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低调上线天天快报,与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兵戎相见

在今日头条疯狂的扩张下,国内掀起了根据用户兴趣自动推荐内容的个性化阅读风潮,不仅有直接与头条模式抗衡的一点资讯,各大门户新闻客户端也都开始采取不同的策略切入,BAT更是以各自的优势抢占内容推荐市场;而最近腾讯低调上线“天天快报”客户端,除抓取各大网站内容外还抓取微信公众号内容,可见腾讯在憋大招啊。今天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陇之江盘点和分析一下国内的内容推荐市场。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腾讯的“天天快报”杀手锏:抓取微信公众号内容、腾讯网

2012年8月,张一鸣创立今日头条上线,将众多不同网站的头条内容直接推荐到用户手机上,用户通过一款APP就基本掌握了所有网站上的头条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直接抓取网站内容到推出头条号服务,今日头条逐渐变成一个内容生产平台,这也是避免在吃版权官司的好办法。今日头条的出现让用户更快更方便的获得内容,同业也威胁到众多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

2013年7月,前百度副总裁任旭阳创办一点资讯,直接和今日头条对垒。在引入小米和凤凰网的战略投资后,在渠道和内容上获得不少优势,现任一点资讯CEO是凤凰新媒体公司总裁李亚。

2015年8月,腾讯低调整合腾讯媒体平台推出全新的“天天快报”个性阅读产品。原本依据腾讯新闻客户端的腾讯媒体平台的内容只展示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上,这次腾讯整合腾讯媒体将其内容同步至天天快报,优质内容还将会被推荐到腾讯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客户端、腾讯网、迷你首页。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从iTunes上查阅到腾讯的“天天快报”是这么介绍自己:看你想看,说你想说。【天天快报】是一款个性阅读、快乐吐槽的新闻阅读产品。智能计算你的兴趣,为你推荐喜欢的内容。

天天快报主要的功能有:实时热点全网罗的【快报】,劲爆热辣、一窥究竟的【视频】,明星大V面对面的【直播】,重大事件、深入解读的【专题】,我的态度、让你看见的【图评】。

天天快报主推的几个特色有:【快】:你在这里看到世界。网罗全网热点–最快的资讯、最热的话题、朋友圈/微博疯转、身边新鲜事…一切尽收眼底。【准】:微信或QQ登录,可立刻识别你的阅读兴趣,为你推荐喜欢的内容。【酷】:世界在这里看到你。颠覆性的内容互动模式,除可对文章进行评论吐槽,转发微信/QQ,更可在文中直接对图片批注吐槽,并可将你的观点截图分享朋友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发现,我们自己的公众号氧分子(ID:iyangfenzi)发布文章后天天快报就很快在互联网栏目下做了展示。

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各自展示的内容来看,他们的内容基本都是来自各大网站内容和平台自己的内容,而腾讯的“天天天快报”的杀手锏是能直接抓取微信公众号的所有内容。从推荐机制来看,这些产品基本都是依靠数据挖掘来推荐内容,而一点资讯还采用“关键词”订阅的方式进行内容推荐。

百度依靠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大力建设自有内容,360、搜狗乏力

2013年12月,百度新闻推出的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上线,就在今年4月开放申请后,如今每天产生的内容不可小觑,而百度新闻首页的不少内容是来自百度百家自媒体写的,足见百度发力建设自有内容的机制。在鼓励自媒体创作方面,百度建立了不错的广告分成模式,让作者在文章高阅读量下拿到不少费用。

百度在推出百度百家后,更是推出了百度新闻推荐,基于百度强大的数据引擎推荐内容给用户。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曾报道,今年5月,百度投资内容推荐引擎Taboola,统计公司comScore在去年的报告中称Taboola出现在美国桌面用户电脑上的次数超过Facebook、谷歌、雅虎和美国在线等网站。(百度投资Taboola抢占内容推荐市场,危及今日头条?

