败了就重新再来,不畏艰辛、执着奋斗,实现了他“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诺言。

诸葛亮虽然是个悲剧英雄,到最后他的政治理想也没能实现,而是累死在北伐前线,但他仍然受到了世人的爱戴。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刚刚去逝,各地百姓就纷纷请求为他立庙,逢年过节还有很多百姓在路边自发祭奠他。

一般来说,战争必然拖累经济进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大凡战时的领导人都很难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拥戴,诸葛亮做到了,这与他个人的功德以及一生都勤谨做事、忠心为国的精神不可分。

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他二十多岁来到曹操手下做事,直到七十岁时才摆脱曹氏的压制,四十多年里不仅与敌人作战,还与曹氏几代人斗争。在曹操、曹丕和曹睿祖孙三代时期,司马懿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曹家的人既用他又防他,他不得不处处小心,把自己隐藏起来。

数十年明争暗斗的生活培养了司马懿强大的忍耐力,他一忍再忍,低调做人,不与强手争高下,与对手拼耐力,最后一个个强劲的对手被他的耐力打跨,他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司马懿夺权是以流血政变为开始的,但民心向背在那时已经有了分晓,否则纵然夺下政权也坐不住。民心的变化既是曹氏集团衰落、奢华腐败造成的,也是司马懿长年如一日运筹的结果,他巧借民意,悄悄拉拢反曹势力,树立自己被打压、受排挤的形象,争取最大的支持,时机差不多时奋起一击,在他的面前,貌似强大的曹魏帝国瞬间便土崩瓦解了。

历史上司马懿的形象并不是太好,也许这是因为他长时间作为诸葛亮对手而存在的结果,这有点不公平。其实,如果说诸葛亮是做事的高手,司马懿就是做局的高手,在别人的地盘上能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慢慢地发展,悄悄地壮大,最终取而代之,这个过程居然长达数十年,除了司马懿在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会做事也要会做人,会做人也得会做事。做事的时候要一心做事,把心放在事业上,沉静下来,耐心把事情做好,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能去想更大的事业;做人的时候就要认真做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长远目标和长期打算,都要有必胜的信念。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原则,讲是非,但不要太计较利害;做事要有分寸,讲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对人,要往好处想,往长处看;对事,要往远处想,往大处看。

做人要低调,无论在职场、商场还是战场,低调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尤其在时机不成熟时,更要懂得让步,甘于吃亏,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做事则要高调,做就做最好的,追求完美、创造卓越,迎着困难上,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达到最高水平、最高境界。

事情成功了还要继续把人做好,成功不代表可以嚣张,仍然要低着头做人,扑下身子做事,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努力;事情失败了仍然可以把人做好,失败只是一次失利,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未必是自己做人的失败,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只要把人做好了,自然也会把事做好。

【文/南门太守 来源:我们爱历史(微信公号:his-tory)】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步兵炮:忠臣和篡位者,已经不需要比谁厉害了

黄金剩斗士:诸葛亮是将相之才,是做事的人,但却不是帝王之才,帝王之才需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刘备可能就是看穿了这点才放心留下诸葛亮辅佐刘禅,可惜刘禅无能,诸葛亮只能兼职起了自己不擅长的帝王差事,结果活活把自己累死了。司马懿倒是很懂得进退,所以虽然做事不是最厉害的,但却把别人成果都弄到了自己手里。

莲蓬蓬:没有谁高谁低,各有千秋。

李腾飞:不一定!得看前提条件!诸葛亮跟刘备时候有啥?司马懿跟曹操时候,曹操啥都有!司马懿起点比诸葛亮高太多了!

雨润细无声:只介绍诸葛亮,怎么不介绍司马懿,司马懿多厉害啊,受人尊敬,又韬光养晦。小编明显偏袒。更多司马懿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imayi

燊燊天地:论人品,天壤之别!忠,孔明!大奸冠,司马!谋权篡位!奸佞之徒!

风清扬:放在职场上,司马懿也是九死一生才能存活下来的人才!

