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VR技术报道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先看下财新这一年的经验

媒体涉足VR,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么?

山村一户人家,一个小女孩安静的看着电视,一动不动,电视的旁边是一口未上漆的棺材。这个场景持续了几个小时,小女孩的视线一直不肯离开电视,有小朋友走进来,她也一直没有理会。这个小女孩的父母背井离乡、多年未归,她和奶奶相依为命,这口棺材似乎转载着孩子的青春和三代人的命运。

这个场景是 VR 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的一个镜头,深深打动了财新视频总监邱嘉秋。

如果是做传统的视频内容,这个场景中的元素组合,本身就已经产生很强的冲击力。但要利用 VR 的话,就还需要做些专门的构图和光影设计了。在邱嘉秋看来,这只是从普通视频到全景视频转变的一个小细节,用 VR 技术报道新闻要考虑的还有很多。

想用VR技术报道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先看下财新这一年的经验

一、选题

邱嘉秋和他的团队,最先解决的是选题问题。

在涉足 VR 报道之前,邱嘉秋是财新视频部总监,负责视频内容。2015年 初,在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的决策下,财新开始推进 VR 全面研发。在做了一系列调研、实验后,在年中才确定与联合国以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共同制作这部《山村里的幼儿园》的 VR 纪录片。

之所以选择这个选题,和财新的定位密不可分。以政商人群为主要受众,财新一直希望影响这批用户的决策。留守儿童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富有感染力、冲击力的社会焦点问题。基于此,财新的这部纪录片,希望能够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乡村教师的角度,真实讲述留守儿童的现状,向世界各国决策者展现中国全社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选题都适合 VR 这种形式。VR 技术,可以将场景更真实地还原、呈现,与新闻报道所追求的 “真实” 本质相符,而 VR 技术的呈现又有 “浸入式” 特点,可以增强观众的体验。这种影像传达的形式,正好符合纪录片真实、客观的本质,但是却未必适合所有的场景,比如会议的报道。传统的视频形式已经能很好的传达出要信息和场景,VR 技术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在一年多的探索过程中,邱嘉秋也总结了几类适合 VR 报道的选题类型:

  • (1)环境类较大场面的事故或灾难突发事件是 VR 新闻报道必考虑的选项,例如深圳山体垮塌事故专题报道、潍坊海化纯碱厂溃泄、尼泊尔地震等;
  • (2)像春运这种感染力较强的社会焦点,也是可考虑的题材,因为这会驱动观众跟随报道 “身临其境” 去体验
  • (3)一些展现稀缺性一般人不易于到达环境的选题也较为适合 VR 报道。这类报道对时效性要求降低,需要着眼于更好地呈现,在归类上偏节目型视觉产品。

尽管如此,一些泛娱乐的内容通过 VR 的展示,也能吸引较多关注。“一些明星光顾的电影节,如较有冲击力红毯部分,也可以进入 VR 选题范围,美联社在这方面已有所尝试”。

二、构思

VR 纪录片本质上还是一部影片,同样需要解决选题策划、构思这样的问题。因此,“怎么控制尺度,怎么挑素材,这一块会花很多时间”。

比如,在制作《山村里的幼儿园》这部 VR 纪录片之前,财新 VR 团队就已经收集了不少前材。最终才确定了主要的人物,比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乡村教师,从这些相关方的角度去全面展示这个问题。其中 “在这些前采的基础上,VR 的应用会更充分”。

但在全景拍摄的过程中,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比如,像这类纪录片,就会设定为采访者不出镜,因此采访对象在 VR 拍摄环境下的讲述由于没有对话的对象,往往有些不够自然。如果躲起来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被采访者难以按照完全理想化的方向交流,有时候会带不出需要的信息。

后来,团队总结经验,在当下拍摄环境,找一个环境中的人替代记者的角色,去和被采访对象聊。这个在拍另一部春运相关的纪录片《离·聚》时,也用到了这种方法。当时,在火车上,团队找到了一个务工回家的年轻人,让他带着团队的问题去和被采访者聊。

想用VR技术报道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先看下财新这一年的经验

三、拍摄

拍摄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容易形成方法论的一个环节。

目前,全景的拍摄还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拍摄设备所能达到的效果有限。二是,拍摄时还需要实时构思用户端如何呈现。

现阶段市面上全景视频的拍摄工具主要有三类:

  • (1)专业的影视级拍摄设备,比如 OzO、Lytro 或 Jaunt,加上辅助设备的价格可以达到百万元级别;
  • (2)小型工作室级的拍摄设备,一般都是由 Gopro、Drift 组装而成,包括 Ladybug 等设备,联合辅助设备,价格在数万到数十万之间;
  • (3)民用便携式全景一体机,比如 Insta360、理光 Theta S,价格在数千元,但拍摄质量很不理想。

针对不同的全景内容,财新也会选择不同的拍摄方案。比如,新闻类的报道,对及时性要求比较高,往往由一两个记者,采用便携式全景一体机进行拍摄。

而像纪录片,一个场景可能会需要十几个人来拍摄,财新则会与一些专业的拍摄设备厂商合作,采用第一或者第二种方案。比如,《山村里的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就和 UtoVR 做了合作。但在这个过程中,财新也一直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

除了拍摄设备本身,如何拍摄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很可能就是,如何摆放机器,这其实决定了以什么样的视角带给用户报道和体验。全景的拍摄设备都没有推、拉、摇、移,就需要对每一个画面进行设定,既保证视频的流畅性,逻辑完整,又保证用户能够看到希望被传达的内容。财新的做法是,推算用户的关注点,然后将下一桢的主视角放在这个位置。