奇虎360主要依靠360网址导航、360新闻进行内容推荐。与百度不同,360选择和微博合作,直接抓取微博自媒体的内容做展示,并未自己主建自媒体平台。而抱着所有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搜狗并未发挥微信的最大价值,只是仅仅发起了其内容搜索功能,在内容推荐方面并未做太多功课。

新闻客户端:手动推荐+订阅+关键字 是主要的推荐方式

对于本身具有强大内容的门户网站,在内容推荐方面本身具有先天数据和经验,而目前他们基本都是采用“推荐+订阅+关键字”的方式在新闻客户端中消化了大量的内容。

以网易为例,首先编辑手动选择一些优质内容推荐到频道首页;其次每篇被抓去或者发布在网易媒体平台的内容都会被打上“关键字”标签,然后把文章推荐给感兴趣的用户;网易新闻客户端在最新版本上线“阅读”功能,根据用户观看的记录推荐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让用户选择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源。

其他新闻客户端大同小异都是网易这种方式,不过他们都有不少短板:不能将其他新闻门户产生的原创内容做以抓取、手动推荐的内容用户不一定喜欢等。正是因为这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聚合所有内容网站的客户端才有了用武之地。

渠道已经不再重要,优质内容才是发展的王道

从腾讯加入个性阅读产品的市场来看,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新闻客户端等都会受到不少冲击,不仅因为腾讯本身擅长做产品,还有腾讯的内容的渠道之广和强大的内容原创机制。想必在各大巨头的参与下,未来的个性化阅读和自媒体定会越来越繁荣。

对媒体机构和自媒体来说,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类产品应该是好事,不仅能选择多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内容,而且未来还可能根据内容获得不少酬劳。

而对于一个任何一个大平台来说,除了建设好一个好产品外,还需要从内容的生产到内容版权的保护,建立更加健全的内容生态机制。对众多平台而言,优质的内容总是稀缺的,故而不管是自媒体还是媒体机构,产生优质的内容才是未来发展的王道。

 

(本文作者:陇之江,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微信号:ihuwairen,微信公众号:iyangfenzi。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今日头条》借助社交平台实现爆发性增长的启示

我为什么看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从今日头条看中国著作权保护的缺陷

新闻阅读APP:程序越智能,表现越笨拙?

今日头条的野蛮生长与版权人的愤怒

我们真的需要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吗?

今日头条张一鸣:百度成就比我更懂我资讯黑马

个性化阅读新玩法,初创公司“享志”借助“Keyword Graph”打造学习型推荐引擎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媒体正在沦为今日头条们的“内容工人”说道:

    因为创始人张一鸣再次在采访中重申“不设总编辑”与“算法没有价值观”,关于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的优劣之争喧哗再起,连《人民日报》都跳出来呼吁《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而刚从豌豆荚出走,新头衔为“轻芒杂志联合创始人”的王俊煜也在知乎上发声,针锋相对地指出“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想用来做什么”。

    关于今日头条的算法机制的讨论已经有很多,“算法是否中立”?这其实是一个不容易争得出对错的价值观问题。

    这篇文章不讨论“算法黑箱”的运作原理,也不对算法做价值判断,而是聚焦在今日头条的崛起、算法分发的大行其道对媒体生态的影响。内容生产者们,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角色转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对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作区分,统称之为媒体,因为在算法和在读者眼中,他们并无区别,都是内容生产者(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张一鸣曾在采访中提到的居高不下的“版权采购成本”更多是给了纸媒吧)。

    算法分发正在瓦解媒体的价值

    虽然今日头条也有“头条号”的订阅机制,但自主订阅只是影响算法的一个纬度,平台并不会将“头条号”里媒体的每一篇文章都自动推送给订阅者——从每篇文章悬殊的阅读量就能看出来此订阅非彼订阅(微信公众号)。

    每篇文章通过算法“黑箱”的分发,彻底瓦解了媒体品牌、媒体受众、媒体curation的概念,因为媒体不再有稳定的受众,不再有稳定的读者预期,不再能通过持续的议题设置、内容输出打造媒体品牌,而是只能通过标题党、低俗化议题来让每篇文章找到受众。