天地苍茫任我行:姑且不论以权臣辅弱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就诸葛亮这样的全才几千年就这么一个。联吴抗曹纵横捭阖可比苏秦,坐镇荆南千里转运支援先主取蜀可比萧何,制汉科修水利兴农桑做蜀锦可比管仲,练兵统军布阵使人向死而前以孤军入强敌之境可比吴起,和东州荆州蜀中三派势力而无倾覆之危周翔宇或可与之并论,至于改革发明兵器、工具等等可比墨翟般输,其它战略思想、战术理论、为文、为书……皆有可观者。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不是说说而已。而司马懿这样的权谋者在历史成打,仅仅是拿诸葛亮的最低项带兵打仗就让他畏蜀如畏虎,至于权谋篡位者王莽、曹操、尔朱荣刘裕、赵匡胤、田恒子、袁世凯……不弱于司马懿的人太多了。有人把司马懿和德川家康并列为两大老乌龟,拜托,石田三成强曹爽兄弟太多了好吧。

李盈:论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三国时期唯一可以和诸葛亮相比的就是曹操,至于司马懿,就是专门衬托诸葛亮的。曹魏政权在较汉王朝来说已经是篡权,司马懿又篡了曹魏的权,必定不可能在历史上给予太高的评价。

24601:感觉总结的比较到位了。那个说“篡位者”的,第一严格意义上讲司马懿只是夺权而未篡位,其次他所辅佐的曹魏在宋之前基本被奉为正统啊。。。再者说这样“篡位”来上位的新皇帝还少吗。。。唉,要是靠名节能够决定成败的话,诸葛亮恐怕早就完成大统了吧。。。

田源:穿越过去,亲眼看看谁利害?

外交官他妈:多次劝谏,可刘禅还是如此荒唐,诸葛亮仍傻忠,明显把自己的千古名声看得比百姓死活更重要!心胸不够宽广

杨:厉害是很牛逼,利害是利益相关联,好吧
作者回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利害: 一: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心跳得~这人可真~ 二:利益和损害:不计~,~攸关

地道酬善:人生转眼既成空,莫以成败论英雄。至少孔明灯还在用。孔明庙还在

Mark_zh:做事不要害怕是非,即是对的要坚持做,不用理会闲言碎语吗?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妥帖。

MDL: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贡献论输赢

有时浑身不舒服:根本没有比头啊。司马一家和诸葛一家都很厉害,但是感觉司马家族只为自己而活,而诸葛家族忠心耿耿,其功劳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前面那篇文章),而司马家族的那几位皇帝,真不咋的,引出了八王之乱,然后有五胡乱华,对国家是大害

东方崛起:两个人很难比较优劣。诸葛也不完美,他整顿吏法,酷法厉刑,连年北划,与其说汉贼不两立,不如说一切是为了蜀汉的内争,然而并没有完全解除内争。

A:我觉得无论比什么司马懿都要逊色一筹,只不过诸葛命不长而已……

天地苍茫任我行:毫不夸张的说,像诸葛亮那样的全才几千年就这么一个,像司马懿那样的权谋者,中外历史上成打!更多诸葛亮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ugeliang

洪成:历史和人民早就给出了答案,当然诸葛亮人品和才能都比司马懿厉害。诸葛亮一个隆中对已经可以傲视当时的天下英才。更不要说后面的外交功绩,和治国安邦的功绩,就连他不擅长的军事,也足以抗衡司马懿。不篡权夺位,正是他人品高于司马懿!所以,有武侯祠,而无司马懿庙

猴年马月:诸葛武侯是所有做领导的榜样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告诉我们同志身体是革命本钱做人做事谦虚谨慎。

明神宗:自古从西川出来取得天下只有刘邦,从南方杀到北方只有朱元璋,孙中山,刘备想学刘邦可惜道行尚浅,后继无人!

