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 任正非 董明珠 雷军 詹纯新 袁利群…21个人眼里的工匠精神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但在今天,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等能彰显“工匠精神”的产品附加值成为更多人追求的精神品质,不同人对于“工匠精神”也有自己的揣度和理解。

万钢 任正非 董明珠 雷军 詹纯新 袁利群...21个人眼里的工匠精神

1.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2015年 4月 28日,习总书记在庆祝 “五一 ”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2.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李总理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要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

——李总理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的讲话

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李总理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大数据新业态代表的创新理念要和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新动能蓬勃发展、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打造中国经济“双引擎”,实现“双中高”。

——李总理出席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时的讲话

发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老树不断发新芽,更加枝繁叶茂。

——李总理考察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时的讲话

3.工匠精神实际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

——万钢(科技部部长)

4.要提升产品质量,仅有技能人才还不够,还一定要有耐得住寂寞、做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王向朝(全国政协委员)

5.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有务实肯干的心态、敢于吃苦的精神和不断开拓的激情。

——徐强(全国人大代表)

万钢 任正非 董明珠 雷军 詹纯新 袁利群...21个人眼里的工匠精神

6.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断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巨晓林(全国人大代表)

7.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用“挑刺”的精神把每一个细节做好。管理者要有工匠精神,一线工人也要有工匠精神。

——董明珠(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8.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在引进别人的经验的时候,是否还要守住自己的本体?产业的本体是什么?我认为是工匠文化、工匠精神。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总裁)

9.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缺乏“工匠精神”。只有怀揣“匠心”,视技术为艺术,把产品当作艺术品,精心雕刻细节,严把质量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

10..我觉得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用户看不到甚至没有什么用的地方你也能认认真真把这个事情做好,因为这个产品是你做的。

——雷军(小米公司董事长)


《大国工匠》 第1集:大勇不惧

11.我们要跳出大规模制造和低成本分销,回归产品和技术创新。只有坚持做精品,坚持围绕着精准的企划、精湛的研发、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质以及精诚的服务这五个维度,来提升品牌的形象,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创造,中国品牌才能占领国际市场。

——袁利群(美的集团副总裁)

12.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姜秋镝(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

13.“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这“五为”之训必须熟记于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运用文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再传授技艺。

——何凯英(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14.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往往匠心独具、浑然忘我、享受过程、追求极致,力求用最好的制造手段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有人认为只要拥有高超的技艺就是好工匠,其实不然。一些媒体在报道我时通常强调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实际上,对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艺只是其表象,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

——高凤林(氩弧焊接特技技师)

15.工匠和普通工人都是劳动者,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崇“劳动最光荣”和倡导“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变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变化的是对劳动的更高要求,希望人们开动脑筋,追求极致。我们都说“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工匠往往成为某个岗位的带头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应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给身边的同事做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工匠精神”。更多工匠精神解读:www.yangfenzi.com/tag/gongjiangjingshen

——胡双钱(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

万钢 任正非 董明珠 雷军 詹纯新 袁利群...21个人眼里的工匠精神

16.如果“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的共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竞争力增强就会指日可待;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就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孟剑锋(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17.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生产者在技艺和工艺流程上的精益求精,将产品打造成精致的艺术品的精神,同时,也是不断将新技术融入产品中,形成的一种持续创新的精神。

——包起帆(全国劳动模范)

18.现在我们提倡“工匠精神”,它代表对产品质量的专注以及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只有将“工匠精神”注入到工作中,才能将我们的职业提升起来。

——邹斌(全国劳动模范)

19.我认为工匠精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工”,处于学徒阶段;第二个层次是“匠”,是可以做到精益求精的大师级;第三个层次是“良匠”,这是顶级的工匠。

——陈忠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而其内核就是创新。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有不断创新的冲动,企业科技创新就要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勇于向世界顶尖技术叫板。

——顾京君(江苏省劳动模范)

21.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赚钱,而是要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用心打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邹彬(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推荐人:王晨,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号:rmcbsdsh)】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工匠精神是吹牛,互联网时代需打磨“剑锋”

➤ 周鸿祎董明珠微博之夜惺惺相惜 大谈工匠精神

➤ 谁在鼓吹西方”工匠精神”?我们欠中国工业一个道歉!

➤ 马云湖畔大学公开课《湖畔三板斧》: 阿里巴巴17年创业心法

➤ 江瀚:创业圈虚假繁荣难见真正创新,击败互联网浮躁的工匠精神

您可能还喜欢…

8 Responses

  1. 穿球鞋的夏天说道:

    中国最好的工人在造船厂焊接LNG、FLGC;在火箭院安装火工品零件;在(某些)工厂做飞机零件;在汽车线上认真拧着每一个螺丝;背着地质仪器翻山越岭探矿踩脉;在广州市郊的小加工厂琢磨怎么加工零件能不影响质量还能快出活多拿钱。
    只不过大多数办公室贵族(讽刺脸)并不关注他们这些工业系统的零件罢了。

    大部分办公室贵族的“工匠”指的就是那种“认认真真毫无怨言一针一线一锤一凿做一辈子低效率生产工作”的话——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工匠”的认识——比如被小资们吹捧的,什么荷兰手工木鞋,什么日本手工木屐,什么手工盒子,什么手工木制装饭桶。