    由于不可能有自己稳定的受众与粉丝,所以粉丝运营、转化、电商导流都无从谈起。

    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让至少1000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这跟滴滴从撮合平台变身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过程很像。

    滴滴一开始扮演的角色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匹配平台,平台算法根据供需状况自动调节定价,司机与乘客之间直接完成交易。后来,随着滴滴的司乘计价分离,它已经彻底从一个车辆与乘客撮合平台,变成了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司机的收入分配直接掌握在了滴滴手里,变成了为滴滴工作的打工者,而不再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去年,我在钛媒体文章《错过了微信公号,不能再错过头条号》中曾经说过(关注钛媒体,回复“错过微信公号”,即可查看详文),今日头条的算法使得媒体人不用熬过漫长的粉丝培育期,只要内容出色,初试啼声就可以大范围传播。相对于已经固化的微信媒体生态,头条号对于新人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然而,放弃了粉丝培育就等于放弃了媒体品牌的打造,放弃了跟固定粉丝群持续的交流,互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来思考,而不是以媒体的角度来思考。然而这个锅不应该由今日头条来背,而是媒体泛滥时代内容平台的大势所趋。

    微信、微博上的媒体正在与粉丝“失联”

    虽然微信公号的传播机制是“订阅制+社交传播”,然而随着人们订阅的公号越来越多,未读小红点引发的信息焦虑日甚一日,微信公号正在渐渐与订阅者“失联”,订阅者的打开率一再降低。

    公号的阅读量越来越多地要依靠订阅者之外的社交传播,我此前在钛媒体发表《谁在炮制标题党》这篇文章中已经分析过,这种“单篇传播”必定会带来“标题党”的严重泛滥。虽然朋友圈与今日头条,一个是社交传播,一个是算法分发,然而由于今日头条算法有小范围测试的机制,所以其实文章的传播度都基于对“基本人性”的把握,对“一般人”的吸引——所以两种机制的殊途同归是可想而知的。

    而媒体与粉丝渐渐“失联”的问题,也已经在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演。

    无算法干涉的微信公号只会把“信息管理负担”留在用户的肩上,他们的选择就是打开率的不断降低,面对未读消息也不再焦虑灼心(最新版本的微信已经把“体贴地”把未读数字改为了小红点)。而Facebook、微博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算法、机器学习来成为用户的信息管家,换言之他们都在“今日头条化”。而算法的介入也意味着,媒体不再“直达”订阅者,中间开始横亘着一个“流量分配者”,也意味着媒体与受众的“失联”。

    今年6月, Facebook开始对新闻媒体“开刀”,宣布将更多地推送家人、朋友发布的内容,降低News Feed的优先级,Facebook导流到新闻媒体的流量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依附于Facebook的媒体机构一片哀鸿遍野,然而扎克伯格并不在乎,读者也不会在意。

    微博在“今日头条化”的路上走得更远。根据产品分析师纯银对于微博 feed流算法的分析,对于百万级蓝V发布的内容,微博会首先只分发给5%的粉丝,进行灰度测试。如果互动率高,进一步分发给最多15%的粉丝(具体的数字不断调整,并不严格遵照5-15的标准)。流量被“管理”不只有蓝V营销大号,即使你是普通用户,长图微博、转发、含有敏感字的内容都会被降权,这些内容不会被粉丝看到,而是被打入冷宫——未读池。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主反映自己发布的微博粉丝并不一定能看到,就像今日头条的“算法黑箱”一样,对于微博的算法逻辑,博主也只能揣测而无法确知。虽然很多用户呼吁微博应该把信息流管理权还给用户,但绝大部分用户并不会在意。而且就像今日头条的用户时长、黏性远超新闻客户端一样,微博CEO称这套算法提升了30%的阅读量,让用户每一次刷新总有新东西(不一定的最新的微博)。

