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推出网络信用卡,“二马”算盘各不同

支付宝意图在输出基于数据的服务,微信则是希望绕过支付功能上“用户绑卡”的障碍。

氧分子网注:无巧不成书,3月11日、12日两天内,微信和支付宝先后宣布推出虚拟信用卡业务的消息,牵手对象均是中信银行。另据媒体报道,两桩合作都是由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合投资的众安保险承保。众安终于找到了吃定“二马”的机会,一举拿下了“微信信用卡”和“淘宝异度支付信用卡”两个承保大单。而阿里和腾讯也在红包之战、打车补贴之战后,开启了在网络信用卡领域的新战役。

和中信银行“试点”性质的合作,两家公司各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钛媒体作者二娃认为:作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老大支付宝,在网络信用卡方面的图谋主要是“输出基于数据的服务”;而对于志在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的微信来说,主要的目的是“绕过堵住微信支付发展的绑卡障碍”,为微信支付吸引增量用户。

以下是二娃的详细解读:

 

在东哥与奶茶妹跨越时光界限的“哥大之恋”同时,国内互联网的两家巨头支付宝和腾讯,分别和中信银行上演了一场“信用卡之恋”。

3月11日,支付宝和微信同时对外宣布,携手中心银行推出所谓“网络信用卡”的服务。从两家合作方公布的信息来看,其合作模式几乎一模一样:一个通过支付宝钱包中信公众号,一个则通过微信“我的银行卡”功能界面,同样是网上快速授信,可摆脱实体卡,额度大致都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都引入了众安保险的保障机制,信用卡的发行方还都是中信银行。

估计很多人都会好奇,中信究竟给这两家下了什么药,居然能诱惑两个巨头一起争着牵手?仔细分析,所谓网络信用卡最大的改变在于申请环节——改变了以往亲审亲核的繁琐,实现即时申请,即时获批,其后续的管理、使用都与原有信用卡功能无异。说实话,个人不认为一张信用卡的出现有多么值得探讨,不管其是虚拟还是实体。只是,各方参与其中的深层动机很值得玩味。

 

支付宝钱包:玩的是数据服务

作为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老大,支付宝其实已经与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有合作。其用户的支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余额支付、快捷支付、网银等,当然还有货币基金模式的余额宝,前提是你“舍得花”。

原有实体信用卡的用户,绑定支付宝快捷,可以实现所有在线消费,包括支付宝钱包的各种移动支付功能,其实已经非常虚拟化了。此时,和中信银行折腾出一张网络信用卡(将于下周正式上线),支付宝的意图在何处?

答案是,输出基于数据的服务。

以往,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中,对申请人的信息掌握其实非常薄弱,只能通过申请人所填写的资料,多是对固定收入、单位、车子、房子等固定资产的判断,然后录入其评分卡体系内予以判断,但这种大多由发卡代理所回收的信息,真伪度极其有限,不仅风险难掌控,整个发卡服务的效率也非常低。

公开数据显示,以2013年为例全国信用卡坏账总额就有251.92亿元,信用卡对银行而言,是一块想吃但未必有本事吃得下去的蛋糕。

但如果有互联网的大数据,信用卡的整个服务和风险管理,会有天翻覆地的变化。支付宝不仅有对接淘宝、天猫以及各种各样电商平台的数据,还有水电煤缴费类的公共服务数据,以及各种账户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消费能力、资产状况(如收货地址可以显示你的房产状况、有些单位收获地址还能显示你的单位状况,有没有购买汽车用品还能显示你有没有车子)、守信行为等等信息,数据完全可以还原出一个人有没有信用、程度大小。

以这些数据匹配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以及央行的征信数据,在对申请者信用的判断、授信额度的制定上,将远远比以往的模式更为可靠。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基于网上真实行为所产生的。同时,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的积累、使用效率,远远快于传统银行,所以,申请者能即时申请,实时获得审批结果。

说白了,网络信用卡中,支付宝其实通过向中信银行提供数据服务的支撑,彻底改变了银行原有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模式,以此来革新中信客户的信用卡服的体验,反过来再继续为支付宝钱包的用户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支付宝钱包吸引更多的新用户,以及鼓励更多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进行在线和O2O消费,从而会让支付宝丰富的移动支付数据回流。

