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飞: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片?

其实在武侠时代,中国人真的不喜欢武侠。就像美国开拓西部的时代如果有电影,相信也没什么人愿意把镜头对准那些蔑视法纪、信奉枪杆子里面出安全,和中国的闯关东没有本质区别的农民亡命之徒。

侠客的祖师爷墨子,当年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虽然也名列几大家之中,但若论后世影响力,则是远不如儒法道兵几家,和儒家斗了百十年,人家最后登堂入室,自己却烟消云散,法家韩非更是一句“侠以武犯禁”就把侠打入了恐怖分子之列。汉代,武帝把最后的侠客组织予以消灭,此后中国基本只有利益至上的帮派,而没有墨家这样理想至上的侠客组织。同样被汉武帝“灭”了下半身的史家司马迁写《游侠列传》,更像是一种祭奠和寄托。

在整个国家文明强健向上的时代,不务正业的游侠其意义与浪荡子无异,唐代是进取的朝代,所谓“若个书生万户候”。所以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王昌龄写下“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侠客,基本被贬得一钱不值。著名的唐传奇往往也与时代挂钩,如唐末创作的《虬髯客传》常被看作武侠小说的始祖,但其真正主角却是大败突厥的唐代名将李靖。​

武侠文化的真正兴起应在元明。元朝取消了科举,文人们一下失去了饭碗,于是小说评书开始创作,《水浒传》属于写实主义,小说的武功在现实中基本都有出处,可以印证,正如其中的人物,百分之九十九以现代文明标准来看都算不得好人,但却是真实江湖(庙堂与黑社会)的写照。再没有那种舍利而求义(墨家标准)的侠客,有的只是好勇斗狠,见了宋江等英雄纳头便拜,见了小民便板斧排头砍去的江湖豪强。这也并非武侠,而是世俗层面的强者崇拜。

每逢乱世之中,反而有对武侠文化的向往。明清交际之时,武侠小说发达,清末民国之间,剑仙小说与电影一齐上阵。这些武侠本质上是一种对超人的向往,正如瞿秋白写下“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著名的共产党人导演蔡楚生初见电影界前辈郑正秋,也痛陈神怪武侠的不良影响。

但也有另一种有识之士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因为武侠小说向上能成为神话,向下也能成为写实。武侠小说家之一的平江不肖生,本身是一位技击家;韩慕侠等武术家教练过的西北军,也成为了近代以来世界上唯一一支在冷兵器上打败日本军的军队。

孙中山在民国时代便倡导武术,曾说“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之术而不讲,以至整个社会积弱愈甚,却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对面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意思是说武术虽然不能敌枪炮,但却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同样的,当时的青年毛泽东为国家开出的药方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同样的意思。

现代以来在武侠文化上最成功的,小说家是金庸,电影家是徐克。金庸的小说承上启下,继承了传统武侠话本的特点,又引进现代小说和文化。同时,一连串的政治隐寓、预言也标志着金庸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徐克的电影一方面同样也有对政治、社会现实的隐寓,但最大的贡献是把武侠文化本身的娱乐魅力无限放大。

其实对超现实、超人的向往,这存在于许多民族之中,就像美国,其科学进步是一面,其喜欢蜘蛛侠超胆侠的幼稚心态又是一面,《银河护卫队》中抢夺毫无科学根据的石头,正如武侠小说中对武林秘籍的争夺。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手持光剑砍人的软科幻《星球大战》也将失去魅力。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在和平盛世(也多是平庸时代),武侠是娱乐文化的代表,清代人听《三侠五义》,正如好莱坞戏院放《神奇四侠》。在乱世,武侠是一种寄托,是战斗的旗帜,当然有时也是精神鸦片。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禁锢中,武侠代表了对体制的叛逆,对自由的追求。而在声光影画的现代,武侠则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能在娱乐性上与世界电影抗衡的片种(所以也成为各大导演闯荡好莱坞时的首选),所以西方有科幻,中国有武侠,不是我们落后,而是两者本质上相同(有科学根据的硬科幻观众群其实很小),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人类超出人类能力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向往。

(本文原发《现代画报》,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人间电影指南”,ID:rjdy2014)

作者:李小飞 媒体人、作家、编导。著有《再弹一弦江湖曲》、网络视频节目《电影:非说不可》制作人”。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陈风暴烈酒说道:

    ,省钱,人才储备,资源积累,这是从表象解释表象。没有解释到本质。
    这件事儿跟意识形态有关系,但是跟GCD一点关系都没有。主要是因为电影的母体艺术,国外是从戏剧(舞台剧)里演化出来的。我国是从戏曲里演化出来的。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步影片叫《定军山》,是个京剧纪录片。为什么是个京剧纪录片?因为不会拍别的。直到1913年才拍出第一部国产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电影从有了电影院开始,它就必然需要具备故事这一属性,所以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从戏剧而来的,但是我国本来没有戏剧(舞台剧)这个东西。有的就是戏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一直到京剧形成,所有戏曲几乎都是在演绎前朝前代的故事,本朝本代的故事演绎成戏曲的屈指可数。我国最开始的电影演员和主创有一大部分是从梨园行当里出来的。他们把戏曲演化成电影题材,很多都是化用了戏曲中的故事。他们最拿手和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我国的电影从业人员直到现在的编创主力小时候也大都接受过戏曲的熏染。所以古代故事的影响更大一些。
    题主既然扯到了科幻。也顺便说说科幻,我国也就前几年才出现了一本《三体》。儒勒凡尔纳1905年就死了。我国那会儿才弄出一个京剧纪录片来啊。而且你想想为什么科幻故事从美国发端,除了美国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之外,它总共就四百年历史,哪有那么多历史故事可以写,可不就得去写未来嘛。这本来是他们的耻辱,现在反而都成了骄傲了。故事就是过去的事儿啊。
    说一下历史,全世界只有我国从《史记》一直到《清史》这么明确的官方历史,还不包括衍生的稗官野史。这明明是光辉灿烂,也被说成是封闭的表现了。今天的历史热比民国时候的历史热还热呢?史学大家钱穆等人跟GCD有什么关系?钱穆他们那会儿是封闭啊?
    最后提一下婆婆媳妇,乡土风情之类的东西。这个从全亚洲范围来讲,都是他们本国电视剧的主力,只不过我国市场大,产量也就显得多了一点。欧美之所以少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不像亚洲这么强而已。
    最后说结论:中国为什么古装片多,因为中国古代故事多。推及到其他类型上全是一个道理。科幻少是因为好的科幻故事少。就这个原因。跟谁领导一点关系都没有。台湾谁领导呢,怎么没见过几部好科幻片啊?相反倒是《赛德克巴莱》这种片子能拍出来。投资大不大?技术难不难?

    PS:最后扯点别的,求求大家别妄自菲薄了。不停调侃缺点就算了。怎么优点也说成是缺点啦?昆丁做梦都想拍点黑奴之前的事儿呢,他们没有。

    说到古装片,这可是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大家通常不会把 《指环王》《天国王朝》《斯巴达》《埃及艳后》《唐顿庄园》《都铎王朝》《林肯》等划入古装片,但是它们就是。中国只要是清朝或以前的就算古装片了,而清朝才过去了100多年,如果讲述100年前就算古装片的话,所有南北战争的,甚至一战以前的都算古装片了。

    大多美国西部片讲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100多年前,按中国古装片的标准,那也是妥妥的古装片。
    如果题主穿越到60年前的美国,是不是也会问,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喜欢拍西部片?是不是我们的xx有问题啊?

    说婆媳题材和时代脱节实在太荒谬了。中国大约有六亿女性,去掉儿童少年,未婚,单亲,孤儿后最少还有三亿正在当或曾经当过婆婆或媳妇,还能找到几个比这更大的群体?婆媳问题是主旋律问题。

    拍科幻场景,是要花吓死人的钱的,其中布景,后期特技这两块的钱就可以砸死拍古装剧的了,中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影视基地,要拍片所有的场景都得自己造!用拍古装大片的钱去拍科幻片,只能出个粗制滥造的画面效果而已。另外,中国的剧组没有什么拍摄科幻片的经验,也很难找到信得过,成规模的能做科幻片的后期公司,国内不缺后期特技高手,但是成名的几乎没有,而且单个的高手毫无意义,剧组需要的是一个可合作的后期公司,中国没有这样的公司,中国的后期特技高手都是给外国公司做外包的,全部都是散户。至于国外的后期包装费用……算了吧,提了伤心。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性格里江湖气息太重,古装剧给了中国人一种超然社会的洒脱,似乎能突破某些限制,在各种被压迫中凭借一己之力(或刀剑)游刃有余,实现对现实社会不满的yy。
    第二,皇宫秘史,禁忌之恋,权力斗争,一直都是老百姓乐于相谈到话题,似乎能借此与权力阶级靠近些,所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层出不穷,乌鸦变凤凰是很多老百姓心中永远的梦,这种投机心理也是华夏民族性格里非常有趣的一点,当通过个人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只能通过yy来给予自己对生活的希望–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那“好人有好报”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信仰(似乎扯远了。。)
    第三,江湖其实就是中国的奇幻啊,现在看电视的很多人都是老爸老妈,你给他们看科幻他们看到下去吗?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人,看看婆媳关系是可以的,看阿尔法射线你不是整人吗?

