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来自过去的,对未来的描述

你一定思考过未来科技将如何突破我们的既有想象,几十年几百年后,人类终将何去何从。这篇文章,作者反观了 6年 前自己的预言和判断,并带我们回到未来。

本文转载自简书专栏,作者超儿,Onefootball 中国区产品经理,原新浪体育及新浪体育 HD 客户端产品经理。

这是从 09年 开始一段想法,也就是 6年 前,iPhone 3G 刚刚问世,iPad 诞生前 1年,中间经过两次修改更新,现在重新组织一下,附上 6年 后的评述。

如果你觉得前面的回溯很无聊,可以直接跳转到 “解码器” 那段,从现在开始往后看,看到未来。

2009年,关于云服务

各种各样的产品,全部基于互联网和免费(收费是基于升级功能)。再从产品层面纵向比较,GOOGLE 取代的是微软。文档,日历,笔记本。。。把所有微软的东西从个人电脑终端搬到网上然后免费,随意调用。

这里有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完成了 “信息” 从个人电脑终端 和服务器之间的过渡,或者说,基本完成了 “信息” 从人到电脑的过渡。

那么从 GOOGLE 刚刚取代微软的时间段,和现在手机功能日渐强大的时间段来看,我们接下来要经历的未来,就变得可预见了。

原文内容写的太过夸张,不用看了,大体意思提炼出来后来会说到。重点就是这个图,是整个思路的过程是一致的。PS:当时 Google 的所有服务都是很顺畅的。

而且以上这段现在看起来对云服务的预言非常乐观,但是其实如果比我更早看到云未来的是再 10年 前,2000年 初的亿唐,FM365 早早就言之凿凿的人类会将生活全都搬到互联网上…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过程用了整整 15年……

2013年1月:关于终端演进

然后从 09年 以后,各家反倒没有大力发展云端了。应该是 iPhone 的高利润,掀起了智能手机热,各家都把重点放到了终端上。苹果依靠 30年 来积累的图形界面交互经验和大神光环牢牢把持着终端规则的代言地位。再后来终端利润降低,才重新回来到云服务的竞争中。而在 2013年,Apple Watch 出现前 1年 和 iPad Pro 出现前两年,我写下了这段:

个人 # 臆测 # 三年左右五年之内,Mac 和 iPhone 会向 iPad 靠拢并合体,成为一种新的个人数字设备基本形态。设备分 4,7,10,13,15,27,40,52,眼镜,手表等尺寸,性能不同但系统为 iOS 和 Mac 系统合一,软件全部 app 化,数据统一。支持语音,触屏,投影键盘,3D 手势,可自选组合实体键盘,支架,40 寸桌板,52 寸壁挂等配件。现在的没有电脑配触屏是因为重不方便,但是 ipad 配键盘很普遍。

发布于 2013-01-07

这段是虽然说的是苹果的设备,但后来三家都步调一致的做了几乎相同的事情,大屏手机小屏平板,分离屏幕合体键盘,终端的从部件分离走向设备集成再走向尺寸细分。

当时写的尺寸是市面上可以看到了。后来中间尺寸增加了很多,比如 4.7 的大屏手机,11 的 air,12 的 book 和 7,8,9 和 12 的 iPad。两个大尺寸也随着新一代 Apple tvOS 的出现算是勉强补上,这两个尺寸是投影机还是大屏电视现在还不好说。

而关于操作系统这句,当时心里是有点没底的,苹果是能看出来有这方面的软件设计趋势,但是当时微软和 Google 是完全没有趋势和可能将桌面终端操作系统混为一体。然后现在是苹果先用了 Hand off 和 Continuity 成功把两个系统互联做的最好,但是却是唯一一个说不会合并的。

Google 的文档和硬盘最早出现,最稳定。苹果的云服务太贵,这个点我觉得是硬伤,我觉得如果不降价未来很难抢到重要的用户数据。微软凭借 OneNote 和 Office 对文档的支持优势打开了之前不温不火的云硬盘空间。苹果马上靠更新备忘录来适应云端文件编辑管理的软肋,但是有点晚了吧。

2013年4月 对人类未来的预言

终于到了从现在看未来的部分,重点只有一个词 “解码器”。

之前 09年 那篇写的太过轻浮和草率,后来 13年 写完这段后,重新思考了下,4月 份重写成了这篇About Future。全文见链接,有几个关键的点摘出来看下:

互联网时代的回溯

56K、128K、宽带、光纤……互联网时代(包括现在)是运算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同时增加的时代。这时我们把运算效率远大于信息传递效率的设备称之为 “电脑”。因运算效率的提升速度远大于信息传递,电脑作为这个时代的主导数字设备。而直到 “云” 概念的初步浮现,标志着一个信息传递效率的一个阶段性成就,但距离真正的 “质变” 还没有到。

