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作为中国科学传播界的一项年度盛事,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于12月3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举行。活动现场公布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打造我国科学传播的权威经典活动

“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承办,人民网、北京科技报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百度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协办。

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典赞 2016科普中国”活动从8月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事件、人物、流言和科普作品。申报期间,各全国学会,省级、副省级城市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成员单位,主流媒体,科研院校,社会科普机构等100多家单位积极推荐,共征集到推荐材料近400份,由40多位专家评选,并参考了网友的投票后,最终确定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典赞 2016科普中国”通过盘点年度科学传播中影响深远的典型,旨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打造我国科学传播的权威经典活动。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刷屏手机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在中国的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公布的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中,有的科学传播事件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引发媒体、科学家广泛进行科学权威解读。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后,专家和媒体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平台等及时科普相关科学知识,让引力波知识一次次刷屏。

在这一年里,从科技界 “三会聚首”到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科学普及被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6年也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对接、长征五号火箭和世界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已经迈出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资深航天院士和科普新晋网红也不失时机地抓住航天热点大事,及时科普航天知识,掀起全民航天热潮。

同时被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的还有:“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和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提升公众谣言辨别能力

美国人不知转基因食品?空腹不能喝牛奶?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2016年,你被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了吗?

入选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的都是选取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及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易被公众广泛传播转发且违背科学性的流言内容,相关媒体和权威专家及时有效地对流言进行辟谣,形成科学权威结论,并广泛传播。

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喝苏打水预防癌症?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空腹不能喝牛奶?也同时入选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对普通人来说,对GPS全球定位系统一定有所了解,但大多人对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系统相当陌生。但当你在网上看了中科院80后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的《来自星星的灯塔》的“科普课”后,一定会对于北斗系统有一个初步了解。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加油!向未来》中,竟然上演用口香糖打开青椰子!这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让撒贝宁又圈粉无数。

被评为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的都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内容独特,形式新颖,制作一流;有的作品语言运用生动流畅,通俗易懂。这些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科普作品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示范传播之道

你听过中科院物理所的“四大名嘴”曹则贤的讲座吗?你被科普网红郑永春的文章刷屏了吗?你参观过民营企业家秦瑞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自费创办的河北正定科技馆吗?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有的科学传播人物创新科学传播表达形式,利用新媒体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有的科学传播人物传播的内容科学权威,贴近大众需求,通俗易懂;有的科学传播人物被社会媒体普遍关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广泛,影响力较高。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正定科技馆馆长秦瑞强、“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学科技教师陈耀、天坛医院缪中荣和科幻作家叶永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木胡牙提。更多2016年总结报告:www.yangfenzi.com/tag/twenty-sixteen

今年科学传播人物颁奖环节还设立一个特殊奖项,由于对中国的科学传播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 G.Evans教授(戴伟教授)“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荣誉称号。

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在中国的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率先公布“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分别是:

1、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存在被证实。这一事件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里程碑。许成钢:从引力波谈科学、哲学和自由的关系  这两天“引力波”火上了天 看看参与探测的两名中国科学家怎么说

2、“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

3月9日,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四比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狗”大战引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AlphaGo认输!人类代表李世石佐为附体打败人工智能取首胜!

3、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10% 纳入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西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三十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为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4、科技界 “三会聚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5月30日开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中国领导人在大会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

6月29日,超过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向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发出倡议,力挺转基因作物,要求绿色和平等组织停止“反转”,特别是对黄金大米的反对。理性对待转基因生物技术,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百名诺贝尔奖得主为转基因科普再掀起一波高潮。

6、世界首个量子卫星发射,首席专家带头解读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专家团队详细解读了量子密码和百姓生活的关系。

7、“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太空科普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9月15日,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还给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上线播出。生动的实验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们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航天科学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

8、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历时22年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引发公众好奇,我们真的能听到来自外星文明的声音吗?