    科幻片不可能不涉及“未来还有没有共产党”的问题。但是无论科幻片里设定有或者没有,都不好使。有,那就是妄议国家大政、恶毒攻击党和政府;没有,那就是一贯反党反人民、猖狂得向党中央进攻。反正都得枪毙。除非某导演/作者在国际上获了奖,迎合了TG好大喜功的性格,那么这种科幻片才能上映。

    楼主想看的“现代点儿的连续剧”应该是指:极其贴近时代、反映社会问题、立意深刻、不拘泥于婆媳打架婚外情类型、剧情丰富、制作精良的现代剧。然而并没与什么卵用。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如果能把一个臭鸡蛋卖出1万元的天价,你是愿意跟着我卖臭鸡蛋,还是去卖鸡蛋?由于我国电视剧和电影市场起步晚,好作品少,审批导致投机分子能赚大钱,且观众欣赏水平低,那么粗制滥造、立意低下、和时代脱节不反应社会问题的电视剧就可以挣大钱。在我国,现代题材电视剧要挣钱很简单,要么抓住大妈老头老太太这一类观众群。多讲讲婆媳矛盾、乡村邻里关系问题、婚外情问题。要么就抓住年轻女性观众群,塑造一个玛丽苏女主,一个长得帅但是渣到爆的男一号和一个能报销女主一切开支满足女主一切物欲的帅气男二号;再抄一抄韩剧桥段,一个言情剧就出来了。最近小说改编电视剧开始火爆,这种套路更适合圈钱了。所以,市场就这样,没人愿意好好做事业。都为了圈钱。

    而至于说古装剧,如实反映历史的一般只敢拍清朝的,而且除非涉及晚晴,不然满清都是正面形象。其他古装剧,除了《甄嬛传》,其他的在制作方面不是很用心。胡乱戏说,披着古装戏的皮演现代言情西这种情况太多了。为了防止因为“民族宗教问题”被审查部门枪毙,所以古装剧就是胡乱戏说,不停地黑汉族。

    所以,审查制度是我国电影和电视剧发展最大的障碍。

  2. 颜值与智慧并重说道:

    1,你想拍一个当代的动作片,动作片得有坏人,得干坏事,然后男主角才能打败坏人,反正不能让两个好人对打,那是喜剧。现在的观众口味都提高了,小偷小摸小打小闹都没意思,就得干大的,越大越好,什么爆炸、恐怖袭击,能整的全给整上,坏人越牛B越好,坏人牛B好人才牛B,这样观众才买帐。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国家,各地虽然偶尔有一些小偷小抢的现象,但总体还是好的,就算出了事情,警方也能很快解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你怎么拍?对了,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凡是涉及治安、警察的电影,拍之前都得把剧本交给当地公安厅政治部宣传处进行审查,拍完后再审一遍。涉及军人的则要交给解放军审查。嗯哼,你好好考虑一下。

    2,你想拍一个未来题材的科幻片,既然是未来,就得展示一下科技发展、社会面貌什么的吧?一牵扯社会,那么政治、国家、制度、政府都跑不掉,你全都得交代,这一交代就容易出事。另外,既然是拍未来,那就一定得整出点事情来,这事情还得是涉及全人类的,什么环境危机、世界末日,能整的全给整上,否则你花那么大功夫拍未来干嘛,直接拍现在不就得了。好了,问题来了,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好,未来一定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不愁吃穿的美好社会,即便有意外发生,未来的领导班子也一定可以解决之,保证大家不用担惊受怕。你怎么拍?拍个纪录片《美好的未来》吗?

    3,你想拍一个49年之后,80年代之前的片子……等等,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啊……你怎么拍?

    电影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投资越大越不能冒险,有三成可能性会被禁,投资商就不愿投资。所以,只要你的故事是发生在49年之后的,就必须尽可能把故事局限在小人物、小事件、小环境上面,而这与电影观众的趣味发展方向是相反的。

    不是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而是拍现代片太憋屈。

    中国最成功的电视剧都是出自年代剧(特别是清朝),抗战剧:康熙王朝,亮剑,还珠,宫……
    自[英雄]之后,在横店开始建立了大型的影视制作基地,大大降低了原本年代剧的拍摄难度(尤其是取景),也与此同时,要在规定资金内,规定时间内,规定人员内拍摄出符合市场要求的电视剧的唯一出路就是去横店拍古装片,拍抗战片。简单的说中国现在正在走30年代时期好莱坞电影或者70~80年代香港电影的老路,只不过即便是好莱坞也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卖座的程度限定内容,而鉴于中国大陆严格的广电审查制度,直接导致了类似浴缸里想养大鱼的想法。因此古装片的泛滥是根据国情.投资.效率三方面决定的

    在限制级的国家里怎么可能产生非常丰富的文化呢。

    是吧,我已经算是一个自我限制很少的一个同志了,但是在我落笔的时候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警察不能写,领导不能写,政策不能写,制度不能写,司法不能写,奴隶制不能写,西藏不能写,新疆不能写,集会不能写,游行不能写,黄色不能写,封杀不能写,低俗不能写,高雅我也写不出。(全场大笑)
    编剧也没辙啊,那剩下的,只能胡编乱造下历史了。

    一位中国导演想模仿《星球大战》拍一部科幻大片《地球保卫战》,于是他写好了剧本,也找好了投资,准备开拍。当然,拍之前必须送交广电总局审查。于是他把剧本大纲寄给了广电总局。
    大纲是这么写的:许多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火星人趁乱进攻地球。在危难时刻,太空船长梭罗和最后的武士卢克一起组成了反抗联军,抗击火星人的进攻。在丽亚公主、机器人R2、犹达师傅的帮助下,他们用“原力”打败了火星人的“黑暗力量”,一举攻破了火星人的飞船,挽救了地球。
    这位导演很快收到了广电总局的回复。回复中写道:既然地球已经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那么中国的情况怎样?
    导演马上回复:中国也是如此。
    广电总局:不可能。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绝不会乱。
    导演哭笑不得,回复道:到了那时候政党都已经不存在了。
    广电总局:你好大胆!竟敢诅咒XX党垮台?
    导演冷汗直冒,连忙回复:您误会了,这只是幻想出来的一个情况,不是真实的。
    广电总局:即便不是真实的,也会使观众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影响社会稳定,这个罪名你担当得起吗?
    导演心里一阵发毛,只得修改剧本。过了几天,他提交了新修改好的剧本大纲。
    大纲是这么写的:许多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但中国却是一片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然而,火星人却突然进攻地球。在危难时刻,太空船长梭罗和最后的武士卢克一起组成了反抗联军,抗击火星人的进攻。在丽亚公主、机器人R2、犹达师傅的帮助下,他们用“原力”打败了火星人的“黑暗力量”,一举攻破了火星人的飞船,挽救了地球。
    很快,他又收到了广电总局的回复。回复中写道:这个梭罗和卢克是什么身份?
    导演回复:他们是拯救地球的英雄。
    广电总局:难道地球就被这几个人给挽救了?我们的中国军队、公安干警在哪里?我们的党在哪里?
    导演:人类差不多已经被火星人打败了,最后是他们几个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打跑了火星人。
    广电总局:你这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蔑视组织的存在!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打回重写!
    导演没办法,只能再改。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改好了。
    新的大纲是这么写的:许多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但中国却是一片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然而,火星人却突然进攻地球。在危难时刻,我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梭罗和中国军人卢克一起组成了反抗联军,抗击火星人的进攻。在公安干警们的帮助下,他们用“原力”打败了火星人的“黑暗力量”,一举攻破了火星人的飞船,挽救了地球。
    很快,他收到了广电总局的回复。广电总局说:基本满意。不过,这“原力”和“黑暗力量”是什么东西?
    导演解释:它们是一种用意念控制的能量,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可以做到隔空打物,它有两个面,好的光明面和坏的黑暗面……
    广电总局立即有了回复:这怎么行?这是封建迷信!歪门邪道!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不明真相的群众会信以为真,青少年会竞相模仿,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打回重写!
    导演吐了三升血,好不容易缓过劲来。没办法,还得改。
    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最终通过审查的剧本大纲是这样的:
    许多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但中国却是一片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然而,火星人却突然进攻地球。在危难时刻,中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我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梭罗和中国军人卢克一起组成了反抗联军,抗击火星人的进攻。在公安干警们的帮助下,大家齐心协力,用菜刀、棍棒、镰刀、斧头与火星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一举打败了火星人,挽救了地球。最后卢克光荣入党,梭罗也成为了人们竞相学习的英雄模范。从此地球恢复了平静,人们幸福的生活着……
    导演兴冲冲拿着剧本去找投资方。投资方看完,沉默良久,说你只有找周星驰来拍。

    几百年后,一群外星人入侵地球!中国的许多边防部队阵亡,于是世界联手在一起,经过数天战斗,用普通的枪支武器,打败了强大的外星人!

    广电:为什么要让中国的边防部队阵亡?

    10L:这是为了体现外星人的强大

    广电:这会给边防战士造成极大的心理问题!会误导观众认为我国的边防部队不堪一击的

    10L拿回剧本在做修改:
    几百年后,一群外星人入侵地球!全世界都沦陷入外星人手中而中国的边防部队仍旧坚守岗位保护着中国,最后在几个有志之士为首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拿起手中的武器抗击外来侵略者,打败了强大的外星人!

    广电看后:党还健在为何国家被几个有志之士拯救了?

    10L:这是为了体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党自然也和百姓一起抗击侵略者了!