电话、BP 机、传真机、商务通、模拟信号手机、数字信号手机。。。这种信息传递效率大于运算效率的数字设备,被称之为 “电话”。同时,这些设备是呈现功能单一,产品专业化的趋势。

这时人机之间主要交互的方式是:人——电话——人。人——解码器——机器——网络——机器——解码器——人。解码器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等外设。

设备的实体解码器(手机的实体键盘等等)作为主体,也标志着此时主导的是硬件厂家,摩托诺基亚等。

智能电话出现前夜,电脑和电话的区别就是运算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的区别:

  • 运算效率远大于信息传递效率的设备称之为 “电脑”
  • 信息传递效率大于运算效率的设备称之为 “电话”。

人机交互方式:

  • 人——解码器——机器——网络——机器——解码器——人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苹果能够在这智能手机时代重新占据高位,是因为人机交互的本质链条没有变:无论是鼠标键盘笔触屏作为解码器,还是机器给予的图形声音反馈,都还是可以沿用从桌面时代积累的交互经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

设备开始融合,就像乔布斯发布会上,“浏览器,音乐播放器,手机”。

这时人机交互是:人——解码器——机——机——解码器——人

设备解码器转为虚拟(虚拟键盘等),主导的是交互厂家,苹果 Google 这样的公司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交互动画用户体验被挂在嘴边。相比上一个时代的键盘鼠标还需要学习成本,这个时代的触屏手势已经可以让 1 岁左右的孩子自如的操作(这是真的,我闺女不到两岁,现在可以自己看照片看视频还能 iTunes 的电影看预告片,甚至打开音乐软件放歌。)

但话说回来了,越多人讨论交互,说明现在的设计还是反直觉的。人机交互应该是靠直觉。现在好的设计已经能做到这点。如果你不能凭直觉操作这个产品,应该是产品的问题。

物联网和人联网时代

智能家居、3D 打印、无人汽车、智慧的地球…… 真实的世界将逐步接入网络。

穿戴式设备、3D 头盔、kincent、3D 投影控制、Siri…… 因网速提升迅速,支撑人联网时代与物联网同时演进,但核心完成仍属于下一阶段。

这些都是属于现在已经发生的改造。目前来看真正制人联网设备的应该是电池技术。真正的突破最终是像三体一样靠可控核聚变广播来实现,还是超小型电池的发明,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时代的标志:

自此之前,都是机器把自己 “解体”,分离出 “解码器” 来 “解码” 人类的 “思想” 输入和输出。

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计算机语言都是机器的部件。

在穿戴设备出现之后,标志着,人类开始 “改变” 自己,通过原本属于自己的 “解码器” 来 “解码” 云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这在本质上有区别的。现在看来,智能眼镜和键盘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么未来的智能隐形眼镜呢?智能眼球呢?所以前面那句应该更强烈一点是:人类在 “解体” 自身的器官(或者就是自身),并把它们变成 “解码器”。

眼(眼镜),手(手表),口(语音助手),鼻(无),动作(体感),感知(虚拟现实)都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变成解码器。反而是机器只是简单到一块大屏幕了,甚至实体消失。

这段是衔接现在和未来的关键一段。 主题就是:

解码器开始从机器转移到了人类身上

这几年最火爆的虚拟现实之类的,都是属于视觉,听觉和感知系统的进步。这些年比较吸引眼球,但这只是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模拟人类体验从电影时代开始就一直在进步:环绕立体声,IMAX 大屏幕等等。真正的反馈系统解码器的转移在于之前说的电池技术,隐形眼镜、车窗贴膜(碟中谍 4)、智能耳廓等等。这个变革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近是一直在进步,也能很快达到比较自然比较理想的反馈效果;远是电池技术是过于底层的技术,这个革命的影响远远不止科技层面,什么时候能突破很难说。

而真正能够彻底划分时代的,而且在电池技术突破前就有发展的,应该是目前最反直觉的输入系统。回想一下,只看输入系统的话,软件层面计算机语言从打孔到现在的很多语言几乎已经接近人类语言;硬件层面,虽然触屏手势已经是主流交互方式,但生产力方面依然离不开键盘和鼠标。手势、眼球、体感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依然没有达到自然的精度和体验。

输入系统的解码器什么时候能够适应人类的直觉,转移到人类这边,就是彻底的进入人机时代了。

先不说太飘忽的虚拟现实,从最常见的说起。键盘就是非常典型的机器解码器,连现在键位布局都还是按照机器的习惯来的(为了降低人工输入速度避免打字机卡字),它的变化也能看出输入系统解码器的变化特点:

  • 实体键盘时代延续到了手机上的时候,直到 iPhone 革新触屏之前,全键盘的效率要比九宫格高的多。
  • 而虚拟键盘初期,先是按需出现,按照人类的需求直觉,需要输入的时候,我们直觉需要出现键盘了,它就会出现。还可以随时变化布局一定程度上适应人类,比如不同的语言键盘。
  • 后来出现了智能键盘,包括划线输入单词、表情键盘、中文九宫格,六宫格等等,这时已经不再单纯是人类适应机器的习惯,即布局了,而是人类凭借直觉划线、选择、操作,机器来解释这些操作并反馈内容。
  • 现在智能预测单词、自然语言设置,机器在进一步学习、适应甚至是预测人类的直觉。
  • 下一步呢?输入的效率和适应人类直觉的程度一定还会提升。

鼠标也一样,定位系统这些年除了鼠标到手指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变化,还包括小红点,触控板,滚球,摇杆,手柄等等其他适应不同需求的定位方式,辅助定位系统在绘图和其他软件中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

如果你看原文从古代看到这部分,就会发现,人机交互方式的演进其实就是解码器消除的过程,那么,当解码器完全转移到了人类身上呢?

总结

这篇写的关于科技演进的部分其实没有炫耀预测的意思(一点点啦),主要还是这些年关于解码器的想法一直留在脑子里,顺着思路记录下来。希望偶尔能跳出 UX,屏幕,设备,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一下我们使用的工具。

脑联网&Dream Store

感谢你看到这里,辛苦了,休息一下,下面就是人类未来的部分。权当故事看好了,以及我对黑客帝国的致敬。

第一个植入脑部的设备就是那个时代的 iphone,第一个 dream store 就是脑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也是 matrix 的雏形。

新产品占领市场过程要比现在移动互联网占据市场的速度更快,接入脑部的方式也不会像骇客帝国那么蒸汽朋克,应该是更无痛更轻松的设备,直接可以更高效的方式接入网络。与人,与物直接互联。

虽然在伦理道德方面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人造人、基因改造、知识共享等),这样植入脑部设备一度还引起了各国的法规禁止,但无法阻挡在黑市的流行,随着接入者越来越多,大量知识的共享和信息传递,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封堵的速度。政府第一次向公司妥协,实际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随后 Dream Store 兴起。如果说脑联网设备打破了两个界限:1 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效率的界限。2 是人与物种之间沟通的界限(有限的方式)。那么 D Store 直接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这个 Store 除了售卖知识类内容之外(事实上因为脑联网的关系,知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你 “知道” 就意味着我 “知道”),重点是虚拟梦境,是各种各样不同的 Matrix。每个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一个梦境。

各个公司之间开始了类似现在 App 生态的竞争。此时信息效率几乎达到极致。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虚拟梦境吞噬真实世界的速度之快令人无法想象。几乎转眼之间,真实世界沦为 “现实荒漠”(墨菲斯语)。

战争阴云一触即发。真实世界的统治者政府与虚拟世界的统治者公司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虚拟世界统治了绝大多数的人民,而政府依然控制着足以毁灭虚拟世界核心服务器的能力。双方都有毁灭对方的方法。但这场战争注定不会开始。

因为一个员工沉溺与虚拟世界时,工作的失误,诱发了一系列早就存在的生态危机。因为虚拟世界公司无需对真实世界的环境负责,(甚至他们希望真实环境越恶劣就对虚拟世界的推广更加有利),这些生态隐患几乎是早就埋下的。终于这个无名小卒放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真实世界生态系统彻底毁灭。所有服务器迅速转入地底。人类消亡大半,剩下来的全部躲到虚拟世界中。

虚拟世界成熟。但依然遵从市场规律。虚拟世界有三个,一大两小。最大的是相当于现在的 “iOS”,天使之城,设计精美,健康且安全,但虚拟物价高,生活节奏平稳且缺乏变化。其次是 “安卓”,哥谭市,混乱,廉价,随意,危险和 “WP”,非常小,价值观特殊,抵抗人群和一部分有神秘人物隐身于此。

现实世界的地上废墟与地下大量核心服务器由亚马逊和 IBM 这样在很久以前就改造地球的公司共同统治,他们与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们达成共识,互不侵犯。

终于有一天,像电影中尼奥和史密斯互换思想一样,思想=信息,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也被彻底打破了。

人类繁殖变成信息继承。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中国制造业,期待未来的断臂重生

全球顶级风险投家资预测未来5年10大科技趋势

千里之行始于物联网 百度智慧交通的未来

看见未来:科幻作家阿西莫夫50年前多预言成真

凯文·凯利新书《必然》将出版:预言未来三十年

Google 认为搜索的未来取决于:语音、位置、上下文、个人信息

百度构建未来互联网安全生态 “开放生态”连接企业惠及亿万用户

冯仑竟为烧脑活动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站台,你敢完整看完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