破魔:诸葛亮个人品德的魅力,司马懿只可算是能人,精于算计

LapuaHedge:诸葛亮真的得民心吗?诸葛治蜀期间战争不断,为筹办军饷蜀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既然诸葛亮如此得民心为何在后期的对魏战争中只能用官二代?也就绑了个姜维过来,曹操虽说是奸雄,曹魏旗下几代人都猛将如云,曹魏不得民心哪来那么多猛将?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镜花水月:司马懿和诸葛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压力困难不同。

陈克:将欲张之 必固歙之 将欲强之 必固弱之 典型代表:司马懿

Joanne:孔明是得人和不得天时,所以注定悲剧,但孔明才是盖世英雄智谋双全,司马大奸臣一个,无法和孔明相提并论。

易日雍雍:比厉害当然是司马懿了 你要是比治国安民那就孔明

瑜:太守大人是诸葛迷吧,明显有偏袒之嫌哦……世家出身的司马懿似乎更能运筹政治,辅佐了曹丕站到权力的金字塔尖。若要二选其一作参谋:与其找一个败下阵来能抱头痛哭的队友,还不如寻觅一位能操胜券的豺狼队友,我毅然会选司马懿。

有自远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诸葛亮始终是楷模,司马懿做了皇帝更会佩服诸葛亮。

偏得谁心:卧龙辅佐刘禅算是愚忠,仲达推翻曹氏天下顺应发展

钢锁和不路丝:两人均为人中龙凤,诸葛更适合为相,主攻内政,搞经济工作。搞行政管理,搞民生民计。军事诸葛应该是弱项,虽然毅力可嘉。但是功败垂成。司马明显就是军事策略性的人物,善隐忍,在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能装孙子,能够充分利用现场环境,左右环境,最终改变环境,所以如果在乱世司马懿必胜,而在盛世则诸葛亮绝对完胜。

ZCai:对对对 玩得一手好货币

不足: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论,不难看出司马懿能玩弄诸葛在股掌之上。军事方面诸葛亮跟司马懿、周瑜、郭嘉、李儒,庞统,审配,邓艾、姜维等人相差甚远!

不足:诸葛北伐,一败再败!

无边-轻质砖隔墙:厉害是形容一个人做什么事做得比别人好,利害是形容一种关系。两个词具体含义绝然不同,小编说的通用,是在普通书面语是大家看了能懂的状态下。如果是文字严谨的文书上是不可能通用
作者回复:小编再说一次,“利害“是多义词,其一便是与“厉害”同义,自古如此。如同本标题语景下用“利害“的名人名著例子多得是。

XGZ:你要是老板,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员工你收哪个?

邓桢龄:没有什么厉不厉害的区分,成功就是所谓的达到自身目的就是成功。当一切都将尘归于土,回首往昔是否感到后悔,感觉生命是否虚度,这才是最重要的。感觉这世间不再留有遗憾,这人生才算是没白来。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张佳玮: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 刘黎平说三国:关羽的傲 其实是一种工作艺术

➤ 张明扬: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狭小的政治舞台

➤ 邓艾灭蜀之路:蜀道难,都以为难在四川,其实难在甘肃陇南!

➤ 看过三国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儿吗?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奸雄司马懿的攻守之道 值得每一个交易者学习说道:

    司马懿,《三国演义》中最后的胜利者,这位最终统一了天下的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是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他的用兵之道非常值得后人品味、借鉴和学习。司马懿不但擅长进攻,而且精于防守,这跟交易很像,一般来说新手都很喜欢进攻,最后发现,防守才是稳定盈利的必要条件。

    司马懿,因为传统戏剧和民间传说等原因,他同曹操一样,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白脸奸臣形象。尤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集冷酷、阴险于一身的奸臣。其实,历史上的司马懿却是一个聪慧明达、忠贞坚毅的长者,他一生极富自知之明,特别是在攻守之道上,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三国后期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公元215年,曹操攻伐张鲁,平定了汉中。年轻的司马懿向曹操进言,趁刘备刚刚入蜀人心未稳之机,立即出兵攻打刘备。曹操没有同意。过了几天,蜀国来降的人说,蜀国因为曹军攻破了汉中,人心恐慌,一天骚乱几十次,后来见曹军并未进攻,人心又安定下来。良机稍纵即逝,曹操懊悔不已。曹操一生用兵如神,但在这件事情的认识上,司马懿则略胜一筹。

    司马懿深谙兵法要领,对敌打击往往动如脱兔,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公元227年,魏将孟达因为魏文帝去世,唯恐自己失宠,于是私下与诸葛亮联络,打算弃魏降蜀。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去信抚慰孟达,同时不顾千里行程,以日行75公里的速度进军,仅用8天就抵达上庸,而孟达这时尚在梦中。16天后,司马懿破城,将孟达处死。等蜀国救兵来到,一切已成定局。