    广电:胡扯!你这是鼓动人民造反,拿回去重改

    几天后报纸上登出一条新闻,某导演因剧本多次得不到广电通过跳楼自杀……
    美国拍科幻片,因为没有太多历史。
    中国拍古装片,因为没有太多未来。

  3. 夜不黑说道:

    因为中国拼科幻拼不过美国,拼青春偶像拼不过韩国,拼侦探拼不过英国,而古装,武侠,婆媳,抗日等反应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的国家,古装剧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有市场啊!抗日是中国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历史,这个都是大家从小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唠叨到大的。主要讲为什么婆媳剧这种和现代社会脱节的电视剧为啥在中国还有很多人爱看。以下是我的观点(不赞同的勿喷谢谢):第一,中国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中年人居多,老年人他们就喜欢这个呀,中年人呢基本上也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些算是他们的回忆吧。
    第二,这问题其实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也是中国家庭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比方说汉景帝时期的窦太后吧,就把栗姬当做汉景帝的真爱,王夫人当作一心爱慕汉景帝的心机女(这只是个比喻,本人还是挺崇拜汉武帝他娘王夫人的,别在意哈),窦太后(汉景帝他娘)是婆婆,长公主刘瓢(汉景帝他姐)是姑姑,王夫人深受这俩的喜爱,而栗姬把这俩都得罪了,其结局就是栗姬挂了,王夫人得宠,刘彘更名为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来成了汉武帝,要是没有这婆婆姑姑在旁边煽风点火这景帝也不会那么轻易厌恶栗姬是不是(感觉这比喻有点扯,毕竟也有景帝自己的原因),所以婆媳剧其实也反应了中国小市民的生活常态,接地气啊,所以有人看呐。但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这种问题随着社会潮流越来越少所以婆媳剧已经是和社会脱节了,以后发展的趋势,我就呵呵了(大家都懂得)。最后中国的武侠剧就和美国的谍战片一个类型,特产啊!武侠小说是中国的特产,而且武侠电影拍的确实好看,外国人没见过,一下子被“惊艳”到了,好看啊!帅啊!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内功神马的在他们看来好神奇哟!这就跟美剧刚进中国那股势头一样,武侠剧是额们祖国滴特产嘛~还有个原因就是中国的科技水平目前达不到美国那么高,没法比,比不起,咱就换个方向,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不对,科幻不行就发扬本国文化,武侠古装中国特产啊,韩国的古装片哪有中国的宫斗神马的有气场啊,历史悠久是关键!古装武侠婆媳抗战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就算和社会脱节你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兴盛过,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拍这些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吧。(语言没那么专业,大白话,看得懂就行,同意的点个赞刷个评论或者放心里都行,不同意的就当看看笑话,个人看法,勿喷勿喷~)

    缺乏想象力,想不出如美国科幻类的后剧本,只能一次一次翻拍那些老掉牙的故事,讲述过去的故事,中国人还喜欢模仿,外国那个电影或电视剧拍的好看了,中国非要插一足画蛇添足般的再拍个剧情一摸一样的翻版,靠,就想不通那些导演编剧难道没脑子吗,别人吃剩下的还要抢着来,可能也是你和中国影视业的大体趋势有关,现在决定拍不拍电影的主要是投资商,投资商的目的就是要能收回成本,拍一个广受好评的影视作品,不管拍的好与坏,影视本身就会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投资商也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哎,说起来还真让人遗憾,中国导演大多没自信,趋炎附势,为了挣钱而拍戏,因为拍的烂剧太多了,导致中国百姓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变得狭隘,多少年了,电视一打开,不是民国戏就是宫斗戏,中国人脑子里也就这点东西了

    因為現實太苦悶,所以要逃避到虛幻空間裡
    因為科技不發達,大眾對科學也沒什麼熱情,所以拍科幻未來很沒底氣
    只有歷史是輝煌的,當然要多多回顧啦
    最後,那麼豐厚的歷史資源,不拍白不拍,幹嘛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等中國真的成科技大國了,國人對國家的科技水平感到驕傲
    那麼片商自然樂得多拍科幻,討好觀眾
    侦破类的、反腐败类的,早就发文限制拍摄了。这个基本上就是现代剧的核心了,别的青春偶像剧、军事题材的,审美疲劳了 。只能拍戏说、正说历史的剧集,这样没有审查的风险。
    一句话,光腚总局坐在那里,谁也不敢去撞枪口。

    民主政体之下喜欢拍现代剧,小人物
    贵族和寡头政体之下,喜欢拍古装剧,大人物

    民主政体之下,大家觉得现在的个人才是重要的,哪怕他只是小人物
    贵族和寡头政体之下,人们更关心大人物的故事

    古装剧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古装剧大都是关于大人物的
    拍古装片的初衷并没有那么深奥。偶然间某个导演拍了一部反响不错的古装片,然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收视率不错,可以仿造,更何况古装片有武侠、玄幻、宫廷等多种题材,剧本什么的完全可以正史加野史混合,或者天马行空地想象,创作自由简单。 至于审批能通过,不要太过费心地猜测有什么政治阴谋,洗脑倾向,文化控制之类的,默默地猜测初衷无非是想展现一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培养一下民族归属感和历史存在感。但是不能控制地,很多导演觉得如此自由就太过随便,以致雷剧众多,甚至宫廷剧戏码场景重叠度很高啊,坑爹的,能用点心么? ps:好剧还是有的,比如心如工作室的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还有14年期待中的长歌行

    科幻片美国有,偶像剧日韩都开始转型了,中国刚起步,悬疑剧这几年也就一个唐人街探案,中国五千年历史,一部史记就好几个大人物可拍,那样还好多人骂呢。
    而古装剧,它可以拍偶像剧正剧喜剧悲剧穿越剧魔幻剧等等等等。

    拿偶像剧来说,仙侠,武侠,宫斗,魔幻穿越要啥都有。不过作为一个网络小说四年的书迷,我还是希望种田文宅斗文能拍成电视剧,不过现在有些宅斗小说已经卖了版权了,希望吧,真的是希望,不要改的太狗血,用心拍,演员不怕难看,演技别忒烂了就行。
    这类型的代表有:仙剑奇侠传,神雕侠侣,甄嬛传,聊斋志异,步步惊心等。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步步惊心,它是一部狗血滥情的偶像剧,但是制作很用心,捧红了很多人,放在了清朝那样一个背景下,伴随着世事变迁,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偶像剧,不过桐华的名声却连累了它,据说作者抄袭,歪曲历史,曾许诺一部小说居然让一些书粉觉得自己的血好脏……这我就不能忍了。

    还有正剧,拍的特别有深度的就借古讽今,要么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再不济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代表作品,大宅门,闯关东,战长沙。
    别的不敢说,战长沙是我看过霍建华拍过的最有深度的电视剧,这使得他在我眼里绝对提高了一个档次。
    紧跟着他就拍了花千骨……
    真是偶像正剧两手抓呀!
    还有,现在中国古装剧已经开始出现偶像正剧化这种现象了,像《琅琊榜》,虽然我叔叔觉得剧情很烂,也不得不承认服装和山水不错。虽然收视率有些……低,但是影响力不小,胡歌的另一个经典角色(李逍遥和梅长苏),还捧红了王凯(应该是三部剧连着放出场率太高的缘故吧),也曾得了句“飘逸的正剧,沉稳的传奇”的评价,当然我也承认它的毛病很多……

    总之,希望中国的影视剧蓬勃发展,希望于妈之流赶紧滚蛋,希望我喜欢的小说可以好好拍!

    这是这个国家陷入封闭状态的一种表现。历史题材的古装剧很多展现的是过去历朝历代生活的悲催,而近一点的革命题材也大多是正面反应共党历史,体现伟光正,少有偏斜也难以播出,必然也许多是剪切掉的。反应现实的剧本是难以得见天日。未来科幻片,也许正如许多人所言,无法预见,并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还有未来的国家。其实,更多的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祟,反对普世价值,以为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就是特色,对社会思想太多禁锢,导演演员编剧都是带着镣铐跳舞罢了,这样的一种压制,不仅对电视剧电影不抱希望,中国文化界还能有多少值得留恋的呢?

    国内国外的观众群不一样,现在国内还习惯看电视的人大部分应该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女性比较关注婆媳类的,而男性就比较喜欢抗日以及古装以及警匪,科幻类的电视剧对于中年人来说并不是很能接受。而喜欢看科幻的年轻人缺并不喜欢看电视,都习惯在网上看这就对电视剧以及电视台方面的收益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会很少有人去投资拍摄科幻的了

    2015年10月16日 ,廣州,晴。
    城中村,改建房,第三層,小房間。
    陰暗的房間。電腦已被關掉。一個青年作家K驚惶失措,他被兩個平平安安A1和A2抓住了。
    K(聲音高亢):怎麼來抓我!?
    A1在K的背後反手扯住他的兩個胳膊,用膝蓋就上一擊。K老實了。
    A2甩出一疊文件,第一頁是蓋上公章的決定書。後面附有K的小說初稿。
    A2:我給你念念啊。(看了看K一眼。)“2114年2月1日,北京,晴,這是’禹跡號’乘人科考船離開太陽系的第二天。” 是你寫的不?
    K:是我的小說,《致一百年後的宇航員》…
    A2:那沒問題了,根據我國法律,你被逮捕了。
    K被銬走。房間裏,紙張散落。
    其中一頁隱隱能看到寫上罪名的判決書,上面寫著《氣象預報發佈與傳播管理辦法》:“非官方指定機構,不能擅自發布氣象預報信息。”

    如果但凡古装片就收视惨淡没人看,我相信电视剧制作公司是不会傻到拍一部明知道会赔钱的片子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市场。此外,目前市场上,政策管制太多,每个月份放什么主题的电视剧都规定了——比如今年九十月卫视黄金档要播放反法西斯题材电视剧,古装剧肯定不能播。。。算算一年也就暑期档什么的几个月能放古装片,能在众多古装阵营里杀出重围肯定都是制作相对好一点的片子。观众当然爱看。但即使这样,如果天天放古装片,也总有看腻的那一天。目前这样一年几部古装剧,当然看不够啦。我本人就喜欢古装剧,对于古装剧档期少这件事非常怨念。。。此外,对于问题里说的,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我不是很认同。我自己在一家电视剧策划公司工作,据我所知,古装剧因为档期限制,播出机会竞争压力大,植入广告较少,服化道样样都很贵的原因,相对于当代剧来说是没那么吃香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待商榷呢。

    我们还在崇拜我们伟大祖国的过去是多么多么辉煌、历史是多么多么久远,可惜我们回不去。而我们对未来不敢去想像也没有想像的能力,因为未来发展的主线不在我们的手上。我们现如今还在努力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关注的还是百姓生活,文化内容必然也是在这个方面表现。
    古装涉及的是古代的东西,当中的生活必然不如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而其中的封建内容也对我们的社会不会有什么冲击,况且大多数都是情感故事。
    家庭伦理是表现人民对现在生活的一种吐槽、一种诉求,对生活人生的一种态度。
    乡土是对民族文化传播的需求。
    抗战就更不用说了,歌颂~~~~~~
    还有一种是法制,拍的和豪门恩怨一样,情节离奇曲折,讲的面面是道,似乎展现我们司法多么完善多么公正。
    至于科技、科学、科幻,呵呵,竞争太激烈,自身也没什么内容拍,自然不会出现。
    ·中国的历史悠久,大多都有迹可循,有丰富的电影题材
    2.古装剧也算中国特色吧,国民认识最多的当然是自己国家,拍给看的当然不会让他们看不懂,在中国拍电视剧,不扯点中国特色,怎么播?
    3.文化的底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底蕴,就像自己的性格,很难改变,什么性格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是找最符合性格的事做,才会既有把握,又得心应手
    4.电视剧的观众群以什麽为主
    5.国情,文化,市场等诸多限制