    比如我下面引用的日本《工匠达人》(2010)纪录片里提到的绝大多数的,附带的文化属性远大于其实用属性的产品——换句话说,日本人在拍这个的时候,“工匠精神”这个概念还没在国内被以“文化载体”和““认真负责”的形式炒起来,就是“死抱着被捆在陈旧落后的职业里的人用旧工具慢慢吭哧点玩意”——某个看微信朋友圈治国的傻【消音】嚷嚷这个也是在这个之后。

    ——大部分人对于所谓“工匠”的认识,也是对这种文化属性远大于使用属性的非生产性产品。

    真正在生产线上改进工艺的现代技术工人,则因为产品可以直接大批量购买,装逼属性低,关注度远低于前述职业,甚至有大量的资本姿势精英摆个姿势表示工人之所以当工人就是因为不行,即使评了技师,也不如车间主任不如销售不如公关总之工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然后前两年半泽直树那片子火了,一批姿势精英们开始跟风把现代技术工人列入“工匠”来吹。

    但凡不是个猴子,业余时间折腾半年学一下,你就能做出“XXX大师用XXX小时手工做出来的,盒盖放上去的时候会因为气密性缓缓下降的漂亮木盒”

    买个模板,买个倒角刀,你能做出被他爹他爷爷用棍子和竹刀打了几年才做出来的漂亮圆角。

    ——《how is it made》是个好节目,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在于有序的分工协作而不是一个大牛逼从头到尾累到死。

    以下文字出自日本纪录片《工匠达人》(2010)
    蒸籠-大川良夫
    隨著電氣化產品的普及,已經是不論什麼料裡都能既簡單又方便烹調的時代,但有些東西就是不用蒸籠就沒有那個獨特的味道,這次介紹的工匠所製作的蒸籠完全不使用黏著劑,而是用櫻花樹皮一針一線索縫合出來的,頑固地遵守著1000年以上的技術,讓我們一起來體會工匠堅持。

    磨泥板-勅使河原隆
    大家現在家裡用的是哪種磨泥器呢?是直接用調理機磨泥,還是使用傳統磨泥器呢?一個手工作的磨泥器不僅能夠讓食材更加好吃,口感更是魅力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工匠一刀一刀敲出來的味道吧!  

    沙漏-渡邊寅三郎
    看著沙漏裡的沙緩緩的漏下的同時,感覺到時間似乎是可以抓住的。已經做了40年以上沙漏的工匠,從乾燥沙粒到製作玻璃器皿,總是盡心盡力地製作著。就讓我們隨著工匠來享受這不可思議的浪漫吧!

    做一辈子树皮饭盒,做一辈子手工擦萝卜泥板,做一辈子沙漏。

    这些人可以做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政府领特殊津贴传承文化。

    但这不是技术人该做的工作。这是被所谓父辈传统和固化的社会禁锢在父辈领域的,空有“伟大的工匠”之名的地缚灵——片子里不止一个人提到一开始不想干这行,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干,然后慢慢习惯了——换在国内你看姿势精英怎么骂?
    ——这些人的手艺和脑子如果放到更有意义的现代企业中,有没有可能让一辆汽车的一个生产节拍更高效?有没有可能多避免一次用错零件导致的大范围召回?某大国航天飞机用错密封圈放了礼花了,换成一个能一眼认出密封圈制式的高水平工人呢?

    ——如果不是技能转换可能会饿死的问题。大多数火车司机不会“啊,我就要蒸汽车头不要内燃不要电力”,基本没有司炉会说“啊,我就喜欢铲煤”,从来没看过道岔值班的“我就喜欢电话通知扳道岔,不要电气化信号系统!”

    喜欢蒸汽车头胜过内燃车头的,大部分不是干铁道的。

    不断改进工具,改进工艺,抛弃旧技术,引进新技术,从低效率和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人类,才是中国技术人应该做的。

  2. 羞答答的茉莉说道: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从来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真正具有这些东西的,并没有获得好的回报。因为从生产力上来说,当下的中国甚至不需要这种所谓的工匠精神。

    几百年前中国绣花工人在被英国纺织机吊打的时候就不需要了。

    中国现阶段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价值观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消费者理应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商品才对。

    每个阶层的造物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调整自己的实际付出。

    在知乎吹半天工匠精神,饿了还是点外卖,看电影还是用下载的。一边看着《寿司之神》,一边吃着碗里的方便面才是常人的日子。几千大洋的三星米其林,该吃不起的还是吃不起。我目测越是有消费能力的越是不会在这里吹什么工匠精神。一个阶层消费自己阶层的商品只是觉得平常而已。而且有了正常的财力,谁会没事见天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找工匠精神。想吃日料去飞趟日本,想吃法餐飞趟巴黎。梁朝伟为了看个鸽子随随便便就出国了……但是工匠这种职业。人工成本在那儿放着呢。中国想要,你得先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才行。

    可是我们有吗?蛋糕太小了。

    德日哪有什么工匠精神,德日包括英法意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

    相对较小的国内市场和相对较高的人均收入,所以制造商提升利润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单个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而中美以及曾经的大英帝国的制造商提升利润的主要手段是扩大单一种类商品的销量,并尽量控制提升商品附加值所投入的生产成本,以免因为具有高附加值的部件产能不足导致整条生产线产能下降。

    不信你们看为啥福特推出了福特GT这样的超跑,却仍然以野马作为自己的主力跑车?福特就是做一款特牛逼的跑车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足以媲美欧洲全部超跑品牌,然后继续闷声发大财。