    司马懿不但擅长进攻,而且精于防守。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保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

    司马懿从此更加坚信防守策略的正确性,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司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

    纵观司马懿用兵之道,仍能领略到一种处事不乱、稳扎稳打、游刃有余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源于他知己知彼、能退能进、擅长攻守的修养,非常值得后人品味、借鉴和学习。

    新手很喜欢进攻,一开始很多人也是喜欢进攻。

    最后发现,防守才是稳定盈利的必要条件。

    最近几年,一直锻炼防守,苦练、悟性、不断学习。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懂得空仓,已经过了第一阶段。

    懂得防守,已经达到第二阶段。

    正确的持仓方法是,当仓位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你才持有。要让市场告诉你,你的交易是正确的,而永远不要等它提醒你是错误的。当你的交易处于正确的方向时,市场会告诉你这点,你需要做的只是牢牢持仓。如果你不是自己系统的清除那些未被证明是正确的仓位,而等市场来告诉你:你的交易是错误的,这时候,你的风险就要高出很多。

    直到被证明正确以前,我们假定我们是错的(我们一开始不假定我们是绝对正确的)。

    《孙子兵法》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形篇》)
      
    孙子这句话说的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孙子主张要"有备无患",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淮南子·兵略训》说:“善用兵者,必先求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盐铁论·险固》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投笔肤谈》说:“凡欲胜人,必先以敌不可胜我之事为之于己,而后乘隙以攻之。”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用兵作战应遵循先要做到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机破敌,争取胜利的基本原则。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随波逐流,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借力打力、后发制人,引用太极的方法,与运作手法融为一体,在市场中,先立足于防守,面对对方来力借力反击。

    司马懿的那些对手,在性格上各自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同时却也各自有着致命的弱点。曹操败于贪,过分的自我膨胀使他太盲目轻敌,结果导致了赤壁的惨败;(演义中的)周瑜败于嗔,过分的嫉妒使他盛年夭亡,饮恨千古;诸葛亮败于痴,对信念的过分追求使他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火,最终灯尽油枯。

    狂放的曹操败于狂放,激情的周瑜败于激情,执着的诸葛亮败于执着,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唯有司马懿,性格上几乎没有任何亮点,然而与之对应的,便是没有任何破绽缺陷。这是司马懿的乏味之处,也是高明之处,更是可怕之处。

    司马懿,不同于刘备的矛盾忍耐,他的忍耐完完全全是出于清醒冷静的主动选择,那样安之若素,那样自然而然。我怀疑这人性格中是否天生就带着那么一股冷漠凉薄,或许正如吕布纯粹是为战斗而生一样,他也纯粹是为玩弄权术而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冷酷的人,一架冷冰冰的机器,只有对形势和利益的缜密算计,没有任何常人的情感。

    司马懿自幼所信奉的儒家学说,他的人生其实是最成功的,整个三国时代,只有他一个人完全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多年的隐忍韬晦,能说他没修身么?教出了司马师、司马昭这心思能路人皆知的两个“德才兼备”的儿子,能说他没齐家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能说他没治国么?给子孙们打下了统一的基础,能说他没平天下么?再看《三国演义》中被立为道德标杆的刘备、诸葛亮、关羽,至多做到了前两层,诸葛亮勉强达到了第三层,与司马懿相比,实在是萤火与日月争辉,“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

    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率先灭亡,共历备、禅二帝,前后42年。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让,废其为陈留王,曹魏灭亡,历丕、叡、芳、髦、奂五帝,前后45年;司马炎登基,改国号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其叔父司马师为景帝,其父司马昭为文帝。
      
    公元279年,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晋将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建业。
      
    公元280年,晋将王濬破建业,吴主孙皓降晋,孙吴灭亡,共历权、亮、休、皓四帝,前后58年。华夏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混战,至此重归统一,史称三分归晋。

    历史上的乱世,有时是勇士与贵族之间的堂堂战阵,如春秋战国;有时却是流氓对泼皮的市井械斗,如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三国演义的前半段属于前者,后半段却属于后者,它以最浪漫的桃园三结义为开始,却以最现实的三分归晋为结束。于是相应地,关于三国的这组文字,也就应该以刘备为开头,以司马懿为结尾。