  4. 西风独自凉说道: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喜欢拍科幻剧,很少拍历史剧,尤其是本国的。 WASP们有历史吗,建国,南北战争,二战?黑人民权运动?各个伟大的工程?………… 怎么拍都涉及“政治问题”,政治不正确,公映都公不了。至于“角斗士”、“莫西干”之类的题材,和主流美国人有关系? 拍出来没有多少文化认同感啊(为了有认同感,你看看美国拍的铁臂阿童木、KOF……,和美国式的超级英雄一个模子)。
    没有历史,科技又发达,怎么办呢,就YY未来啊,YY自己拯救人类啊。

    其实中美都是一样样的,极度自我,极度“霸权”

    主要是现在实在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古代最起码还有过几次辉煌。现在就是习大大上来后反腐败搞的有声有色据说美国都表示欣赏。可是贪官的钱最终还是落在好官的手里,老百姓叫好也不会分到一分钱。要是古代还会有杀富济贫的情节,所以我支持古装片。又谈到政治了,知乎不会是政府办的吧,我还是匿名吧。还有一家老小呢。

    必然是“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那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以小民之见,我们不仅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的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作纪念吧!告辞了!”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中国无论大陆还是港台,拍武侠片(注意,不是电视剧,而是纯电影)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式,那就是“名人”和“模仿”效应,看官如果有条件,可以去看香港电影纪录片《香江电影》系列。里面从坚叔到成龙,老中青少几代人都给出了自己对武侠电影的看法。其中完全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只要是“根据XXXX改编”的作品,如果不叫座,至少叫好。这种情况,到了“黄飞鸿”系列末期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之后新派武侠片,例如《龙虎门》、《精武风云》(甄子丹版),除了名人效应,别的东西真的乏善可陈。

    我个人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观点,也许大家会不同意,欢迎拍砖攻击指证(谩骂就算了)。中国的电影导演,极少有人能够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总喜欢把很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用以标新立异。以至于一部片子花团锦簇,但是到了最后,如果不是那几个名人撑场面,真的是“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

    在我看来,两步武侠片子最好,一部是《狮王争霸》,一部就是《叶问》。但综合来看,为什么我最终选择了《狮王争霸》,是因为同样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传奇故事,黄飞鸿的善恶观念,更适合于一个中国屁民的普遍价值观。《狮王争霸》的故事线非常简单,主线舞狮,背景矛盾一大一小,大背景是清政府的“国误”,小背景是大平号赵天霸的“人误”。黄飞鸿的话只是一家之言,但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加上赵箭(片中饰演赵天霸)这位应该得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绿叶一衬,整部片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这样的片子你不用去想为什么男女主角“穿了脱脱了穿”,不用去想为什么箭砸穿了屋顶掉下来居然还能穿透一个人的身体,不用去想为什么堂堂刑部尚书的衙门居然在荒郊野外(这里放了三个彩蛋,请武侠达人猜一猜分别是哪三步片子)……

    《叶问》其实已经达到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又一个巅峰,尤其是叶问nerf十个一级小号的时候,整部片子让很多硬汉当场泪下(当时和一群猪朋狗友结党去看的,结果看到这里好多爷们居然也哭了)。作为一个屁民,叶问在人间地狱当中做了他能做的,那就是“我要打十个”,除此之外,他仅有的就是那半个红薯。当然,最后他那句“我不是为了这十包米来的”是整个桥段的升华,而此时汉奸翻译的配合也非常到位。这部片子就是两个小人物苟活的故事,一个是叶问,一个是汉奸翻译,展现的都是在那个特殊时代下人性仅有的亮点,非常写实,这就够了。只不过金山找和最后那位日军boss的桥段太过生硬,没有赵天霸那样的灵气,因此让位于《狮王争霸》。

    如果所有的武侠片都能像《狮王争霸》《叶问》《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那样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那武侠片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题外话:至于陈嘉上作品的《精武英雄》(李连杰、仓田保昭),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两名好演员,一个好武指,而不是一部最好的电影。

    平生只爱江湖美,一入江湖岁月催。1920年代中国兴起的武侠片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武侠文化,转眼已近百年,成为备受青睐、最具中国特色的影片类型。

    韩非《五蠹》用寄生虫“蠹”形容“以武犯禁”、不事生产、被权贵包养的侠客,视其为威胁王权的祸端;“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史记》盛赞侠客“言必信,行必果,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李白推崇的游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与宝马银枪、功成身退的美国牛仔异曲同工。

    梳理武侠电影的发展轨迹,或可洞悉刀光侠影的未来。

    始于“不务正业”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就有侠客的用武之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物不得其平则鸣。面对不公不义、暗无天日的丑恶现实,所有愤怒、慷慨、忧伤、芳洁之情,不能无所寄托;一切苦难和对正义力量的渴望,亦不能不有所抒发。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不务正业,根据当时流行的美国侦探小说《焦头烂额》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类型片《车中盗》,“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今后的武打和侦探电影”。导演任彭年后来一口气拍了长达13集的系列片《关东大侠》,成为第一代武侠片导演。

    1922年上海《红杂志》连载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发誓要在电影方面“替中国人争回一点体面”的明星公司创办人张石川,据此书改编的《火烧红莲寺》,1928年5月13日于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火透大江南北,三年之内连拍18集。各大电影公司闻风而动,陆续推出200多部武侠电影,掀起第一波武侠片热潮。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北“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脱离抗日救国主题的武侠神怪片招致舆论的猛烈批评:“一方面造成理想成事实的神行万能,以至于四川峨眉道上有许多神经疯狂者跑上去,另一方面还造成野蛮的英雄主义,到处动手打人。”

    1932年6月,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发布公报,认定《江湖奇侠传》“荒诞不经,有违党义”,“红莲寺影片完全取材此书,其传播之广,为害之烈,甚于书籍”,“即行撒销红莲寺影片各集之准演执照”。当局查禁了60余部武侠片,通缉相关制作人和导演。

    何谓普世价值?但愿人间留侠气,不教狐鼠敢相侵:从荆轲刺秦到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从梁山好汉、三侠五义到罗宾汉、佐罗、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反抗暴政、匡扶正义、锄强扶弱、急人之难、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字、影像讴歌丹心侠骨、英雄主义、骑士精神的伟大和崇高,激发人们与战邪恶的豪情,实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主旋律,非一纸倒洗脚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禁令所能遏止。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电影人转战香港,1935年3月推出第19集《火烧红莲寺》。1949年胡鹏拍摄了以传奇人物黄飞鸿(1847—1924)为主角的《黄飞鸿传》,轰动香江。“一生颠沛流离、坎坷困厄,驾鹤西去的时候,后人甚至无力殡葬”的黄飞鸿,成为武侠电影的著名品牌,上百次搬上大银幕。

    新武侠鼎盛时期

    1954年梁羽生发表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金庸、古龙、温瑞安相继出手,为武侠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长城影业1964年推出香港开埠以来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武侠片《金鹰》,开启新派武侠电影的浪潮。张彻、胡金铨、楚原、张鑫炎、徐克、袁和平、程小东群雄纷起,武侠片进入鼎盛时期。

    指心而誓,男儿不死何用?描述抗日英雄的《大上海1937》(1986),让大陆观众第一次领略了“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张彻的风采。“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票房大卖的《独臂刀》(1967)确立了张彻电影的风格:男人视死如归、肝胆相照的血性和情谊在血肉横飞的暴力场面中升华,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这种有仇必报、重然诺轻生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香港江湖片。

    “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义薄云天的《水浒》统摄了张彻及其弟子吴宇森的灵魂,为朋友两肋插刀义不容辞,花前月下叽叽歪歪怎么可以?有个段子很能说明张彻的为人:被车门夹住手指的他,没有责怪关门不小心的司机,而是若无其事地径自走开。记者林冰评价:“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不应该当导演,应该去当丘吉尔。”也只有男人味道很浓的张彻,才拍得出那些快意恩仇、令人血脉贲张的武侠电影。

    天下苦秦久矣

    偏重于意境渲染的香港导演胡金铨,以《大醉侠》(1966)、《龙门客栈》(1967)、《侠女》(1970)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李安认为胡金铨“很中国,很现代,很有独创性”,“很现代”只怕未必。由于受到包括武侠小说在内的思想资源的制约,武侠片大多遵循除暴安良的传统套路,让人想起鲁迅、毛泽东对《水浒》的评价:“因为不反对天子,终于是奴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章太炎云:“古之学者,读书击剑,业成而武立,是以司马相如能论荆轲。”胡金铨推崇的儒侠境界可以归结为:日则练剑、夜必读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竹林大战、客栈激斗、塞外喋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国文化的空灵飘逸之美、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忠君情结,浸透了胡金铨的每一个镜头。这种优美的画面和爱国等于爱朝廷的价值观被张艺谋的《英雄》(2002年)推向了极致。

    抽离具体的历史情境,《英雄》和平、统一的主题成了空中楼阁,荆轲、高渐离躺着也中枪:尔等不识天下大局,险使和平之幸福时光化为乌有。此说成立,吴三桂诚可谓天地英雄。痛失爱侣陈圆圆的吴总兵化悲痛为力量,冒遗臭万年之大不韪,毅然引清兵入关,加快了统一大业的进程,民众得以早日结束战乱之苦。