    媒体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内容“工人”的

    钛媒体《谁在炮制标题党》中已经分析了从纸媒、门户、朋友圈,媒体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现在,或许需要再补上“算法”这一刀。纸媒提供的是一个稳定可信赖的信息筛选器,一份打包的信息package,一种稳定输出的价值观。然而,到了门户时代,媒体就开始被肢解了,“新闻被从来源中抽离了出来,《南方周末》的新闻可能和死对头《环球时报》左右并列,然后像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被标准化处理,再打上门户自己的烙印。”

    体现媒体自己意志的版面被拆分成一条条独立的新闻,变成了门户小编随意“标题党”,随意排列组合的素材,变成了门户标榜自己“有态度”的工具。门户时代的到来就注定了纸媒品牌的风流云散。而今日头条的崛起,只不过是用算法把权力从门户、客户端小编的手里夺了过来,媒体人变成了为算法工作的内容工厂的工人。

    而奉行“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微信公号打破了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逻辑,作为事实上的“局域网”与移动互联入口,作为聚集了数亿用户的社交帝国,公众号给了每一个媒体人“圈粉”的平台。用户就像管理自己的好友关系一样,管理自己的信息源,微信完全不做人工或算法的干涉。而公众号完全依靠社交圈层渗透传播,不同职业、文化、阶级圈层的人关注着截然不同的信息源,由于微信关系的复杂化——同事、同学、同乡、同好、家人都出现在朋友圈里,导致不同圈层的信息源又会通过朋友圈“交叉传播”。

    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好文进而关注公号,由单篇阅读而引发的订阅机制本身就有矛盾之处——因为通过单篇文章并不能了解到公号持续输出的质量,article不等于package。而无成本、随手一点的订阅行为导致每个人都关注了太多的媒体,多到不可能雨露均沾地都“宠幸”一遍——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更何况,朋友圈还在和被折叠的订阅号争夺着注意力,只有在朋友圈刷不出新东西时才会想起来打开订阅抽屉看一看。

    久而久之,微信公号的订阅制慢慢“失效”,错过了红利期的后来者再难吸粉,而朋友圈成了公众号主要的传播途径与流量来源。微信虽然没有像微博那样对转发降权,没有像今日头条那样用算法干涉。然而“100000+生产者”们都在揣摩朋友圈的社交传播逻辑,不然为何100000+的文章标题都是一种风格?不然为什么咪蒙成了一种宗教?

    放弃粉丝数“幻觉”,媒体只剩下两条出路

    “我见过好多三五线小镇青年在那里(头条)写各种硬件评测。”一位公关朋友告诉我。

    不像那些已经在微信、微博成名的品牌媒体,这些草根媒体跟有“内容工人”的自觉,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有公信力的媒体,而是10篇文章中能有4篇阅读量过20万。就像人们在火车站报摊买娱乐八卦、绯色新闻、野史军事小报不会在意媒体品牌一样,人们被今日头条不断“投喂”的时候也不会在乎信息来源。

    而主打话题订阅的一点资讯虽然满足了用户主动追踪兴趣点的需求,然而也是在将媒体内容拆散之后,然后按照话题点“重组”,同样意味着媒体的消解。人们订阅的是“算法”这个话题,而不是某个专注于算法的媒体。

    而MONO、轻芒等移动杂志的流行,也不过是用各家媒体的食材做出自己的菜系,用其他媒体的素材来打造自己的媒体品牌,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lifestyle的细分门户。

    媒体是一种人工筛选的话题集合,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序列,然而在人们的兴趣、时间、注意力的碎片化,媒体数量爆炸化的时代,媒体所需要的持续性关注正在越来越难得到。

    媒体的“通货膨胀”正在迫使他们在下面两条路中二选一:要么放弃虚幻的名义粉丝的“数字幻觉”,只抓住可触达的10%左右铁粉,加强他们的黏性,为他们量身定制收费内容、产品,“迫使”读者持续关注,脱离被折叠的“订阅文件夹”;要么就走一条、十点读书这样的大众媒体之路,靠标题党、不断走low的内容吸引最广泛的人群。