此外,在实际的拍摄中,可能还会遇到新问题,比如相对小的空间范围内,无论机器怎么摆,最后拍到的画面都会十分相似。在拍摄《离·聚》时,团队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场景,百分之九十的素材拍摄都是在主人公大约七、八平米的出租屋里。尽管拍摄机器放在不同的点,要求主人公做出生炉子、做饭、用电脑等不同的活动,但观众角度可能仍然会觉场景单一。

(注:图为《离·聚》的一个场景的全景图片)

(注:图为《离·聚》的一个场景的全景图片)

 

四、探索

对于探索了一年全景新闻报道的财新来说,他们并不单单只想一个全景内容的制作商。他们也在尝试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同纽约时报,财新未来或许会推出自己的 VR 内容客户端,但至于是基于财新的 App,还是推出独立的应用,团队暂时还未确定。现阶段,这些内容还主要是呈现在财新的 WEB 端,以及乐视这些合作伙伴的平台。

虽然这些内容现阶段还是免费的,但像纪录片这样的内容,制造成本很高。比如,这部《山村里的幼儿园》的国内版制作成本在数十万元,国外版本的制作成本可能达到数百万元。财新也在考虑未来针对内容收费的可能。

邱嘉秋对 VRSE 的模式很感兴趣。这家位于洛杉矶的公司,也是一家内容制造商。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基于自己的经验改造设备,现在也推出了自己的拍摄设备。

“我们现在开始改造拼接的设备,尤其是基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拍摄。包括如何收声,我们自己也在研究。”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李皙寅 :VR新闻,真的有必要吗?说道:

    很多需求,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6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APP客户端,推出全国首个VR新闻频道。其称,VR新闻的出现,将改变读者阅读新闻的习惯,以前人们通过记者传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了解现场,VR新闻则让读者以第一视角亲临现场。上游新闻对此颇为看重,通过技术、人才、平台化建设优化现有结构,以此树立品牌的新媒体优势。

    首先,花生给上游新闻勇敢赞个赞,在未来表现形式并不明确的环境下,执行力如此之强,确实不易,这背后确实有着媒体转型的一份担当。

    但,花生想从三个角度,泼一盆冷水。

    一、伦理困局

    先媚俗地站个道德高地:VR新闻让媒体人、受众都进入了新的伦理困局。

    根据新闻通稿介绍,日后内容为:“突发、直播类新闻采访模式。车祸、火灾、体育、娱乐等新闻现场,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两会、新闻发布会、展会等时政新闻现场”。

    首先,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进一步娱乐化。

    面对车祸、火灾,这种新闻,做成VR给受众,让其“身临其境”?一般人会愿意去感受现场血肉横飞、肢离玻碎吗?

    花生觉得这里面的看客多半都是娱乐心态,隔岸观火,这样有消费灾难的可能。

    其次,从业者的压力风险

    VR新闻内容素材异常丰富,包括而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同时,新媒体要求发刊速度提高,两者成为一对不可磨合的矛盾。

    在重大的时政新闻、突发新闻,都给了值班编辑更大的审稿压力,更大的职业风险。

    无论是更讲究“舆论引导”的大陆,还是讲究“政治正确”的海外,媒体都有着自己表达的“禁区”,VR的这组矛盾,很可能导致部分元素突破禁区,从而给媒体从业者带来压力和风险。

    毕竟,有不少读者,一直擅长“见微知著”。做惯了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的他们,总喜欢从媒体的细枝末节,去推敲“背后的故事”……

    二、少就是多,VR太“冗余”

    除了可能的风险,VR技术本身,并不符合新闻的价值。

    暂且不提,现在VR技术并不成熟,使用效果不佳的技术背景。

    先讨论下,新闻的价值。

    花生觉得,新闻最重要的是高效地传递信息,为受众决策提供服务。

    即合格的新闻除了确保真实、时效之外,更重要的是纯粹、便捷,在体裁上的要求,就是短小精悍,以此达到高效。

    而VR实在是太冗余了,他以全方位的现场体验为外衣,实际上包裹了太多没有具体意义的内容,冲泡了一杯三鹿牛奶,看似好喝,实际喝不饱,没营养。

    VR新闻的冗余,冲淡了新闻的硬核,也过度占用了人们本就稀缺的“注意力”。这会导致用户使用分化,一种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像现在没事儿就刷朋友圈,到家就开电视机当背景音的人。另一种,则颇为反感,感觉类似于微信聊天:用文字10秒能看懂的事儿,却偏偏有人要用语音发满60秒。

    要知道,从工业化迈向信息化的社会,时间的价值越发重要。

    人们开始看重获取信息的“单位时间成本”,比起自学语言、摸索健身技巧、探索行业未来,开始倾向于‘花钱买服务’,这个服务就是信息对称的高效性。

    多嘴一句,对于“上下求索”的媒体人,应该效仿一只只松鼠,采集松果、取出松子、嗑出松仁儿,递给受众。高效传递信息,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三、理想中VR的价值可能

    其实,VR新闻最好的题材是科技、娱乐、体育。

    有时候,所处场景表现要素异常丰富,文字表达会显得贫瘠,这时候强调现场感受,往往是VR最好的使用场景。

    科技产品的虚拟演示,娱乐表演、体育赛事的现场,在诸如贝爷探险之类的地方,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过:由于生产技术的变革,减少了单位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消费品价格,使得蓝领工人和资本家都能开汽车、看话剧……

    在VR技术下,未来我们都能去月球探险,只不过你踩着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我看着你Gopro的同步传输,踩着自己的地板,罢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