    几位“英雄”或轻将性命托付与竖子,或见识浅陋,与秦王奢谈“天下”,跟那些引皇帝老儿为知己的穷酸书生如出一辙。

    什么天下?天下苦秦久矣: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金镖黄天霸

    受改革开放之惠,内地也开始引进、制作武侠片。1979年意大利剑侠片《佐罗》令国人如痴如醉,法国影星阿兰•德隆成为英俊、潇洒的代名词;1980年北影厂出品《神秘的大佛》,十几万元的成本,居然卖出440个拷贝!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让大陆观众真正体会到了武侠电影的魅力,不少影院凌晨还在加映,可见火爆程度。前往河南少林寺习武的青少年犹如过江之鲫,家长的报警电话此起彼伏。1983年大陆首次引进的香港电视剧集《霍元甲》(1981),为武侠热火上浇油。

    晚清公案小说《施公案》中被官府招安的绿林豪杰黄天霸,1920年代两次被搬上大银幕(《黄天霸》、《黄天霸招亲》)。李文化执导的《金镖黄天霸》(1987),描述黄天霸单枪匹马劫法场功亏一篑,为给大哥报仇行刺扬州知府失手被擒,之后充当朝廷鹰犬,将待自己恩重如山的义兄、义嫂及众家兄弟赶尽杀绝,得到康熙的召见和封赏。影片技术上尚显稚嫩,好就好在彻底颠覆了邪不压正、好人最终胜利的情节模式,深化了正义终将、但不是每次都能战胜邪恶的主题,堪称1980年代反思传统的启蒙浪潮在武侠电影方面结出的硕果。

    1990年代武侠片进入“徐克时间”,《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充分展示了徐克、程小东对暴力美学的理解,节奏明快、剪切凌厉、群星荟萃的《新龙门客栈》(1992),成为影迷口耳相传的经典。

    又一波新武侠来袭

    有鉴于精忠报国、行侠仗义、拜师学艺、报仇雪恨的武侠片泛滥成灾,电影人开始借武侠酒杯浇自家块垒,形成又一波新武侠电影。其中的佼佼者当推《双旗镇刀客》(1991)和《东邪西毒》(1994):前者直指人性的高贵和冷酷,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后者举重若轻,大至宇宙人生,小到一个鸡蛋;苍劲粗粝的影像风格、一言难尽的爱与哀愁,挥洒着侠客的恩怨和生命的悲情,加之林青霞、张国荣风华绝代,自然笑傲江湖。

    2008年5月18日,全新数码修复的终极版《东邪西毒》于戛纳举行全球首映。林青霞说她终于看懂了影片:“不知道是不是王家卫的思想领先了我们整整十四年?”

    没看懂不要紧,充满灵气的林青霞照样将慕容燕、慕容嫣的矜持、妩媚、哀伤、决绝、痴情、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欧阳峰是张国荣从一个明星成长为一名演员的标志:“有很多人喜欢我在《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中的表演,我自己喜欢《东邪西毒》。”

    总体感觉,《东邪西毒》新不如旧。东邪狮子大开口,马贼一咧嘴,好像豺狗龇牙。情况一下就挑明了,在这片弱肉强食的沙漠,东邪处于食物链的上端。终极版居然把这个凤头一刀宰掉!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陈勋奇制作的94版音乐苍凉、雄浑、大气,舍我其谁、虽千万人我往矣的侠者之风迎面而来,似盲剑客向马贼发起自杀性攻击一般荡气回肠。命运无可避免,怨天尤人何如针锋相对,让下一个伤口在前方等我:

    你好,哀愁!

    娇龙之死

    “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又何尝不是呢?”2001年,李安根据王度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卧虎藏龙》,捧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于世界影坛掀起武侠电影风潮。

    班固《汉书》批评司马迁对游侠的歌颂是“退处士而进奸雄”,因侠客只是“藉王公之势”“取重诸侯,显名天下”。出乎编导意料的是,《卧虎藏龙》以大侠李慕白将价值连城的青冥剑送给京城的贝勒爷展开故事,恰好为班固的指控提供了新的证据。

    锋剑霜刀何相逼,只叹江湖几人回。以人文精神取胜的李安,为一个残酷、无聊而又浪漫、缠绵的江湖涂抹了一层淡淡的哀伤:独自闯荡江湖的玉娇龙,对江湖、人心、爱情彻底幻灭,投身万丈绝壑。

  5. 令狐葱说道:

    在加缪看来,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和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初出茅庐的章子怡能够演出一位古代叛逆少女内心变化的层次感,足见导演功力。

    对敌人的承诺

    孔子提倡君子不拘于小信:“君子贞而不谅。”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儒家认为服务于道义的诚信才能称之为诚信,“君子”、“大人”为了大义不必拘泥于信用的小节,诚信是可以灵活掌握、变通的手段。

    有个叫陈可辛的导演对此不以为然,用《投名状》(2007)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悲剧,戳穿投名状、江湖义气、为穷人打天下的弥天大慌,表达对契约精神的终极渴望。这部反类型影片的细节处理、武打场面乏善可陈,但在整体上极大地拓展了武侠片的视野和格局,成为2008年汉语影坛的获奖专业户。

    国人从古至今的悲剧在于:需要赴汤蹈火、同舟共济的时候,什么承诺都敢许,因为不必兑现,一切都是海市蜃楼。更大的悲剧在于:无数群众演员出钱出力卖命上演这一永不落幕的大戏!没有契约精神建构的诚信文化,国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上当,要么骗人;骗人也许不会成功,被骗肯定处境悲惨。

    一切的落后最终要归结到哲学的贫困、文化的落后: 上对下不守诚信,官对民不讲诚信,因为不守诚信并不会立刻受到惩罚,有立竿见影的丰厚回报。而一旦弱者强大到拥有要求讲诚信的资本,因为失望和愤怒,暴力成为唯一的选择,没有谈判的容身之地。只能又推倒重来,周而复始地陷入诚信危机,诱发暴力革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缺乏诚信的瞎折腾的历史,社会运营成本太高,进步异常缓慢。

    “苏州杀降”事件(太平天国苏州保卫战),究竟要唤醒人们怎样的记忆?

    苏州保卫战里的二哥原型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枪队(美其名曰常胜军)第三任管带,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背信弃义的大哥则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非常欣赏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素与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与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由双方公认最讲信用的戈登居间做保。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设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与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已经解除武装的数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杀。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出面迫使李鸿章下台。

    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列强很可能不会再帮助清政府,撤回洋枪队。

    杀人如麻的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会激起老外如此强烈的反应,酿成重大的外交事件,赶紧四处疏通、上下打点。朝廷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国公使布鲁斯提交辞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万两白银的赏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杀降事件引发的满清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结果。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

    不兑现对敌人的承诺,实质上是对原则的践踏。近代史表明,聪明的善于灵活掌握的国人,根本就不是古板的按原则办事、讲究信用的老外的对手。后者以不守信用、破坏规则为奇耻大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运转的成本,却屡遭国人的耻笑。

    中国为何没有黑泽明

    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武侠片,动作设计不如袁和平们华丽、刺激,艺术品质却一马当先。张彻的《边城三侠》(1966)即从日本片改编而来:“片中只有三侠,没有边城。”其成名作《独臂刀》的灵感亦来自日本剑戟片《座头市》系列。

    看看《罗生门》《七武士》《乱》在中国电影人心目中的地位,就知道黑泽明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影响有多大。“富士山、艺伎、樱花”的日本形象,早已变为“黑泽明、索尼、丰田”,黑泽明已然是日本、乃至东方软实力的象征。

    黑泽明诞辰100周年(2010年),全球都在纪念这位影像大师,有媒体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黑泽明?

    《侠女》、《十面埋伏》(2004年)等影片对竹林大战的表现,明显受到《罗生门》(1950)利用山林的光影变化拍摄追逐场面的影响,黑泽明缜密、宏大的叙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武侠片里却付之阙如。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赤壁》(2008)的这句台词出自《孙子兵法》,因《影子武士》(1980年)彰显“风林火山”而名扬天下。吴宇森有心致敬黑泽明,后者凝重、大气的魂魄,《赤壁》可曾梦见?苦肉计、华容道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杳无踪影,充斥银幕的是小乔荒诞不经的茶艺表演和关羽雷死人不填命地指斥曹操:“你过时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是赤壁大战的点睛之笔,军令状与知恩图报的冲突,责任、情感的纠缠不清,关羽的感情用事成就古典的义之极致:不论对错,不计后果,不惜承担一切罪责,只求问心无愧,堪称古代男子为人处事的楷模。这个最能发挥吴宇森特长的桥段被舍弃不说,义薄云天、为人景仰的关二爷竟被处理成薄情寡义的尖酸之辈,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织田信长获悉心腹大患武田信玄早已在三年前死去,震惊、欣慰、惺惺相惜——百感交集的他且歌且舞:“人生在世五十年,大千世界一瞬间,人生不过南柯一梦,幻境一场;生命有界,终须尽。”影子武士高处不胜寒的悲凉,与织田信长人生的虚无狭路相逢,令这部战国史诗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生命意味着什么?无数勇敢的生命流淌着无尽的鲜血,真的都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征霸天下的烽火中,除了杀伐、权谋和欲望,还有人性的挣扎和反省。《赤壁》呢?也有挣扎,一只难产的小马驹在诸葛亮的手中挣扎!中国没有黑泽明,良有以也。
    一个人的才华是有限的。何平《双旗镇刀客》之后再无佳构,徐克《蜀山传》(2001)、《七剑》(2005)口碑奇差。颠峰过后,避免下滑得太厉害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王家卫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王家卫的冬天

    “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一代宗师》(2013)一语成谶:1958年出生的王家卫,影像人生亦复如此!