9、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特别是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大范围严重洪涝与其有关,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其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10、长征五号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11月3日,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虽然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长征五号”首飞的过程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临发射取消的风险,令公众揪心。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2016年,你被某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过吗?在公布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名单,“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等10条年度热点流言当选。分别是: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 “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

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在浙大附二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名单

12月30日,中国科协公布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最终评选出“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以下为最后入选的10部网络科普作品名单。(按作品发布时间先后排序)

1.《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

在人类等待了100年之后,终于在今年的2月12日,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去年9月份的首个引力波探测结果。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解释了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怎么被探测到的,以及宇宙间什么样的天体产生了引力波。胡涵:请郭英森放过科学,请营销者放过郭英森

2.《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

中科院80后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对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作的一次“科普课”。对普通人来说,熟悉卫星导航,却大多对北斗系统很陌生,更不用说其科研历程。围绕着卫星导航是怎么回事、我国为何要进行“频率争夺”、科学家如何把握卫星的发射窗口期、北斗应用有何优势、北斗系统是否不堪一击等等问题,在轻松、易懂、简洁的阐释中,为公众描摹了一幅清晰的图谱。

3.《长征七号:太空运输大力士》

通过三分钟视频介绍长征七号的运载能力和发射意义。

4.《超强台风“尼伯特”有多可怕:登陆后风力12级》

超强台风尼伯特短视频在台风影响期间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视频发布后民众的信息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对平复灾难到来时的恐慌心情有积极作用。

5.《口香糖开椰子》

《加油!向未来》利用实验现象解释非牛顿流体,利用没嚼过得口香糖捏成锥子形。将椰子砸向口香糖,椰子壳就开了。不仅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实用,而且让科学原理简单易懂并具有传播性。

6.《“墨子”发射:量子通信最强音》

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其独特之处在哪里?“墨子号”都承担了哪些科学任务?量子卫星又是如何实现“针尖对麦芒”般的精准定位的?在“墨子号”发射成功后,该作品独家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对于广大受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视频解读。

7.《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是时候给军迷普及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总理接连做出重要批示,为的都是这件大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大会8月28日在京举行。都说,航空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是保证国家安全、彰显强国地位的航空武器装备的“心脏”,这么重要的大事,是时候普及一下了。

8.《天宫新传奇 起源》

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介绍和解读了天宫二号,及其所搭载的冷原子钟、高等植物、伽马射线等三个主要实验,堪称今年科普视频品质之最。

9.《FAST三维动画来了,告诉你世界之最到底有多牛》

FAST首席专家参与策划、专业团队制作,本年度最能直观体现观天巨眼FAST望远镜科学问题和工作原理的3D动画精品。

10.《体内胆固醇含量其实跟饮食并没有关系》

通过短视频对体内胆固醇含量和饮食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科协发布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网络科普作品 科学传播人物

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人”(以下人员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曹则贤
身份: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领域:基础物理

曹则贤被称为中科院物理所的“四大名嘴”之一,他开的讲座被冠以“时尚、时尚、最时尚”的称号。《经典力学——从思想起源到现代进展》《一个初学者关于量子力学的思考》《那些年我学过的量子力学》等课程,科普讲座风趣生动,深受欢迎。同时,曹则贤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幼教中心科学读本顾问,长期在全国高校和中学举办科普讲座。

陈耀
身份: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科技教师、中学高级/特级教师
领域:科技教育

苹果树之友会创始人陈耀,同时也是公益科学导师,全国知名特级教师。1994年至2003年在乡村学校——浙江新桥小学创建少年科学院;2004年创办”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通过网络、实地指导等途径推广到全国数百所学校中。

金涌
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领域:化学工程

近年来,水污染、输油管道爆炸、PX项目立项等和化工相关的突发事件屡屡出现。作为中国化学工程的元老,金涌院士带头向社会普及化学化工知识,他发起并领衔制作的《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科普视频,从“病毒制造”到“复合材料”,再到“智能释药”……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娓娓道来,厘清大家对于化工认识上的误区。

刘嘉麒
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领域:地球物理

刘嘉麒院士在科研之余,投入大量精力到科学传播中,每周都会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科普报告,其科普报告深入浅出,贴近大众。同时他还在媒体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科普文章,此外,刘嘉麟院士还曾推出“中国当代科普精品书系”,通过文章对大众进行科普。

缪中荣
身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主任
领域:神经病学

作为我国脑卒中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缪中荣教授深知脑卒中防治重在预防和科普。2016年3月份,缪医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义舟医生合作,在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上推出熊猫医生科普漫画系列,每天推出一期,利用现代便捷的互联网和微信交流平台做全科医学公众科普,每天一期漫画科普,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木胡牙提
身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副院长
领域:心血管健康管理