    还有说那个寿司之神,他和他徒弟在全世界只有四家餐厅,纽约的MASA,寿司之神每周只有两天在这里主厨,固定菜单每位863美元(不含服务费和酒水,实际人均1200美元左右),拿这种档次的餐厅去对比国内人均一两百的日本料理店,然后得出日本匠人精神就是好啊云云的结论,这不就是废话吗?香港的龙景轩世界上仅此一家,人均至少3000港币,炒的米饭都是蛋和饭不沾的,我是不是可以说:这么高超的厨艺,只有经过五千年文化底蕴熏陶的中国人能做得出来,倭奴蛮夷做的那种几百日元的炒饭都是垃圾。明显不是一个价位的东西就不要硬比了好不?为啥你不知道龙景轩但你知道寿司之神呢?因为寿司之神只要开两家分店就已经足以让日本所有居住在大都会圈的市民们耳闻他的大名,而龙景轩这种级别的中餐馆想闻名全国,起码有五大城市带、十几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需要他去占领,对于一家追求品控的米其林餐厅来说,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做餐饮的人啊,很难面对亿级人口的市场不去占领。龙景轩也好,翠园也罢,顶级中餐品牌都诞生在香港,这就跟日本孕育了寿司之神是一个道理。

  3. 小生姓何说道:

    “工匠精神”这个词,在如今的中国算是非常流行的概念了。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来问,只要这个人平时还看看新闻,都能跟你说出他对于这个词的印象和理解。

    从德国一百年不坏的高压锅到日本用一辈子做寿司的“寿司之神”,甚至青岛德国人留下来的下水道,无一不是“工匠精神”在中国津津乐道的传说。

    可是,德国、日本,乃至于西方传统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发展、经济进步真的是依靠这种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吗?真的有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对不起,事情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象,这些年来,“工匠精神”这个词,是被我们硬生生给臆造出来的。

    首先,不管是在德语、英语、日语的词源里,压根就没有“工匠精神”这个词。国外媒体在引用我们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时,是用“Craftsman’s spirit”,Craftman是工匠,spirit是精神,硬生生的中式英语。

    其中一家英国媒体是这样写的:

    “The craftsman’s spirit is defined by the Baidu encyclopedia(百度百科) as one who is devoted to make things with perfection, precision, concentration,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工匠精神被百度百科定义为一个致力于做完美,精确,集中,耐心和坚持的人。”

    老牌工业强国英国居然沦落到靠“百度百科”才知道什么叫做“工匠精神”!大家该对其中的奥秘有所洞悉了吧?

    维基百科没有这个词条,只有百度百科在2013年创造了这个词条,其中写到首次提出这个词的是“聂圣哲”。

    聂圣哲是何许人也?他现在的抬头是“美国联邦德胜(TECSUN)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百度给他的前缀是“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他对于“工匠精神”的解释是:

    “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税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

    最重要的一点是“恢复学徒制”,这是他认为的“工匠精神”的精髓。

    而“学徒制”的精髓是什么呢?一向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学徒制”传说叫做“口传心授”。师徒二人在一个灯光昏暗的房间,弟子虔诚地听师傅讲述心法,凭借着口耳相授,这门绝技得以流传,还要立下多种规矩,非心诚者不传等等。

    拜托,这是什么时代了?人家德国都工业4.0了,你们还要学别人从中世纪就开始的小作坊式生产吗?

    所以,不管是德国、英国、日本,他们的工业发展至今,绝不是靠着我们所谓的“工匠精神”,而是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是哪里来的?是一次次的工业大革命和技术小革命积累而来的,而工业革命,就是要摧毁那些落后的小作坊师徒制的“工匠精神”。

    日本制造被“工匠精神”害惨了

    日本现在很多“国宝级匠人”,是空有一身“屠龙”之技,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龙”需要他们去杀了,要不是政府的刻意保护,这些匠人只能自生自灭,孤芳自赏,即不能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贡献,又不能为技术的革新贡献力量,只能像“文物”一样供人参观。

    这一点上日本人是吃了很大的亏的,推崇这种师徒传承、世袭制的日本社会,分工固化达到了极点,把日本的产业链逼到了绝路。在上一个时代,日本凭借着这套社会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辉煌,但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以美国、以色列推动的无序产业变革逐渐打碎这一切,仿佛历史底蕴的积累在蛮荒者面前显得弱不禁风。

    事情不仅仅是分工固化的日本无缘互联网革命那么简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经济模式革命、商业策略创新和劳动分工流转,新兴商业概念如专利流氓律师团、产业链一波流、山寨推塔流、技术标准合纵连横、订单卡位等等层出不穷。不随机应变则必死无疑。

    曾经辉煌一时的尼康、松下、索尼,无一不被这种制度所害。

    我们是怎样把它吹捧上天的?

    那么,既然“工匠精神”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我们又是怎样把它吹捧上天的呢?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其实一点都不少见。在国外找到某些模棱两可的概念,然后包装一下,拿到国内市场“忽悠”人。

    这些年中国人不知道信了多少子虚乌有的“哈佛大学持续20年的试验”,“哈佛大学的凌晨4点半”等等传说,影响比较大的要算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硬是把大批国人“忽悠”成了阴谋论的信奉者。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遭群众围堵

    而“工匠精神”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就不得不说著名单口相声演员罗永浩先生了。罗先生在营销这块的天赋令人叹服,他搬出了已故的大师乔布斯,声称自己是在大师死后唯一一个继续用“工匠精神”做手机的人。

    可是翻遍《乔布斯传》我也找不到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字眼,当然,罗先生是不管这些的,或许他在其他资料上看到过乔布斯用“工匠精神”做手机吧,不得而知了。