    前者虽然本人并无太多英雄气概,但却有着众多充满英雄气概的兄弟和部下们,而后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离“英雄”这个字眼相去甚远。他开始活跃的时代,正是一个后英雄时代,远大的志向不见了,雄浑的战争不见了,激动人心的传奇不见了,就连慷慨悲壮的死亡都不见了,只剩下明争暗斗、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蝇营狗苟,手段性的一切成为了主题,在历史舞台上卖力演出的,全是一群粉墨登场的跳梁小丑。纵然这是时代的选择,但无可置疑的是,其中却也浸透着命运对人世浓重的嘲讽与感伤。

    司马懿权谋之术不下于曹操,用兵之道不输于诸葛亮,但他的历史传说和一般人眼中的地位却远逊于两者。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阴柔和隐忍之术往往被中国人认为不够光明正大,他缺乏曹操那样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也缺乏诸葛亮那样的忠贞与悲剧气质。然而,他混合儒、道、权谋家的多元气质也许正是三国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或者可以说,真正能够代表三国时代精神的,是曹操,是诸葛亮,更是司马懿。

    在司马懿48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顶点,他破除孟达的反叛,在战前、战中、战后、战略上、战术上,都表现的完美无缺,这说明50岁左右的男人是人生中心智最成熟的阶段。紧接着,他开始直接面对人生中第一个强劲的对手–诸葛亮。

    诸葛亮比司马懿幸运的多,他的领导对他向来信任,并且也不够强势,因此诸葛亮很早便开始发挥他的才能去建功立业。但也正是诸葛亮的名声,最终成就了司马懿。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诸葛亮都没能真正的战胜过司马懿。

    与一位被后世认为智商和情商绝对排名中国历史前十的人物交手7年,从没有被真正的击败过,这从侧面说明了两者是处于同一水准上的人物。然而后人却只记得“死诸葛吓走活司马”这句话。这可能就集中体现了国人的同情弱者心理。司马懿悲哀的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上,但不正确的立场上了。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位白手起家不畏强权的优秀民营企业家,而司马懿只是一位继承了庞大国有资产的平庸国企领导人。其实客观的讲,企业家的优秀与否不在于资本的获取方式,而在于你控制的盘子有多大。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才被正式委以重任,从而能充分发挥他的军政才干:太和二年(228)袭破新城太守、蜀汉降将孟达。其后由于曹休、曹真等宿将相继去世,他得以专擅曹魏对蜀汉之战事。由于荆州已失,诸葛亮北伐,只有出秦川,即以汉中为基地,经陈仓小道或斜谷道攻击关中平原,别无他途。不仅如此,粮食供应不足始终是蜀军的软肋,司马懿一针见血地分析出诸葛亮“每以粮少为限,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捻不能动矣”。

    为了防止自己陷入类似困境,司马懿于太和四年建立了上郢军屯基地,先保证了关中魏军的后勤供给,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诸葛亮这个对手,司马懿采取了持重保守的作战方针:诸葛亮四次北伐后,他就预料蜀军将再出祁山,攻陈仓,野战在陇右。果然,青龙二年二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口,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20万大军对峙于渭水南。然而,力求稳扎稳打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等将领提出的,从武功(陕西周至县西)一线直取长安的冒险性作战计划,而是西上五丈原,从而正中司马懿下怀,后者坚守不出,相持超过百日。诸葛亮为求一战,突破魏军防线,以巾帼之服相赠司马懿,示之如妇人,激起魏将士愤怒。司马懿为了借明帝之权威震慑众将,装模作样地上表请战。

    对此,诸葛亮看得很清楚,他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耶?”司马懿坐等抱病远征的诸葛亮殁于五丈原军中,蜀汉自此再无力向曹魏发动战略进攻了。

    最为关键的是,司马懿非常善于判断形势,洞悉厉害关系,驱动有利因素为己所用,同时预防不利因素。司马懿懂得分析形势,合理运用强攻、防守、退却、示弱、装病、密谋等战术,取得了政绩,巩固和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充分显示了司马懿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优秀的战术家。