    而这两条路对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内容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都不存在。他们只能沦为内容工人,为算法推荐、话题订阅提供源源不断的抓取素材。就像滴滴平台上的司机一样,作为”无差别“的资讯提供者,谁最能“猜透”算法的规则就能获得更好的“奖励”。然而,读者不会把功劳记在他们头上,只会感叹“算法越来越懂我了”。

    这就是“全民媒体”时代的最终结局。你想要吗?(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2. 邱大华说道:

    作为评论区的另一方,今日头条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推荐,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厌倦感,为何各位大佬却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吗?大家都是内容创作出身,靠的是一腔热血稿IP。而不是在别人说一个人不好的时候跟风点火,如果说到无聊的人,那一定就是你们了,也不知道你们图啥?张远老师的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写的是一个时代的转变,在此表示致敬,但是,未来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今日头条能走到今天这个样子谁也不知道,媒体正在沦为今日头条们的内容工人,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谁能保证。 好好做好自己的内容才是正道,在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平台起来之前,谁知道你们是谁?

    两三年前用的今日头条,当时的内容的确还行,但是现在,它和众多新闻资讯软件有何区别?内容毫无营养,各种低俗图片标题,虽然它不生产内容,只是搬运,说是根据个人阅读兴趣进行推荐,那其实是一堆垃圾内容里出现一两条而已,要想了解新闻,还不如关注公众号,每天早晚一条新闻总结,还没有各种广告!

    想要在碎片化信息漫天飞的时代利用碎片时间学到有价值的知识点,个人认为还是订阅号靠谱,毕竟主动权在读者,若有所得,便继续关注,反之则果取关。说到底,在超级个体崛起的时代,实力才是保证个体输出得到足够尊重的最关键因素。当然,超级个体也要捍卫好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在哪个时代,质量总比数量来得重要得多得多。

    做媒体的,首先要相信读者,了解读者,假如读者真的认为今日头条这种东西能提供到自己有用的方便信息,那么没啥好抱怨的,但是,你们认为读者都是那么容易满足的人吗?正如美团外卖能取代餐饮场所,让所有餐饮业只成为美团外卖的一个厨房吗?假如你们担心这样,我倒是觉得你们没有把我到客人要的是什么。

  3. 雷帝网 雷建平 3月15日报道

    当人们还在讨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的时候,一款内容资讯APP突然爆红。

    这款产品叫趣头条,主打“轻阅读”,以娱乐生活为主体内容,通过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等技术,产品定位的用户为三四五线城市人群,可以提供个性化内容及服务。

    彭博社消息称,趣头条考虑最快今年在美国IPO,寻求不超过30亿美元的估值。

    而据多位知情人士向雷帝网爆料,趣头条在2017年下半年已经获得来自腾讯的一笔不菲的投资。

    根据极光大数据2017移动互联网行业盘点榜单,2017年,趣头条在日活增长、渗透率增长在总榜前十,具体日活超过800万。

    为何腾讯有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情况下,还要投资这样一家企业?一位接近腾讯的投资方人士对雷帝网透露,腾讯考虑的是,低线城市的社交流量红利下,有没有可能造就一个小头条。

    过去两年,拼多多、快手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爆红,让腾讯看到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有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去做(显得LOW),却可以通过投资方式,实现腾讯自己的战略目标。

    比如快手被质疑低俗、拼多多被质疑假货,这不妨碍腾讯对这些企业的支持,腾讯还通过扶持拼多多,还对老对手阿里实现一些战略层面威慑,腾讯要做的是扶持更多领域的拼多多。

    趣头条为何能爆红

    腾讯投入了那么大的资源去做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依然被今日头条打得落花流水,为何一款名不见经传的APP突然能爆红?其模式在于,趣头条不向作者分钱,而是向读者分钱。