    但继承了“工匠精神”的锤子手机如何呢?我没用过,没有发言权,但在新闻里看到的消息是锤子手机在生产管理上比较糟糕,远远没有进入主流国产手机行列。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讽刺罗先生,他的一些优点我还是非常欣赏的,只是他把“工匠精神”这个概念玩得太过了,误导了很多人。

    罗先生之后,轮到我们的官媒开始拾起这个牙慧了。拍出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央视出品的《大国工匠》,以传播正能量的目的来宣传“工匠精神”。

    里面拍摄了一批很有资历的中国工匠,比如火箭“心脏”焊接人、比如35年没有出过一次次品的钳工胡双钱,都是令人尊敬的匠人。但在央视的语言叙述里,你总觉得这个“工匠精神”的新概念似曾相识。与我们在称赞那些“劳模”、“红旗手”的调调没什么两样,所谓的“大国工匠”,不过是技术顶尖的劳模。

    例如钳工胡双钱,一遇到有难件,特急件就要他半夜三更起来做。他也不可能转行,甚至还不能退休,因为还没有人能替代他。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新出来一台机器,精度和加工速度都是胡师傅的几十倍,那胡师傅赖以安身立命的技艺就被机器抢去了,还值不值得私营企业开三倍工资去聘请?别人还用不用花费心机练习他的技艺以继承?胡师傅的高超技术是否就成为了“屠龙之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央视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一是跟风,二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安心在工作岗位上,最好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别瞎折腾!

    这样简单的道理其实百余年前大清的官员们都懂,说中国缺少“工匠精神”,要去向德国、日本学习,殊不知当年大清有的是能工巧匠。中国刺绣不可谓不巧夺天工,但在英国人的蒸汽机、纺织机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才有了“洋务运动”,有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电影《泰囧》里徐朗和王宝的对话也说明了“工匠精神”只适合小作坊,一放到现代商业模式里,就跟不上时代了。

    徐:你卖多少钱一张?
    王:两块五?
    徐:成本多少?
    王:差不多一块钱吧。
    徐:每天卖多少张饼?
    王:差不多800张。
    徐:那你每个月净赚2w6,那你完全可以卖给加盟商啊,加盟费5000块钱如果你在北京开100家店的话,每个月净加盟费就50w,一年600w,如果全国有5000家连锁店,每年就可以赚3个亿,不出两年就可以在主板上市了。
    徐:你把配方卖给我吧。
    王:行啊,我的配方就是,必须我亲自做,不能请人,不能速冻,必须得新鲜出炉。
    徐:所以你一辈子只能做葱油饼,你知道吗。
    王:你咋知道啊,我就喜欢做葱油饼。

    当今的中国制造,是更需要一个个好吃到排队的葱油饼摊子呢?还是更需要连锁化、标准化的餐饮巨头呢?

  4. 章鱼须须说道: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016.04.01
    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做好营改增的准备实施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现在距全面实施营改增仅有一个月时间,改革到了关键时刻,要努力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工作做好做细。

    同时,我们也要以“工匠精神”精心准备,打好改革的这一仗,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税负“只减不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财政税务和其他部门要加强沟通,发挥好国税和地税两个积极性,还需要做好培训,让工作人员也用“工匠精神”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确保改革成效。
    ——李克强就全面实施营改增到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2016.04.11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很复杂,困难与希望同在。政府也要秉承‘工匠精神’,要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掌阅科技发布了第二款电纸书产品iReader Plus,依然采用6.8英寸大屏,并在显示效果、性能、容量、续航、内容方面全面提升,售价999元,并立返100元代金券。

    对于这款雕琢了200多天,经过5次模具改版,7次试产的产品,掌阅科技CEO成湘均有着怎样的看法?让我们来听听他的介绍:

    以下是成湘均的发言:

    朋友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自从做了阅读器,这两年我瘦了二十斤,我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中年发福的问题了,由此可见,做硬件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最近一些朋友见了我后,都会关心的说:“你瘦了好多呀,别让自己这么累,这么苦呀”,我说,是累,但是不苦。

    (骡子性格与工匠精神)

    我是湖南人,大家总结湖南人的性格是骡子性格,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骡子是一个很奇特的动物,能忍受围着一个点转上几百圈也不会烦躁,是最能忍受枯燥和重复的动物。所以骡子最适合的工作是拉磨,拉着磨转一天也不会有抵触情绪,世界上好像还没有其他动物能更好的胜任这个工作了。朋友们评价我是典型的湖南人骡子性格,所以以我自己的感受来猜想,骡子自己未必觉得这种重复和单调是件很苦的事,反而可能是很享受。

    因为我自己的感受是,同时做几件事情时会感觉很痛苦,但是如果只让我做一件事,我可以很享受的把这一件事情坚持做一百次,一千次。做阅读器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的。这两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掌阅阅读器,每天乐此不疲的试用,想各种优化的点子,遇到问题,我就马上电话沟通,或者召集开会,反复尝试。

    这个过程是重复和单调的,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在不断地去打磨一个东西过程中,你会看着这东西变得越来越好,就会很快乐,很有成就感。看过很多发布会,大家都会非常煽情的说自己多么苦,多么煎熬。我认为人一旦觉得一件事情煎熬,那就一定难以坚持,也难以做的非常出色,因为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

    现在人们都在说工匠精神,我跟同事们开玩笑说,没有骡子性格的人是不可能具备工匠精神的,因为工匠精神绝对不仅仅只是去忍受单调和重复,而是能享受过程。忍受过程,有坚强的意志可以做到,但要做到享受,这就和性格有关了。