    交易中能洞悉先机,进退有据者,胜率就能大幅提升。

    另则司马懿活得长,活了72岁。活得长的优势使司马懿在境外(蜀、吴两国)的对手越来越少(诸葛亮、诸葛瑾等各自离世),也使得在朝内的竞争对手逐步被“淘汰出局”(魏国中后期的曹真病死、其子曹爽却逐步显示出不如司马懿的政治军事才能),连主子也一个个离世而去(曹操、曹丕、曹睿),建立功业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最终在第四个主子曹芳时期成为了全面掌管魏国朝政的权臣。

    在市场里也是活得长的能最终盈利的概率大。如果身体好,心态好,情商高,必能活的长!

    司马懿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到位,手把手的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身知这么大的事业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好父亲。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始终与对手相持,活活拖垮对手,既保证了自己在军队中的长期威望,又让曹魏离不开自己,从中得到最大好处。其隐忍的能力天下无双,七十岁的司马懿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夺下曹魏政权,将事业传承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含笑而去。一生过得完整、精彩。

  2. 米七六:司马懿这件“不世之功”,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说道:

    一:襄平大屠杀

    曹魏明帝景初二年,太尉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进攻四千里之外的辽东公孙渊。公孙氏割据辽东五十年,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地域遥远,政权牢固,时有不臣之心。公孙渊的爷爷公孙度时期,朝廷封他为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称霸,永宁侯是什么东西!”根本不理会朝廷的命令。

    曹魏政权当时力量有所不及,以怀柔政策为主,一次次安抚公孙家的不逊。到了公孙渊更是骄横跋扈,公开和东吴孙权勾结,和曹魏唱对台戏。曹魏终于忍无可忍,请出最有能力的司马懿,来解决这个问题。

    出发时,魏明帝问司马懿要多长时间完成任务。司马懿胸有成竹地说:“去一百天,攻打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中间休息六十天,算下来一年时间足够了。”这个老谋深算的计划,全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司马懿对将军们说:“这次远征辽东,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老问题。所以我不怕敌人应战,只怕敌人逃跑。”他用兵像蟒蛇緾住猎物一样,慢慢收紧。最后把公孙渊围困在辽东的首府襄平城内。公孙渊穷途末路,率军突围,被斩杀在梁水边上。

    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看看动物世界就明白,老狼回头看东西,只要扭转脖子就行。背对镜头,一张狼脸可以转过来冲你伸舌头,相当怕人。有这种面相的人,猜忌心很重,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司马懿做事情的风格是斩草除根,一点活路都不开。这一次攻下辽东,这种风格更是充分得到体现。

    司马懿率军进入襄平,狼性大发,又为了震慑人心,开始血洗叛乱势力。公孙渊自己设置的官员,全部斩杀。屠杀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把尸体堆城一座山,筑为“京观”。撤军时,又强行把辽东数万居民迁往中原,加上几次战役消灭的辽东军民,基本上把辽东汉人扫荡一空。辽东原来大多数是汉人,经此一浩劫,幸存的寥寥无几。周围的鲜卑、匈奴等胡人趁机进入辽东,把这片肥沃的土地占据为自留地。

    二:五胡中的鲜卑

    所谓五胡乱华是指西晋末年,匈奴、鲜卑、氐、羯、羌等五个胡人民族乘晋宗室“八王之乱”,起兵占据中国北方,使北方处于几百年的战争大动荡之中。公孙家领地东北方向以鲜卑为代表,在此期间,建立了好几个以燕为国号的鲜卑民族的国家政权。

    鲜卑和乌丸一样,是东胡的后裔,因居鲜卑山号称鲜卑。汉初匈奴强盛时,东胡被打得东奔西走,匈奴没落后,他们渐渐兴起,取代匈奴成为北方的霸主。《说唐》中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的“宇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的“慕容”等姓氏,都是鲜卑族的典型大姓。后来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政权,就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

    胡人民族有个特点,其中出了一个英雄人物,就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威胁到中国的北方疆域。这个人物一死,就分裂成好几部,各自为阵,互相残杀。所以中原的政权对付这些胡人的政策就是在他内部培植反对派,最好分裂成十几部,大家都依靠汉人,这就能镇得住这些英勇善战的民族,这叫分而治之。