    《英雄本色》(1986)掀起江湖片浪潮,三十而立的王家卫捧出处女作《旺角卡门》(1988),标新立异、引人入胜的风格初见端倪:基情压倒爱情的情节设置,新奇、大胆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为这部模仿马丁·斯科塞斯《穷街陋巷》(1973)的平庸之作增添了不少看点,引来戛纳注目。王家卫从此得以专注于拍电影,完全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借用印第安谚语(出自戈达尔1964年的《法外之徒》):“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1990)正式确立了王家卫的风格:凌厉与慢镜交相辉映的影像,风骚逼人、颇堪玩味的内心独白,扎实的生活细节和边缘人物的宿命结局。

    对于影不惊人死不休的电影作者来说,突破类型片的固有格局义不容辞。《堕落天使》(1995)堪称《东邪西毒》的姊妹篇,同样是杀手与其经纪人的故事、酷得一塌糊涂的影像,以及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困惑。

    1998年或许是王家卫创作的分水岭,一直在寻求突破的他陷入自己创立的模式难以自拔。《花样年华》(2000)不过是变着花样讲述欧阳锋们已经讲得非常透彻的爱情悲剧,出色、别致的慢镜运用,算是王式魅力的回光返照。

    《2046》(2004)阵容豪华、备受期待,但坚持“抄袭”自己的王家卫江郎才尽,影片口碑奇差,票房覆水难收。《蓝莓之夜》(2007)请来一帮国际当红影星,但国际大制作显然不是拥有各国明星就能成功,否则,汇聚中日韩三国明星的《无极》(2005)足以载入史册。

    “对我来说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噩梦就是,某天醒来我发现自己拍了一部很烂的戏。”王家卫可能也觉察到了,40岁之后,他拍了不止一部很烂的戏。《一代宗师》的剧本破天荒头一回请人操刀,显示写剧本出身的他已经失去了灵感和自信。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这种胜王败寇的哲学居然成为《一代宗师》的招牌和媒体热炒的材料,委实令人难堪,且不说这段话价值观之势利、庸俗,不符一代宗师的身份、格局,从影片自身的逻辑来说也是自抽耳光:宫羽田倒在了欺师灭祖的马三面前,未必站着的马三就是对的?

    影片不仅充斥“我心里有过你,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等毫无创意的烂俗台词,武打场面亦表现平平,潇洒、帅气不如《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气势、写意不如《东邪西毒》,硬桥硬马、酣畅淋漓不如《杀破狼》;演员们装腔作势地背诵着故作高深的“格言”,配合精致、唯美的画面,令缺乏内涵、呆滞僵硬的影片愈发显得浮华空洞。

    不知王家卫的冬天还会延续多久,可以肯定的是,名气与想象力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名气也会长出沉重的翅膀,名家在创作上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

    水涨船高,提升武侠片的品质不能只靠个别精英的努力。开辟武侠电影的新纪元,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文化产业管理者打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规范的市场机制,让电影人和武侠小说作者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我猜,是“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大家发现原来“本土的才是世界”、“外国人原来好这口”。于是,张艺谋的“英雄”(后面还有几部,名字都忘了)、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都是冲着大片大制作去的,刮起一股武侠浮夸风,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越来越不好看。
    武侠没死,武侠只是凋落了。

    武侠二字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名称。
    过去称为“骑士” 、“勇士”、“刺客"、“武士”
    近代称为“武侠”、“牛仔”、“机动战士高达”
    最近又称为“特工"、“特种兵”、“黑客”、“侦探”
    将来又会换个称谓。电影的话,李连杰+林青霞版《笑傲江湖》以及《新龙门客栈》,不分轩轾。
    李连杰还在巅峰期,打得漂亮。刘洵配任我行很出色。李嘉欣+关之琳的岳灵珊+任盈盈组合可能是历代最美。
    再加上林青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东方不败。
    再加上《沧海一声笑》。

    《新龙门客栈》妙在个人演绎、节奏掌握和情怀。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首歌谣:“喝碗酒咧,撒泡尿咧,大漠里的汉子爱美娇……”

    电视剧的话,我口味很奇怪。但是李立群、关礼杰、陈红、夏文汐、马景涛的《新龙门客栈》电视剧是我的至爱。剧本实乃神作。

    武侠片的死亡,在于难为无米之炊,个人认为不是武侠片死了,而是武侠小说死了,很多武侠片都是来源于武侠小说的改编,可是金庸古龙那一代的武侠小说已经被大众熟知,有的甚至已经被翻拍很多次,所以导演的取材面就窄了,新一代的武侠小说也有,可是估计那些四五十岁的导演没有看过,记得以前今古传奇系列的《武侠》杂志出品的质量非常高,可惜现在看不到了,似乎是停刊了。所以武侠小说出现了断层,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许多武侠迷去看网络上所谓的武侠小说,可惜都渐渐发展成一种小白文的套路,作者都是为了圈钱在写,真正的文字灵魂已经不在。

    武侠的灵魂,个人看来在于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这点和欧美的神性英雄有点像,但这种近乎完美的人格却有点不复合主流价值观了,什么?你想去扶老太太?先看看家里有没有几十万存款再说。在这种光明无法照进黑暗的时代,侠义精神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民族灵魂中,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侠在民族精神中已经死了,所以武侠片能不死吗?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使盗版更加猖獗,很多人更加适应了不花一分钱看小说,或者去看那些纯粹为了拉票就把主角写得各种牛却忽略了整体构造的小说,真正的优质小说被埋没,没有挣钱的渠道,所以武侠文学也就日渐式微了。
    另一方面,其实武侠也是一种幻想,一种情怀,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心里想的只是怎样能更快更多地挣到钱,幻想?情怀?对不起那是奢侈品。不能怪这些年轻人,只是他们的压力实在很大,以后这些独生子女们还得养四个老人和一到两个小孩,人们不得不提心吊胆的过着日子,生怕来一次变故就能使自己的家庭分崩离析,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有心思去追寻童年时代成为大侠的那个梦想呢?所以武侠片的受众就窄了。
    可能写得比较悲观,当然,我还是希望在中国新生代导演中能够有人不忘梦想,拍出纯正的武侠片,希望多点人能接触一下新武侠小说,凤歌、方白羽等人的小说是真的很不错。

    李安用自己的诚意和对武侠的理解,拍出一部佳作。这部佳作很合西方人味口。实际上《卧虎藏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片,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对武侠的理解并不是中国人的主流。
    正在积极寻找中国电影(大陆)进入世界市场,希望解决叫好不叫座的问题(有电影节奖,钱却赚不到),希望迎来一次革命的中国电影人们,在这个时候仿佛找到了突破口。属于中国独有的,古装、武功、江湖元素非常适合。同时张艺谋们,本身对武侠有情结,以及对日本曾经制作的世界级武士电影有种憧憬,倾整个中国电影业之全力,制作一部《英雄》,用上了所有未使用过的营销手段,虽不叫好,但着实叫座。
    自此,中国武侠开始走高、大、上的史诗和宫廷路线,我觉得本质上是趁《卧》的良好势头,搞一种媚俗和媚外,但客观上带领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
    在这一刻,你会发现李安反而是延续了胡金铨、徐克的武侠审美,只是玉娇龙这个自由的异数,正好切中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当然李安擅长东西结合,这个不表。
    而中国武侠片,在《英雄》之后,开始在市场面前迷失,不如说是古装打架政治片更妥当,武侠的情怀荡然无存,江湖中只有朝廷。
    而作为源头的香港武侠片,一方面成了中国武侠大片的合作者,一方面固步自封,依然在玩剩下的打斗和杂耍游戏。
    讽刺的是,在这期间,崇尚李小龙式早期武侠片的周星驰,派出了近几年最纯粹的武侠电影《功夫》,别看特效是现代的,情节是松散的,但内里是极为复古的武侠精神。
    中国武侠,本来可以是与日本武士、美国西部并列的的三种类型流派,结果在还未真正集大成的情况下,被所谓的大市场玩死了。
    当中国武侠仍然在盲目地追逐感官刺激,场面规模,奇情幻想,不塑造人物,不搭建世界观和塑造江湖的细节,不走武侠的心,将很难再有进境。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的江湖情结是不灭的,个人觉得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天注定》,宁浩的《无人区》之类,可以看出导演心中深藏的江湖心。

    现在的85、90后对金钱权利的崇拜严重,喜欢所谓的‘聪明人’,侠客于江湖的性格风气并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喜欢的是悠闲高雅的谈情说爱,皇帝神仙总裁等高出常人的凌虐感,其中若能不劳而获被另眼垂青,更是能勾起他们自认为‘天生柄异’的成就感,似乎理所当然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符合这一代人的独生心态。反观侠客讲究的是诗与远方,而八十年代的诗情画意早已被当代年轻人嘲笑,他们又怎可能崇拜大侠呢?
    也许想要武侠片重振辉煌,不得不加入拜金权利高贵生活与征服的元素了

    因为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和谐 导致影片的基调也是和谐 这也和谐那也和谐 最好天下和谐

    武侠最不需要的就是和谐 和谐用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妥协 你也妥协 我也妥协 最好大家都妥协

    武侠就是在大家都妥协的时候 我就是不妥协 我就是不同意 就算你逼我同意 我肩上的碧玉刀不会同意 我手中的霸王枪不会同意 我怀中的小飞刀不会同意 我腰间的长生剑不会同意 我握紧的拳头不会同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我看来是深深的无奈 历史不能重写 就算乔峰挥得动无匹的铁掌 也不能拯救南宋破败的江山 所以我不喜欢带着明显历史因素的大片 我喜欢东邪西毒 我喜欢边城刀客 我喜欢九一神雕侠侣

    《双旗镇刀客》和《新龙门客栈》 嗯 比较喜欢彪悍奔放的西部黄色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和《东邪西毒》 嗯 也比较喜欢温情含蓄的颜色渲染
    于是 我也喜欢《英雄》

    排名不分先后…
    综上来说 就是喜欢武侠片里边黄黄的色调和粗犷的风格,也喜欢如同泼墨般的颜色渲染

    徐克的《东方不败》。把复杂的小说情节里简化单拎一个故事出来,即使没看过小说也知道讲的什么内容,情节张驰有度,有笑点有泪点,到后来阐述对江湖的理解、对政治斗争的理解。《笑傲江湖》这首歌的豪迈苍凉,无论词与曲我认为都是武侠影视的最佳之作,不带之一。年轻时的李连杰灵动帅气,方脸大气林青霞,清纯美丽李嘉欣。最重要的是电影画面有古意,保有武侠的仪式感。试想一下寒夜长空,秋风萧瑟,侠客美人,把酒畅谈,何等快意。
    至于《东邪西毒》,那是武侠电影吗,剥开武侠的壳子跟阿飞正专讲的同一个故事。