    (保持自信和坚持纯粹)

    当然,具备骡子性格的人不一定就会是好工匠。我认为工匠除了能享受这份孤独和安静,还应该能坚持自我。所以我们对产品团队一直强调两个词,保持自信和坚持纯粹。

    这两个词很抽象,具体工作中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保持自信和坚持纯粹?我们发现有两句话挺管用的,如果产品经理敢于说这两句话,能从一定程度上保持自信和纯粹。第一句话是“关你鸟事”,第二句话是“关我鸟事”。这两句话没有任何攻击性和粗俗的意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你面对各种噪音和质疑时,如何保持自信。

    我认为做产品跟做艺术创作有相似之处,必须保持起码的自信,没有哪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在别人的指手画脚下诞生的。什么意见都听取的产品经理,最多做到合格,不可能做到优秀。对于外界的质疑和噪音,最简单有效的屏蔽方式是,在自己内心里说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在各种压力面前,如何坚持正确的东西。这个在现实中要做到其实挺难的。

    我举个例子,全世界的阅读器都是6寸的,而事实上6.8寸才是最舒服的阅读尺寸,因为能高度还原纸书的版式。大屏幕看书更舒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们玩游戏想要大屏幕,看视频觉想要大屏幕,看图片想要更屏幕,难道唯独看书时就不需要大屏幕吗?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如果产品经理不能够坚持的话,很有可能大家见到掌阅的阅读器也会是6寸的。

    这个过程我们经历过激烈的争论。采购的同事说,屏幕的供应商很少做6.8寸的屏,如果我们坚持做6.8寸屏,那供应商就得为我们单独定制,这样货源供应时间就没保障。相反,6寸的屏幕货源是现成的,供应时间有保障,所以建议跟其他家一样做6寸的就好了。这个理由很充分,争论了很长时间也不敢做决定,最后产品经理用这句话停止了争论:“关我鸟事,屏幕能不能按时供应是你要解决的,我要做的只是更舒适的阅读器”。销售的同事说,6.8寸屏的成本导致定价增高,这就意味着销售数量可能降低。所以销售建议做6寸屏,走低价策略,这样更好卖。

    产品经理仍然坚持了这句话:“这个我鸟事?我要做的只是更舒适的阅读器”。我没有夸张,现实中很多产品人员创新和改变的勇气,都被这样的压力所扼杀了,很多产品人员最后都没了自己的主见,盲目跟风。现在市场很多产品所使用的6英寸,是十年前所定下来的尺寸,十年前这个尺寸算是大屏幕了。你想想十年前手机屏幕才多大?iPhone手机刚出来是3.5寸的屏,如果iPhone到今天还是3.5寸屏幕的话,还有几个人会去接受呢?

    一个电子产品十年没有改变,本身就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和潮流的事情。所以掌阅在做阅读器这个事情上,一开始就想的很清楚,一定是做现在的阅读器所不具备的,去完善现有阅读器缺陷,一定要坚持做最好用,最纯粹的阅读器,要坚持做最简单的自己,绝对不盲目跟从和被压力屈服。

    在产品销售的前五年,我们内部评判这款阅读器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不是销量,不是利润,是每个月对新购买阅读器的用户做随机回访,只问一个问题,是否已将这款阅读器推荐给朋友使用:如果10个人中有8个人回答是,那就非常成功;如果5个人回答,一般成功;如果低于3个人回答是,就是非常失败。

    今天我们的会议结束后,我请大家现场体验我们的阅读器,做一个这样的统计。这款阅读器是不是成功的产品,我们很快就能知道答案!我对这个答案非常的期待,也非常的有信心!

    注:掌阅iReader Plus电纸书售价999元,并赠送价值100元的掌阅阅饼,将于5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发售。在掌阅App、京东、天猫iReader旗舰店、1号店同步上市。

  5. 隔壁小王说道:

     情怀–“情·怀”这两个拆开看很污,合起来看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字眼,讲的越多则越无趣,谁都想与情怀扯上点关系,附庸风雅,毫无底蕴。
      天天都喊情怀…
      那到底啥是情怀???可能是小时候啃的干脆面,现在又啃到了,那么这是情怀。
      可能是小时候吃的咸菜,现在又吃到了,那么这是情怀。
      可能是小时候喜欢的车,现在开到了,那么这是情怀。
      或者是小时候没有泡到的姑娘现在…依旧没有泡到…恩,对不起我肤浅了。
      对了,还有这个…它叫天皇巨星,回忆满满啊宝宝们!既然说到四驱车,那么我们就聊一聊……手机,恩。
      手机这个圈子在国内也是火的一塌糊涂,尤其是有点噱头的厂家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调侃的对象。比如14年约架的老罗和王自如,当然不论约架结果怎样,此次“运动”着实是一次非常好的营销,两个人的知名度均有大幅度提升,王自如的Zealer越来越成功,做到国内评测数一数二的地位;锤子Smartisan手机的用户群体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自称怀有一个工匠之心,那么问题来了,锤子真的有那么强的工匠之心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手机外观硬件极其同质化的当今社会,国产厂家只有锤子敢于和大众叫板,Smartisan T1虽然销量不高,但是做出了自己的逼格,工匠之心可谓饱满;此后的坚果手机、Smartisan T2更是把工艺水准拉到了一个新高度。等一下,为什么感觉我像在做广告,又没给我钱,OK那我就…继续讲,锤子的工艺水准通过文字肯定是很难将其全部表达出来的,往往好的科技是让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一个要求精益求精的疯子带着一群疯子,一起做着疯狂到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既然手机界的工匠是锤子,那么我们津津乐道的汽车界呢?
      那么这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辆车,那么时间就要追溯到1886年1月29日,两位德国人卡尔·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汽车的诞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行”的方式,更开启了个人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其实对于车的历史可以追寻到非常之远,早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就有黄帝造车的说法,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但当时车还仅限于人力、马拉等等全借助于人力畜力,效率有限并且不持久。我认为当时思想开放的人一定有想过到底怎样才能不借助外力,让车自己跑起来,但只可惜科技能力有限,中国在工业方面还是落后。经过技术的堆叠,终于在1886年迎来了世界第一辆汽车!汽车的历史就开始于此,汽车界的工匠之心一步步走向升华。