    建安年间,乌丸鲜卑都依附北方的强豪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并乘胜进攻,大败袁家和乌丸的联合部队,把很多投降的匈奴、鲜卑等胡人迁移到幽州、并州等地,充实人口,也加强边防。很多胡人头目都成为曹魏分封的官员。右北平、渔阳、辽西三郡的骑兵因为胡人众多,号称勇冠天下。胡人的实力在北方几个州郡中不断地滋生强盛起来。

    匈奴右贤王刘豹安排在并州,率领的匈奴部落渐渐强大时,曹魏的大将邓艾就上书,建议培养另一个头目,把这些匈奴人分成两部。但实施的不很到位。五胡乱华时,刘豹的儿子刘渊建立了匈奴人的帝国“汉”,是天下大乱的最早起事者。

    在曹魏政权又打又拉的政策下,鲜卑内部也分分合合,时而依附中央,时而又叛乱劫掠,是中国北方非常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当时的辽东公孙家族,经营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力量雄厚,威加北方,是胡人与中原之间的一个有力的屏障。

    三:公孙氏对付胡人

    公孙氏一直插手北方胡人的事务。建安年间,曹操进攻逃到北方的袁绍儿子袁谭、袁尚等人,时柳城胡人首领峭王派遣五千骑兵协助袁家对付曹操。曹操派大臣牵招出使柳城,公孙家也派大臣韩忠带着单于的印授出使柳城。峭王召开大会,对牵招说:“以前袁大人说受天子之命,拜封我为单于。现在曹大人又说要奏明天子,封我为真单于。辽东又说封我为单于,到底谁说了算?”

    牵招说:“以前是袁大人说了算。现在天子让曹大人代替他了,现在当然曹大人说了算。辽东只是一个郡,根本没有权利加封你为单于。”韩忠说:“我辽东拥兵百万,威震东北。现在是强者为王的时候,曹操凭什么说了算?”牵招怒骂道:“曹大人奉天子讨四方,正在平定天下。你们辽东凭着地远险阻,胆敢擅自分封,早晚就是要消灭你们这些人。”冲是去摁住韩忠的脑袋,拨出刀来,就要剁了韩忠。峭王等人大惊失色,拼命拉住牵招。韩忠拣了一条命,胡人全部归顺曹魏代表的中央政权。

    这一次较量,辽东落下风。但辽东在胡人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公孙渊从祖父公孙度开始,三世占据辽东。曹魏也因其地域遥远,委派总管辽东以北事务,所以东北的鲜卑、乌丸等基本被公孙家隔绝在外,和中原没有通消息。

    公孙度在位时,就“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内”,把辽东一带的胡人打的服服帖帖,甚至打到了朝鲜半岛。只要胡人略有异动,公孙家就出兵进行镇压,分封归顺的,打击反抗的。高句丽、乌丸、鲜卑等胡人迫于公孙家的兵威,不得不服从。但双方的世仇一直长存。公孙渊明确叛魏称燕王时,派人给鲜卑大人们授以印信,大肆拉拢胡人为自己效力。由此也证明公孙家在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

    四:后果

    司马懿屠灭襄平,消灭了曹魏的一个大患,也扫去了胡人与中原之间的一个重要屏障。辽东郡数万汉人被强行迁移到内地,其地盘为之一空,胡人趁机进驻占领了很多地区。到西晋初年,辽东周围基本已经成为胡人的天下,为胡人的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司马懿进攻辽东时,部队里有一支鲜卑族军队,首领叫莫护跋,英勇非常。剿灭公孙渊后,莫护跋因军功被封为率义王,才在棘城以北建立国家。莫护跋非常喜欢一种叫“步摇冠”的汉人帽子,也束发戴帽,鲜卑语叫“步摇”为“慕容”, 莫护跋的后人就以慕容为族姓,这就是五胡乱华中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氏的来源。

    公孙渊在胡人面前,是个仰脸的女人,精明能干;在司马懿的面前,就是乡下的小脚大姐,举步维艰。司马懿干掉了曹魏的一个大敌,却扶起了中原汉民族的许多敌对胡人政权,这个“功劳”,使司马懿成为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之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