木胡牙提是我国第一个哈萨克族心血管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在20多年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健康管理与医疗保健的研究工作,积极投身于健康科普事业,在科普资源相对缺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新疆健康大讲堂”、“送健康 讲座行”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民众健康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健康管理专家团队深入基层、社区、单位、企业、乡镇机关。同时通过“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公众微信平台,线上推送健康科普知识,惠及全疆各地州,为健康新疆添砖加瓦。

欧阳自远
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领域:天体化学、地球化学

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欧阳自远一直坚持作大量科普报告,其听众层次多样,报告富有感染力,受到了各年龄、各阶层听众的欢迎。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研究是科学家的天职,做科学传播也是科学家的使命。

秦瑞强
身份:河北省正定县科技馆馆长
领域:基层科普

秦瑞强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从2000年开始,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艰辛创建了一个占地1.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展品1.2万件的综合性科技馆——河北正定科技馆,年接待观众12余万人次,开放16年来,共计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为更好传播科学,自2006年创建科普车队,先后研制成功了国内首辆“天文观测车”、“天文演示车”、“影视播放车”和“天文科普车1号”。他被公众称为“科普奇人”、“科学发烧友”、传播科技的“疯子”,用实际行动谱写着科普人生。

叶永烈
身份: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领域:科幻

直至2013年出版的第六版,每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都参与其中,至今仍是全书写得最多的作者。叶永烈创作的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十分畅销,同时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一百个问号之后》、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等作品已被收入全国统编语文课本。

郑永春
身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领域:行星科学

作为嫦娥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之一,郑永春一直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和环境的研究。在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自2004年开始进行科普创作,投入到科学传播之中。郑永春还曾出版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他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荣获了由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布的2016年卡尔·萨根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除以上“十大科学传播人”以外,本次活动还评选出典赞·2016科普中国“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David G.Evans教授(戴伟教授)。

David G.Evans教授(戴伟教授)
身份: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
领域:化学

David G.Evans教授(戴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英籍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术总监、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专业执委会委员,并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驻华首席代表与北京地区分会主席,曾获多项荣誉。戴伟教授热心于化学学科的科学普及和社会推广等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城市科学节、科学嘉年华等大型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keso:火火火,我看2016年|共享出行、AlphaGo、三星、乐视

➤ 少看些朋友圈上的癌症谣言,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开创拓扑时代而获奖|附历届获得者名单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两院院士评选)说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两名航天员安全回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我国首获超算应用最高奖;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深潜纪录;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获得“反物质”;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入选的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广义相对论最后预言获证;迄今最精确银河系三维地图问世,发现银河系面积大于预期;新技术可让数据存储时间逼近“永恒”;碳纳米晶体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体管;3D生物打印新技术向人造器官移植迈出一大步;科学家首次用化合物把皮肤细胞转化为心脑细胞;科学家首次实现同处两地的“薛定谔猫”——量子双模式猫态;科学家彻底改写细菌基因组,成功减少大肠杆菌遗传密码子;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潜在宜居行星;美火箭首次在船上软着陆,充气式太空舱飞往空间站。
      这次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科学和技术意义上不一定是最前沿的10项,但它反映了两院院士们关注的一些科学成果,反映了当前中国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到,他们不仅重视认识客观世界,同样重视用科技造福人类,解决人们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据悉,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3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8月16日1时4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率领团队完成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

      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标志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了重大原创突破。该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3.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能力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实现了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也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4.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名航天员安全回家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况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执飞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二次应用性飞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5.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即脑网络组图谱,在国际学术期刊《大脑皮层》上在线发表。研究团队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利用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绘制脑网络组图谱的全新思路和方法。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比传统的Brodmann图谱精细4到5倍,具有客观精准的边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脑网络组图谱为理解人脑结构和功能开辟了新途径,并对未来类脑智能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将为神经及精神疾病的新一代诊断、治疗技术奠定基础,并为脑中风损伤区域及癫痫病灶的定位、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脑胶质瘤精确切除等提供帮助,提高诊断质量与治疗效果。