      说到这里接着就不得不提到最近在百年庆生的宝马,宝马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旗下的M系高性能车,早在1986年,宝马就推出了里程碑一样的宝马E30 M3,这是宝马M家族中的第一款车型,现已经过四次换代,距现在正好30年。这款具有运动风格并使用了2.3升四缸发动机的跑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车迷的青眯,最大输出动力195马力,加之行程很短的五速手动变速箱,使M3的0-96km/h达到6.5秒,最高时速达到225km/h,这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竞争对手奔驰190E。

    现款宝马M3
      工匠精神,是对与一种精神的坚定,M3就是宝马对于速度与性能的坚定,从E30 M3到现款宝马M3虽然经过了四次换代,但每次不变的就是M3那笃定的眼神。

      工业革命以来,手工制造逐步被机器生产所代替,而手工制造也直接与落后划上了等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赋予了手工制造更多的含义。手工制造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精良品质和卓尔不群的代名词。宾利就一直坚持着纯手工制造,自从1946年以来,尽管历经无数波折,每一辆宾利汽车依旧坚持在位于英国克鲁郡(Crewe)小镇里的厂区内,由经验丰富的资深工匠打造。

      史上第一部宾利的设计已显露出沃尔特对汽车的天份和执着,这款名为3 Litre的车型于1919年推出,它由伦敦贝克街(Baker Street)附近的工场制造,使用的发动机是当时极罕有的品种,三公升四气缸,顶置凸轮轴设计,其最高时速可以轻易突破80英里,是当时速度最快的量产汽车,也是第一款在水箱栅格上标有经典飞翼徽号(Flying B)的宾利。

      手工缝制的宾利真皮内饰以及木质饰板都堪称精挑细选。每台宾利车平均要用到400多块皮,来自15头牛,这些牛被精心圈养,皮质细腻且没有瘢痕。每头牛仅使用约4.5平方米的牛皮。工匠们以纯熟工艺缝纫方向盘蒙布需要15个工时,而那些坐垫则由年轻女工们精心缝制。

      大部分的宾利车型采用胡桃木木料,或是英国的橡树、榆树,而其它许多独特的木材亦可供选择。平均生产一套面板需花时13个工作日。追求图案的对称性可谓宾利的木纹内饰最独特之处,除左右对称,车内前后端的木纹图案也是完全对称的。这些造车手艺代代相传,令每一台宾利都完美无瑕。
    这!才是工匠精神。
    编辑点评:
      情怀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要直戳观众的内心;工匠精神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精神,而是坚持一种自己的精神死不放弃,逐渐形成别人做不到的工艺,这是工匠精神最强大的地方,而不是随便一个车企就吹嘘自己有多么厉害的工匠精神,纯属扯皮,而且从未看见其有何成果。想要工匠精神,最最最重要的是一条道儿走到黑,使劲儿钻!

  6. 非官说道:

    品牌是金,中国有潜力诞生世界品牌
    品牌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外贸企业仅占外贸企业总数的2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11%。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一时仍是中国制造业的标签。

    但是也有像青岛啤酒、云南白药等一批中国百年品牌历经岁月弥久生命力愈加旺盛。

    据韩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朝鲜日报》4月11日刊发的消息,“中国产啤酒在韩国啤酒市场的势力正在显著扩大。青岛啤酒在大型超市击败喜力和朝日等品牌,成为进口品牌销售冠军。”
    在德国,当地啤酒售价在0.8-1欧元,青岛啤酒的售价在3欧左右,属于中高端产品。凭借一贯的高品质,青岛啤酒在海外树立了“高品质、高价格、高可见度”的品牌形象,畅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在全球啤酒市场增长放缓的大势下,青岛啤酒亚太区增长53%、北欧增长26%、英国增长18%、韩国市场销量翻番,凭借的正是品牌这双“隐形的翅膀”。

    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三大工程”,包括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 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培育繁荣发展的“大花园”,中国品牌的发展空间和未来更惊喜可期。
    创新为核,让啤酒“好喝”又“好玩”
    在影城观影的李相儒,用一张手拿魔兽啤酒的自拍照,迅速引起了朋友圈的“拉仇恨”。

    他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试想作为魔兽骨灰级玩家,在观看《魔兽》电影的时候,手里拿着专属的魔兽啤酒是怎样‘高逼格’的一件事?”
    随着由《魔兽世界》游戏改编的电影《魔兽》的上映,一款魔兽啤酒也迅速占领了“魔兽”粉丝的“朋友圈”。这正是青岛啤酒经典1903魔兽电影特别纪念版。

    罐体选取部落和联盟的两个经典人物作为主打,作为两大对抗营,引发了魔兽粉丝的“PK意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销量突破百万罐。