    楼主的问题我很喜欢,但不知道从何说起,简单说一点自己的见解吧。说不好,只能是抛砖。
    早期的武侠片我看得不多,仅仅看过少林寺、独臂刀、大醉侠等少数几部,不太喜欢,感觉节奏太慢,实在不是我的菜,也许我就是个声色犬马的肤浅人,所以欣赏不了这些电影的好处。
    就说说自己看过,并且喜欢的这些吧。
    如果说最好,那简直是太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武侠电影大繁荣,出现的好作品简直数不胜数,而我最喜欢的有三部:《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精武英雄》

    新龙门客栈的好处在于:好看,好听。
    所谓好看:场景好看,打的好看,演员好看,故事好看。首先是场景:整部电影都在大漠黄沙之中进行,一种扑面而来的苍茫气息,首先就会把人带进一种金戈铁马的环境中。而点缀其间的是邱莫言、周淮安等人一水的缁衣,只有金镶玉的客栈里才能透露出一点柔和、温暖的火光和红色,这种色彩的搭配即冷峻又让人充满了一些好奇。
    其次是动作,这部分我说不好,不多说,但我觉得至今没有任何电影的动作设计能够超过新龙门客栈的,最后沙漠大战那一场简直是不能更经典。
    演员这就更没啥可说的了,梁家辉张曼玉林青霞甄子丹都是好演员,演技也都很到位,配角里面刘洵、熊欣欣、吴启华也都表现的非常出彩。
    故事方面,整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一个短句说就是:“邱莫言周淮安护送两个孩子出关的故事。”当然这其中的曲折非常多,不仅有东厂鹰犬的追杀阻挠,还有金镶玉的百般痴缠,甚至有一些同道志士之间的龃龉龌龊,把这些内容糅合到一起,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所谓好听,就是指这部电影的配乐简直绝了;无论是开头的小刀会序曲,中间战斗的配乐,还是客栈屋顶上金镶玉唱的小曲儿,都是绝配,当然,最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酒歌:“喝碗酒来撒泡尿,大漠里的汉子爱美酒,我的小呀金莲呐,爱美酒。”雄浑粗旷,正契合整个客栈的环境,一下子就把人从大漠的肃杀之中带入了客栈这样一个世俗但是却充满着危险的气氛之中。

    再来说说《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部电影简直包含了太多内容,徐克的抱负、理想、家国情怀都在这部电影里有体现。场面上,这部电影不如狮王争霸更精彩,打斗基本都是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进行的,李连杰和甄子丹的棍法较量,在巷道中的最终决战都是如此,华丽而紧凑,几乎看不到第一部中那样惨烈的打斗和狮王争霸中那样大开大阖的大场面,但这部电影精彩的部分并不在打斗中,而是在黄飞鸿与白莲教的接触和与孙文、陆浩东的合作上,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主角尽管是黄飞鸿,但真正的中心人物其实是陆浩东和孙文(陆浩东比孙文更重要),陆浩东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辅助孙文的人物,他并不像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的那样高大伟岸,甚至有些猥琐和神经质,但在对信念的坚持上,陆浩东却真正表现出了一个勇士的精神,面对危险临危不惧,面对困难从容不迫,临死还记挂着革命党的名册和青天白日旗。徐克用这样一个角色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中“死士”的敬仰和膜拜,也表达了他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能不提黄飞鸿和孙文合力救助被白莲教打伤的外国人的情节,能将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融合起来,是徐克成功的基础,也是他一直在努力传达的理念,而电影里,这个理念正是通过黄飞鸿和孙文的合作来表达的,趴在窗户上看着他们的那些小孩子则是徐克更为美好的愿望——希望年轻人能将中华文明传递下去,同时能敞开门户,包容,接纳西洋文明,去芜存菁,使中华文明代代传承。
    以上所有的这些理念,都是通过徐克的镜头语言表达的,这种表达非常简单清晰,甚至我这个没学过电影欣赏,只能看红花热闹的人也能看明白,所以,这是一部好电影。

    接下来说说《精武英雄》这部电影曾经被称作是香港武侠电影最后的巅峰,如果仔细回想,也确实如此,在这部电影之后,华语电影中除了《卧虎藏龙》能和他一较高下之外,别的几乎不值一提。
    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有两个,其中之一是动作设计,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电影所展现的情怀。
    故事还是老故事,无非是加了一些简单的支线剧情,因此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在动作设计上下了苦功,我仔细研究过,电影中出现的功夫,可以分为中国武术、中国摔跤、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日本相扑、自由搏击和拳击等几大流派,甚至还有一些泰拳的影子。最精彩的是陈真和船越文夫在霍元甲墓前的较量,船越文夫这个老狐狸深知拳怕少壮的道理,特地在比武开始前跟陈真慢慢磨蹭,用各种伎俩放松陈真的警惕,然后偷袭成功,但陈真作为主角肯定不能被偷袭就输掉比赛,所以很快展开反击,双方在打斗中用了中国功夫、空手道、柔道、跆拳道、自由搏击、摔跤和拳击等技术,最终是陈真棋差一招,被船越文夫锁喉成功,认了输。这部分打斗虽然精彩,但更精彩的是在打斗前和打斗之后双方的交谈上,双方就搏击的意义和如何击倒对手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船越文夫教给陈真一条真理:“武术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体能推向极限,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先了解宇宙苍生。”
    而船越和陈真的交流也只是整部电影中对于“情怀”表现的一小部分。整部电影中存在最多的就是颠覆我们以往固有理念的一些细节。民族英雄陈真爱上了父亲是教育总长的日本女孩儿光子;霍廷恩爱上了出身妓院的小红;日本领事对于军部妄图占领中国的反感;甚至芥川龙一对于军部插手他和霍老四比武的厌恶;都在对我们从前所看到的“模式化”“脸谱化”的电影进行颠覆,不仅展现了真实的,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世界,也展现了电影创作者的情怀。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的精神提炼为纯粹的探讨武术精神的体育电影,我不太同意,武术是电影的骨干,但并不表示武术是电影的全部,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武术精神这么简单。
    另外,必须要说的是:在这部电影之后,华语武侠电影特别是香港武侠电影就一落千丈了,如果拿出来和这部电影比较,除了断刀客和卧虎藏龙,都可以归为垃圾。

  6. 朱炫说道:

    关键在于美学

    符合美学的, 卧虎藏龙哪种满天飞不落地的重力杀手,你也会觉得好看。

    不符合美学的, 很多廉价武侠片,甚至当代言情剧里,到处都是怀中抱妹旋转杀, 人工强行子弹时间杀, 被车撞不符合抛物线飞跃杀, 你看了也会觉得很雷。

    而印度电影里,也有符合美学和基本动力曲线的动作片, 那些看起来并不雷。

    所以,雷不雷不是按设定和国籍来分的, 是按照认真程度、设计美学等等来分的。

    此外的部分,就是国民审美情趣的问题了。 我看过几个评分很高的印度正剧,但是实在受不了印度人对背景音乐的运用, 他们非常着迷于各种紧张音乐的运用,以及多角度长镜头的运用。 简而言之,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说三)喜欢:紧张的音乐+多角度切换+特写+长镜头。 一般这种组合,都是运用在矛盾冲突到了节点,情绪酝酿到了爆发或者对撞的时间点,用来给观众造成紧张感,给大家一种——下面就要掀桌了吧,的感觉。

    举个例子, 比如中国拍个片,几个仇人不经意突然碰在了一起, 或者某个人突然跳出来说,其实我是卧底, 这时候,背景音乐就会突然一下紧张起来,镜头开始切换,每个人的表情开始特写,观众就知道,接下来要爆发了,不是大高潮也是小高潮,总有要碰撞的东西。

    但是印度的片子,几乎随时随地都在用,不停的用,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要用。比如:

    男主出来说,亲爱的,饭做好了吗?

    然后音乐就噔噔! 观众心头一紧。 咋了这是?

    镜头特写给女主,女主惊讶的转头,镜头特写女主眼睛。

    观众心一沉—— 这是要出事儿啊!

    镜头特写男主,男主满脸期待, 镜头切回女主,缓慢的移动,从左到右,特写眼睛。

    观众心思开始乱七八糟,怎么了这是? 难道女主要坦白儿子其实是隔壁老王的? 我其实是你妹妹? 亲爱的你养的猫在锅里?

    音乐开始推向高潮,噔噔噔噔,咻咻咻~

    女主艰难的开口,语音迟疑。镜头拉中景,表现女主和男主对峙。

    观众开始小兴奋,快!快来撕!

    女主说:做好了,但是今天的香蕉不是很新鲜~

    男主说:这样啊,那我们出去吃吧。

    音乐走向舒缓,这个情节过,

    观众:………………………………我擦嘞!!! what r u 弄啥嘞!!!!

    正当观众要掀桌的时候,突然,音乐又紧张了! 哐哐! 哗~~~~

    男主突然回头,看着女主。

    观众心脏一抖…… 这?难道?

    男主一把抓住女主的手。特写,女主的眼神,男主用力的手指,手腕上的表。

    观众热泪盈眶——果然还是有伏笔啊,导演你这差点忽悠了我啊。

    音乐继续拔高,在最高峰戛然而止,静止中,特写男主眼神,女主眼神。

    观众屏住呼吸,开始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戏剧冲突的洗礼——来吧,不要怜惜我!

    男主说:你今天真漂亮。

    音乐大起!突然从悬疑片恐怖片哪种紧张的氛围,转成了——————

    阿开苦力猴亚猴奔,地达猴斗开猴打海!!!!