      6.我国首获超算应用最高奖

      由中国科学院软件所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科研团队提出一套适应于异构众核环境的全隐式求解器算法,一方面可带来长时间数值模拟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掘“神威?太湖之光”的强大计算能力。“神威?太湖之光”系统自6月20日发布以来,国内外多个应用团队项目通过使用该系统获得突破,已取得100多项应用成果,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药物、生命科学等19个应用领域。首次获得超算应用最高奖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正将超级计算的速度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表明中国超算取得速度优势的同时,在应用领域也正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7.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团队在光合作用研究中获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该项研究工作发表于5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基于结构的光合作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将为解决能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提供具有启示性的方案。研究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利用最新的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在3.2埃(1埃=0.1纳米)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统Ⅱ-捕光复合物Ⅱ超级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结构,率先破解了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获得了其与外周捕光天线之间相互装配原理和能量传递过程相关的重要结构信息,为实现光能向清洁能源氢气转换提供具有启示性的方案。

      8.“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深潜纪录

      “探索一号”科考船于6月22日至8月12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八千米级、两次九千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项成果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表明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是继蛟龙号七千米海试成功后又一个海洋科技的里程碑。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的成功宣示了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实现从“跟踪”为主向“并行”“领先”为主转变,为全面实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部署的万米载人/无人深潜的战略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9.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获得“反物质”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这一发现将在材料的无损探测、激光驱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3月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杂志上。此次反物质的获得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和优化,解决了伽马射线带来的噪声问题,利用正负电子在磁场中的不同偏转特性,最终成功观测到正电子。未来,在高能物理、材料无损探测、癌症诊断领域有应用前景,由于其脉宽只有飞秒量级,可使探测的时间分辨大大提高,进而研究物质性质的超快演化。

      10.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与北京大学教授江颖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应,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5日刊发在《科学》杂志上。氢核的量子化研究无论对于实验还是理论都非常具有挑战性。研究团队在相关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上分别取得突破,实现了单个水分子内部自由度的成像和水的氢键网络构型的直接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探测到氢核的动态转移过程。研发了一套“针尖增强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单个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动谱,并由此测得了单个氢键的强度。氢核的“非简谐零点运动”会弱化弱氢键,强化强氢键,这个物理图像对于各种氢键体系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争论的氢键的量子本质。

    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 广义相对论最后预言获证

      美国科学家2月11日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美国和欧洲的两个引力波探测项目的研究人员6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再一次宣布,他们“非常清晰”地再次探测到“时空涟漪”——引力波的存在。之所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与宣布发现之间隔了一段时间,是因为科学家还要分析和确认相关数据。在美国《物理学评论通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中,科学家探测到来自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两个黑洞位于距地球14亿光年外,在合并前的质量分别相当于大约8个和14个太阳,合并后的总质量相当于约21个太阳,其中约1个太阳的质量变成能量,在合并过程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

      2.迄今最精确银河系三维地图问世 发现银河系面积大于预期

      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了银河系三维地图。这一研究成果标明,人类所处的这个星系的面积比科学家之前预想的大得多。欧洲空间局(ESA)于9月14日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空间天文学中心,发布了盖亚星相图项目的第一批数据。新的目录包含11亿颗恒星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其中的4亿颗恒星是之前从未观测到的。对于许多恒星而言,其定位精度达到了300毫角秒——相当于在30公里的距离外观看一根头发的宽度,这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确定银河系的三维布局。通过将新的测量结果和之前ESA的依巴谷卫星的数据相结合,研究人员能够获得一个由200万颗恒星构成的子集的准确距离和运动方式,从而为研究其物理特性及银河系重力场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3.新技术可让数据存储时间逼近“永恒”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称作“五维数据存储”的技术,不仅可以存储海量数据,存储时间还可以超过百亿年,可以说是逼近“永恒”。使用这种技术的单个存储介质数据容量高达360太字节,远远高于目前主流硬盘的容量。这项技术利用飞秒激光在透明的石英介质中写入数据。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1飞秒为10的负15次方秒)。石英介质中有纳米结构点,这些结构点的空间三维位置、大小和朝向这5个性质都能被用来储存信息,因此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光在经过这些结构点时,其偏振特性等性质会被改变,因此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偏振镜就能读取相关数据。
      
    4.碳纳米晶体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体管

      美国研究人员于9月6日宣布,他们成功制备出一种碳纳米晶体管,其性能首次超越现有硅晶体管,有望为碳纳米晶体管将来取代硅晶体管铺平道路。硅是目前主流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元件。但受限于硅的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被认为已经趋近极限。碳纳米管具有硅的半导体性质,科学界希望利用它来制造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电子元件,使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电池寿命更长、无线通信速率和计算速度更快。但长期以来,碳纳米管用作晶体管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性能一直落后于硅晶体管和砷化镓晶体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介绍了他们克服的多重困难。