    魔兽引发的热潮,在青岛啤酒天猫旗舰店的买家留言中,可以看出端倪。“买来不是喝的,是为了纪念过去的青春”、“十年的青春和回忆,用这两箱酒来纪念,满满的是曾经的自己美好的过往”。这款啤酒,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

    炎炎夏日,不想出门却想要喝酒,在家动动手指,啤酒即可闪速配送上门。“嘀嘀一下,啤酒到家”,鼠标一点,“只有酿酒师才能喝到”的原浆啤酒空运送到。奥古特、鸿运当头、白啤、黑啤、果味炫奇、IPA等不同品类,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而家住北京的魏先生现在每天下班多了一个习惯,就是到楼下的TSINGTAO1903社区客厅里带一扎青岛啤酒原浆回家,不论是自己小酌还是招待朋友,都别有一番滋味。这样打通啤酒消费“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客厅,已经有20多家。

    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属于时代的企业。青岛啤酒以“特色化”+“个性化”的创新,处处彰显出青岛啤酒这一百年品牌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力。
    精由心酿,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品质主义
    青岛啤酒的实践证明:越是互联网时代,产品离消费者越近,反而越需要产品主义。

    每天下午三点,品管部李娟和其他的同事都要在品评室集合。他们不能用任何有气味的化妆品,吃饭不能碰触辛辣。他们都是不同特点的成员组合,每个人在气味训练中表现出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敏感性。

    品管部每天要品评的物质多达30多种,有当天使用的酿造水、酒花、过程产品麦汁,刚下线的啤酒、清洗管道的水,就是瓶盖上的瓶垫也要放到酒里在生产线完整的走一圈,以检测对口味的影响。

    113年“只为酿造好啤酒”,心无旁骛的专心与专注, 113年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把一瓶啤酒做到极致。其“工匠精神”“慢”“专”和“精”的三字诀,让始于1903年的啤酒品质从未变过味。

    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教授Michael Ederr提到,“德国一些啤酒厂正面临规模化和质量监控同步提升的挑战,而青岛啤酒在质量控制、检测指标和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应用却让人刮目相看。”
    品牌价值发布现场,来自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教授琼·克劳德·拉里齐(Jean-Claude Larreche)指出,中国品牌要全球化,首先要解决“可持续性”问题。即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纳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将其当作次要问题来处理。
    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企业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大工业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只有秉承这种“工匠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有“可持续”的未来。

  7. 夜寐星城说道:

    工匠精神根本没有英文或者日文词源,是正儿八经的新词,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国外报道就用中式英语直译“Craftsman’s spirit”,这词组的本意,是动手折腾东西。。
    有人讲工匠时,会偶尔编出“工匠精神”,毫无影响力。
    后来,一些人生造出这个词,要工人“努力干活精益求精不看工资”,其实还是“爱岗敬业”那一套,君不见央视“大国工匠”个个符合这玩意?只不过资本家不敢用社会主义老词,就自己山寨了一个。
    后来魅族也借用了工匠精神,形容自己做手机比较认真,就像瑞士工匠做手表,没火起来。
    2014年,罗永浩注意到这个词,取代自己以前使用被口诛笔伐的“工匠之心、情怀”,攻击说所有手机厂商都是垃圾,乔布斯死后苹果也没了工匠精神,终于喧宾夺主引爆此词。
    随后,由于罗永浩也婊了日本,众多了解日本的朋友,用寿司之神、小林研业等正本清源,事与愿违,職人気質彻底等价为工匠精神。
    工科男都知道,中国工业现在的问题就是由大转强,粗犷的量大取胜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必须发展科技注重细节,搞有技术含量的东西。
    于是,总理就看中了这个热词,把工匠精神拿来,赋予了新的含义。
    一个词的命运啊,真是不可预料,你说一个先是洗脑后是装逼的工匠精神,怎么就成了网络热词,成了日本灵魂,甚至成了中国工业转型的指导思想呢?
    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
    现在政府提倡的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重视创新、培养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总之,工匠精神是个筐,只要对中国工业转型有帮助的,都可以往里装。
    这也是专业人士的过人之处,我们需要可行可靠的工程师文化和更加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网络鼓吹的工匠精神是私德,可以自律,不能律人,不过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已。
    任何将工匠精神等价或局限于職人気質、奢侈品、手工业等概念的人,都是两学一做不及格。
    至于本问题下所有长篇大论叙述自己心中工匠精神的,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

    详细考证工匠精神花了我将近一天时间,使用百度、谷歌自定义时间搜索综合对比,再爬爬知网维基,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工匠精神不是个老词,几年前没有人听说过,查辞海、现汉、新华字典都没有,甚至连维基百科也没有这个词条。
    不过还好,百度百科里有,但一查历史版本,工匠精神词条创建于2013年工匠精神_百度百科
    都说中国丢了工匠精神,德国日本保留了下来,特么2013年才创建的东西,怎么丢?
    不过13年创建词条时,他提供了英文,Craftsman’s spirit,craftman是工匠,spirit是精神,简单粗暴,可维基百科依然没有。