和中信的合作好比一个“试点”,支付宝钱包不仅可以把这种以信用挖掘为主的数据服务接口向其他银行开放,还可以针对银行以外的商户,开发出不同的类型的数据服务产品或接口,譬如对接餐饮、商超等等不同类型的商户,帮助商户在营销、产品、售后等方面进行改进,商户把改进后的产品、服务再提供给支付宝钱包用户,这种价值会增加用户和商户对支付宝钱包的依赖,从而可以产生更多的数据回流,再丰富支付宝的数据。围绕数据服务,支付宝钱包、商户、消费者之间,则形成一个闭合完整的体系。

当然,网络信用卡也可能撬动庞大的网络信用消费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存在着不少用户,他们在网上有数据、有信用,但在线下却缺少实体资产,很难迈过以往银行信用卡的审核机制。这一点估计也是中信银行和支付宝合作的重要目的,占据网络信用消费市场的先发位置。但个人不认为中信银行能拿走多少份额,毕竟中信只是一家小行,其从央行所获得的征信配额有限,决定了其信用卡发行量有限,只能抢先占个坑位。

 

微信:期望绕过绑卡障碍

至于微信和中信的牵手,则是另一种目的。

在微信信用卡的功能呈现上,和支付宝和中信的模式几无差别(目前出于内测阶段)。虽然在对外介绍上,微信也声称依靠互联网数据进行授信,但推敲不难发现,目前微信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其实非常有限,腾讯手里的社交行为数据固然丰富,但如果以此支撑信贷授信的判断,中间的技术门槛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总不成按照一个人朋友圈里男人多还是女人多、聊天时会不会说脏话来判断风险?

那微信和中信怎么做即时授信?或者说,为什么要做?

一切都是为了要绕过堵住微信支付发展的绑卡障碍。

从微信电商化开始,基于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多人都震慑于微信所带来的流量价值,但如果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数量起不来,其基于电商的流量价值就纯属扯淡,难道只浏览不支付购买?微信没有底层账户,而想要实现交易就需要和用户在银行的资金打通。微信支付上线以来,腾讯关于微信支付绑卡用户的数据,仅在初期透露过,至此就再也没有公开过。

是怕数字太大说出来吓坏别人吗?显然不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有利好不公布那真叫“装B”了,更何况此前腾讯控股大众点评、京东的交易前后,无不把这些信息对其股价的拉动运用到极致。为何对微信电商化影响最为关键的绑卡用户数却一直不说?唯一的可能是数据太烂,距离外界的期望差距太大,说不出口。

和支付宝钱包能从支付宝PC端吸取足够养分相比,微信支付背后并没有可滋养的土壤,倒是有个“猪”一样的兄弟。

从产品构成上来看,微信支付其实是建立在财付通之上的一种快捷支付,但不得不说,微信这个做第三方支付的“兄弟”竞争力有限,财付通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较低,手上所有的实名用户以及合作的银行资源更是少的可怜,更不用说数据的积累。哪怕全倒给微信,也不够塞牙缝的。微信支付只能寄望于自己引导用户来完成绑卡,让用户直接成为快捷用户,反过来养财付通。

更何况微信作为一个出生起就是为社交而生的产品,从社交功能往支付功能跳跃,用户对于安全的疑虑也绝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而且,微信目前所提供的合作银行范围、绑卡流程以及支付场景,也没有足够动力推动用户去绑卡,难道就为了在“我的银行卡”里买那些N久不更新的精选商品?

所以,这才会有微信红包、打车大战等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用户进行绑卡。

从微信和中信的合作上,透露出微信试图绕过实体卡,而直接引导用户开通支付功能的企图。这一合作也侧面证明了微信在推动用户绑卡进程上并不顺利。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微信信用卡实质就是微信送给未绑卡用户一个“红包”,只要你过来通过中信银行生成一个银行卡号,我就送你用;至于风险,权当买用户的成本。如果这条路未来走的通,微信支付或可迈过之前困扰其最大的障碍,真正释放出其流量威力。

基于此,不妨做个预测,微信和中信合作信用卡的平均授信,应当不会很高,甚至可能低于百元。中信银行就是再垂涎微信的用户量,也断然不会去冒太大的坏账风险。

至于说很多人好奇,两家为什么会同时选择中信银行?这个……也许是因为中信银行身段灵活,愿意拿出资源配合做尝试;也许是中信里面有牛人,可以瞬间迷倒两位马哥;也许……

剩下的故事,留给其他君挖掘吧!

作者:@二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