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什么最恨他的老师——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是非

我自出生至30岁,生活在合肥市安徽日报社职工宿舍大院内(俗称老报社),此处与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合在一起原为李鸿章公祠,占地约1公顷。当年院子里,清代老房子横梁柱头浮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武将身披的铠甲鳞片,一片片都能数得清,长矛的缨须好像还在飘动,文官的帽翅也仿佛还在摇摆。这些小人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极为美妙的印象,这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东西!也让当时仅有四五岁的我涌起一种英雄情结,直至今日仍难以忘怀。

尽管笔者是合肥人,住在公祠里,也姓李,但与中堂毫无亲戚关系,他自是姓许的从江西迁过来,所以合肥至今有“许李不通婚”之说。我们家自父辈由阜阳迁入,我爷爷倒是外形与中堂有几分相似,爷爷身材高大,颌下一部银须不怒自威。

据笔者考证,李中堂身高1.84米以上,从访美照片看出,李中堂与美国总统格兰特站在一起身高相若,格兰特身高6尺2寸,合1.87米(中堂穿的靴子略厚)。同僚称其“李大架子”,如同毛主席给罗瑞卿起外号“罗长子”一样。李中堂进士出身,当上了翰林,笔者查了下:竟然还是庶吉士(优等生中的尖子生)。

后李鸿章入幕曾国藩,再后来自办淮军团练,就是回家拉杆子,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叶志超、吴长庆、潘鼎新、聂士成等都出其门下。李统帅的淮军善用火器,打太平军战功卓著,经常杀降,有了从“翰林变绿林”的恶名。就是这个“绿林”,成了晚清中流砥柱。李也不在意恶名,他在上海江苏与洋人交往密切,说“洋人来,我就跟他们打痞子腔”。这点为他的曾老师很不喜欢。不过,不打痞子腔的曾老师,处理天津教案时大败而回。

当然,李从曾老师那里学会了一招“挺经”,越困难越挺,现代励志说法就是:永不言弃。近世日本解密档案:甲午战争中,日方已破译清国密电码,马关条约时掌握清国谈判所有底牌。大清皇家已同意赔款,李中堂还在那里为砍掉几万两苦苦费心;中堂赴日签约时被日本浪人开枪击伤面颊,血染黄马褂(原件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仍不废谈判,舆论大哗,日本人才算减了一万万两白银。

与洋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中堂,是各国尊敬的贤达。考虑到晚清颓靡,考虑到刚刚甲午战败,考虑到大清到处是叶名琛、叶志超这样的高级脓包,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受到西方最高规格接待,实在是奇葩。但,这一位股肱之臣却在中国天天被拆台。

古代有以籍贯称呼名人的习惯,李鸿章被称之为“李合肥”。从李合肥的名字引申出来了一幅著名对子,“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翁同龢是常熟人,当过户部尚书(古代司农官职管钱粮的),当了军机大臣后也分管户部。这个翁同龢就是专拆李鸿章台的,他既是状元又是两代帝师,是著名的清流领袖(空谈派)。

翁管银子,李鸿章要钱就是不批。南北洋水师打报告要求购买洋枪炮弹机器,户部回复暂停两年,军火钱留下来发军饷;北洋十多年未添一艘新舰,开花炮弹少得可怜,速射炮也不批,说买那玩意儿浪费;北洋预订下来的高速巡洋舰被日本人买去了(就是甲午海战中大出风头的吉野号)!

甲午战前,翁某居然是坚定的主战派,为的却是报私仇。翁同龢的哥哥曾经被李鸿章弹劾罢官,翁父一气去世,父兄之仇翁同龢一直记着。明知胜率甚小,非要让李去打。清人王伯恭笔记记录拜访翁的情景,“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蜷庐随笔》)

光绪二十年,甲午,李的海陆军相继战败后,翁同龢还在那里清谈,一会促成光绪责罚李氏,一会说不能让李联俄抗日,一会拒绝英法调停,一会说要“调东三省兵,建大粮台,派大员大将”,一会说这个和约不能签,一会说不能割地。完全空谈!是谁划掉了北洋的开花炮弹、速射炮、高速舰?是谁干掉了帝国最精锐的北洋?是谁干掉了大清最优秀的海陆军将领?又是谁去签了马关条约?可怜,大清的股肱之臣以及台湾就这样被忽悠没有了。

四年之后,光绪二十四年,历史终于还李鸿章一个公道。戊戌变法前,虽然康有为系翁保荐而来,但光绪仍亲自下旨让翁开缺回籍(撵滚蛋)。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帝(慈禧)下旨“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虽然那时光绪已被囚禁瀛台,但我坚信圣旨前段是光绪的本义。

光绪和慈禧终于看清了翁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只谋私利的专权者,厌恶极了他。这样的人今天仍很常见:表面大义凛然,口若悬河,以正义的名义以爱国的冠冕四处攻讦。实则搅局,一切以私利为出发点,而又无半点真实之本领。无怪,翁为官四十年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而被翁同龢百般攻讦的李中堂,在光绪二十年几乎结束了全部的政治势力,虽赋闲内阁,仍坚持不辞职挺住,就是不让翁某人接位。时隔七年,在八国联军打烂了帝国的脸面之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仍为帝国做了最后一件事,签署《辛丑条约》。

(《走向共和》电视剧照,光绪与翁同龢,光绪看到《马关条约》最后通牒本时痛苦不堪。)

按今世眼光还中堂一个公道:光绪二十年的甲午战争实际是李氏所能调动的北洋水师及淮军陆军(4——5万人)与整个日本帝国作战,平壤作战狂奔500里的叶志超就是淮军嫡系。战前南洋水师有艘船在阅兵时借到北洋水师,战争中被缴获,南洋事后还写信给日军,说我们船是被借到北洋海军的,战事与我们无关,请归还。如同日俄战争,中国保持中立一般。都是妙得很!

光绪二十七年,拳乱平息后,李鸿章再次作为“卖国贼”,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签后吐血两次,临终一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

中堂大人遗詩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

据录,中堂大人在贤良寺去世前,起身欲语,竟无声,眼角两行清泪,殁年78岁。十年之后,武昌炮响。

作者:李天军,羊城晚报主任记者,作协会员,著有《深圳十二年轮》,擅历史钩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