    以中国传统最深邃的内涵,打造员工成长最理想的参考书!
    企业为我们搭建了实现价值的平台,你为你投身于这个群体而感到荣耀与自豪吗?你清楚地知道拿什么回报你我的企业吗?你拥有所有通向辉煌道路的优秀品格吗?千锤百炼铸就百年名企,精雕细琢传承工匠精神!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再多的财富也没有安全感,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工匠精神,是美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是瑞士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如果你希望改变现状、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成为被需要、被尊重、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的事情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内外丰盛的人生!
    这书讲述员工要热爱工作不求报酬回报企业,自然受到没文化老板的追捧,13年到14年中期,“工匠精神”大量出现,全是读后感范文。。
    这个工匠精神是给员工洗脑的,自然入不了小布尔乔亚的眼,所以现在的知乎众,甚至不知道工匠精神还有这么一出。

    2014年,或许是机缘巧合,公孙永浩先生看见了这个字眼,顿时如获至宝。
    之前他提出的“工匠之心”一直饱受批评,中国人实在,你做的东西这么垃圾,没心没肺的,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工匠?
    而“工匠精神”一提,婊上苹果,婊上德国日本,我不是针对你们,我是说中国人早就忘了这“精神”,马上就高大上了!
    就像本问题的题主,明明自己写个日期都能写错,而且连续两次修改都没发现,却依然可以拿工匠精神装逼。

  8. 蓝柯说道:

    斗胆谈谈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的某个方面。所谓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其实是工业产品(服务产业)的艺术化。

    我吃过二郎寿司,并不觉得它有那么那么惊艳,但是如果你往艺术上去靠,把它理解为行为艺术及美食、审美艺术,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拥趸。
    我有爱马仕的手袋,老实说,除了皮质的手感好一些,真也没觉得使用性上和流水线上生产的LV有什么区别。
    我戴PP的腕表,但先生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陀飞轮走得没有石英表准为什么还那什么贵,我告诉他,机械表走到现在,根本讲的就不是功能性,而是人类对于手机能制造的精密机械艺术的一种致敬。

    工匠精神固然跟代代相传有关,但并不完全是什么阶级固化,也并不完全是什么“手工就是落后的,迟早应当被机械代替”。它只是工业化,服务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艺术化表达。

    在中国,你现在感觉少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普罗大众才刚刚富起来,而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庸质疑的。所以,目前我国制造(生产)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基本需求”,而少有艺术追求。等到中国工业化全面完成了3.0到4.0的转变,等到中国的服业务完成了普及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再来谈艺术化与工匠精神不迟——日本和德国处于工业化的哪个阶段,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大家并不会以“匠人”这个代代相传的职业为耻,因为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区别,已经模糊化或者倒挂,而且,并因为其艺术性和不可替代的专业性,能得到相当的社会认可度与尊敬。所以工匠精神即会被大力颂扬。当然,也可能是当时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团体或个人,能以其小众的爱好支持起整个行业的高端化,比如中国古代官窑瓷工们,你能说他们没有工匠精神?日本古代的职人,亦是如此。

    日本现代的职人为什么会那么多?固然有历史传承的因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生产的贵价物有足够的消费者,利润可以支撑他们在现代 仍然可以这个行业里精益求精。
    美国为什么工业发达,但是不太讲求什么工匠精神?因为整个美国的基础文化都是实用主义,艺术么,WASP讲讲从欧洲扫来的二手货,但大众主流的,还是非州裔的各种“平民文化。另外,制造业的大量外迁和缺乏服务传统,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你问中国的工匠精神现在到哪里去了?简单来说,它们存在,只是需要的人太少了,所以我们不太容易找到它们。

    说多一点,工匠精神有个重要的附属词,就是“情怀”,当奢侈品到达一定的品质水准时,要将其售卖出更高的价格,“限量”和“情怀”是两大利器。如果没还没有达到,那么单强调这两个属性,也能迷惑住不少人的眼睛。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国产IT品牌,总是不断地强调自己的工匠精神。

    再说多一点,当小野二郎从战场中回到东京,在与志乃里寿司店里当学徒时,更多的想的应当是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想着什么工匠精神。至于“职人”,盖因当时的他,除了会拿枪,也只会做料理而已。

    所以,无非时势造英雄而已。

    我特别喜欢一个香港演员,江华。

    江华有一部片子,大约是《苗翠花》吧。20年前看的,我只记住了一个情节。江华饰演的方德与洋人斗法,比纺织技术。前两场我们都输了(第二场平,实际也是输了)。方德请来一位老匠人。老匠人精通刺绣,他穷一生功力绣出了一幅双面绣。巧夺天工!我也感慨,妈的这一轮终于赢了!然而洋人说我们的机器,用两个小时可以织几百匹布。你这用两天时间只织了一小幅。我们又赢了。江华醒悟,明白还是要正视自己不足,师夷长技。方德之后引入洋人的机器,开设了工厂。

    即使现在,我也很感慨当年香港电视剧的立意之高又不乏娱乐性。看看现在的一些编剧整出来的东西,完全都是靠狗血和低级趣味来刺激视觉。

    中国有些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饱了撑的就爱搞一些大新闻。
    面对机械化的效率,小作坊式的产品,如果不卖出工艺品的艺术品的价格,只能等待消亡。当我们真的有大工业的能力,有大工业创造出的巨大购买力,我们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给那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工艺品应有的对价,才能让小工匠小技艺有所传承。很多过去似乎已经灭绝的技艺,得以存续。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业化底子,如果没有工业化带来的购买力提高,那些民间技艺才要真的失传。因为人首先要养家糊口,不能只凭情怀的。很多人吹嘘的日本工匠精神,其实也是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国民的购买力能养得起那么多手艺人。

    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要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供不了高品质的产品,必然会被淘汰。一味单纯强调所谓工艺品式的“工匠精神”,都是脱离实际的臆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