      5.3D生物打印新技术向人造器官移植迈出一大步

      研究人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报告说,利用新开发的3D生物打印系统打印出的人造耳朵、骨头和肌肉组织,移植到动物身上后都能保持活性。这项技术未来发展成熟后,可能解决人造器官移植难题。当前,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器官组织通常在结构上非常不稳定、过于脆弱,无法用于外科移植手术,并且由于这些成品缺乏血管构造、尺寸也偏小,即便移植,器官也不容易获取氧和营养物质,很难存活。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改进了现有3D生物打印技术,开发出“组织和器官集成打印系统”(ITOP)。这一新开发的3D生物打印系统,可将含有活性人体或动物细胞的水基凝胶与可生物降解的聚合材料结合作为打印材料,有助于人造器官形成稳定结构。

      6.科学家首次用化合物把皮肤细胞转化为心脑细胞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化合物把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心肌细胞与脑细胞,这一重要突破为将来利用化学药物修复和再生组织器官奠定基础。这项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华人科学家丁胜教授领导,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与《细胞-干细胞》杂志上。把皮肤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或脑细胞,从前用转基因方法做到过,但用小分子药物不仅可大大提高效率和速度,还可以避免给细胞添加基因可能导致的潜在危险,例如产生肿瘤。

      7.科学家首次实现同处两地的“薛定谔猫”——量子双模式猫态

    图片来源:腾讯科学
      美国《科学》杂志5月26日发表一项研究,科学家在实验中制造出一种状态更加奇异的“薛定谔猫”,它同时存在于两个箱子之中,这项成果朝研制实用可靠的量子计算机迈出了又一步。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著名的“薛定谔猫”佯谬。既死又活的猫在现实世界是荒谬的,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成功使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这种难以理解的量子“薛定谔猫”态。这项研究第一次给单模式猫态引入量子纠缠的元素,首次实现一种双模式猫态。这是一个20年前就有所展望但是至今终于得以解决的难题。这项成果的实际用途在于量子计算,并对其他量子信息技术有所帮助,如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

      8.科学家彻底改写细菌基因组 成功减少大肠杆菌遗传密码子

      合成生物学家日前报告了迄今为止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细菌基因组重写结果。这一进展包括重新利用了大肠杆菌3.8%的碱基对。研究人员在8月1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换下了大肠杆菌64个遗传密码子(为氨基酸指定遗传代码的序列)中的7个。他们如今能够通过在55个片段(每一个片段的长度为5万个碱基对)中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减少遗传密码子的数量。研究人员还将这些碎片组装到一个有功能的大肠杆菌中。这项研究是推动设计具有新属性的生物体的重要一步,例如抵抗病毒的传染性。这项研究是一个示范,表明此类彻底的再造工程是可行的。

      9.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潜在宜居行星

      一个国际团队于8月24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长期观测发现,一颗环绕比邻星运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适合生命繁衍的环境。比邻星是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发射探测器到这颗潜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迹。比邻星位于半人马座,是一颗红矮星,距离太阳系约4.2光年。由于其表面温度较低且颜色暗淡,人类无法用肉眼观测到这颗“邻居”恒星。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智利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及其他机构设施观测发现,比邻星附近有行星运行的痕迹;随后的多次观测最终证实这颗名为“比邻星 b”的行星确实存在。

      10.美火箭首次在船上软着陆 充气式太空舱飞往空间站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4月8日携带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飞向国际空间站,这是该飞船在去年6月的爆炸事故后首次给空间站运送物资。同样受关注的是,此次发射的运载火箭第一级在一艘无人船上成功实现软着陆,这在火箭回收史上还是第一次。与以往发射一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再次尝试将“猎鹰9”火箭第一级垂直降落在大西洋中一艘名为“当然,我依旧爱你”的无人船上。此前4次类似试验均告失败。该公司网上发布的视频显示,此次当火箭接近无人船时,它的速度逐渐减慢并不断调整降落姿态,最后在箭体与甲板成90度角的那一刻稳稳降落,着陆点与船正中心位置仅有很小偏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