    趣头条创造的一种模式是,一旦好友通过用户分享的二维码或邀请码注册趣头条,这名用户就能得到一定现金奖励。

    好友每在趣头条上看一篇文章,这名用户还可以获20金币的进贡。

    趣头条还发起现金收徒活动,规则是用户每收一名徒弟奖励8元,但这8元要分12次发放,触发的条件是徒弟的上贡,用户必须促使徒弟活跃才能获得全部8元的奖励。

    趣头条还创造了一种模式,即连续多少天阅读多少篇文章能获得多少金币,分享到朋友圈收徒得到多少金币,阅读推送的资讯获得多少金币,优质评论又获得多少金币。

    据知情人士透露,2018年以来,趣头条的金币兑换汇率基本维持在1000金币5毛钱,即只要完成全部的新手任务,用户就能获得至少3.5元的现金奖励。

    一位投资人对雷帝网说,这种模式的诀窍是社交分享、现金打赏激励,你需要了解低线城市用户需求,对这些人来说,只要动动手就有钱,这点就足够了。

    趣头条并没有走一线城市的路线,而是瞄准那些三四五六线的城市用户。这种情况下,趣头条的很多读者并不关注信息是否及时,也不关注是否全面,就是一种漫无目的的低质量阅读。

    被指是垃圾遍地 情怀陆沉

    盛大游戏当年有个盛大分红(师徒+收入分成),这个模式被用在了趣头条上面,最近爆发的几款APP都加了类似的模块,比如一下科技(秒拍/一直播)的波波视频、360的快视频。

    实际上,趣头条的创始人也的确出身自盛大,之前做广告出身,把这一套规则运转得很好。

    趣头条甚至被认为是很像早期的今日头条,打开首页,充斥着各式诱导性的标题和看起来并不高级的内容,在监管并不严格的情况下,而在一些小城市这样的内容被大众喜闻乐见。

    很多资讯APP本来就很难赚钱,为何趣头条还能向用户发钱?原因是,现在的流量太贵了。

    一位社交网站CEO对雷帝网说,2017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行业的获客成本增加了4到5倍,是被今日头条和快手两家公司给拉起来的。两家公司都特别赚钱,都是几百亿收入规模。

    “今日头条和快手把互联网公司能获取流量的很多地方统统都买了,这也是你为何能看得现在很多地方充斥着各种游戏、教育机构的广告,因为这些地方都特别的赚钱。”

    上述CEO称,有家在线教育网站一个获客成本是2000元还能赚钱,原因是只要有5个获客中有一个买单就足够。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APP就很难受,这也是探探为何卖身陌陌。

    当前,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打法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慢慢去打磨产品,随着用户的增长越来越好,而是一方面对外花费重金扩充用户,另一方面是优化流程,改进产品。

    除非是,能找到一种新的低成本获取用户的方式,比如,摩拜、OFO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就能带来正现金流,这是一种零成本的获客方式。

    这就使得获取流量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类似趣头条这种直接给用户发钱方式,反而成了更低成本获取用户的方式。当然,外界不敢恭维趣头条的内容质量,趣头条也不适合过度曝光。

    一位知名行业人士点评说:早期今日头条用了一种LOW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用户,在完成了初始积累后,开始投入重金去做内容,趣头条也会延续这个路线,只是其一开始更LOW。

    国内一家知名CEO对雷帝网说,感觉今天特别没营养的东西在盛行,最新的趋势就是猛砸钱或非常低成本获客,很像90年代出现的一波三株、太阳神、巨人等保健品的那个时代。

    “以前大家觉得小米花几年时间,就成功很快,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等,甚至希望一年就成功。”

    趣头条突然爆出要上市,也让人感觉很意外,显得有些过早收割的意味。

    上述人士称,很多的事情发展都违背了客观规律,在这个极速膨胀过程中,可能企业的人员管理、组织管理,或其他很多东西都会出现问题。

    对于趣头条爆火的现象,一家做严肃资讯的APP企业的高管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趣头条融资,准备去上市的一篇文章时说:“垃圾遍地,情怀陆沉”。

    当然,对于趣头条来说,突然的爆红来得太突然,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其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去改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