    邵氏电影大量使用变焦镜头大约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有时候就是用来制造视觉上shock的效果,那时候变焦头的两端成像比较扭曲,有导演有意利用来拍一些怪异的画面。

    邵氏当时用的是日本兴和公司生产的变焦镜头,可能比欧美的产品还是要差一点,焦点不是很准,所以在拍摄中用途有限,一开始在武侠片里并不用于动作场面,主要是拿来强调人物的出场亮相,或者几人间对话的切换。后来也渐渐用在动作场面,特别是镜头的开头和结尾,类似重音符。再后来,又才用到动作镜头的中间,表示对动作的暂停或强调,以及用来帮助提高剪辑的灵活性。

    变焦镜头作为那个特定时期电影(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的技术和美学选择,现在已经被视为一种时代风潮(zeitgeist)。当然我们可以说变焦镜头一定程度上是被「滥用」了,就像很多其他新发明的技术一样。不过在「滥用」的过程中,新的美学和风格范式被固定下来,后来的创作者会更加谨慎而带有选择性地运用它们。那时候常见的一些变焦镜头用法,后来的电影并不是完全摈弃,只是用得少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昆汀·塔伦蒂诺在《杀死比尔》里还刻意地致敬了邵氏变焦镜头。
    推拉是指摄影机纵向运动,邵氏那种不是推拉而是变焦镜头的zoom in ,zoom out,摄影机是不动的。貌似七十年代电影的变焦镜头技术刚刚技成熟,一个新玩意儿出来了所以用的比较滥,后来慢慢开始有节制,因为这种镜头不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不自然(人眼睛没看东西没有缩放功能)。现在的电影已经用不会再滥用了

    历史 地理这些大背景不了解,不懂儒家 道教以及中华的孝道、婚嫁、君臣这些文化背景,更不知道武术、中医这些扯淡的玩意。估计阿三很难理解萧峰在汉 契丹之间的两难处境,不知道郭靖杨康的恩怨为了啥,不可能理解鹿鼎记的反清复明是啥玩意。总之,不了解这些背景,看武侠一定很无趣。

    类比一下,初中时候看达芬奇密码觉得很无趣,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后来对基督教教有了很多了解再看,觉得这片不错。武侠是一套较为完善的世界设定。

    虽然把小说分类型是一件很蠢的事情,但是如果非要分,我觉得武侠,奇幻,玄幻等等是一类,而言情,悬疑,侦探,等等是另一类。

    前者定世界观,后者定故事走向。

    金大大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定义的是侠(的其中一个方面)。不少人就用类似的句子定义”武侠“,看起来比较高大上(我没有黑的意思,我超喜欢这八个字),却是无视事实的表现。

    事实是,”武侠“≠”侠客的故事“。

    武侠故事里的主角类型远远不限于侠客,武侠的故事也远远不限于歌颂行侠仗义。

    所以,一个武侠故事,你能确定它必会有刀光剑影,但你不知道它具体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两人相爱了?复仇?一个杀手打算逃脱组织?捕快追捕逃犯?小贼去偷夜明珠?

    与奇幻相比,它虽然没有部分欧美奇幻小说的世界设定那样严谨,但是它的所有“潜规则”已经通过各类小说,电视剧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世界,因为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小部分幻想成分,加上几个宗师定好的基调影响力太大,所以设定的成熟程度真的很高:

    魔教,唐门,扫地僧,黑虎掏心,点穴,轻功,鹞子翻身,精钢骨扇,五毒,丐帮,武林大会,华山论剑,杀手,组织,易容,六扇门……

    ——这些技能,门派,角色,虽然从来没有一本《玩家手册》清清楚楚记录它们的由来,数值,介绍,但是所有接触过武侠的人——在中国,完全不接触武侠的又能有几个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熟悉它们的程度仿佛是熟悉自己的世界。

    由于它又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大多数人在写故事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自我限制:男主角一掌能崩碎一块石头?这完全可以嘛。男主角一掌把一座山推平了?……等等,这好像太夸张了,还是别这么写吧……

    ——自我限制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这套世界设定是不是能够使人信服,并且决定了它能不能行之有效。

    嗯嗯,就是这样,武侠是一套源远流长的,在各个大师手上慢慢成形,不断丰富,最终成熟的世界设定。

    所以时常有人说武侠的套路已经被写完了,我实在不能认同——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写尽一个世界里的故事嘛

    看金庸只看到打怪升级,看古龙只看到妹子脱衣,这种人看任何小说都只能看见爽吧,看讽刺名利场的小说,也只能看见屌丝逆袭吧。

    不管是人云亦云还是刻板印象,都让人觉得目光真是浅薄还非要装13扮高冷……

    洪家铁线拳,七十二路谭腿,五郎八卦棍。

    他们的操持者是裁缝,苦力,与面点师,房东是狮吼与太极,太极生两仪,也生变化,狮吼是降魔之杵,有金刚无匹的嗓门,于是斗斧头帮,斗杂碎,斗火云邪神。

    两个残疾人,天残地残,操琴为刃,一个神经病,蛤蟆神功,唯我独尊。

    以前的我,看完周星驰的《功夫》,心生感动,简直了,心脏噗通噗通,我喜欢极了,市井小人,卑贱处透风云,天高海阔,渺小里见真知。

    我一直问自己,侠在哪,侠是从哪里来的,从哪里来找我的,我以前接触到的侠,无非是在书中,在电影里。

    侠躺在书中,与招式,内功,乾坤挪移,降龙神掌在一起么,侠有时候在书里,给小儿看,给大人看,手粘唾沫,翻页,吐气,嘿呀,这个好,这个妙哉,读了以后,站起来比划,走小内八步,练掌风,爱上师妹,对野寺里的扫地和尚无限敬仰,以为金山寺后面儿有秘经,练了能成小云龙。

    侠蹲在电影里,与少林三十六房,独臂刀客,刘家辉,姜大卫在一起,电影有魔,让人着了,扬眉吐气,横眉冷对,怒目而视,看见师傅死了,仗剑复仇了,走出电影院,一片沧海,茫茫市侩,全是扁舟,酒楼,大佛珠子,全是天下第一,笑傲风雷,全是女儿情,侠客情,师徒情,以为西湖深处有孤舟,舟里有少女抚琴,鬓间白发,能催丈高大浪,只杀负心郎。

    书与电影,让我接触了侠,很多侠,各个朝代的,大小不一,长短各异,我发现,我是不喜欢大侠的,不喜欢五岳之巅,不喜欢一览众山小,大侠有大师傅,大境界,大格局,有大奶女人,血海深仇,也有飞天走地,自在三山东海,五岳西天,我一点也不喜欢,太亮堂,太敞亮,简直夺目,万佛朝宗,天下无敌,我一个也不喜欢。

    我不喜欢大侠,我确定了,我喜欢小侠,喜欢市井里的绝情客,刀斧手,棍棒师傅,喜欢高手在民间,我问我自己,这是一种状态的侠吗。

    对我来说,离了市井,就没有侠,大侠不是侠,大侠是国士,太高大的东西,小侠才是侠,小侠在市井之中,卑贱的东西。

    也只有卑贱的东西,反抗起来,大悟起来,伤心起来,狠戾起来,才让人动容,让人吐出一口浑浊乌黑的丧门气,从鼻孔里,嘴里,耳朵里,肚脐眼儿里,浑身自在。

    所以敢说,呸,宁有种乎。

    武侠,大概就是市井小人,市井贱人的一股气,一股浩荡气,中国人喜欢说,高手在民间,中国人喜欢民间,因为我们活得累,活得辛苦不易,庙堂太高,山水太远,只有市井是常态,卑贱是常态。

    我们从心底里,希望武侠,希望市井里,有一股气,正气,邪气,紫气东来,青气西去,大抵是如此。

    武侠,就是大多数碌碌无为的人,心底里的熔炉之火。

    如果我写武侠,我就写那早点摊子后的王二,王二的小云龙,掌风,指力,就写街边扫地的李大妈,扫帚是剑,剑锋点地,挑叶,翻砂石,就写派出所关押的陈老狗,梁上君子,乘风的轻功,脚蹬黑瓦,手撑白墙,鹞子翻身,像猞猁,像绿火瞳子的猫妖。

    我还想写修空调的白老叔,一辆铜铁自行车,镶得是金刚圈,摇得是降魔杵,丈长的断头刀贴在背脊,专杀老赖,杀混子,手法极好,无人知晓。

    还要写传达室的邹老爷,八卦两仪,太极正义,不能抽烟,抽烟就出手,借力打力,挑一百个流氓,谁也进不了校门。

    也许真的在西湖深处,有一页孤舟,清理湖里垃圾的王姑娘,鬓间白发,孤儿寡母,专杀负心郎,使得是玉女剑,玉女经,玉女的血债。

    这就是我对武侠的感慨,大抵是平凡人的力量,是卑贱者的硬骨头,是那么点儿暖心的童话。

    武侠让人迷,让人痴醉,让人站起来,浑身有劲儿,可能是有点傻,有点蠢笨,但是我们不一直都是这样么。

    “卖煎饼的,谁他妈让你在这儿摆摊了!”

    城管马三用他粗黑的大手,抽王二大嘴巴子,王二捂着脑袋,他说领导,给条活路吧。

    马三说,草泥马的,让你摆摊!他的手特别有劲儿,特别得意,身后的白色小货车响着引擎,隆隆隆的,像是他自个儿的良驹,马三不惮了,除了用手,还抬脚,大脚丫子踹王二,想要在他脑袋上踹出血来。

    有人听见王二叹口气,抬手,攥住马三的手腕,他说,领导,给条活路吧,马三说,草泥马,你松手!

    王二不说话了,早点师傅王二,深呼吸,听得见肺泡涨缩的规律,他肌肉匀称,化拳为掌,这一掌,带着风,春风,周围人都觉得是瞬间的,刹那的,云卷风啸的,手掌贴着马三的胸腔骨,从上往下数三根,使劲儿。

    在24号下午泰山街道的老街坊们都看见,城管马三飞了出去,像一袋面粉,砸在大市场的光荣榜上,摊在一片凤凰自行车里,断了三根肋骨,从上往下数三根,全断了。

    本篇仅仅是一家之言,这个问题,断不会有一个答案,我只是从市井方面,回答了武侠,但
    武侠的本质,在于「求不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